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是东西”及其变式结构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verb “Not Things” and Its Variant Structure
摘要: 通过对CCL语料库语料、BCC语料库语料、网络语料、微博语料的收集与研究,俗语“不是东西”常见于日常口语化表达,在文学作品和报刊中也有运用。语法结构上,该俗语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等多种句法成分,并可参与构建“的”字结构和兼语结构等,也经常单独成句。该俗语在话语交际中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语义表达上,俗语“不是东西”表达了发话人主观的谩骂贬损,具有浓烈的贬义色彩;其它灵活性变式也多表发话人的主观评价,在实际应用中有细微的差别。
Abstract: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f CCL corpus, BCC corpus, network corpus and Weibo corpu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verb “not things” is common in daily oral expression and is also used in literary works and newspapers. Grammatically, this idiom can act as a predicate, attribute and other syntactic components, and can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 structure and concurrent structure, etc., and often forms a sentence alone. This proverb also has some flexibility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In semantic expression, the proverb “not things” expresse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abuse and derogatory, which has a strong derogatory color; Other flexible variants also expres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evaluation, which is slightly differen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文章引用:陈晓萱. 俗语“不是东西”及其变式结构初探[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272-27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71

1. 引言

通过语料收集,笔者发现俗语“不是东西”在实际话语表达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本文打算从俗语“不是东西”及其相关灵活性变式的角度出发,研究俗语“不是东西”的语义表达、语法功能和相关灵活性变式的具体应用情况。本文所列语料为CCL语料库、BCC语料库、搜索引擎网页、社交软件微博等网站语料整理(共87例)的部分摘录。

2. 俗语“不是东西”的语义分析

俗语“不是东西”由“否定词‘不是’ + 东西”构成。“不是”是常见的否定词,语义上表否定关系,“东西”的表义则稍复杂些。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东西”有两种读音。当“东西”的“西”读作轻声时,表意为“① 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② 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西”不读轻声时,解释是“① 方位词。东边和西边。② 指从东到西的距离”[1]。很明显,俗语中“东西”的“西”读轻声,这里用来表达发话人厌恶贬损的贬义情感。

根据《说文解字》[2],“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西,鸟在巢上,象形”。自然地理环境对人说话造字具有一定影响。“日在木中动”表太阳升起;“鸟在巢上”指“夕阳落下,百鸟归巢”,以“太阳升起”之位表东方,以“夕阳落下”之位表西方[3] [4]。可见,“东”、“西”本各为方位名词,因汉语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双音节化,在话语表达的历时发展中,两个方位名词逐渐连用,共同表“四方”、“方向”等义[5]

(1) 避患东西,反入祸门。(表“四方”)

(汉《易林·讼之未济》)

(2) 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表“方向”)

(汉《九叹·远逝》)

(1)例中“东西”表“四方”义,整句话是“逃避灾难向四面八方奔走,反而会陷入祸患”的意思;(2)例中“东西”表“方向”义,整句话表“水波辽阔深远啊,渺茫得看不到它的东西方向”之义。“东西”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复合词,其指“方向”、“四方”的意义是较早的,后又发展引申出指“四方物产”之义,该引申义的产生或可依据《辞源》的解释“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曰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进行理解[6] [7]。言语交际过程中,“东西”指物范畴不断扩大,进而可指称各类具体或抽象的事物[5]

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东西”在指称“人或动物”时,可以表厌恶或喜爱的感情,这种情感也并非一定是贬义的;这就说明“不是东西”的整体内涵义并不完全取决于“东西”指人意义的本身,而是结构赋予或规约了其贬义色彩的表达。张明月[8]在论述“东西”一词指人或动物的用法时,指出“附在‘东西’上的感情色彩多是外在语境赋予它的”。在俗语“不是东西”中,“东西”的语义色彩被该结构限制住,只能表达发话人的谩骂、贬损等消极评价色彩。这是就俗语本身的意义进行分析的,由于语境色彩多样复杂,也不排除贬义色彩的结构在语境交际中,表达其它含义的情况。

在解析了“东西”一词的语义发展后,我们有必要来看看“不是东西”这一俗语的发展演变。“不是东西”为自由短语时,“东西”通常表“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具有[+中性]色彩,这种情况只是语句表达的一般组合。而俗语“不是东西”,其结构整体表“谩骂贬损”,具有主观评价意味和浓烈的[+贬义]色彩。该俗语意义的形成或可参照李茹[9]的观点“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东西’,‘不是东西’则丧失了个体存在的基本价值,是根本性的否定”,因此俗语“不是东西”自然就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了。总体来说,俗语“不是东西”依然是由自由组合的结构逐渐发展而来并凝固表义的,其否定不再是立足于对物质属性的客观陈述性否定,而是多与人或动物进行搭配,传达“品格、道德或行为”上的否定,是意义发展演变的抽象化体现。元朝时期,便有俗语“不是东西”的相关变式应用[5]

(3) 但犯着吃黄齏者,不是好东西

(元《青衫泪》)

(3)例“不是好东西”便是表达了发话人谩骂、贬损之义,具有浓烈的[+贬义]色彩。明清时期,俗语“不是东西”的应用就更加常见了[10],例如:

(4) 我原来是私访,为何顺口开河?好不是东西。快些走罢!

(清《三侠五义(第十回)》)

(5) 你们这些强盗婊子,真不是东西!混帐王八旦!你想有恩情没有?

(清《老残游记》)

(4)、(5)两例“不是东西”均为表贬义色彩的谩骂贬损,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该结构逐渐凝固,语义逐渐固定,并构成了常见于日常交际中的俗语表达。该俗语整体结构义为“讥骂人或动物的话,多用于道德、品格或行为上的否定”,因此该结构用来搭配动物时,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拟人化表达。总体上,俗语“不是东西”表达发话人谩骂、贬损的意味,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现代汉语中俗语“不是东西”更多用于口语表达或书面某个体形象的塑造,常见于对话之中。

(6) a. 楚玄玄捏着鼻子,厌恶地说道:“你到底是什么东西?”(自由短语 表“是什么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b. 那人大口一张,一股恶臭扑鼻,让人恶心欲吐,“什么东西?本尊者不是东西。本尊者乃是血袍老祖座下二尊者王动是也。”(自由短语 表“不是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c. 听到这人的回答,李玄逸哈哈大笑。楚玄玄更是笑得直不起身子,“不是东西,不是东西师兄,这人说自己不是东西。”(俗语 表“谩骂贬损”)

(网络小说《中州纪事》)

(7)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副暗含“民国总统不是东西”的对联是骂袁世凯的。(俗语 表“谩骂贬损”)

(《人民日报》2002年2月)

(8) 这一天从南方来了一位大官,看见他这样子很好笑,指着他脱口说出了一个上联:穿冬衣拿夏扇胡闹春秋;没想到纪晓岚听了不高兴,立刻对出下联:到北方说南语不是东西。(俗语 表“谩骂贬损”)

(搜狐网)

(6)例中,有自由组合和俗语的两种用法;(7)例“东西”、“南北”表方位,可在对联中成对,(8)例“东西南北”方位对“春夏秋冬”四季,(7)、(8)两例中结构“不是东西”皆表俗语“谩骂贬损”义。

3. 俗语“不是东西”语法功能探讨[10] [11]

考察过俗语“不是东西”的意义表达,接下来我们对俗语“不是东西”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具体探讨一下俗语“不是东西”在话语表达中的位置状况。实际上,俗语“不是东西”的表现位置多样,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之中,具体情况如下:

俗语“不是东西”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表达发话人对主语成分的主观不满,例如:

(9) 娘,姓蒋的和姓鲁的不是东西

(莫言《丰乳肥臀》)

(10) 爱奇艺真不是东西,投屏不让调清晰度。

(11) 李有田太不是东西了,竟然算计李青。

俗语“不是东西”充当谓语构成形容词性主谓短语,是无施受关系的描写句。俗语“不是东西”较常构成兼语结构,例如:

(12) 老唐,老唐!你多喒要是吃了亏,可别怨我!应当自己不是东西

(老舍《文博士》)

(13) 找死!你敢骂我们不是东西

俗语“不是东西”构成兼语结构通常充当兼语后一成分,兼语前一动词通常为表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兼语成分是俗语“不是东西”所表达的不满贬义色彩的语义指向对象。俗语“不是东西”还可以在句子中做定语成分,语义指向复指成分或后面修饰的中心语,例如:

(14) 滚!你这破布头,你这不是东西的东西!

(莎士比亚《驯悍记》)

(15) 这不是东西的人让人畏惧的又是人的癫狂。

(高行健《灵山》)

俗语“不是东西” + 助词“的”构成“的字短语”做主语等多种句法成分:

(16) 那个不是东西,准是骂了我们英子了,还是打了你啦?

(林海音《城南旧事》)

俗语“不是东西”单独成句等:

(17) 该死!不是东西!不到要命的时候你不忘!

(老舍《老张的哲学》)

4. 俗语“不是东西”的灵活性表达

俗语“不是东西”在日常话语交际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表现为该结构通过替换、添加等方式形成部分变式结构,本小节主要对这些灵活性变式进行结构和意义上的分析。

俗语“不是东西”可以前加程度副词“太、真、特别”等修饰,用来表示程度加深[11]。俗语“不是东西”可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灵活表达的方式进行阐义:

(18) a. 高启强()不是个东西,老默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卖命,还拿他女儿当人质。

b. 高启强()不是好东西,老默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卖命,还拿他女儿当人质。

c. 高启强()不是什么好东西,老默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卖命,还拿他女儿当人质。

d. 高启强()不是个好东西,老默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卖命,还拿他女儿当人质。

e. *高启强(什么)好东西,老默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卖命,还拿他女儿当人质。

f. *高启强()一个好东西,老默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卖命,还拿他女儿当人质。

(19) a. *麻将和酒()不是个东西

b. 麻将和酒()不是好东西

c. 麻将和酒()不是什么好东西

d. 麻将和酒()不是个好东西

e. 麻将和酒(什么)好东西

f. 麻将和酒()一个好东西

(20) a. 我发现我家的狗()不是个东西

b. 我发现我家的狗()不是好东西

c. 我发现我家的狗()不是什么好东西

d. 我发现我家的狗()不是个好东西

e. 我发现我家的狗(什么)好东西。(狗的数量大于一)

f. 我发现我家的狗()一个好东西。(狗的数量大于一)

依据(18)、(19)、(20)三例中的多种灵活性变式,本文尝试分析部分表达不合理的原因以及不同灵活变式的意义和用法。已知俗语“不是东西”结构由“否定词 + 东西”构成,表示“谩骂、贬损”,具有[+贬义]色彩。在否定词“不是”后加量词“个”构成“不是个东西”的结构,该结构仍表“谩骂、贬损”,语义特征为[+贬义]。俗语“不是(个)东西”一般用来搭配有生命的个体,搭配能力由强到弱为“人 > 动物 > 植物 > 无生命的个体”,植物或无生命的个体基本上不能与该结构进行搭配[12]。与无生命个体进行搭配时,“不是(个)东西”不再是俗语,同时丧失表“谩骂、贬损”的结构义,只是话语表达的一般组合。

“不是(个) (什么)好东西”结构既可以搭配有生命的个体,也可以用来搭配无生命的个体。无论是与有生命的个体进行搭配,还是与无生命的个体进行搭配,都可以表达发话人的消极评价。这是因为“不是(个) (什么)好东西”的语义焦点在“好”上,发话人对“好”的性质进行了否定,具体的语义色彩表达分析如下:“不是(个) (什么)好东西”结构中的形容词性成分“好”具有[+褒义]、[+积极]的语义特征,否定词“不是”否定了这种“褒义、积极”色彩,也即“不是(个) (什么)好东西”结构整体具有[−褒义]、[−积极]的语义特征。因此,该结构可以与无生命的个体和有生命的个体进行搭配,在话语交际过程中,提供了[−褒义]、[−积极]的评价信息。

依据(18)例e、f,可知否定词的选择也会限制不同搭配对象的使用。如将否定词换成“没有、没”,构成“没(什么)好东西”、“没(有) (一)个好东西”的结构,这些结构通常用来评价复数成分或集合名词(数量大于一)。“不是个(好)东西”结构进行否定时,不限制否定对象的数量,一般来说个体单数和集体复数都可以进行否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不是东西”该俗语及其灵活性变式中,“不是”既可以是对个体的否定,也可以是对集体的否定;否定词“没/没有”,通常指一定范围内不存在,一般是对集体的否定[11]

口语交际遵循经济原则,量词“个”成分虚化,一般读作轻声。“没有一个好东西”结构中的“一个”可以看作实指数量成分的强调,表达了发话人强烈的主观贬损和不满。此外俗语“不是东西”还有它的肯定变式:

(21)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是不是人人都有。

(22) 我现在在想设法怎么圆过去,怎么显得我是个好东西,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23) 生活全靠吸猫撸狗缓解压力,猫是个好东西

(24) 啥时候学习好就能说明他是个好东西了。

(25) 张文宏居然在这时候有脸站出来说话,我当初真是识人不明,被他蒙骗,居然觉得他是个好东西

肯定形式“(真)是个好东西”表发话人的主观评价,口语性较强。该结构评价有生命的个体(非人)或无生命的个体时,通常具有[+褒义]特征;该结构评价人时,通常表[+贬义]特征,传递了发话人对评价对象的主观不满,具有反讽、转折意味[9]。如(25)例中,发话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的语义表征大概可以做出如下解释:毕竟人并不等同于普通的一般物件,这种把人泛物化的表达很难看作是对评价对象的一种尊重,自然就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了。

5. 结语

语义表达上,俗语“不是东西”整体表发话人的主观性的谩骂贬损,其语义特征为[+贬义]。语法结构上,俗语“不是东西”可以充当谓语、定语,构成兼语结构、“的”字短语结构等,还可以单独成句。言语交际中,俗语“不是东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俗语“不是东西”可通过插入“个、好”等其它成分、否定成分的替换或消失等手段构成不同的灵活性变式,这些灵活性变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体现出发话人浓烈的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主观评价意味。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 朱峻声. 说文通训定声[M]. 武汉: 武汉古籍书店, 1983.
[4] 卜海艳. 方位词东西与南北的不对称性及成因探析[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1(2): 110-112.
[5] 徐时仪. “东西”成词及词义演变考[J]. 汉语学报, 2010(2): 47-52.
[6] 冯赫. 指物名词“东西”来源与形成新探[J].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1): 115-125.
[7] 辞源修订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8] 张明月. “东西”词义演变过程及其原因[J]. 巢湖学院学报, 2020, 22(1): 122-127.
[9] 李茹. “东西”说略[J]. 语文学刊, 2013(20): 50-51.
[10] 梁浩蕾. 基于语料库的名词“东西”指称功能的深度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1] 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2] 张有为. “人”与“东西” [N]. 语言文字报, 2024-12-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