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现实的人”思想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对传统形而上学人类观的根本性超越。这一思想突破绝非偶然出现,而是历经德意志古典哲学的解构与重构、物质生产实践的持续确证所形成的认识论转向。
2.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生成逻辑
2.1.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孕育时期
2.1.1. 《博士论文》的思辨起点
马克思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期,还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份子,在马克思的身上以及他的论文中都可以看出黑格尔思想的影子。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位哲学家关于自然哲学的不同看法,产生了新的想法。德谟克利特总是对事物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他否认人的感觉,认为那是虚幻的滑稽的,马克思则认为他并不是否认人的感觉和知觉,而是否认人们的感觉和知觉的现实性,不能从现实出发去正确地看待人的感性认识。另一位伊壁鸠鲁则认为人们一切的感知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难看出,马克思支持后者的观点并且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德谟克利特忽视了人的自我意识,也没有看到自我意识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意识,还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同时人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这也表明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的主体性,也是对黑格尔“精神的人”的扬弃。
2.1.2. 《莱茵报》时期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仍然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也基于此去分析现实问题。但是马克思在批判书报检查制度的过程中,发现人的自由是不大相同的,受到现实生活中等级制度、物质利益、法律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而人也不像精神世界那样自由平等,而是被划分成三六九等,底层人民苦不堪言,辛苦积累的财富还要被资本瓜分。现实的窘状让马克思重新审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发现书报检查制度的僵化和束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希望能够改正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可最后的结果只有撤掉的文章和被打击又或者离开莱茵报。不管是摩泽尔河流域贫苦农民的记者报告,还是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都让马克思深深地认识到精神的自我发展运动并不能解决物质上的贫困问题。马克思激动地为贫苦百姓争取公道,在统治阶级和法律面前仍然不堪一击,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无奈的现实让马克思重新思考,进而批判黑格尔关于理性国家、法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马克思开始尝试从“现实的个人”真正的现实需要去分析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将目光投向了“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
2.1.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市民社会解码
马克思在受到费尔巴哈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发现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体系的漏洞,感受到现实社会的冷漠和政治斗争的残酷,马克思不断摆脱“自我意识”的束缚,重新认识黑格尔理论体系对人和宗教的定义与关系。马克思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切入,进一步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现实和政治的区分。马克思从残酷的现实社会出发,看见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无助,他不断发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已经没有办法隐藏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关系下的法律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当中,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国家构建了市民社会,创造了意识形态,建立了法律制度和社会规则,但事实却完全相反。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不是国家机器的附属,而是国家形成的基础,没有市民社会或者家庭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能出现国家的。我们不能将国家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国家不是飘在理论之上的,而是现实社会的产物。所以按照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理论体系来说是不合理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进行了批判,纠正了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和法的关系,并指出要从现实社会出发考察国家和市民的关系。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已经从现实的唯物主义出发,去探索国家机器和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开始萌芽。虽然马克思还没有看到市民社会中最根本的物质生产关系,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人的本质,但他已经看到人的本质绝不会从精神中去寻找。正逐步从观念中的人转向现实中的人,也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2.2.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形成时期
2.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批判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展开了哲学批判,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在社会中从事劳动实践并且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生产,与动物不同。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探索人的本质,他是对“劳动是人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改造为中介,他彻底地摆脱了黑格尔哲学,偏向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怀抱。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表现为“人的异化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但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成为了资本家挣钱的工具,被奴役的对象,人的劳动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不属于他自己,劳动不再是人民自愿的活动,而是被迫地不情愿地与自己相异化的。这种异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病态形成的。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宗教领域转向了政治经济领域来探讨人的本质,他将人的类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但此时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并不是现实社会中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是应然状态下的劳动本身,所以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理解还需进一步深入。
2.2.2. 《神圣家族》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基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抽象的人”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这是马克思世界观发生变化的重要一步。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观点,他们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2]。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要从现实的物质生产中去理解,强调在实践过程中付出劳动的实践主体及其主体地位,马克思在这一阶段仍然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他已经拨开了表面的重重迷雾,认清了物质生产实践对探寻人本质的重大意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就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主体,也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揭开了“现实的人”思想的开端。
2.2.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哲学宣言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梳理了从前的旧哲学,将人的本质融入了实践的要素,完成了人的本质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变。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跟之前的黑格尔主义也就是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指出,要想真正地认识和了解人的本质,就要放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进行实践活动,并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总之,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如果脱离现实和实践,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现实的人。虽然《提纲》只有短短的11条,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纲》的结尾处高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也宣告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世界观的诞生。
2.3.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深化时期
2.3.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科学建构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发展和成熟,也意味着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主题概念的完善和成熟。马克思在《形态》中基于《提纲》的丰富内涵,不仅与旧哲学进行了彻底的、全面的清算,而且完善了“现实的人”的内涵。他指出“现实的人”是实践的现实主体,是现实社会中进行生产实践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3]。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认识既是对生产实践的认识,又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是对历史发展变化的思想基础;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和“人”的客观规律的准确反映,是马克思对“人”的科学诠释,“现实的人”这一概念的全面建立,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2.3.2. 《共产党宣言》的革命人类学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第一部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极具科学性和革命性,面世之后在工人阶级中广泛传播。《宣言》进一步地认证了“现实的人”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从事社会物质生产,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同时也解释了“现实的人”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是完全获得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在《宣言》中,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现实主体。马克思肯定资产阶级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资产阶级的劣根性[4]。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利益,无情剥削和压榨底层的工人阶级,资本家占有社会的大多财富和工人所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而工人群体却面临生存困境。资本家不仅夺走了工人的劳动果实,还夺走其独立性和个性。因此想要人们能够真正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必须推翻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在《宣言》中对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阶级斗争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并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看作是一个真正地自由而发展的人,只有紧紧围绕着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方案,才能把人的本质变成现实的、具体的人。
3. “现实的人”范畴的本体论重构与理论革命
3.1. 唯物史观的认识论革命
“现实的人”思想划清了跟以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人学思想的界限,主张要以实践为基础,去看待人的本质,也给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传统的西方哲学主张“人的存在、发展都是一种精神的表现,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一般人是国家的附庸,是宗教的傀儡,是社会的产物”[5]。无视了人本身的实践性和能动性,也没有放到具体的历史当中去探究,这就导致对人本质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探究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且人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6]。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是有自己的意识和能动性的,而且坚持物质生产实践是人最本质的特点,看到了物质的第一性。因此,理解“现实的人”就是从实践的新角度看待唯物主义,是一场新的认识论革命。
3.2. 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中轴
“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美联结的线索和润滑剂,它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逻辑中轴,全面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唯物史观。首先,“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西方哲学从抽象的人出发,把人的发展当作是精神上的发展。唯物主义则是从现实出发,从物质生产的活动出发去理解,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人的解放等一系列问题。还从实践的角度看到了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看到了人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其次,“现实的人”是唯物主义最终归宿。马克思不仅提出“现实的人”的概念定义,还提出要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各个形态,人都应该是自由且全面发展的,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想要真正地理解唯物史观,就无法避开“现实的人”思想,它是贯穿唯物史观的逻辑线索,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才不会陷入唯心主义。
4.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现实挑战与困境
4.1. 劳动形态的异化与非物质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于资本主义工厂劳动的背景,揭示出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观点。不过,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推动之下,当代劳动形式出现根本改变,劳动对象非物质化以及劳动产品无法占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给经典理论带来新的难题。传统异化理论中,劳动异化常被诠释为工人与所制造物品间的疏离,生产越多,自身越匮。随着数字资本主义到来,劳动对象由具体商品转向抽象的数据与流量,如平台经济中的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他们的产出不是有形实物,而是用户在平台上行为产生的互动数据或供算法参数调整的工具变量,既无力占有自身创造的价值又无法察觉劳动成果本身的情况,这被称为“无对象的异化”。此状态极具隐蔽性,因为附带增值性的各种利润都由数据分析者控制调配,劳动者得到的即时薪酬,根本无法追究更深层的,潜在合理性及其价值归向。
4.2. 生态危机和人的生存根基动摇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提到,人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然而在当代,这一思想在生态方面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逐渐减少对自然的畏惧,以主人姿态自居,采取“掠夺式”方式发展经济和积累资本,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矛盾加剧。其次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一些国家为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面临类似困境,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最后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困境。在全球层面,生态治理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灾难频发、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问题严重,全球自然资源消耗速度过快,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全球生态治理亟待加强,但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全球生态治理难以形成合力。
4.3. 文化多元主义与普遍性诉求的矛盾
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强调人是嵌入社会关系网中的存在,同时兼有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这种思维框架以人类解放为导向,将共同利益与共享价值视作推动历史演进的核心力量,然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主义势头强劲,文化之间界限越发分明,差异被进一步凸显,这无疑给侧重普遍性诉求的“现实的人”思想带来了明显的张力与碰撞。
文化多元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凸显并珍视文化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它倡导对不同文化社群的多样性给予高度尊重,坚决反对文化的单一化趋势与同质化现象,旨在构建一个包容且多元的文化生态体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交流与冲突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这不仅使得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显著凸显,而且促进了深层次的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展现。这种特定的需求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所倡导的普世价值提出了挑战。马克思所阐述的普遍性价值理念,着重于揭示并倡导人类社会的普遍共同利益与价值,诸如自由、平等与正义等核心原则,这些理念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全面解放的坚实基石。若过分侧重文化多元主义,理论建构可能滑向相对主义深渊,从而侵蚀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所蕴含的普世价值与深刻洞见。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与融合显著增强,然而这一进程亦引发了文化霸权的潜在威胁以及文化冲突的复杂现象,凸显出在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同时,需审慎应对的挑战性议题。某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文化传播手段来传播其特定的价值体系与生活模式,这一举措对其他国家的本土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与挑战。这种文化霸权现象不仅背离了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对马克思关于“全面人性”的理论所强调的普遍价值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全球化进程放大了文化多元主义与普遍性追求之间的矛盾,由此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与追求共同价值观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悖论,使得在既尊重各自独特文化特质的同时又达成普遍共识显得更为艰巨。
5.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生态文明维度的实践辩证法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在这一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首先,我们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可以无限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这种观念在历史上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生态中心主义则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和人类应该完全服从于自然,这种极端的观点在实践中同样难以实施。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这两种对立的视角。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同样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这种观念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化自然”理论中,我们可以重构可持续发展范式。这种范式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满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这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这种生态治理方式实现了“绿水青山”与“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共生,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2.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人学向度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始终是以人为中心,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中,始终要把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放在首位。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算法控制与平台劳动成为了新的异化形态。算法不仅塑造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还深刻影响了劳动关系,使得劳动者在平台经济中面临更为复杂的剥削形式。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的分离上,更在于算法对劳动者主体性的剥夺,重构了人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需关注如何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避免技术成为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工具。“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思路,其哲学基础可追溯到市民社会理论。在新时代,市民社会理论得到了创造性转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划分,而是强调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多元共治格局。这一理念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与社会的整体性相结合,既尊重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又强调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思想在现代社会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现代社会治理的人学向度。
5.3. 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方案
共同富裕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哲学意蕴在于实现从“物的依赖性”向“自由个性”阶段的过渡。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物的依赖性”阶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过度依赖物质财富会导致人的异化。共同富裕政策旨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逐步向“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完美诠释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真正内涵,努力落实全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权利。新时代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它与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的理论紧密相连。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道德、审美和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实施“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劳动能力,旨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马克思“完整的人”理论的实践耦合。
6. 结语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意蕴与实践价值,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续演进,内涵不断充实与深化。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念基石,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把握人类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与问题,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理论乃实践之指南,“现实的人”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其真理性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与彰显。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思想的见解,至今仍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着科学的理论导向,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