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塔吉亚娜·托尔斯泰娅(Т.Н.Толстая)生于1951年,俄罗斯八十年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她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于1983年,至今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野猫精》以及二十多部短篇小说。托尔斯泰娅通常被认为是“别样小说”或“非规范文学”的代表作家,更多的评论者认为她是一个后现代作家[1]。她创新性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广泛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赋予其女性思维与视角。
近年来,学界对塔吉亚娜·托尔斯泰娅作品的研究多聚焦于小说的主题思想、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创作风格等维度。相关研究指出,托尔斯泰娅笔下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理想女性”的框架,呈现出真实、有欲望的普通人特质,生动展现了现代女性的生活与情感状态。此外,研究还深入探讨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历程,以及后现代创作特点和互文性特征。托尔斯泰娅的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为《索尼娅》的隐喻分析提供了丰富土壤。她打破传统叙事,采用碎片化、非线性方式,使文本充满多义性。在《索尼娅》中,零散记忆拼凑出主人公形象,本身就具有隐喻意义,象征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现实的无序。其语言修辞繁复而凝炼,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如索尼娅的外貌和珐琅质鸽子胸针,都承载深层象征意义,反映性格、情感与主题。这些特点使从认知隐喻视角分析作品成为可能,揭示其深层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然而,从语言学视角对托尔斯泰娅作品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拟从认知隐喻视角出发,借助莱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深入剖析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索尼娅》中所蕴含的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并进一步探究作品语言的艺术特色,以期为理解托尔斯泰娅作品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2. 作品简介
创作于1984年的《索尼娅》(Соня)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娅最能体现作家创作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的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小说以零散的记忆片段拼凑了主人公索尼娅的形象——长相并不美丽、头脑也不聪慧,不懂得人情世故,但心地十分善良、心灵手巧、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女子,作者模糊了她的身世、姓氏和年龄,并讲述了阿达一伙人在一次以有预谋的捉弄计划中,虚构了一位名叫尼古拉的追求者,并以他的名义给索尼娅写情书,索尼娅迅速坠入爱河,在战争爆发期间,物资变得极度匮乏,索尼娅为了拯救虚构的爱人而牺牲自己的故事。与传统俄罗斯文学中集美貌与美德于一体的各位女性形象不同,托尔斯泰娅塑造了心中充满了博爱但相貌丑陋的主人公。该作品语言极具艺术特色,修辞繁复但语言凝练,带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但在内涵上仍然与俄罗斯古典文学一脉相承。
3. 概念隐喻理论
1980年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问世,打破了以文本和语言学为基础的传统隐喻理论研究的束缚,将隐喻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新领域。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是我们思维的模式和认知的方法[2]。
3.1.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
莱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先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从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书中还提出了“源域”(source domain)、“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映射”(mappings)等隐喻概念体系。莱可夫与约翰逊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概念性、系统性的特点。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3]。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的深层认知机制,并主张常规概念系统多半是比喻性建构的。
3.2. 概念隐喻的分类
莱可夫和约翰逊基本上是受到雷迪(Reddy)管道隐喻理论(思想和词语的关系是内容和管道或容器的关系)的启示,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4]: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
本体隐喻是指将抽象概念建立在自身经验有关的周围的实体上,即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化为有形的实体,比如“思维是机器”等。在书中莱可夫提到此类隐喻包含三个次类:实体与物质隐喻、容器隐喻、拟人化。
方位隐喻是指以说话人身体经验为中心,在同一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前后、里外等空间方位组合而成的一系列概念。比如“质优居上”、“权优居上”等。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个建构性高的、清楚描绘的概念去建构另一个概念,其中源域为目标域概念提供了相似的系统结构,比如“争吵是战争”、“时间是金钱”、“时间是资源”等。
4. 《索尼娅》中的概念隐喻
《索尼娅》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本文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并对其源域、目标域、映射过程进行分析。
4.1. 本体隐喻
在实体与物质隐喻中,人们往往借助对物体和物质的体验来认知相对抽象的经验[5]。思想、感情、心灵、时间等概念都较为抽象,因此常常被人们隐喻为相对具体的事物或将其量化。
(1) 纯洁是水晶
作者在描述索尼娅的纯洁品质时写道:
例1原文:“…, - по прошествии некоторого времени кристалл Сониной глупости засверкал иными гранями,”
译文:“总之,过了一段时间,索尼娅愚蠢的纯洁闪耀出另一种光彩1”,
作者在此句中把索尼娅的“глупость”(愚蠢,蠢笨)用“кристалл”(水晶)来比喻,并且闪耀着光彩。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在于纯净,作者将抽象的索尼娅的令人赞叹的纯洁善良的“愚蠢”品质具体化为水晶这样的美好事物,赋予原本为贬义的“глупость”一词“纯洁天真”的美好含义,体现出了索尼娅“愚蠢”的可贵。
(2) 时间是实体
关于时间的隐喻较为常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根据自身体验使用隐喻表达时间,在文中作者在描述时间时也几次将其实体化,比如:
例2原文:“…в далёком, жёлтоватой дымкой подернутом тридцатом году,”
译文:“那是遥远的,蒙着一层浅黄色烟雾的1930年,”
例2中作者使用“遥远的,蒙着一层浅黄色烟雾的”来形容在很久之前的1930年,作者将1930与现在间隔的这段时间实体化为黄色的烟雾,笼罩在1930年,读者也透过这层薄薄的烟雾跟随作者回忆过去。
例3原文:“…, время только подтвердило его слова.”
译文:“……,时间只能证实他的话。”
例4原文:“Время всё съело.”
译文:“时间吞噬了一切。”
莱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写道:以人类的特质、动机与活动表达非人的实体,使我们得以理解经验的广泛多样[6]。在例3中“время”(时间)作为主语与谓语“подтвердить”(证实,证明)搭配,作者将时间拟人化,好像时间可以做判断、证明,作者通过这个较为常见的比喻表达了经过一段时间列夫的话仍是正确的。而例4中作者则又把时间比喻为可以“съесть”(吃、吞)的有生命的实体,将经过一些时间人们将事情淡忘的过程用吞噬一词生动简洁地表达。
(3) 感情是火焰
关于爱的概念隐喻有许多:“爱是病人”、“爱是魔力”、“爱是战争”等。小说中托尔斯泰娅则是将索尼娅与尼古拉之间的感情比喻为火焰:
例5原文:“…, а в письмах горела неугасимым пламенем высокого чувства,”
译文:“……,而在信中她却燃烧着不可熄灭的崇高感情的火焰,”
例5 中作者使用第二格将“чувство”(感情)与“пламя”(火焰)连接,把索尼娅的炽热的感情比喻为灼烧的火焰,两者的相似性在于热烈,在信中燃烧又使感情是火焰这一比喻更加生动。并且作者还使用形容词 “неугасимое”(不可熄灭的)修饰“пламя”(火焰),这不可熄灭的火焰让读者很容易地体会到索尼娅对尼古拉坚定、真挚、热烈、忠贞的爱。
例6原文:“…: истинное чувство - оно согреет его холодные члены…”
译文:“……真正的感情这几个字——它温暖着他冰凉的肢体……”
例6中作者在尼古拉写给索尼娅的信中描述这种真情在“согреть”(灼烧),也是将感情比喻为火焰,这样的比喻使爱情的热烈以及人在恋爱中的状态体现的淋漓尽致,使读者也仿佛感同身受。
(4) 记忆是实体
小说中关于索尼娅的一切故事是根据回忆建立的,作者在小说开篇这样描述回忆:
例7原文:“Или вдруг раскроется, словно в воздухе, светлой живой фотографией солнечная комната…”
译文:“或者犹如一间向阳的房间在半空中像一张明亮的活动相片那样突然展现在你的面前。”
例8原文:“Но напрасны попытки ухватить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грубыми телесными руками.”
译文:“然而用粗暴有形的手去捕捉记忆是徒劳的。”
例7中作者将抽象的回忆比喻为突然出现在半空的相片,并详细描绘了照片中的画面,这一生动比喻使文字具有画面感。例8中作者使用“ухватить”(抓住,握住)一词搭配“воспоминание”(回忆,记忆),把记忆比喻为一个可以用手捕捉的、又似乎有生命的实体,并且使用“粗暴有形的手”作为捕捉工具,形象地表现了记忆难以被回想的特点。
(5) 笑是实体
文学作品中常常将情绪看作一种有形的实体,比如悲伤是沉重的。小说《索尼娅》中出现了多次“笑是实体”的隐喻。
例9原文:“Весь мыслимый урожай смеха был уже собран,”
译文:“意想中的笑的丰收已经完全获得了,”
例10原文:“…, и со страшной скоростью, распадаясь, уносится вдаль их смех – догоника.”
译文:“……他们的笑声异常迅速地飘散着,飞向远方。你就追去吧。”
例11原文:“…смех вокруг накрытого стола,”
译文:“在摆着食物的餐桌旁飘荡着一片笑声,”
在例9中作者使用了“笑的丰收”,这一精炼的比喻将阿达这群人捉弄索尼娅所获得许多的欢笑比喻为丰收,“урожай”(丰收)一词将这许多的欢笑量化,将欢笑变得更为具体,使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到欢乐的程度、多少。在例10中,作者将笑声的消失用“распадатьсь”(破裂),“уноситься”(消逝)两个词表达,笑声被隐喻为一种实体。在例11中笑也被实体化,可以围绕着餐桌。
(6) 花朵拟人化
作者在开篇引出回忆的一部分写道:
例12原文:“…, и будто гиацинты в стеклянной вазочке на скатерти, тоже изогнувшиеся в кудрявых розовых улыбках.”
译文:“……似乎连台布上玻璃花瓶里的风信子也弯起它那蜷曲的红色花瓣在微笑。”
作者将用于描述“风信子”的形容词“кудрявые”(蜷曲的),“розовые”(粉红色的)形容微笑,使微笑有了花朵的形状、颜色,作者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了花朵在微笑这一不寻常的拟人句。
(7) 心灵是实体
人们常常将抽象的心灵映射到物理实体中,从而形成“心灵是实体”的概念隐喻。
例13原文:“…что читать в чужой душе трудно: тёмно, и дано не всякому.”
译文:“看透别人的心灵是很困难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因为那里一片漆黑。”
在此句中,作者使用“тёмно”(黑暗)来形容心灵,将他人的心灵比喻成一个黑暗的空间,无法看透。
(8) 信是重担
例14原文:“…, и Ада мужестственно, угрюмо, одна несла своё эпистолярное бремя,”
译文:“只有阿达独自勇敢而忧郁地承受着书信负担。”
在此句中,作者使用“нести бремя”(承受负担)这一词组,将信喻为一种重担。这种重量形象地表达了在计划获得成功,朋友们厌倦了而纷纷退出计划后阿达坚持写信的复杂心情。此时写信全然没有刚开始捉弄索尼娅时那样轻松,而阿达作为计划的发起者,不忍心伤害索尼娅仍继续写信,所以信是重担,阿达“勇敢孤独地承受”这份重担。这负担不仅是写信的重担,也是阿达由于捉弄索尼娅后心中的重担。
4.2. 方位隐喻
“上–下”、“高–低”、“远–近”本是方位名词,但人们根据自身的方位体验也将方位名词用于描述情绪、状态、时间等抽象概念。
(1) 时间久为远
例15原文:“…в далёком, жёлтоватой дымкой подернутом тридцатом году,”
译文:“那是遥远的,蒙着一层浅黄色烟雾的1930年,”
例15中“далёкий”表示距离远,作者使用“далёкий”把1930年与叙述时间的间隔之长比喻为距离之远,这是常见的比喻之一。
(2) 思想积极为高
例16原文:“Нет, Ада была на высоте,..., настаивала на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и сохранять платоническую чистоту отношений...”
译文:“不,阿达站的可高了。……她坚持必须使他们的关系保持柏拉图式恋爱的纯洁。”
例16中“быть на высоте”的含义是“站在高处”,“高”、“上”在方位比喻中通常用来比喻“好的、积极的”感受。此句中源域是高度,目标域是阿达的思想。“阿达站在高处”,是指阿达不像其他一起进行计划的朋友,她此时已不是单纯的为了捉弄索尼娅而写信。她在不断写信的过程中理解了尼古拉的灵魂,并决定认真扮演好尼古拉这一角色,坚持在信中与索尼娅保持“柏拉图式恋爱的纯洁”。
4.3.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使用一个易于建构、描绘的概念建构另一个概念,其核心也是以人们熟悉的经验或概念作为基础建构抽象的、陌生的概念。
(1) 计划是旅行
“旅行”是结构隐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源域,“爱情是旅行”,“人生是旅行”。小说中也出现了源域为旅行的结构隐喻:
例17原文:“...но бросить Соню одну, на дороге, без голубка, без возлюбленного, было бы бесчеловечно.”
译文:“但是,抛下索尼娅一人,让她既没有小鸽子,也没有恋人,那可不人道。”
这句使用了隐喻形象描述了阿达在计划取得成功后,不忍心告诉索尼娅一切都是幻影而选择继续写信的心理活动。源域是旅行,目标域是阿达一伙人捉弄索尼娅的计划。在大家获得欢笑后结束捉弄计划,让索尼娅得知残酷的真相被比喻为“бросить Соню одну, на дороге”,也就是大家在得到满足后结束了旅行,而不知情的索尼娅则在半路被孤零零的抛弃。
(2) 欺骗是钓鱼
例18原文:“Соня, дура, клюнула сразу.”
译文:“索尼娅这个傻瓜一下子就上钩了。”
作者使用“клюнуть”(吞饵,上钩)形容索尼娅中了阿达的计,相信了信中尼古拉的存在并接受了尼古拉的情感,与其频繁往来书信。在该隐喻中,源域是钓鱼,目标域是欺骗他人,信是钓鱼时用的诱饵,上钩的鱼指被欺骗的索尼娅,钓鱼的人则是写信人阿达。
(3) 小鸽子是索尼娅的精神情感
文中几处出现了索尼娅的小鸽子胸针,第一处是作者在描绘索尼娅外貌时,交代了珐琅质的小鸽子胸针是索尼娅随身佩戴的唯一一件饰品。此后有两处文中出现的小鸽子隐喻着索尼娅的感情。
例19原文:“Соня, а где же ваш голубок?”- “Улетел”, говорила она.”
译文:“索尼娅,你的小鸽子在哪呀?”“飞走了。”
此段对话发生在索尼娅把小鸽子作为生日礼物寄给尼古拉后,有人问索尼娅小鸽子在哪,她回答飞走了,一方面是为了遵守和尼古拉的约定,保守秘密;另一方面,她将小鸽子寄给尼古拉也意味着她的爱情、心意也随着小鸽子飞到了尼古拉身边。
例20原文:“Ведь голубков огонь не берёт.”
译文:“因为火是烧不掉小鸽子的。”
此句描述了小鸽子随着信件被烧,而珐琅质的小鸽子没有像信一样被烧掉,也喻指即使索尼娅牺牲,她的真挚感情、崇高的爱和她的各种美好品质是不可烧毁的。
5. 结语
通过对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索尼娅》中概念隐喻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隐喻在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表达和语言风格方面所产生的丰富艺术效果。在思想内容层面,隐喻的运用使得抽象的情感与概念得以具象化,如将“纯洁”比作“水晶”,“感情”比作“火焰”,这些隐喻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更深化了作品对人性、时间和情感的探讨。在主题表达方面,隐喻的使用为小说的核心主题——爱与牺牲、现实与幻想、美与丑的对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欺骗是钓鱼”和“计划是旅行”的隐喻巧妙地揭示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心世界。“小鸽子是索尼娅的精神情感”这一隐喻,不仅象征着索尼娅对爱情的坚守和奉献,也暗示了她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即使在牺牲之后,她的爱依然如小鸽子般纯洁而永恒。从语言风格上看,托尔斯泰娅对隐喻的巧妙运用赋予了《索尼娅》独特的后现代色彩。她的语言修辞繁复而凝练,通过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暗示。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多义性和解读空间,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例如,“心灵是实体”和“信是重担”的隐喻,通过将抽象的心灵和书信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负担。
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索尼娅》的文本分析,不仅证明了该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有效性,还为文学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其他理论,深入探讨隐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以及其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还能够为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NOTES
1本文引用的《索尼娅》原文及译文均出自《俄罗斯文学名著赏析 小说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