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and Condu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与时代使命,对教育各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更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立足点。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职业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师德理论与实践脱节、长效机制缺失以及师德失范行为频发。为应对这些问题,教育部、社会、高校和教师自身需共同努力,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四有”教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奠定基础。
Abstract: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 is the core task of educa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various fields of education. It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force, and the foothol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and condu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and condu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eachers blurred professional beliefs, weak sense of nurturing, the disconnect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er ethics, the lack of long-term mechanism, an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eacher ethics misbehavior.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themselves need to work together. By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teachers with “four qualities”, a solid foundation can be laid for nurturing young people with “four qualities” who develop comprehensively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labor skills.
文章引用:吴洁.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5): 269-27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753

1. 引言

中国古代尊师重教传统源远流长,“天地君亲师”的伦理排序彰显了教师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根本任务,赋予师德建设时代新内涵。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既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公平的期待,师德建设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信任的关键变量。2022年数据显示,全国190.8万高校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升,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1]。本研究聚焦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尝试从历史传承与现实需求的双重视角,深入剖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

“立德”作为“三不朽”之首,既是古代圣贤智慧的传承,也是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追求。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立德”需结合时代要求。第一,立教师之德,即树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品德。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需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展现敬业、公正、诚信等职业操守。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二,立足中国优秀传统和新时代美德,教师需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正如树木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成材一样,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百年大计。高校教师立德后需要“树”什么样的“人”则需要考虑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一,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通过课程思政等方式,将德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其坚定理想信念。第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需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通过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和国际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教师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树人”是“立德”的目标,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终极使命。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需将“立德”内化为职业追求,通过“树人”践行教育初心,形成“立德”与“树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3]

3. “立德树人”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3.1.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只有在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下,高校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人格魅力和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语有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工作的示范性与学生学习的模仿性紧密相关。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引导教师注重自我修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4]

3.2. 立德树人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1]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是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同时,高校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其办学水平的高低。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和操守的核心,对于塑造教师形象、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师德师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和道德情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因此,高校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抓手,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3. 立德树人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立足点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5]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核心,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必然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师德师风水平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效果。当高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时,意味着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增强了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还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教育体系的持续完善。

4.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4.1. 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模糊和育人意识淡薄

陶行知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6]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也体现了教师对于培养下一代、塑造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然而,在当今物欲纷繁的社会,部分年轻教师加入教育行业的初衷可能并非完全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热爱,而更多是受到物质利益的吸引,或是被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假期所吸引。当他们真正深入到教育工作中,面对沉重的教学负担、科研的挑战、职称晋升的艰难以及收入水平的不尽人意,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这种现象揭示了部分教师对教育职业缺乏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将教育视为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和经营的事业。

陶行知还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7]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去追求真理,去探索未知,去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持的育人理念。当前高校中部分教师并未践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们往往将重心偏移至科学研究与项目申报之上,而将直接关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育人工作视为次要。他们与学生的互动往往局限于课堂之内,采用单向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知识的探索性学习和学生的主体性,课后则鲜少与学生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导致师生关系趋于淡漠。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更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困扰与价值观混乱,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4.2. 高校教师的师德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8]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尽管当前国家和高校已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重要位置,纷纷举办多样化的理论讲座与培训活动,以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不少教师似乎仅将这些理论学习视为一项任务,未能真正将其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缺乏实践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他们可能掌握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却未能有效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际行动,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即便高校努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仍面临着一个挑战:部分教师仅将师德师风建设视为一项外在的工作任务,而非内心深处对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的真诚追求。或许他们能够按照既定的框架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但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往往难以触动其内心深处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真正意义的思考与认同。

当前众多高校的师德师风培训仍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深入剖析和实践应用,导致高校教师在独自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时,难以准确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精髓和实践要点。同时,由于师德师风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不足,教师在遇到教育难题时,往往缺乏清晰的指导和行为参照,这不仅削弱了教育的实效性,也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育还不够充分,并未有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这种脱节现象导致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难以将师德师风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影响了立德树人的实现[9]

4.3. 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和完善的师德考核制度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域面临一个紧迫的挑战,即制度层面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建立。具体而言,高校内部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架构尚未清晰界定,导致人事部、行政部、教务处等多个关键部门虽均有所参与,却各自为营,缺乏统一的协调与整合。这种分散管理的模式不仅削弱了决策制定的效率与及时性,更使得责任归属模糊不清,容易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难以迅速响应并有效解决。更为严重的是,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不畅,信息孤岛现象普遍,难以形成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此外,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亦存在显著短板。一方面,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尤为突出,过分侧重于教师的教学业绩与学术成果,却忽视了其在立德树人、师生互动及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导向不仅未能全面反映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育情怀,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教师的职业追求。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的僵化与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年度总结或临时性评估模式,缺乏动态性、过程性与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导致考核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这种不完善的考核方式难以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深入、全面评价。它未能全面考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育人成效等多个维度。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难以真实反映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还可能误导公众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知。

4.4. 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环境缺乏和行为失范

从宏观角度来看,高校作为知识殿堂,虽为事业单位,但在绩效考核与师德评价中,偶尔显现出道德调和主义的影子。面对师德师风问题,部分高校倾向于采取温和或回避的态度,力求“息事宁人”,这种做法无形中削弱了道德的约束力,降低了违规成本,为师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滋长的温床。再聚焦到微观的高校教师角度来看,尤其是那些长期沉浸在学术研究中的教授学者,虽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师范教育培训。这导致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伦理规范及道德标准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加之,高校教师群体,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面临薪资水平不高、工作与生活压力沉重的现状,这种现实与心理预期的巨大反差,使得他们在面对外界诱惑时,更容易在道德底线上动摇,面临坚守与妥协的艰难抉择。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界的崇高理想依然被古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照亮,指引着教师们追求学术与道德的双重卓越。然而,一些高校教师的失德行为,如同学术殿堂上的阴霾,不时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从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生遭遇导师不当行为的震惊事件,到南京大学教授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的严重问题,再到郑州科技学院辅导员叶成与学生不当关系的曝光,这些案例如同镜子,反映出教育领域在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这些事件虽是“个别教师行为”,然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言行举止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任何失德行为都极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广泛的社会舆论和深刻的大众反思。这些负面案例不仅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更对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和谐关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它们像一道道裂痕,悄然侵蚀着教育这片本应纯净的土壤,让人不禁担忧:当信任不再,和谐何存?

5.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路径

5.1. 教育部强化政治引领,凝心铸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意识

教育部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头羊,必须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首先,教育部要助力高校教师用理论武装头脑,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关于教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其次,其次,教育部要牵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如专题讲座、线上培训、案例分析等,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师德水平,还能够促进他们争做“四有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教育部应构建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实施定期的研判与分析制度,强化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确保能够主动识别、有效防控意识形态领域的潜在风险。

5.2. 社会弘扬优秀师德文化,重塑师德师风建设环境

中国尊师重教的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中。如《尚书》中的“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10],入学礼中学生需行拜师礼,以及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尊师重教的传统依然得到传承和发扬。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尊师敬教的优良传统,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可以举办主题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感受教育的力量与魅力。其次,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让广大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增强教师的工作幸福感、职业成就感和事业归属感。传承并弘扬尊师敬教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让尊师敬教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5.3. 高校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保障制度

高校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实施者,需要从教师进入高校的整个过程中建立长效机制,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在招聘教师时,制定具体的师德要求和考察指标。除了考察应聘者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外,还应注重对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并且在入职前,组织新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培训,使其明确师德规范,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新教师入职后,一方面,学校应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引导教师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另一方面,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同时,构建由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正师德失范行为。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此外,注重激励与惩处并重,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对师德失范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发挥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

5.4. 教师强化自身道德实践行为,担当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高校教师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发生作用的客体[1]。师德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培训或宣传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内心的认同与自觉践行。如果教师内心并不认同教师职业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那么无论外界施加多少培训和宣传,都难以真正改变其行为和态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职业操守是否符合师德要求,不断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其次,高校教师可以视那些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典型为榜样,激发向榜样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同时,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加珍视自己的职业身份和职责。只有当教师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师德规范时,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6. 结语

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石。通过不断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师质量,期待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踏上由德才兼备的人才所引领的强国之路。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教师成长的永恒航标,是提升教育品质、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新时代背景下,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更应坚定不移地锚定于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引领教育风尚,以优良的师风氛围滋养学生心田,培育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5-0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5/t20180503_334882.html, 2024-08-11.
[2] 人民网.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EB/OL]. 2020-09-10.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910/c1003-31855777.html, 2024-08-11.
[3] 程红菲.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师德要素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9(9): 60.
[4] 唐志凤. 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站位[J]. 高教学刊, 2019(21): 163.
[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EB/OL]. 2018-02-01.
https://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201/c385476-29799725.html, 2024-08-11.
[6]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 第1卷[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7]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8]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9] 鞠秀晶.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化的推进举措[J]. 中国标准化, 2024(10): 205.
[10] 王世舜, 王翠叶. 尚书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