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健康模式正在从疾病护理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应充分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满足社会对专业护理人才的迫切需求[1]。在此背景下,全国2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加速向应用型转型[2],而护理专业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领域,对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院校实践课程占比不足30%,学生临床操作能力薄弱[3]。其次,技术融合滞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未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仅30%课程涉及信息化教学内容[4]。最后,产教协同不足,医疗机构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较低,导致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持续推进[5],护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复杂健康挑战。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通过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可以提升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的契合度,进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融入跨学科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够培养适应智慧医疗发展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因此,课程设置改革既是应对行业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院校转型、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
2.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收集
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近5年来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访问国内多所本科护理院校的官方网站,获取最新的护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信息。
(二) 数据整理与分析
从收集到的文献和院校培养方案中提取关键信息,包括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实践教学安排、选修课比例等。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内容分析,识别课程设置中的共性和差异。重点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新兴技术的融入情况、选修课的灵活性等关键指标。
(三) 现状总结
基于表1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包括优点和不足在内的国内本科院校护理课程建设的现状,从而形成初步的研究报告,为后续访谈调研提供有力的例证参考。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course hours for nursing course modules in 6 institutions (n = 6)
表1. 6所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块课时比例(n = 6)
院校 |
理论课
占比 |
实验课
占比 |
选修课
占比 |
必修课
占比 |
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比 |
信息化课程
占比 |
实习
占比 |
A |
71.2% |
28.8% |
13.1% |
86.9% |
15.3% |
4.2% |
20.7% |
B |
71.7% |
28.3% |
13.5% |
86.5% |
16.1% |
6.3% |
20.5% |
C |
73.5% |
26.5% |
15.5% |
84.5% |
16.7% |
7.4% |
20.1% |
D |
70.7% |
29.3% |
12.2% |
87.8% |
16.1% |
5.4% |
19.1% |
E |
69.7% |
30.3% |
12.0% |
88.0% |
12.0% |
6% |
18.5% |
F |
72.6% |
27.4% |
14.1% |
85.9% |
16.3% |
6.3% |
20.9% |
3. 国内院校护理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综合分析了国内6所护理高校的课程设置后,我们发现尽管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课程内容陈旧与重复交叉
部分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与当前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一些传统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已经被逐步更新。然而,部分院校的护理学专业课程教材未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大的差距[6]。本研究纳入的6所院校的理论课占比在60%~70%,表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占据较大比重,可能存在未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护理技术的现象[7]。这可能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存在差距,从而难以胜任岗位职责。
课程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现象,由于缺乏有效协调,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基础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叠,但又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衔接[8]。这种现象不仅耗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精力,还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国外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注重理念的更新,美国护理院校通过整合式课程设计将重叠率降至15% [9]。瑞士注重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培养,提出“洛桑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而我国的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足。从表格数据来看,实践课占比普遍较低,最低的实验课占比为26%,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此外,产教协同不足,医疗机构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较低,导致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二) 与现代信息化接轨不足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学专业教育正逐步实现与现代信息化的结合。而本研究仅有1所高校在信息化课程占比方面表现较为突出,达到了7.4%。6所院校信息化课程占比均值仅为5.9%,远低于国际护理教育协会建议的最低15% [10]。现有的护理课程多集中在基础技能培训上,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护理数字素养核心能力包括智能设备操作、医疗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伦理决策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11]。
随着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革新,技术赋能逐渐成为护理教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虚拟现实(VR)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整合应用,能够有效弥合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鸿沟,对护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具有重要支持作用[12]。许多国家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护理教育中,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复杂问题应对能力。而我国护理教育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通过开设护理信息系统、远程护理等课程,但与现代信息化接轨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匮乏[13]。学校间差异表现较大,其中一所院校的信息化课程占比仅为4%,可能反映了该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现有教学设施与资源难以充分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此外,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不足,难以将其熟练应用于教学实践[4]。一些教师可能对新型教学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同时,部分学生因信息素养不足,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14]。一些学生可能对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不够熟练,影响了他们对信息化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三) 与教育改革热点脱节
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开发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数据分析则助力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优化教学策略,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技术的教学内容,并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教师队伍。从表格数据来看,6所院校的信息化课程占比普遍较低,最高仅为7.4%,而其他院校的信息化课程占比仅为4%~6%。这表明护理专业课程中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入仍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求[15]。部分院校虽尝试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课程,但这些课程多为选修课程,且内容较为浅显,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滞后性限制了学生对新兴技术的学习机会,影响了其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相比之下,国外护理教育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将护理课程与智能技术课程相融合,并将其设为必修课程[16],这表明了欧美国家在护理教育中积极融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趋势。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和精准教学支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国内课程在智能护理设备研发、健康大数据治理等领域的知识供给还处在起步阶段,跨学科课程缺失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医院智能护理中心的岗位需求。
(四) 课程设置灵活性不足
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灵活性方面相对较高,许多国家的护理院校注重根据专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而国内许多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固定,选修课程的种类和学分比例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17]。从表格数据来看,6所院校的选修课占比为12%~15.5%,这表明选修课程的种类和学分比例相对单一,学生的选择空间有限。这种缺乏灵活性的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更新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课程内容难以及时反映行业需求,与行业需求脱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护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护理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将这些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中。然而,从表格数据来看,目前许多院校的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课程更新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适应性,不利于学生对新兴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4. 护理课程设置的措施及策略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需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热点,如人工智能与教学的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践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为改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提出如下策略。
(一) 深化理论实践融合,构建本土化“洛桑模式”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借鉴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产教融合不仅是制度与要素的结合,更是价值的融合。护理专业课程应突出实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需与医疗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18]。瑞士“洛桑模式”强调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协同[19],可为护理教育提供借鉴。为此,参考“洛桑模式”,可构建“3 + 1 + 1”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基础理论课、实验实训课、见习实习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理论课占比40%,由学校教师讲授护理学基础理论。实验实训课占比30%,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实验室掌握护理技能。见习实习课占比30%,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在医院导师指导下见习、实习,积累临床经验。此外,为保障实施效果,需联合医院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并通过成立产教融合理事会,整合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企业等资源,开发病例实时共享,确保教学内容与临床需求动态衔接。
(二) 顺应时代发展,推动智能化创新
护理专业课程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融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护理教育的现代化水平[20]。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为护理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全球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未来10年护理人员需具备数字健康素养以应对智能化医疗场景[21]。基于此,护理课程需系统性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AI + 护理”跨学科课程群。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人工智能基础、护理信息系统、智能护理决策支持等必修模块,并开发VR教学资源。用智能模拟设备和虚拟护理场景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卫生领域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指南,强调技术伦理规范与护理教育的深度融合。然而,目前的课程体系在科学技术伦理,尤其是AI伦理教育方面的系统化教学仍显薄弱[22],需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责任意识。同时,为了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可以采用创新竞赛的参与率和获奖率作为指标,目标是每年至少有10%的学生在竞赛中获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协作潜能,还能培育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三) 洞察用人单位新需求,建设课程优化机制
护理专业课程应关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要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与变革的浪潮中,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他们期望护理人员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还应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因此,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紧密贴合行业需求,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核心目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强化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临床实践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外,建立用人单位需求反馈机制,每学期开展一次需求调研,精准把握行业实际需求,并根据此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建立毕业生临床胜任力追踪系统,通过毕业后1年的岗位表现数据反向优化课程架构,形成闭环质量改进体系。
(四) 精研教学技艺,提升师资专业素养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护理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行业发展的步伐。教师临床能力不足是制约产教融合的关键瓶颈。研究显示,青年护理教师临床实践普遍存在时长过短,形式单一的问题[23]。为此,借鉴加拿大护理教师“双角色认证”模式,要求教师每年参与一线护理服务不少于2个月。同时,参考新加坡国立大学“医校双导师”培养机制,通过认证课程提升教师智能设备操作能力。此外,为激发教学创新活力,可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教学卓越奖、科研创新奖等,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实质性的表彰与奖励,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新潜能,为护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5. 结论
本研究聚焦于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深入分析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内容的陈旧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足、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以及课程设置灵活性的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新兴技术积极融入、用人单位需求紧密关注以及师资队伍强化建设等策略。这些措施旨在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这些策略,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护理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研究项目
湖州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yjg202311)。
NOTES
*通讯作者Email: shi.tracy@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