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中交界地带农产品产业整合问题,旨在构建协同体系以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针对当前存在加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销售渠道分散且对接不畅等问题。本文从政策协同、要素流通、供应链优化、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industries in the border area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f Chengdu, Deyang, Meishan, and Ziyang. It aims to construct a collaborative system to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processing technology levels, scattered sales channels, and poor connection in sal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including policy coordination, factor circulation,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so as to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1. 引言
成德眉资同城化是四川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构建成都都市圈、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刘成鸣在“成都都市圈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对口协商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都都市圈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农产品生产、供应与销售环节,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在此背景下,构建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学术界对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李二玲等(2019)指出,区域农产品产业协同发展需精准识别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优势互补[1]。黄季焜等(2020)提出“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强调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在加工与销售中的协同作用[2]。吴建瓴等(2023)发现,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因行政分割问题,产业规划缺乏协调,难以形成规模效应[3]。
尽管已有研究从多方面探讨区域农产品产业发展,为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构建研究提供了基础,但目前针对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内容较为碎片化。四市在加工技术水准、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改进与完善。鉴于此,本研究一方面全面审视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构建研究现状;另一方面为提高构建协同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构建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2. 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现状
在四川省的同城化发展战略中,成都、德阳、眉山和资阳四个城市至关重要。四市总人口超3000万,构成成都平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区域。该地区具备同城化发展的自然优势和基础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农业繁荣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023年3月24日举办的农产品同城化产供销对接活动,签约超5亿元,彰显了产业协同潜力与成效,为成都都市圈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要素流通不畅
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方面,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的流动存在较大阻碍。各区域间农产品相关信息平台各自独立,无法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技术交流平台缺失,人才受地域限制难以集聚,资金缺乏跨区域协作,严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由于缺乏统一产业规划与有效利益分配机制,各地盲目发展且产业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发展合力,导致区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难以提升,经济共同繁荣受阻[4]。
2.2. 供应链管理短板突出
目前,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由于缺乏协同,供应商分散且无统一采购平台,不仅成本居高不下,质量也难以稳定,进而影响产品品质;生产加工环节中,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自动化与标准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市场大规模、多样化的需求;物流配送体系也存在不足,冷链物流滞后、网络布局不合理,致使农产品损耗大、配送时效性差、物流成本增加;销售渠道主要依赖传统线下批发市场,线上电商渠道拓展不足,导致销售范围受限,市场反馈信息迟滞,无法有效指导生产加工。
2.3. 绿色发展行动滞后
一方面,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企业对绿色生产技术认知有限,资金与技术支持的缺乏使得绿色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忽视节能减排设备投入与更新,能耗高且污染物排放超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农业废弃物及农产品加工废料的回收利用渠道不畅,循环利用产业链不成熟,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这与消费者对健康环保产品的需求背道而驰,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不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要求。
3. 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构建的路径
为有效解决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现存的一系列问题,推动区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从多维度、全方位构建协同体系。以下将从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要素流通、强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推进绿色发展等四个关键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具体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力求通过系统性的举措,破除区域协同发展障碍,达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产业的升级转型。
3.1. 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策协同
3.1.1. 实现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的统一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下,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的统一是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前提。四川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作用,组织成德眉资4市的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的政策协调小组。该小组的首要任务是对各地现行的农产品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梳理,从法律法规的条文对比到具体标准的量化指标分析,运用政策协同理论中的一致性原则,确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市场准入规则以及安全生产规范。例如,在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检测方面,明确具体的检测指标,如农药残留的最大限量值、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合格判定标准,确保产品在4市流通时遵循同一标准,避免重复检测,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区域内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3.1.2. 建立区域政策协调机制
依据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常态化的政策协调机制是保障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成德眉资4市应定期举办农产品产业政策协调会议,通过集体协商、专家论证等方式,共同研讨产业发展战略、扶持政策等关键议题。在土地政策方面,遵循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制定统一的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用地规划,保障产业发展的土地需求;在税收政策上,依据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制定统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因政策差异导致企业资源错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金融政策领域,借鉴金融协同发展理论,协调区域内金融机构,为农产品产业提供统一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产业的资本融通与发展。
3.2. 优化要素流通,促进产业集聚
3.2.1. 构建信息与技术交互平台
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的及时共享与技术的有效传播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德眉资区域应全力打造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四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及市场价格等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依据技术扩散理论,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农产品加工技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进行技术指导与经验分享,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在区域内的快速扩散与应用,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2.2. 健全人才流通与引入体系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依据人才流动与集聚理论,成德眉资4市应联合出台人才政策,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人才共享长效机制。设立人才奖励专项基金,运用激励理论,对在农产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据协同创新理论,培养适应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需求的专业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向该地区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2.3. 强化资金的跨区域协同合作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成德眉资地区应组建农产品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共同出资,依据产业投资基金理论,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展跨区域银企对接活动,运用金融创新理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农产品产业领域,依据资本逐利性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3.3. 强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整体效能
3.3.1. 搭建协同式采购平台
供应链管理理论强调采购环节的协同与优化。成德眉资4市应整合农产品原材料采购需求,建立统一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与采购平台。通过集中采购、招标采购等方式,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增强采购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监管,依据质量管理理论,确保原材料质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
3.3.2. 助力生产加工迈向高阶
政府应依据产业升级理论,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与工艺,提高生产自动化与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依据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竞争力。
3.3.3. 健全物流配送架构
依据物流网络优化理论,成德眉资4市应统一规划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冷链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冷链物流覆盖率。优化物流网络布局,打造农产品物流园区与配送枢纽,运用物流节点布局理论,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展农产品电商物流业务,依据电子商务物流协同发展理论,降低物流成本,增强配送时效性[5]。
3.3.4. 开拓多元销售途径
在巩固传统线下批发市场的基础上,依据市场营销理论,大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鼓励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企业与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对接,拓宽产品销售范围。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运用品牌营销理论,打造具有成德眉资地区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据市场预测与分析理论,增强市场分析与预测能力,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生产加工策略。
3.4. 推进绿色发展,践行可持续理念
3.4.1. 加强绿色发展宣传教育
运用环境教育理论,通过开展培训班、举办专题讲座、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教育,提高其对绿色生产技术的认知水平。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依据传播理论,全面宣传绿色农产品的优势与意义,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3.4.2. 加大绿色技术支持与推广
政府应设立绿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依据公共财政支持理论,扶持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开展绿色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依据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开展绿色技术攻关,加速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建立绿色技术示范基地,依据示范带动理论,推动绿色技术在区域内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3.4.3. 加强环保监管与废弃物回收利用
依据环境监管与循环经济理论,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环保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大对违规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环保设备与工艺。建立完善的农业废弃物与农产品加工废料回收利用机制,培育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完善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4. 结束语
针对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展开的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构建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为成都、德阳、眉山、资阳这四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指引了全新方向。它有效打破区域间的阻碍,积极推动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充实了区域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在实际应用方面,也为该区域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领域提供了切实可用的办法。借由构建协同体系,将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应用、供应链管理优化以及品牌建设强化等多个维度深度融合,摸索出一条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全新途径。这不仅为农户创造了突出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还能让消费者拥有更为多样化的产品挑选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5年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暨成德眉资同城化”专项课题:成德眉资交界地带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同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DY25ZX05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