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响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倡导的课程改革,国家教育部统筹各方面力量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并于2024年秋季从七年级开始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步完成替换使用。新修订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既继承了2019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成功经验,又彰显了新时代语文教育领域的新理念,体现了“守正创新,稳重求进”的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本次修订聚焦2016版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短板与使用问题,突出强调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与教学性,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创设和开展。本文重点就2024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修订背景、内容组织方式与选文特点展开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使用建议,以期为初中语文一线教师使用最新版初中语文教材提供帮助。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d by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has coordinated efforts from various aspects to revis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with the new editions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old ones starting from the seventh grade in the fall of 2024 as students progress through the grades. The newly revised unified edi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not only inherit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2019 edition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new concept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mbody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extbook compilation: “uphold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making steady progress.” This revision focuses on addressing the shortcomings and usage issues of the 2016 edition, emphasizing the ideological, contemporary, practical, and pedagogical aspects of the textbook content,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re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actic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vision background,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ected texts of the 2024 unified edi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their use, aiming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frontline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using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textbooks.
1. 引言
2022年4月教育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定了语文学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目标,建构起语文学科的育人蓝图。负责本次修订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本次修订的新教材是按着新课标倡导的课程改革理念,在2019年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提升和完善。2024年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修语文教材”)聚焦语文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突出强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对初中语文教材部分选文篇目进行增删、结构做出微调。总体来说,本次遵循“守正创新,稳重求进”的教材编写基本原则,在坚守语文教育优秀传统和数十年语文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时代要求和特点,聚焦2016版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短板与使用问题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内部结构与选文特点进行改革。下面我们尝试对本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修订背景、修订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新修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方法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初中语文一线教师使用最新版初中语文教材提供帮助。
2. 新一轮语文教材的修订背景
新一轮语文教材修订既是学科育人的应有之义,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之举。本次语文教材的修订背景大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应有之义。新修语文教材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引领目标,充分践行新课标学科立人,素养育人的时代使命,将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这一突出亮点应用于教材编写中,使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更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例如,新修语文教材进一步强化单元整合设计,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增加了“用文学语言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情境,抒发了古往今来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丰富感受。”语句,这一单元核心任务的变化显示出“文学阅读和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1]。同时在本单元学习导语中还能够看到教材编写在同一单元内对其余学习任务群的兼顾,更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整合性[2]。另一个方面是一线教师在使用2019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困惑,大家对新教材的编定与使用翘首以盼。写作教学的传统现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2019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原来写作单元基础上将课后练习、活动单元融入其中,显示出统编语文教材的创新性与时代性。但这种变化未对中小学写作教学产生实质性影响。根据相关统计,85%的教师认为写作教学应以中考作文题目为导向;70%的教师没有专门组织开展写作教学,只是每周选择一个主题,安排学生写周记,学生完成后基本不开展指导活动[3]。另外,在2019版统编语文教材中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划分不够明确。在应试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下,一线部分教师采用相同的态度与策略处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学生与教师的负担相对较重,无法将教读、自读与课外自主阅读三者融合在一起。
根据教材使用专家瑞米拉德和赫克的教材使用层级学说,我们将语文教材的使用分为从课标到教材,从教材到学材这两步。关于2019版统编教材的使用不仅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充分理解课标与教材编写意图与教学要求更需要教材编写将教学性放在第一位,发挥教材对于教学的引领作用[4]。因此,本次新修语文教材结合时代特点在组织编排、教材结构、选文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微调。
3. 新修语文教材的组织编排与结构变化
教材的组织编排是指在某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据语文学科哲学理念的“元结构”,对各类文本中的多种要素进行结构性整编,达到语文教材内容、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教材的组织编排需要体现国家意志与社会发展需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研发知识内容,以彰显自身作为教材的本质属性[5]。从宏观上看,语文教材编写分为直线式和螺旋式,这种编排方式是以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规律为依据。从微观上看,语文教材编写是按着新课标中倡导的学习任务群方式进行编排。具体来讲,教材中每个单元是围绕语文学习领域中某一主题,根据“相关”和“集中”的原则组织语文教材内容[6]。
新修语文教材集这两种教材组织方式的优点,建构起双线组元的教材基本框架,即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组织新修订教材的单元内容。这种组元方式以指向育人功能的人文主题和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要素设立任务目标,聚合选文素材,使新修订教材内各个单元内部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整体性的单元学习系统[7]。双线组元的语文教材编排方式不仅适合于新形势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新要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还契合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性质。例如将2019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的“有朋自远方来”这部分综合性学习修改为“有朋自远方来”专题教学活动。这个专题活动分为“探讨交友之道”“展示个人风采”“同气相求,广寻良友”这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还安排了二至三个活动,活动内部还编排了三项操作性强的小活动。这样的安排我们可以直接看出这三个部分的活动是按着交友实践活动的步骤依次展开,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凸现了学习任务群的引领驱动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学习和活动支架。
新修语文教材组织编排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将综合实践活动修改为专题学习活动还体现在每个单元后边增加的新版块——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板块位于单元学习的最后,其设施目的是用于语文课程的单元学习总结,强调语文单元学习的重要性[8]。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的实践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每个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紧扣单元学习导语,依托单元课文,围绕单元主题对单元内各类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整合与归纳。以新修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见表1),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提出的目标为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或直接或含蓄的表达;朗读时,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要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9]。因此,本单元的阅读实践活动设计了三个任务指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Table 1. Detailed table of task requirements for the “Reading Practice Activity” in Unit 2 of the newly revised Chinese textbook for Grade 7, Volume 1
表1. 新修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实践活动”任务要求详表
单元主题 |
阅读实践活动 任务要求 |
任务属性 |
任务目标 |
亲情 |
班级举办“家庭生活分享会”要求学生讲述一个与家人的美好瞬间故事,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和温馨。 |
人文性 |
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
要求学生朗读摘选文段,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变化,注意语气和节奏; |
工具性 (语言运用) |
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不同的语境对词语含义表达的重要作用; |
工具性 (语言理解与积累) |
上述新修语文教材的结构变化是顺应时代变化,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必然举措。从教材的本质和功能上看,新修语文教材的使用不应止步于功利主义的浅层认知而应超越“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二者之间的争论,以促使学生呈现深层认知水平,获得环境互动策略形成积极的自我情感为目标[10]。因此,在新修订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遵循语文学科知识的基本逻辑,以教材中单元阅读实践活动要求为导向设计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审美情趣的培养,呼应语文教材编写的双线组元模式。
4. 新修语文教材的选文变化
选文既是语文教材的核心构件和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又是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11]。选文教材内容的变化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试从王荣生先生提出的“选文分类理论”的角度分析新修语文教材中新增选文的变化(新增选文:《往事依依》《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我的白鸽》《大雁归来》《小圣施威降大圣》)。该理论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每类选文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2]。所谓的定篇,一般是指一些经典性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仅学习文章本身即可。具体来说,学生通过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文章,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有了透彻了解。正如朱自清先生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3]。这类文本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促进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增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例文这类文章的作用在于“例”而不在于“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学习文章中最突出的亮点,不需要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大雁归来》这篇文章以其鲜明且高超细节描写特点,由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调整到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调整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呼应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要求。学生在学习《大雁归来》的过程中只关注这篇文章中关于细节描写的范例语段,引导学生进行涉及细节描写的创作。样本类文章一般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变动,其指向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获得。样本类选文教学正是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在其最近发展区内进行获得新知识的系列转化,在课堂中表现为师生间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动态过程[14]。本次教材中新增的六篇文章有《回忆我的母亲》《我的白鸽》三篇属于该种类型,由此可见这类文本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用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承担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该类文本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新修语文教材将《梅岭三章》编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前几篇文章中所感悟到的伟大人物身上光辉形象和精神,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修语文教材选文变化不仅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响应时代要求鲜明体现。本次修订聚焦语文学习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强调了语文课程的鲜活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是一线教师教学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1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时代意识,认真分析选文背后蕴含的语中学文教育新理念,依据选文分析与筛选理论准确把握选文类别与功能,从现代社会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使新修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超越性异变[16],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十分接近的真实情境活动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
5. 新修语文教材的使用建议
教材的使用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的重点研究对象,不同的学者对该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分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种。按着布朗教材使用取向研究理论,我们将“教教材”这种观点归属于教材使用的忠实取向。此观点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按着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将“用教材教”这种观点归属于教材使用的创生取向。此观点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语文教材内容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甚至脱离语文教材内容自行确定教学内容。二者观点各有可圈可点之处,对此,在新修语文教材的使用问题上应该超越二者之争,整合课程和教学研究视角,共同致力于将语文教育专家建构的专家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学科素养[17]。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修语文教材的使用应遵循教材编写逻辑,立足于学生自身学情,以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为引领,以任务群的内在关系为线索串联学习活动,将语文教材知识进行立体化和平面化处理,建构起语文学习的“知识圈”。例如,我们在学习《梅岭三章》这篇文章时,要将这篇文章和本单元其它文本联合起来学习,学习伟大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感受他们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进而完成单元任务。同时,新修语文教材的使用还要在学生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认识与探究学科世界的方式,促进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大雁归来》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让语文课堂体现出浓重的“语文味道”,感受语文学科的趣味。总之,新修语文教材的使用在宏观上要体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践行新课标理念,强化了语文教材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职能;在微观上要体现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新修语文教材的制定与实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既凝聚了数十年来初中语文教材改革与实施经验又契合了时代发展要求,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总体来说,我们要认真分析新修语文教材在结构、组织逻辑与选文方面的变化,把握新修语文教材的重难点,将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思维,拓展学生语文学科视野,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