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野中的青年社会参与与心理建构的关联
The Philosophical Connection between Youth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Youth View
DOI: 10.12677/ass.2025.145382, PDF, HTML, XML,   
作者: 何一淳: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社会参与心理建构实践论主体性Social Participation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ory of Practice Subjectivity
摘要: 文章旨在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理论基础,讨论青年的社会参与和心理建构之间的哲学关联。通过剖析社会实践在塑造青年心理建构中的功能和心理建构在社会参与中的反馈机制来揭示两者的互动关系,社会实践对青年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完善了认知、动机、情感与态度等心理要素,也对社会实践产生了反馈作用,从而影响着行为选择与实践成效。青年的社会参与和心理建构之间具有动态平衡关系,表现为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要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注重青年心理建构发展、推动个体性和社会性协调统一、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philosophical connection between youth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Marxist view of youth. By analyzing th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in shaping youth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revealed. Social practic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youth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practice, young people form and refine psychological elements such as cognition, motivation, emotion, and attitude, which in turn provide feedback to social practice, influencing behavioral choices and practical outcomes. There exists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youth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reflecting the unity of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ity. It is essential to encourage youth to engage in social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it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youth.
文章引用:何一淳.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野中的青年社会参与与心理建构的关联[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5): 171-17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5382

1. 引言

青年作为社会发展中的蓬勃力量,其成长轨迹和发展前景不仅关系到个人命运的曲折,而且深刻地塑造了未来社会蓝图。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指导青年发展的理论灯塔,它关注社会实践和心理发展的内在纽带。本文将站在哲学高度上切入,挖掘青年社会参与和心理建构的哲学渊源和内在联系,并揭示二者是怎样互动和影响以共同推动青年全面发展。其目的是给青年成长道路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引导青年通过社会实践砥砺心智、谱写青春新篇章。

2. 理论基础

青年作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群体,其成长与发展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青年并非社会影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社会实践参与者。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紧密相连,强调了社会实践与心理建构的相互作用与促进。从哲学实践论出发,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推动青年心理成长的不竭动力。青年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与外在环境的紧密互动,不断观察、思考、体验,逐步构建起独特的心理结构。因此要深入探讨青年心理建构问题,必须紧密围绕其社会实践展开,深入分析社会实践对心理建构的深刻影响,揭示青年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后文探讨青年心理建构的具体路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3. 社会参与对青年心理建构的塑造作用

3.1. 实践论视角

在实践论视野下考察,青年社会参与是其探索世界和塑造自身的重要方式。青年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同各色人等的接触、合作、竞争等活动,积累了关于自我及他者的认识体验,也逐步体悟到社会规范及价值的深刻内涵。这些有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就像一块块基石为青年心理建构搭建了坚实的框架,并深刻地影响了青年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社会实践给青年以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使其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而对事物产生初步的理解与判断。在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年轻人开始用抽象思维去深度加工整理这些感知材料,然后形成更系统、更深入的观念,判断与推理。这个过程不仅深化了青年对外界的理解,而且也是他们内心世界,也就是心理结构的持续塑造和完善,为青年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主体性与客体性统一

从社会实践上看青年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功能,表现出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青年做为主体是富有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并不被动接受外在安排,而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与目标积极选择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进行测试和提高[1]。这一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过程不仅使青年自信心与自尊心大大增强,而且给青年心理建构上的提升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同时青年这一对象也必然受社会实践客观性、规律性的约束,而社会实践所依据的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尺,在青年行为与心理建构中具有约束与引导作用。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准则和标准,以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正是这种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统一使青年社会参与在其心理建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动力作用,青年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不断地适应、调整自我,从而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获得个体全面发展。

4. 青年心理建构对社会参与的反馈机制

4.1. 认知与动机

从社会实践上看青年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功能,表现出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作为年轻人认识外界的途径,认知直接影响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具有积极、正确认识的年轻人,能用客观、理智的心态来分析问题和作出英明的决定,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获得自我成长。反之那些认知上有偏差或者失误的年轻人就会在复杂的社会实践情境下迷失了方向,也很难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动机是年轻人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它驱使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动机强烈的年轻人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敢于向自我挑战并不断地突破自身的局限。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始终保持着极大的激情与注意力,因而获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而那些动机不足或者动机不明的年轻人,他们会对社会实践没有充分的兴趣与激情,很难全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自然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2]。所以要注重对青年认识与动机的培养,诱导青年带着正确认识与强烈动机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来。

4.2. 情感与态度

对青年心理建构起着关键反馈要素——情感与态度,它们不但深刻地影响了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趋向,而且进一步左右了青年行为选择与实践效果。情感作为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的一种内在真实经历与感受,它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参与的热情与实践动力。青年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负面的情感体验也会使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参与的成效。而态度作为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评价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青年价值观念与行为倾向。持积极态度的年轻人能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从而乐观地迎接与化解这些问题与挑战。反之抱有消极态度的年轻人就会对社会实践产生保留乃至否定的心理,很难全心投入。所以要注重对青年情感与态度的培育,引导青年带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而推动青年全面发展。

5. 社会参与与心理建构的互动关系

5.1. 动态平衡

青年在社会参与和心理建构中保持了微妙的动态平衡关系,社会实践就像一个雕塑家在不断地刻划青年心理结构,从而使青年认识更深刻、动机更清晰、感情更充沛、态度更坚决。青年心理要素在此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与提高,而且青年的心理建构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实践对其的形塑,而是又以巨大的动力对社会实践产生反馈作用。青年的认识、动机、情感与态度等心理要素就像看不见的手引导其行为选择并确定其实践效果。这一动态平衡关系使青年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永葆活力和螺旋上升的历程。在社会实践这个熔炉里,青年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与知识,从而形成一种更成熟更完美的心理建构[3]。而这些全新的心理建构则像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青年应对更为复杂和先进的社会实践的挑战,使他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中获得自我成长和跨越。

5.2. 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

青年的社会参与与心理建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的生动体现。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位青年都拥有独特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他们的社会参与方式和心理建构过程无不烙印着个体因素的深刻影响。同时,青年又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时刻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与塑造,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心理建构。这种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交融,使得青年的成长轨迹既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又呈现出不可或缺的社会化特征。在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上,青年们既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能够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种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不仅是青年成长与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进步与繁荣的重要基石。我们应当珍视并促进这种统一,为青年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6.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青年社会参与与心理建构的启示

6.1.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揭示出实践对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重要性,它既是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座桥梁,更成为其心理建构持续发展与提升的巨大推动力。它促使青年走出理论的殿堂,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能力结构。所以要积极激励广大青年投身到社会实践这一洪流中去,使青年在实践活动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同时要想更好地推动青年发展,也要为青年构建更加多元化且具有挑战意义的实践平台与机遇。例如可组织年轻人参加志愿服务,使其感受到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使年轻人在认识国情民情的同时强化社会认知;也能激励青年致力于科技创新,使其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激发出创造潜力[4]。通过这些实践,年轻人会不断地学习、不断进取,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2. 关注青年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深刻阐述了青年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其成长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青年并非社会影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鲜明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社会主体。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实践,主动塑造和完善自身的心理结构。因此必须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具体实践中应积极引导青年参与决策过程,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同时要组织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还应为青年创造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支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勇于创新,让他们在探索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挑战中不断成长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青年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如表1所示。

6.3. 促进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十分重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对青年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Table 1.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youth subjectivity and agency under the marxist view of youth

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下青年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实践策略

核心观点

实践策略

尊重青年主体性和能动性

引导青年参与决策过程,重视他们的声音

组织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青年非被动接受者

创造更多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支持青年尝试与创新

鼓励青年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实践对青年成长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不断激发青年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青年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和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其发展轨迹受到个体特质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双重影响。所以促使青年个体性和社会性协调统一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为此应着力加强青年的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和潜移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让其在寻求个人发展之时,还能够主动地与社会接轨并遵守社会规范。同时也要为青年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与合作机会,使青年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为善、协作共进、形成团队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重视青年心理健康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与辅导服务,以帮助青年树立健康积极的态度,并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在挑战面前保持顽强的意志[5]。通过这些举措希望青年能够在个体性和社会性和谐统一的状态下茁壮成长为既具有独特个性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栋梁。

7. 结语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哲学视角深入探讨了青年社会参与与心理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细致分析社会参与对青年心理建构的塑造作用,认识到社会实践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促使青年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形成和完善自身的心理结构。青年的心理建构也对他们的社会参与产生了重要的反馈作用,认知、动机、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要素直接影响着青年的行为选择和实践成效。更为关键的是青年的社会参与与心理建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应该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种内在关联,积极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关注他们的心理建构发展,促进青年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为青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 郎晓晨, 李源. 青年观论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 速读(上旬), 2022(22): 217-219.
[2] 雷娇娇, 王漫群.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研究——以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成才之路, 2024(35): 29-32.
[3] 杜启顺. 青年马克思法学观的建构逻辑[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12): 131-140.
[4] 崔议云, 张冰.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修德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 42(3): 5-9.
[5] 曹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演进, 基本特点和启示[J]. 新丝路: 中旬, 2022(26):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