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在问题指引、技术赋能和需求策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尚待加强、伦理与法律层面所面临的挑战亟须解决、教师队伍技术素养与适应能力有待提升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应着力构建智能思政教育体系、强化技术法律监管和锻造智慧育人队伍,从而促进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driven by problem guidance,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demand stimul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edicaments such as the need to enhanc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the urgent need to address challenges at the ethical and legal levels,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literac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an intellig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and legal supervision, and cultivate a smart teaching team, so a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be innovative in response to the trends.
1. 引言
“智能革命将比过去历次技术革命来得更深刻,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可能是空前的。”(吴军,2016) [1]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正以令人惊叹的迅猛速度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模式以及学习方法。人工智能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甚至在某些方面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自主学习、智能决策和持续优化。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是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尤为引人注目,通过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2.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生成机理
2.1. 问题指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实效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孙婧,2024) [2]。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手段与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单向的知识传递和理论讲解,难以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创新的视角和工具。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倾向及心理状况,人工智能能够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借助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功能,帮助教育者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坚实支撑。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创造逼真的虚拟场景,帮助思政课堂情景化,带来更加真实的体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2.2. 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催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样态新功能
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催生出了新的样态和动能。首先,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分析功能,能够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模式等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育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对象画像。这有助于教育者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其次,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和互动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学总是难免抽象,此时文生视频类人工智能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常宴会,2025) [3]。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构建虚拟场景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验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再次,人工智能还能够实现教育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为教育者提供科学、准确的教育效果评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难以准确衡量教育效果。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构建智能化的评估体系,对教育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3. 需求策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则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偏好以及思想动态,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使思政课的内容指向更为精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对于喜欢互动学习的学生,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基于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对于喜欢自主学习的学生,人工智能则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路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学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3.1. 技术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
尽管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实际融合过程中,技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却尚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等较为基础的层面,而在深层次的情感分析、价值观引导等方面尚显不足。这使得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仍停留在表面,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影响了教育的深度和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领域还不够广泛,当前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学习资源推荐等方面,而在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这限制了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也使得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广度和覆盖面上有所局限。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拓展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仍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如何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需要应对的课题。
3.2. 伦理与法律层面所面临的挑战亟须解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但同时亦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识别能力,但亦可能引发信息泛滥、误导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使其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上面临许多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价值观、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领域,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对这些领域造成干扰或冲击,不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大量数据的支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收集和处理大量学习数据,这同时涉及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当前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机制尚不完善,存在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这不仅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还可能对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确保技术合法合规使用、保护学生隐私和数据安全、避免技术滥用和误用,是亟须解决的伦理和法律挑战。明确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也刻不容缓。因此,加强伦理和法律层面的研究和探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是确保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
3.3. 教师队伍的技术素养与适应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技术素养和适应能力对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来看教师队伍在技术素养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尚显不足,这使得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种种优势。另一方面,尽管有些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他们却难以灵活地运用这些技术,缺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能力和技巧。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迭代,教师队伍面临着持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挑战,以确保他们的技术素养能够与时俱进。然而,由于教师们日常工作繁忙、培训资源有限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他们在技术学习和适应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升教师队伍的技术素养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这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培训机会和实践平台,帮助教师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4.1. 构建智能思政教育体系
构建智能思政教育体系是“与智俱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要途径。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一方面要注重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学方法、学生管理、教学评估等,从而形成一个智能化的教育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求。如利用智能推荐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利用智能分析系统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强大能力,打造出智能化、高效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将广泛汇聚各类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铺设稳固基石。总之,创新教育模式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4.2. 强化技术法律监管
强化技术法律监管是预防监管缺失所引发的安全性、伦理性及技术性问题,规避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发生潜在风险与伦理越界的关键路径。首先,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人工智能应用相关制度与法律,例如数据信息保护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平衡人工智能在对象识别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人工智能在数据采集、应用及算法推荐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相关规章制度,不仅能提升对人工智能失范行为及违规使用的监督审查,还能起到有效规范相关技术人员的研发行为的作用。其次,加强前瞻性预防与约束引导,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的标准化管理流程,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融入与可控发展,通过规范化的流程最大限度地化解人工智能融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注重加强对学生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确保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审查和监督,避免技术滥用和误用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维护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再次,提升教育相关部门的监管意识,充分认识到算法、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主动关注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算法规则的制定与生成,科学评估人工智能的效果与意义,避免对人工智能的滥用、误解与迷信,以期最终实现驾驭技术、超越技术、控制技术的理想境界。
4.3. 锻造智慧育人队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深入融合与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角色定位、工作模式以及知识储备等许多方面都面临挑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正视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式、教育角色及教育载体等多方面的变化,培养一支具备“智能型”素质的教育队伍,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主体维度的推动力。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需保持开放心态,转变观念意识,积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观念变革是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者既不能对人工智能技术抱有乌托邦式的幻想,对人工智能技术过度依赖而产生技术依赖惯性,陷入“人工智能依赖”“技术至上”的误区,也不能逆技术潮流,墨守成规,以消极、抵触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技术。而应该树立科学的技术理念,主动转变思维模式,主动拥抱并辩证对待人工智能,持续追求学习与自我提升是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必由之路(任宏丽,丁翰怡,章林,等,2025) [4]。另一方面,应注重对教育者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提升教师的技术素养与适应能力,着力打造一支基础扎实、技能卓越、素养优良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肖宁,2024) [5]。通过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技术研讨等,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提升算法素养。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提升教育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