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入虎口”操作手法考
A Study on the Operation Method of “Tianmen Ru Hukou”
DOI: 10.12677/tcm.2025.145287, PDF, HTML, XML,   
作者: 王邦铭, 李 磊, 罗桂青*: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
关键词: 小儿推拿“天门入虎口”Pediatric Massage “Tianmen Ru Hukou”
摘要: 本文参照古代及现代文献,对小儿推拿的“天门入虎口”复式操作手法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今日的小儿推拿临床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reference to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ianmen Ru Hukou” operation of pediatric Tui Na,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operation of pediatric Tui Na in clinical practice.
文章引用:王邦铭, 李磊, 罗桂青. “天门入虎口”操作手法考[J]. 中医学, 2025, 14(5): 1927-1933.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5287

1. 引言

在小儿推拿的历代文献中,一些复式操作手法多有出现异法同名或异名同法的现象。本文试就小儿推拿文献中“天门入虎口”的复式操作手法加以梳理,以求能够对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2. 天门入虎口的八种操作手法

2.1. 第一法:揉、摇斗肘法

明代四明陈氏的《保婴神术》中说:“天门入虎口:用右手大指掐儿虎口,中指掐住天门,食指掐住总位,以左手五指聚住揉斗肘,轻轻慢慢而摇。生气顺气也。”[1]

民国的彭慎《保赤推拿秘术》中说:“天门入虎口法:此法能顺气理气。天门者,卦也。虎口穴,在大指、食指之岐骨陷中。用右大指,按于虎口穴;右中指,按于卦穴;右食指,按于总经穴;以左手五指,聚揉斗穴。复从轻从缓摇之。男左女右。”[2]

这里是说“天门入虎口”的手法是揉幷摇斗肘。

2.2. 第二法:摇斗肘法

明代龚廷贤的《小儿推拿秘旨》中说:“天门入虎口法:右手大指掐小儿虎口,中指掐住天门,食指掐住总筋,以五指攒住𦙒肘,轻轻摇动,效。”[3]

廖品东于2016年出版的《小儿推拿学》称摇抖肘法为“天门入虎口”操作异法[4]

这里是说“天门入虎口”的手法只是摇斗肘。

2.3. 第三法:揉斗肘法

清代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中说:“天门入虎口、重揉斗肘穴:此顺气生血之法也。天门即神门,乃宫也。斗肘,膀膊下肘后一团骨也。其法,以我左手托小儿斗肘穴,复以我右手大指叉入虎口,又以我将指管定天门,是一手拿两穴、两手三穴幷做也。然必曲小儿手揉之,庶斗肘处得力,天门、虎口处又省力也。”附图中说:“天门入虎口:一手拿二穴,大指拿天门,食指拿虎口”[5]

这里是说“天门入虎口”的手法只是揉斗肘。

2.4. 第四法:宫推至虎口

明代四明陈氏的《保婴神术》中说:“又法:自宫经入虎口按之。清脾。”[1]

此法为《保婴神术》中提及“天门入虎口”操作法的第二法。宫为内八卦的其中一个方位,书中并为对宫所在位置作了具体描述。根据书中“男子左手正面之图”可见,内八卦大致围绕于内劳宫外一圈,宫在食指直下的位置,宫、宫则在宫左侧。故此法应爲从宫往右,沿宫、宫向虎口处推去。此法于操作部位及主治功效上,已与前三法明确不同。

2.5. 第五法:虎口推向天门加揉斗肘

明代龚廷贤的《小儿推拿秘旨》中说:“虎口对天门推之,名‘天门入虎口’。推后,二指拿定二穴,一指掐住总筋,以手揉𦙒肘是也。”[3]

《小儿推拿秘旨》中对虎口的文字定位并不明确,只言其为“男左女右第二指”,从书中附图“虎口三关察脉图”可见,虎口位于掌面拇指与食指根部转弯处。由于书中幷未从文字或插图中表明天门的位置,故此法的具体操作已难以稽考,只可得知此法是从虎口推向某穴后,另加揉𦙒肘。

2.6. 第六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加掐虎口

明代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中说:“医用右手大指推送入病者大指根虎口之内,下数不嫌多,每治病必先推此,或每节一掐,此根本也。即所谓‘天门入虎口’是也。”[6]又说:“天门入虎口:大指、食指中间软肉处为虎口。医人用大指自病者命关推起至虎口,又将大指钻掐虎口。”[6]周氏并指出此法具有顺气生血的功效。

该书中描述了虎口的具体位置爲大指、食指中间软肉,幷说明“天门入虎口”的操作须从命关推向虎口。按命关爲三关之一,位于食指桡侧顶端,故“天门入虎口”法的操作核心爲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后,再掐虎口。

2.7. 第七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

清代钱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中说:“二推食指三节,用左手向天门入虎口推之,泻胆肝,治诸惊。用一补一泻之法,降火清肝,明目镇惊。”[7]书中附图“虎口三关图”中亦云:“风、气、命三关,即食指寅、卯、辰位是也。凡小儿有疾,必须推之。乃不易之法也。”[7]

清代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中说:“天门入虎口法:法主健脾消食。将儿手掌向上,蘸葱姜汤,自食指尖寅、卯、辰三关侧,推至大指根。”[8]

根据张氏书中所言:“按《内经》十二经络,始于手太阴,其支者从腕后出次指之端,而交于手阳明,即指纹是也。指纹起于宋人钱仲阳,以食指三节,分为三关,寅曰‘风关’,卯曰‘气关’,辰曰‘命关’。”[8]故此法应从食指第一节桡侧推至虎口处。

按《小儿推拿直录》及《厘正按摩要术》的成书年代远晚于《小儿推拿秘诀》,幷且操作方法中都省略了加掐虎口的操作,刺激量相应减少。

2.8. 第八法:拇指尺侧顶端推向虎口

明代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中说:“大指巅推入虎口。总谓‘天门入虎口’。”[6]

清代周松龄的《小儿推拿辑要》中说:“大指内侧面,从天门推入虎口,能顺气生血,是谓温补之剂。凡瘦弱而气血不足者,俱宜推之。”[9]

清代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中说:“天门入虎口穴,在大指内侧。向下推和血顺气。自食指下节向上推,为虎口入天门也。上下同。”[10]

以上三书均记载了另一种操作部位截然不同的手法。《小儿推拿秘诀》中指大指巅爲天门,《小儿推拿辑要》及《推拿三字经》中则补充说明其具体部位为大指内侧。故可以推断,此法所指的天门应为大拇指尺侧顶端,操作时从此处推向虎口,即为“天门入虎口”。按廖品东于2016年出版的《小儿推拿学》所采用的“天门入虎口”则是本法基础上加掐按虎口:“固定小儿拇指,以拇指指腹从拇指端沿尺侧赤白肉际直推至虎口3~5次,点掐合谷1次,操作1~2分钟。”[4]吕明于2017年出版的《小儿推拿学》所记载的“天门入虎口”两法中其中一法亦与廖品东相近:“医者用拇指指面偏桡侧自患儿拇指尺侧缘推至虎口后再做掐按。”[11]

3. 不同专著中“天门入虎口”的手法、主治功效及适应症

以上表格(见表1)摘录了明清至民国较具有代表性的小儿推拿古籍及现代小儿推拿学教科书里对于“天门入虎口”手法操作、主治功效及适应症的叙述。按小儿推拿古籍中对于“天门入虎口”操作手法的描述差异颇大,操作部位分布于手肘、手掌掌面及手掌掌背。部分古籍中尽管一书描述多种操作手法,但主治功效却没有点明区别。就总体而言,无论何种操作,“天门入虎口”的大致功效均为顺气和血为主,惊证及脾胃相关疾病是“天门入虎口”最常见的适应症。除此以外,基于其顺气和血的功效,现代亦有医家配以其他手法用于治疗痰迷心窍、气肿等病症。

Table 1. Summary table of “Tianmen Ru Hukou”

1. “天门入虎口”总结表格

古籍/书籍 名称

成书/刊行年份

作者

操作要领

功用

适应症

保婴神术

1601

四明陈氏

第一法:揉摇斗肘

生气顺气

黄肿、各类惊症(老鸦惊、慢惊等)、冷泻

第四法:乾宫推至虎口

清脾

小儿推拿秘旨

1604

龚廷贤

第五法:虎口推向天门加

揉斗肘

顺气生血

各类惊症(马蹄惊、水泻惊、潮热惊等)

第二法:摇斗肘

小儿推拿秘诀

1605

周于蕃

第六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加掐虎口

顺气生血

各类惊症(内吊惊、盘肠惊等)、肚疼、气肿、痰迷心窍、食疟

第八法:拇指尺侧顶端推向虎口

小儿推拿广义[12]

1676

熊应熊

——

和气、生血、生气

各类惊症(胎惊、摆手惊等)、冷痢、瘅疟、积症、痫症、咳嗽、肿胀

幼科推拿秘术

1691

骆如龙

第三法:揉斗肘

顺气生血

——

小儿推拿直录

1793

钱怀村

第七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

清心明目、调和气血、泻肝胆

五心潮热、口疳、气吼、各类惊症(慢惊等)、痢疾、疟疾、诸积、风寒咳嗽、惊痫

小儿推拿辑要

1843

周松龄

第八法:拇指尺侧顶端推向虎口

顺气生血、温补

各类惊症(盘肠惊、撒手惊)、癖痞、气肿、痰迷心窍、泄泻、食疟、血痢、禁口痢

第一法:揉摇斗肘

向内摇为补、向外摇为清

推拿三字经

1877

徐谦光

第八法:拇指尺侧顶端推向虎口

和血顺气

惊食遍身发热、疹病、疾法

厘正按摩要术

1888

张振鋆

第七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

健脾消食

慢惊、寒证、疳热、寒痢、瘅疟、咳嗽、痰迷、腹痛、食痛、气肿、积聚

保赤推拿秘术

1934

彭慎

第七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

生血顺气

——

第八法:拇指尺侧顶端推向虎口

小儿推拿学[13]

2016

刘明军、王金贵

第六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加掐虎口

健脾消食、理气生血

脾胃虚弱、气血不和之腹胀、腹泻、食积等病症

小儿推拿学

2016

廖品东

第八法:拇指尺侧顶端推向虎口

温经散寒、止吐泻

小儿腹泻、呕吐、疳积、斜视惊风等

小儿推拿学

2017

吕明、

顾一煌

第八法:拇指尺侧顶端推向虎口

健脾理气、消食除痞

脾胃虚弱 、腹胀腹痛、腹泻食积、食少纳呆、面黄肌瘦等病证。

第七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

小儿推拿学[14]

2021

刘明军、邰先桃

第六法: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加掐虎口

健脾消食、理气生血

脾胃虚弱、气血不和之腹胀、腹泻、食积等病症

4. 不同专著中天门、虎口的定位

以上表格(见表2)摘录了明清至民国较有代表性的小儿推拿专著及现代小儿推拿教科书中有关“天门”、“虎口”定位的描述。

Table 2. Summary table of “Tianmen” and “Hukou”

2. 天门、虎口定位总结表格

古籍/书籍名称

成书/刊行年份

作者

天门(原文或插图)

虎口(原文或插图)

保婴神术

1601

杨继洲

女子右手正面之图:掌面小指直下,在乾宫左侧。

《三关图》:掌面拇指根部与食指根部之间弯处

小儿推拿秘旨

1604

龚廷贤

——

《虎口三关察脉图》:掌面拇指根部与食指根部之间弯处

小儿推拿秘诀

1605

周于蕃

不详,大指巅或命关均可作天门解

大指、食指中间软肉处为虎口。

小儿推拿广义

1676

熊应雄

《阳掌图》:左手拇指指腹处写作“天门入虎口”

虎口,叉手处是也。

幼科推拿秘书

1691

骆如龙

天庭穴即“天门”。又名“三门”。乾宫名“天门”。

虎口穴在大、食二指丫叉处,筋通三关处。

小儿推拿直录

1793

钱櫰邨

——

——

小儿推拿辑要

1843

周松龄

乾宫名“天门”。

虎口穴在大指食指分岔处,筋通三关处

推拿三字经

1877

徐谦光

《手掌正面图》:掌面拇指根与食指根部写有“天门入虎口”字眼

厘正按摩要术

1888

张振鋆

——

大指、次指叉为虎口

增图考释推拿法[15]

1933

夏云集

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谓之“开天门”。

大指与食指手叉处;合谷...手阳明大肠脉所过

保赤推拿秘术

1934

彭慎

天门者,乾卦也。

推攒竹法,此法亦名“开天门”。治外感内伤。无论何症,于推坎宫后,须推之。攒竹穴。一名“始光”。亦名“光明”。

虎口穴,在大指、食指之岐骨陷中。

小儿推拿学

2016

刘明军、王金贵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攒竹)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属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小儿推拿学

2016

廖品东

两眉正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攒竹)

——

小儿推拿学

2017

吕明、顾一煌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攒竹)

——

小儿推拿学

2021

刘明军、邰先桃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攒竹)

手背第 一、二掌骨之间,近第 二掌骨中点的桡侧。属手阳明大肠经。(合谷)

4.1. 天门

根据表格内容可见,在《幼科推拿秘书》记录“开天门”手法前,“天门”的部位已有分歧。《保婴神术》所指应在掌面,拇指直下处,略高于小天心;《小儿推拿秘诀》中因载有两种操作手法,加至语焉不详,故大指巅或命关均可作“天门”解。《幼科推拿秘术》记有两个“天门”,一者为“开天门”手法之“天门”,亦即攒竹;二者则为宫处。后世所沿的“天门”,亦似多沿袭此说。“天门入虎口”的操作手法,多集中于手部或肘部,故此手法所涉及的“天门”,应该幷非攒竹穴。《保婴神术》的《女子右手正面之图》中虽将宫与“天门”分开列出,但是二者距离相近,笔者认为亦应是同一个位置。

4.2. 虎口

虎口的定位相对明确,大致分为两种。《小儿推拿秘诀》言“大指、食指中间软肉处为虎口”[6];《小儿推拿广义》言“虎口,叉手处是也”[12];《幼科推拿秘书》言“虎口穴在大、食二指丫叉处,筋通三关处”[5]。根据文意,应指掌面拇指根部与食指根部之间弯处,即古代握刀处。

《增图考释推拿法》言虎口“大指与食指手叉处”,随后点明虎口为“合谷……手阳明大肠脉所过”。[15]诸多现代小儿推拿教科书,亦多循此言,认为虎口即合谷穴。

5. 异名同法的整理

以下就本来意义的“天门入虎口”操作方法,与小儿推拿专著古籍中高度相似的异名手法作一比对。

5.1. 摇斗肘法

《推拿三字经》:“抖肘决,以右手拿病者。曲尺右手,拿总心处,摇摆之。亦向胸摆之爲补,向外摆之爲清。此法能顺气生血。”[10]

《厘正按摩要术》:“左手托儿斗肘运转,右手持儿手摇动,能治痞。”[8]

《增图考释推拿法》:“摇斗肘穴注上:左手托儿斗肘运转,右手持儿手摇动,能治痞。”[15]

以上三书所载与《保婴神术》中“天门入虎口”的第一种操作手法相同。

5.2. 宫推至虎口

《保赤推拿秘术》载有“入虎口法”,言“此法能消食积。三宫,在内劳宫穴旁。虎口穴在大指、食指之岐骨间。用右大指面,从,至兑入虎口推之。男左女右。”[2]

《增图考释推拿法》亦载此法,言“自乾、坎、艮入虎口穴,揉之,能去食积。”[15]

以上两书所载与《保婴神术》中“天门入虎口”的第二种操作手法相同。

5.3. 食指桡侧顶端推向虎口

《小儿推拿秘旨》掌上诸穴拿法歌曰:“大肠侧推到虎口,止泻止痢断根源。”[3]

《保赤推拿秘术》载大肠侧推至虎口法,言“此法治水泻、痢疾、肚腹膨胀。大肠穴,在食指正面第二节。虎口穴,在食指、次指之岐骨陷中。用右大指外侧,由大肠穴外侧,推至虎口穴止。男左女右。”[2]

《小儿推拿辑要》言“大肠有病泄泻多,侧推大肠久按摩”[9]。此句虽只说侧推大肠,未点名推至虎口处,但书中有关血痢的治疗中有提到须侧推大肠到虎口一百二十次,表明此操作应推至虎口处。

以上三书所载与《小儿推拿直录》中“二推食指三节,用左手向天门入虎口推之”之法相同。

6. 讨论及结语

小儿推拿中手法同名异法、异名同法的情况屡见不鲜。曾有学者认为《小儿按摩经》(即《保婴神术》)为四明陈氏着集,认为名为着集应有前书作为底本,故应是陈氏父子自民间传抄、补充而成[16]。援引此说,确也可理解为何《保婴神术》一书中载有两种操作部位、操作手法完全不同的“天门入虎口”。而笔者认为,如操作手法既然名为“天门入虎口”,至少应名副其实,即操作部位至少应涵盖“天门”与“虎口”两处,如只是单纯以“天门”或“虎口”作为定位,则难以称之为“天门入虎口”。对于以后的临床应用或临床实验,由于“天门入虎口”操作手法甚多,如使用“天门入虎口”此手法,或应指明使用的为哪种具体操作。至于不同的操作手法对功效、主治的影响,亦应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基金支持

香港中医药发展基金(项目编号:21B2_014A)。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明]杨继洲. 针灸大成(影印本)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2] [民国]彭慎. 保赤推拿秘术[M]. 上海: 百新书店, 1934.
[3] [明]龚廷贤. 小儿推拿秘旨[M]. 清康熙三十(1691年)保仁堂刻本.
[4] 廖品东. 小儿推拿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5] [清]骆如龙. 幼科推拿秘书[M].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金陵四教堂刻本.
[6] [明]周于蕃. 小儿推拿秘诀[M].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经国堂刻本.
[7] [清]钱櫰村. 小儿推拿直录(影印本) [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2.
[8] [清]张振鋆. 厘正按摩要术[M]. 清光绪二十年(1890年)兰州臬署重刊本.
[9] [清]周松龄. 小儿推拿辑要[M]. 安东: 安东诚文信书局, 1933.
[10] [清]徐谦光. 推拿三字经[M]. 清光绪丁丑(1877年)春徐谦光稿本.
[11] 吕明, 顾一煌. 小儿推拿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2] [清]熊应雄. 小儿推拿广意[M].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博古堂重刊本.
[13] 刘明军, 王金贵. 小儿推拿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4] 刘明军, 邰先桃. 小儿推拿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15] [清]夏云集, [民国]许敬舆. 增图考释推拿法[M]. 上海: 上海中医书局, 1955.
[16] 孟英英, 姚笑, 周莹. 黄蜂入洞手法源流与变迁规律探析[J]. 中医康复, 2024, 1(2): 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