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活化教学作为现代重要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贴近现实的学习体验中主动观察、思考和运用知识,从而更自然地理解抽象概念、掌握技能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持续探索生活的学习习惯。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其研究对象与学生生活空间密切相关,从昼夜更替到气候变迁,从社区规划到区域发展,地理现象始终贯穿于人类生活实践,这些学科特性使得地理教学成为实践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优势领域。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扭转传统教学中“难、繁、偏、旧”的倾向[1],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相联系,后来初高中新课标的修订和推广,也均强调地理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实用地理能力,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导向。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对过去20余年的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及研究主题等方面系统梳理研究进展,为深化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持。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检索平台。为了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在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模式,将“地理 + 生活化教学”和“地理教学 + 生活化”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3~2024年,在排除会议论文、报纸、期刊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进一步筛选出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研究需求的文献,最终确定了1172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本文将基于这1172篇文献,对国内20余年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Origin2022和CiteSpace 6.3 R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在Origin2022中,以年份为横坐标,发文量为纵坐标,制作发文分布图表,用以展示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其次,将从知网导出的Refworks格式,在CiteSpace中转化为其能识别的Web of Science数据源格式,并导入到CiteSpace 6.3 R1中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跨度设置为2003年1月~2024年12月,最小统计年为1年,节点类型依次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生成相关的可视化图谱,本文将结合发文分布图表和可视化图谱,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揭示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3.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现状
3.1. 发文量
发文量可以评估相关研究主题的研究热度,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本文根据2003~2024年相关文献发文量绘制了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相关文献分布图(图1)。由图1可知,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相关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渐进期(2003~2012年),爆发期(2013~2019年)和回落期(2020~2024年)。
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life-oriente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图1.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相关文献分布图谱
渐进期年均发文量不足10篇,与课改初期政策落实缓慢有关,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加强实践教学”,但是因为教师观念与资源等的限制,生活化教育理念尚未普及。爆发期年均发文量超80篇,与基础教育改革基本在全国落实,此时教育界逐渐开始关注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且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推动了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达到峰值147篇。回落期年均发文量也超过80篇,2019年国家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重新编订并施行,新课标对生活化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2020年研究达到136篇,但是随着教育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和在线教学等教学模式的调整,使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发文量下降较快。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相关研究虽然在近些年有所波动,但由于政策和实际需求目前仍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3.2. 作者分布
发文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可基于学者在研究领域的学术活跃度及合作关系,系统识别核心研究者及其协作特征。如图2中学呈现了地理生活化教学领域的核心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分布。图谱中节点代表不同的作者,出现的作者名字为发文两次及以上的核心作者,节点的连线表示多位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生活化教学相关研究作者共线图谱包括了249个节点,15条连线,其中节点的密度为:0.0005,合作网络较稀疏。
Figure 2. Co-line network map of authors publishing papers on life-oriente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图2.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发文作者共线网络图谱
图2显示,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作者呈现显著的分散化特征。作者发文比较分散,仅有刘桂香、熊小菊、廖春贵、胡宝清、唐世英等10多位作者发文量为2篇即为核心作者,大多数作者仅发文1篇,参与度较高,有一线教师和高校研究者,但是太过分散。作者合作较分散,仅有少数作者存在合作关系,如常欣和唐世英合作撰写论文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2];熊小菊、胡宝清和廖春贵合作撰写的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3];贾羽美和李岩岩合作撰写的也说地理生活化[4],进一步研究发现合作作者多位同校或同地区。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作者和合作关系较分散,不利于其研究的健康发展。
3.3. 发文机构
通过对发文机构的分析可以反映出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根据CiteSpace对样本文献的分析显示(见表1),华中师范大学在该领域发表了最多的文章(13篇),其次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6篇),吉林师范大学(5篇),南京师范大学(4篇),四川师范大学(4篇)、天津师范大学(3篇),凸显了师范院校在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中的领导力。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所有发文机构中心性均为0,表明机构间无直接合作,呈现“孤岛化”状态,研究机构网络图谱的网络密度为0.0003,进一步证实该点。
Table 1. Institutions with at least 3 publications on life-oriente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表1.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发文机构发文量大于等于3
机构 |
发文量 |
中介中心性 |
华中师范大学 |
13 |
0 |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
6 |
0 |
吉林师范大学 |
5 |
0 |
南京师范大学 |
4 |
0 |
四川师范大学 |
4 |
0 |
天津师范大学 |
3 |
0 |
4.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热点
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通过统计高频词关联强度,直观呈现研究热点分布,为相关研究热点分析提供量化依据。本文对地理生活化教学相关研究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关键词共线图谱(图3)。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其出现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这些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图3显示了285个节点、79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96,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较强。
Figure 3.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life-oriente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图3. 中学地理化教学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了进一步揭示相关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的热度,本文将软件所得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数据进行统计,中介中心性的大小能够显示出该关键词的影响力,将前20的高频关键词制成表格(表2)。
Table 2. Ranking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 on life-oriente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表2.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高频关键词排序
关键词 |
时间 |
频次 |
中介中心性 |
高中地理 |
2009 |
311 |
0.64 |
生活化 |
2006 |
265 |
0.56 |
初中地理 |
2011 |
265 |
0.48 |
地理教学 |
2004 |
109 |
0.29 |
教学策略 |
2014 |
82 |
0.05 |
策略 |
2009 |
78 |
0.05 |
核心素养 |
2018 |
62 |
0.02 |
教学 |
2006 |
46 |
0.03 |
地理 |
2006 |
35 |
0.05 |
课堂教学 |
2011 |
34 |
0.02 |
高中 |
2013 |
26 |
0.04 |
中学地理 |
2007 |
24 |
0.05 |
应用 |
2012 |
24 |
0.01 |
初中 |
2014 |
20 |
0.01 |
实施策略 |
2015 |
19 |
0.01 |
情境教学 |
2008 |
16 |
0.02 |
地理课堂 |
2010 |
16 |
0.02 |
新课改 |
2010 |
14 |
0.03 |
教学模式 |
2014 |
14 |
0.03 |
教学实践 |
2015 |
14 |
0.02 |
图3可以看出,除去地理、生活化两个关键词,我国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关键词高中地理、初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学地理、地理课堂、实施策略等出现的频次较多。表2显示,除去地理和生活化,高中地理、初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新课改以及教学模式的中介中心性较大。其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出现的频次多且中介中心性大,即生活化教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热度高于初中地理(高中地理中介中心性0.64、初中地理中介中心性0.48),高中地理因知识体系更复杂(如自然地理过程、人文地理结构分析),需通过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迁移理解,研究热度高于侧重于区域认知基础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研究者可以通过探索生活化教学策略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其深度学习,因此成为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揭示生活化教学研究领域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深入理解该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聚类标签前的序号越小,表示该聚类内包含的关键词越多。部分聚类板块存在重叠,显示不同研究热点之间的交叉关系。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清晰度,图谱形成了Q值(模块值)和S值(平均轮廓值),可以表征聚类效果的好坏,李杰等研究表明[5]:当Q > 0.3就认为聚类的结构是显著的,S > 0.5聚类是合理的,S > 0.7说明聚类具有说服力的。图4地理生活化教学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Q = 0.4304 > 0.3,S = 0.7286 > 0.7,因此生活化教学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是显著且具有说服力的。
Figure 4. Keyword clustering map of life-oriente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图4.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关键词聚类图谱
由图4可知,一共形成了9个关键词热点,按照每个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数量从多到少排列,依次为“高中地理、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地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情景教学、新课改”。高中地理作为最大的聚类,涵盖了实施策略、教学方法等高频共现词,反映了该学段生活化教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层面的系统探索,胡华、李爱萍[6]合作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论文,就对课本中不同章节的高中地理知识给予了不同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如必修第二册的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可以采用实践法,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活动。同时,高中地理聚类与初中地理聚类在教学方法层面有显著的重叠,即两学段结合生活化教学时应用的方法相似,这与其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有关,如初中地理内容有人口分布、人口迁移,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开篇也是人口分布。综合前文分析可见,目前生活化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中地理、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等领域。
5.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趋势
5.1.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通过展示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反映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演变轨迹。在CiteSpace中,对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关键词时间线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图5)。图谱中节点表示各关键词最早出现的时间(如地理教学始于2004年)。连线反映关键词共线关系,聚类编号(右侧标签)的降序表明聚类包含关键词由多到少的分布规律。
图5显示,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以地理教学为研究起点,聚焦学科生活化属性的理论解析,反映了早期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高中地理学科自2009年起便陆续有学者展开相关研究,而初中地理领域的研究则推迟至2011年才逐步启动,直观反映出各学段教研热点的非同步性特征,所包含的关键词也有差异,初高中学段间有连续性,但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因此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研究重心也转向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地理核心素养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的研究热点,核心素养与教学模式相联系,标志着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从单一教学策略转向学科价值重构。
Figure 5. Keyword timeline map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life-oriente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图5. 中学地理化教学相关文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5.2.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能够相关研究领域内学术热点的动态演变特征,图6是关键词突现图谱,图谱中显示出关键词的突现强度、起始年份及结束年份等关键指标。
Figure 6. Keyword burst map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life-oriente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图6. 中学地理化教学相关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
将图6中的突变时间进行划分,可将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科奠基期(2003~2013年),以地理教学、案例教学、教学内容为核心,聚焦于生活化素材课程化,如张恩洪[7]的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列举了“人口的迁移”导入可以结合自己家族的迁移路线,使学生能更好理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策略探索期(2014~2019年)先是以教学情境为引领,后为教学模式、实现路径,研究转向情景化教学策略的实践验证,郑洁[8]的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提出了生活化教学要巧用生活素材、利用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有了具体的策略,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好地进行。素养深化期(2019~2024年)以核心素养、实践路径研究成为核心,揭示研究生活化教学研究向学科育人价值转变,张志欣[9]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在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目标可以更加明确,运用更加得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国内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发文量来看,生活化教学发展与教育改革进程密切相关。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初期,由于改革理念尚未全面普及,生活化教学研究处于渐进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生活化教学研究在2010前后进入爆发期;而近年来随着教育理论创新和线上教学模式兴起,生活化教学研究趋势有所下降处于回落期。但是2019年颁布的新课标仍将生活化教学列为重点内容,表明其仍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从发文作者来看,整体上以独立研究为主,参与度高,仅少数部分是合作的,合作关系多为同地区。在发文机构方面,尚未形成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各团队间存在明显的“孤岛化”状态,跨机构合作不足其中师范院校在该领域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6.2.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热点及趋势
通过对关键词共线图谱与聚类图谱分析发现,当前生活化教学研究虽呈现主题多元化特征,但核心围绕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策略与地理教学展开。研究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化特征:学科奠基期(2003~2013年)聚焦于生活化素材课程化,即早期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探索期(2013~2019年)重点探索不同学段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深化课堂互动设计;素养深化期(2019~2024年),则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系统化教学模式构建,体现了从单一教学策略向课程体系重构转变。
6.3.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和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教育领域始终强调知识生活化的育人导向。为促进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实现突破性发展,结基于本文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与结论,特此提出以下建议:
6.3.1. 构建合作平台,破解学术孤岛化困境
当前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存在作者合作稀疏(仅少数同区域合作)与机构协作不足(师范院校主导但缺乏联动)等学术孤岛化困境,未破解此困境,建议构建“高校–中学”双主体合作研究平台。这样高校研究者可发挥理论建构优势,提供生活化教学理论框架与资源开发指导;中学教师团队依托实践场景,贡献课堂实践案例与策略反馈。通过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如课例研讨工作坊等),双方可共同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数据库,构建理论和实践良性互动的教研共同体。此模式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生产与转化效率,更能确保研究成果的实践适切性,推动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6.3.2. 深化素养培养,关注学生生活实际
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生活实际深度结合,应构建“三维一体”的生活化教学体系,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引领、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教学载体、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实施路径。结合社会发展新趋势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如社区变化、环境问题等现实要素融入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新时代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有效提升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3.3. 借鉴国际教育经验,丰富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理念源自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历经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等模式的创新发展,我国学者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研究时应充分吸收国外在生活化教学领域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和本土化改造,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国情、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系。这样既注重与全球教育接轨,又立足本土实际需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教学改革的治理提升与长效发展。
基金项目
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5ZX37);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HNYJS2020J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