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影视行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剖析了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影响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当前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不足;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快速迭代、市场需求变化、行业竞争加剧等;未来该专业人才培养将朝着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向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rise of short video platforms, the landscape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posing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hotography and production talent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hotography and production talents, dissects the challenges faced,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impact.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talent cultivation in aspects such as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staff; the challenges include rapid technological iteration, changes in market demand, and intensified industry competition; in the futur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is major will develop towards greater emphasis 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1. 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短视频凭借其精炼的内容形式、高效的传播速率与强大的互动属性,已深度渗透至大众娱乐及信息传播的肌理之中,重塑了用户的媒介消费习惯与文化认知模式。这一媒介形态的崛起,不仅标志着影视内容生产与传播范式的革新,更催生出全新的创作需求与市场逻辑,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影视行业专业人才输出的核心阵地,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亟需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适应短视频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这要求教育者深刻洞察媒介技术演进规律,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传承影视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拥抱技术创新,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以培养兼具艺术创造力与技术实践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技术迭代加速、市场需求多元、行业竞争激烈的现实境遇,如何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优化师资结构,成为该专业教育改革的紧迫命题,亦是推动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课程体系滞后:理论更新与实践需求脱节
目前,多数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仍锚定于传统影视制作范式,其核心课程模块涵盖摄影艺术、灯光设计、剪辑原理及特效技术等领域。然而,在短视频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此体系暴露显著滞后性[1]。课程内容迭代速度远滞后于技术革新步伐,如动态图形设计、竖屏构图规范、交互式剪辑等短视频平台特有的创作技法尚未系统纳入教学体系。例如,竖屏构图规范与传统横屏影视的视觉逻辑差异显著,但多数课程仍沿用传统摄影构图理论,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创作要求。重庆大学的媒介素养课程改革虽引入剪映工具,但更多高校仍依赖Premiere、Final Cut等传统软件,缺乏对快影、CapCut等短视频专用工具的实操训练[2]。同时,课程模块间缺乏有机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建立适应新媒体传播特性的知识体系[3]。例如,传统影视编剧课程侧重长叙事结构,而短视频脚本创作强调情绪爆发点与节奏控制,二者在思维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现有课程却未能有效衔接此类知识断层。
2.2. 实践教学薄弱:设备、基地与评价体系的掣肘
实践教学作为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效能发挥受制于多重现实困境。一是设备层面,高校普遍存在设备更新滞后于行业主流配置的问题,如4K/8K摄影设备、无人机拍摄系统、实时渲染工作站在部分院校仍属稀缺资源。如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虽通过与索尼合作引入LED虚拟拍摄技术(如CineAltaV 2摄影机、黑彩晶屏幕),但这类设备在普通高校仍属稀缺资源。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十四五”期间虽尝试升级设备,但仍有“设备陈旧、场地不足”的困境,导致学生无法接触行业主流工具[4]。二是在基地建设方面,校内实践平台多以虚拟项目为主,缺乏与MCN机构、短视频平台的深度产学研合作,导致学生缺乏真实商业项目历练机会[5]。尽管四川美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推出《夕阳下的少年们》等电影项目,但多数院校的实践基地仍以“参观考察”为主(如影视动画学院对VR演艺空间的考察),缺乏系统性商业项目参与。短视频领域的MCN机构、直播平台等新兴业态与高校合作更少,学生无法掌握用户运营、流量分析等核心技能。三是评价体系存在显著缺陷,考核方式方法单一[6],现行考核标准偏重成果导向,忽视创作过程与创新思维的评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短视频创意策划、用户运营等维度的实践能力。多数课程以“作品集 + 理论考试”为评价核心,未纳入完播率、互动率、粉丝增长等短视频行业关键指标。例如,重庆大学引入“展映分享”环节,但未量化分析作品在真实平台的传播效能。
2.3. 师资结构失衡:行业经验与跨学科能力的双重缺失
当前该专业教师团队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部分教师虽具丰富学术积累,但缺乏新媒体行业实战经验,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存在认知时差。例如,某985高校影视系教师团队中仅2人曾参与抖音、B站等平台的商业化项目,导致课程案例多停留在传统电影领域(如《霸王别姬》拉片分析),而对“三秒完播率”“黄金前帧”等短视频核心规则缺乏解读能力。另有部分业界从业者转型为教师后,虽能传递一线经验,却欠缺系统教学法训练。部分从短视频平台转型的教师(如某头部MCN前编导)虽能提供真实案例,但未接受过教育学系统训练,课程设计碎片化。例如,某高校外聘教师仅以个人经验讲解“爆款视频逻辑”,却无法结合传播学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阐释用户行为,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7]。更为关键的是,短视频创作涉及传播学、心理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而现有师资团队普遍缺乏跨学科整合能力,难以引导学生建立新媒体时代必备的全链条思维。
2.4. 学生素养局限:职业认知与跨界能力的双重挑战
在短视频产业重构影视生态的背景下,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职业认知层面,部分学生仍固守传统影视制作思维,对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用户行为特征、内容变现模式缺乏深刻理解。据《2023年影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仅38%的学生能清晰解释抖音“去中心化分发”原理,超60%误将“高画质”视为短视频爆款核心要素,忽视“完播率”“互动密度”等算法权重指标[8]。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品《胡同记忆》虽画面精美,但因前3秒未设置悬念点,导致平台推荐量不足500次,暴露出创作逻辑与分发规则的脱节。跨界能力方面,短视频创作要求创作者兼具内容策划、视觉设计、数据分析等多重技能,而现有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技术专长单一、商业敏感度不足等问题。多数学生仅掌握摄影、剪辑等单一技能,缺乏跨领域整合能力。例如,上海戏剧学院学生作品中,仅5%运用了数据工具(如飞瓜数据)分析用户画像,而行业头部团队普遍将“关键词云分析”“粉丝活跃时段监测”嵌入创作流程。某高校“短视频工作坊”课程中,学生因未掌握基础Python爬虫技术,无法完成“评论区情感分析”作业,暴露技术工具链的断层。这种素养局限不仅制约个体职业发展,更影响整个行业的人才供给质量。
3.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迭代加速:知识更新与技能适配的双重压力
短视频技术的演进遵循摩尔定律式的发展轨迹,拍摄设备持续向轻量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剪辑软件迭代周期已缩短至季度为单位,AI驱动的内容生成技术更颠覆了传统制作流程。这种技术迭代速度对人才培养提出双重挑战。其一,学生需构建持续学习能力,建立技术敏感性与批判性思维,方能突破“工具使用者”的局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二,教师知识体系面临持续性解构与重构,传统“知识权威”角色需向“学习引导者”转型,通过产学研合作保持与行业前沿的同步。技术迭代不仅要求操作技能升级,更催生新的艺术表达范式,如虚拟制片技术对传统影视美学的解构与重构,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考。
3.2. 市场需求嬗变:创作维度与商业逻辑的立体升级
短视频市场的繁荣催生出内容需求的立体化变革。用户对“微叙事”的审美期待不断提升,15秒内容需承载起情绪共鸣、价值传递与商业转化的多重使命。这种需求嬗变要求创作者具备三重跨界能力。艺术表达与数据思维的融合,实现内容创意与算法机制的共振;个体创作与团队协作的平衡,适应工业化内容生产流程;本土叙事与全球视野的兼容,把握文化消费的跨界特征。现有培养模式在创意孵化机制、商业思维训练、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显著供给缺口。
3.3. 行业竞争激化: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的结构性矛盾
行业竞争的加剧推动影视制作行业向两极分化。头部内容追求电影级制作标准,尾部内容则依赖规模化生产效率,分化对人才规格提出差异化需求:既需要精通高端制作技术的专家型人才,也呼唤具备快速执行能力的标准化人才。然而,当前高校培养体系普遍存在“中间层困境”——既难以匹配头部企业的创新需求,又无法适应尾部市场的高效产出要求。其深层矛盾在于,传统学院派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惯性,与产业端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
3.4. 职业路径重构:跨界融合与持续发展的双重诉求
短视频产业的崛起重构了影视人才的职业轨迹。传统线性职业发展路径被打破,创作者需在内容生产、用户运营、商业转化等多个维度构建复合能力,职业路径的重构对人才培养提出双重诉求。其一,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影视 + 技术”、“内容 + 数据”等跨学科知识,建立T型人才知识结构;其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需通过终身学习机制适应产业快速变化,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当前教育体系中,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缺失和行业导师制度的缺位,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隐性瓶颈。
4. 短视频崛起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影响展望
4.1. 跨学科融合:构建多维知识矩阵
短视频作为媒介融合的集大成者,其创作体系已突破传统影视工艺的单维框架,形成涵盖内容创意、视觉设计、数据分析和传播运营的复合知识网络,范式转型要求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影视 + X”的跨学科矩阵,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现知识体系的立体重构,需建立“双螺旋”培养机制。纵向深化影视本体知识,横向拓展数字人文、计算传播等前沿领域。以纽约大学蒂施艺术学院为例,该校开设的“数字叙事实验室”课程,由影视教授与计算机科学家共同执教,学生团队需完成从算法生成剧本到交互式影像创作的全流程项目。双导师制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如计算机系导师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辅助对话设计,传播学导师构建用户画像模型优化传播策略,影视导师则负责视觉叙事的艺术整合。跨学科评价体系创新方面,伦敦电影学院开发的“三维评估模型”颇具启示意义。该院在毕业创作中引入“艺术创新性、技术完成度、市场转化率”三维度评分,要求短片作品必须同步提交用户调研报告(传播运营)、技术实现方案(视觉设计)和艺术阐述论文(内容创意)。
4.2. 实践教学革新:打造沉浸式产业生态
实践教学体系升级需构建“课堂–实验室–创新工场–产业孵化”的四维联动生态,形成“知识习得–技能转化–创新实践–价值创造”的完整闭环。以中国传媒大学与字节跳动共建的“短视频创新工场”为例,该校通过引入抖音创作者后台真实数据,构建出包含用户画像库、热门话题池、算法推荐模拟器的虚拟创作环境。学生在“创意实验室”中可实时获取作品完播率、互动热力图等数据反馈,形成“创作–监测–优化”的迭代闭环。教学方法革新层面,北京电影学院引入“敏捷开发”理念,将传统学期制改为“冲刺周期”教学。学生在两周内完成从概念验证到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开发,通过每日站会、迭代评审等环节培养产业思维。用户画像实验室配备的脑电波监测设备,可精准捕捉观众情绪峰值。评价体系改革方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建立的“三维评估模型”具有示范意义。该院要求毕业作品同步提交艺术阐述片、技术实现方案和市场转化报告,由学术委员会、技术专家和产业顾问共同评分。某学生团队的VR纪录片《城市褶皱》,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用户互动叙事,不仅获得First影展创新奖,更与城市规划机构达成数据可视化合作,彰显评价体系改革的产业导向价值。
4.3. 师资转型:打造产学研命运共同体
师资队伍建设需构建“学术–实践–产业”三螺旋发展模型,形成“知识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共生机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数字传媒系为例,该校设立的“行业导师”特聘岗位,明确要求候选人需具备五年以上的头部项目操盘经验,并主持过省级以上产业课题。首批引进的导师中,既有操盘过现象级短视频的MCN机构创始人,也有开发影视AI算法的技术总监,他们与学术导师组成“混合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创作。“企业访问学者”制度方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施“双栖计划”,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赴好莱坞、横店等产业前沿驻地研修。某摄影教师驻留期间参与Netflix纪录片项目,将虚拟制片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其开发的“LED虚拟制片工作坊”已孵化出多个学生创业项目。能力培养层面,北京电影学院实施的“双师能力认证计划”具有创新性。该计划要求教师每三年需完成两项产业项目,并获取ADOBE认证、AWS云架构师等行业资格。评价激励体系改革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建立的“三维评价体系”颇具示范意义。该校将教师的产业服务成效分为“技术咨询”“项目转化”“标准制定”三个层级,某教师团队开发的短视频智能评估系统被字节跳动采用,其产业贡献度在职称评定时获得额外加分。
4.4. 国际视野培育:构建跨文化对话能力
全球化内容竞争时代,影视人才培养需构建“本土叙事–国际表达”的双重编码能力。以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为例,该校开设的“全球内容产业比较”课程,系统分析艾美奖、戛纳电影节等国际评奖体系的审美标准与产业逻辑,要求学生用跨文化视角解构《鱿鱼游戏》《暗黑》等全球爆款。课程体系设计,本质是在培养“文化转译者”——既能深挖本土文化基因,又熟悉国际传播语法。国际创作工作坊方面,北京电影学院与柏林电影电视学院合作的“跨时空对话”项目颇具创新。中德学生团队围绕“数字身份”主题,采用远程协作模式完成系列短片创作。中国学生运用水墨动画演绎赛博空间,德国团队则用互动影像探讨虚拟肉身,这种跨文化碰撞催生出独特的视觉语言。某联合创作的VR作品《数据尘埃》,入选威尼斯双年展数字艺术展,彰显跨文化创作的创新价值。实践平台构建层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设立的“全球内容创投计划”颇具产业导向。该计划支持学生团队带着项目参加戛纳电视节、MIPCOM等国际市场,某团队开发的跨文化短视频《食光密码》,通过对比中法家庭厨房,获得法国电视三台预购,并带动川菜文化海外传播。国际产业观察机制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定期发布的《全球短视频产业趋势报告》,建立包含文化折扣率、区域流行度等指标的评估体系。
5. 结语
总的来说,短视频的崛起为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技术快速迭代、市场需求变化、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未来,该专业人才培养将朝着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创新型人才成为培养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行业经验等方向发展。高校应积极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影视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