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是人们用来探究随机事件变化规律的一门重要的通识基础课,而《概率论》作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一部分,在保险精算、工业试验设计、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1]。以茆诗松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例,部分高等院校专业采用分两学期开设,课程名称分别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每门课程都是60学时左右,120学时左右全部上完;另一部分高等院校专业只开设一学期,共60学时左右[2]。但由于其知识内容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挑战,总体上,该课程主要是对各种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并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分析实验数据起到支撑作用[3],无论用何种开设方式,概率论的内容都是这本书的重点,某些概念不容易被学生掌握,例如全概率公式、边缘密度函数、条件分布、积分计算以及不等式的证明。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改变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本人读研期间作为助教的体会和经验,对《概率论》的教学提出一些具体的看法。
2. 关于“全概率公式”在概率论中应用
几乎所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材都有全概率公式,我们称其为传统全概率公式。全概率公式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少作者研究[4],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寻求完备事件组的基础上讨论或应用全概率公式。在这个公式位于书中的前部,学生对于单独的公式运用上,相对比较熟练,但是当学生们学习到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时,这时会产生两个随机变量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的情况,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在这节会学习卷积公式,而学完卷积公式后,往往容易忽略的最原始的分布函数求概率密度的方法,而某些题目利用分布函数求分布恰恰只能用最原始的求分布函数F(x),而求F(x)往往有用到全概率公式,这导致学生们出现了脱离了卷积公式就不会求分布的困惑。例如,我校22级某班的概率论的期末试卷其中一题中,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例1 设随机变量
,
的分布律为
,且
与
相互独立,求
的分布函数。(本题在试卷中占10分)
解:因为
,得
于是,得
。
若求概率密度函数对上分段函数求导即可得出,而往往同学们在期末考试的作答中,很多同学只想到了用卷积公式,导致思路上出现错误,从而得分在5分以下,而少数学生作答时能想到用分布函数的方法自然就会想到全概率公式,由于计算量不大,从而这题就不易丢分。如下是这题得分的情况,表1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情况的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全概率公式与分布函数结合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们形成全集分解思想。而后,我们可以再对两随机变量不独立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拓展。
Table 1. Score distribution of this question for the Class of 2022 in the final examination
表1. 我校22级某班期末考试该题得分情况
本题得分 |
人数 |
3~4 |
34 (37.4%) |
5~6 |
4 (4.4%) |
7~9 |
0 (0.0%) |
10 |
11 (12.0%) |
总计 |
91 (100.0%) |
3. 关于边缘密度函数的求法
求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密度函数是概率论中重要的内容[5],对于二维随机变量边缘密度函数的公式是
,
它们恰好处于密度函数的位置,所以,称给出的
为
的边缘密度函数,
为
的边缘密度函数。
例2 已知二维随机变量
服从以点
,
,
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的均匀分布。求边缘密度函数
。
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选择穿线法,二重积分法这两个方法进行解题,有助于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边缘密度函数与二重积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先求出
,由于以
,
,
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
,故
法一:穿线法
当
,见图1,确定
的上下限为
,
从而,
;
当
,见图1,确定
的上下限为
从而,
;
当
取其他时,
。
综上,
。
Figure 1. Region of positive probability density
图1. (ξ, η)的正概率密度区域
法二:二重积分法
,
为积分区域。
将上式倒过来看,则上式表明,若我们可将二重积分,化为累次积分,
(3.1)
由3.1式可知,法二与法一所得结果相同。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穿线法的优势在于,它有明确的公式去计算,直接利用公式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接受,容易上手;而二重积分法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分段讨论,这一点在密度函数相对复杂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具体来说,分块积分,(与拆分相结合)避免了分段讨论,并将多限(复杂)化为单限(简单),合并在最终效果上实现单限向多限的还原。二次积分的方法是站在较“宏观”的层面揭示问题,因此由一些细节引起的困难被弱化了[5]。
从上述两种方法可以看出,二重积分与边缘密度函数具有紧密的联系,而《高等数学》作为《概率论》的先修课,一般情况两门课的授课时间相隔一个学期到两个学期,导致学生对先修知识的遗忘,从而对于求边缘密度函数或者是解决二重积分的问题时,可能出现障碍,这时可以借助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恢复对于二重积分的记忆,以便于应用在《概率论》中,进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4. 关于条件分布
条件分布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位于书中二维连续性随机变量之后,也是条件概率的拓展,由于在定义上与条件概率的形式上相似,所以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中容易弄混,在文献[6]中给出了条件概率的计算方面的应用,这对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启发性的作用。
条件概率的计算:若求
,一般用公式
;
若求
,则用公式
。
条件密度的计算:
,
,其中
是联合密度函数,
和
分别为随机变量
,
的边缘密度函数。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两者的形式具有相似性,都是联合 = 边缘 × 条件。而在部分教材和授课过程中,有关条件密度的知识就仅此而已,具体如何去求条件密度以及利用条件密度函数成一个难点问题。
例3 已知二维随机变量服从以点
,
,
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的均匀分布。求
。
解:由例2可知,
,
所以得出,
从而得出
。
这种解题方法是利用条件密度的方式解决,但作为初学者,往往不易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直观上的理解求得此题。
分析:在
时,非0取值区域由二维平面降维到一维直线,不难得出
时,
服从
,而这个均匀分布的直观理解是,在一个数轴中,有一个两端点分别为
和1的线段,在每个实数中等可能的取值。那么
,
,
分别为从
到1的长度,整个线段的长度。
但是由于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对离散型分布印象比较深刻,再加之不理解条件密度的意义,根据同学们作业以及考试的反馈来看,而导致同学们习惯性使用下式,
进而算不出最终结果,这一点在课上要加深对条件分布定义以及条件分布几何直观两方面的理解。
5. 有关概率论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
概率论是高等数学的基础课程,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高等数学是概率论的基础,在一定条件的前提下,许多数学问题可以用概率论思想分析解答[7]。概率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科间的联系,例如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应用结合,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巩固和掌握更加扎实。
5.1. 积分的计算
在高等数学中,计算积分是一项必备技能,利用在高等数学中提供的方法可以解决大部分积分,也有的积分虽然存在,却无法用初等函数表示,通常称之为“积不出来”[7],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积分的归一性,来通过调整参数的方式,来替换掉复杂积分变为1。因此在已知概率密度或概率分布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得求出某些积分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复杂的积分问题转变成简单的问题,最后使用相关知识,就能够将积分解出来,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例4 计算积分
解:此题可设随机变量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那么
,则,
所以原式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关系是比较难的计算问题,如果知道了随机变量
的具体分布情况,我们就能够知道
的所有特征。在一些实际应用中,只需要了解它的某些数字特征就行了[7]。所以,在对随机变量的研究中,将某些数字特征确定下来很重要,其中,最常使用的是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有的积分直接计算非常麻烦,但如果能找到是某个常用分布的一阶矩(数学期望),或者是二阶矩、二阶中心矩(方差)等形式,就可以根据已知的结果来替换复杂的形式,进而减少计算量。
例5 计算积分
分析:正常的做法就是根据分部积分法
来计算结果,但由于题目中的
比较复杂,在计算中容易出错,而我们又同时注意到,若
服从参数为2的指数分布,所以,
,
,
,
所以得,
5.2. 不等式的证明
不论是在初等数学还是在高等数学中,不等式证明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难点。不等式的证明常见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放缩法、反证法和构造函数法(导数法)等[8],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不等式,使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可能难以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其他数学学科的知识来进行证明。概率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巧,即用概率方法来证明不等式。
例6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求证
。
分析:该级数为正项级数,若能想到几何分布
,那么则将往证: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求证
,而
则可以看作是
的数学期望。这样命题和该数学期望的区别仅仅差一个系数
。那么只需证明
成立,即可得证。
证明:构造随机变量服从几何分布
,分布律为
,
它的期望为
,方差为
,所以,
。
根据计算公式可知,
。
由于
是正项级数,所以对任何的正整数
,都有
,
进而
,从而对于任何的正整数
,有
成立。
6. 《概率论》在思政课程上的建设
关于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现状,王志平[9]认为现有的数学类教学材料都使用了几十年,这些教材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教材中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因此本节的讨论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将本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呢?
将《概率论》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需构建“历史–哲学–社会–方法”四位一体的育人框架。
在学科历史维度,可系统梳理中国数学家的里程碑贡献——如许宝騄在数理统计领域提出的“最优估计理论”填补国际空白,钟开莱对随机过程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具体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对比20世纪中国概率论研究的筚路蓝缕与新时代自主创新的突破(如量子通信中的概率编码技术),彰显国家科技崛起对学术发展的支撑作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在哲学维度,以概率思维来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具体可通过贝叶斯定理:通过“新证据修正先验概率”的哲学意义,讨论认识论的辩证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在大数定律这章中,结合“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说明个体随机性在群体中的规律性。具体操作方法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来针对“蒙特霍尔问题”中的直觉与理性冲突,引导学生反思经验主义与理性分析的平衡。也可以通过哲学类比:用“随机游走”比喻人生选择,强调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唯物辩证法)。
在社会维度,《概率论》作为一门数学与统计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很有必要将这一学科应用到社会场景。可以讲述保险精算中的案例,分析“大数定律”如何支撑社会保险体系,结合中国医保改革案例,讨论“共同富裕”中的数学支撑。具体的操作方法:通过课堂批判性讨论,来对比频率学派与贝叶斯学派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学术争鸣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科学方法论层面,需提炼概率论中蕴含的哲学智慧:通过大数定律揭示“偶然中蕴含必然”的辩证规律,类比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与长期战略定力的统一;借助贝叶斯学派与频率学派的学术争鸣,引导学生理解认知过程中主客观的动态平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讲解“赌徒谬误”时,可结合证券市场非理性波动案例,剖析概率认知偏差对决策的负面影响,强化理性思维与批判性精神。
教学方法创新是实现价值引领的关键路径。可采用“沉浸式案例教学”,如设计“疫情防控中的流行病模型”项目,让学生通过SEIR模型仿真理解防控策略的科学依据;推行“问题链驱动”课堂,围绕“AI预测是否应取代人类决策”等辩题,组织跨学科研讨,培养技术伦理判断力;开发“虚实融合实验平台”,让学生在攻克技术难题中体悟科研精神的真谛。
通过以上多维渗透,将思政元素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认知,使学生在掌握概率论核心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格物致知”与“修身立德”的双重育人目标,培育兼具科学理性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7. 总结
本文探讨了《概率论》课程中的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和思政课程的建设,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达到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
(1) 全概率公式的应用:全概率公式是概率论中的核心概念,但在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因忽略最原始的分布函数求概率密度的方法而遇到困难。教师应重视全概率公式与分布函数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集分解思想。
(2) 边缘密度函数的求法:求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密度函数是概率论中的重要内容,但学生在求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分段定限的难题。教师可以通过穿线法和二重积分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边缘密度函数与二重积分之间的联系。
(3) 条件分布的理解:条件分布是条件概率的拓展,学生容易混淆两者。教学中应加强对条件分布定义和几何直观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条件密度的求解方法。
(4) 概率论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概率论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概率论的应用可以简化积分计算和不等式的证明。教师可以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5) 积分计算:在高等数学中,积分的计算是必备技能。利用概率论中的归一性,可以将复杂积分问题简化。
(6) 不等式的证明:概率论的方法可以用于证明某些特殊不等式,如利用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来证明。
(7) 思政课程上的建设:以学科史为根基,以哲学思辨为纽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方法创新为路径,达成“格物致知”与“修身立德”的双重育人目标。
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概率论》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