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ith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o Present Principles Deeply, Thoroughly, and Vividly
摘要: 本文聚焦思政课教学,剖析数智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与思政课融合的基础,探讨其应用现状。重点提出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策略,包括挖掘数据、创设情境、优化架构、创新形式等具体措施,旨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推动教学发展,助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同时强调实践中需关注技术适度性等问题。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P) course teaching, analyzes the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such as virtual real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with IP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ir application status. It particularly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to empower IP courses to be “explained deeply, thoroughly, and vividly”, including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data mining, scenario creation,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and form innovation.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IP course teaching, promote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assist i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new era. At the same time, it emphasizes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issues such as the moderation of technology in practice.
文章引用:郑晓静, 张星. 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5): 394-3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772

1.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1]。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00后”数字原住民群体的认知特征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灌输困境凸显。本研究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数智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数智技术如何赋能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以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数智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基础

2.1. 数智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数智技术是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整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借助算法实现智能化运作。在教育领域,数智技术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特性。例如,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大数据技术能够助力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2];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优化教学流程、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辅助智能备课与教案生成,进行自动化作业批改与智能反馈等。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

2.2. 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在知识传授方面,思政课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思政核心知识;在价值塑造方面,思政课教学着重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能力培养方面,思政课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政治辨别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讲深”,即深入挖掘思政理论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使学生深刻理解其思想精髓;二是要“讲透”,即清晰阐释知识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系,助力学生全面透彻地领悟;三是要“讲活”,即创新教学形式与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这些目标与要求,为数智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2.3. 数智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理论依据

数智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智力、体力、品德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3]。数智技术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创新手段,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二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关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数智技术的交互性、情境性等特性与之契合,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理论注重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数智技术凭借其精准推送、多元呈现等优势,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传播效果,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更好的信息交流与思想共鸣。这些理论依据,为数智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数智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 积极应用表现

在丰富教学资源方面,许多高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挖掘时事热点素材,例如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国内外时政新闻,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从而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现实,显著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在创新教学方式上,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专属的学习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VR/AR技术可以辅助情境式教学,其模拟交互特性能够极大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文化场景,任何人都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入线上纪念馆,并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互动式游览和深度学习。此外,利用智能模拟系统还可以构建复杂思政问题情境,如模拟社会热点问题的决策过程,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运用思政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深度思考和实践能力。这些积极应用,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互动效果,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深入和高效。

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但实践表明,数智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追求数智技术的华丽形式,却未与思政核心内容深度融合,导致教学内容表面化,难以深入挖掘思政理论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使学生难以领会思想精髓。二是数据可视化运用不当,致使知识关系呈现混乱,无法清晰阐释知识逻辑,不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妨碍思政课把道理讲透。三是数智技术与思政课内容整合困难,技术与教学内容动态适配难,影响教学形式创新与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思政课把道理讲透。此外,数智环境还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技术带来的直观体验,比如看短视频只追求趣味性,忽视思政内涵思考,这样容易削弱思维深度和学习效果,也不利于思政课实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目标。以上问题如不解决,不但难以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甚至会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带来阻碍。

4. 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实施策略

4.1. 深入挖掘数据宝藏,深度深化思政内涵

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如Hadoop、Spark等)和社交媒体监听工具(如Twitter API、微博开放平台等)。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抖音等)、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政府公告等。

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具有时代特征、能激发学生兴趣、能体现思政内涵的案例和数据。

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对收集到的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主题聚类等。根据分析结果,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体现思政原理的案例[4]。将案例融入具体教学内容中,如通过案例分析讲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微博热点话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学收集近期微博上的热点话题,筛选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案例。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呈现这些话题的热度、传播路径和公众态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话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进行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4.2. 精心创设沉浸情境,拓展思维深度

选择适合的VR/AR设备和平台,如VR眼镜、AR卡片等。开发或选择能够模拟复杂思政问题情境的系统。利用VR技术重现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战役场景,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使用智能模拟系统构建社会热点问题、道德困境等复杂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立场和决策过程。系统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决策提供实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VR体验红军长征,理解革命精神。使用VR技术重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包括翻雪山、过草地等场景。学生在VR环境中扮演红军战士,体验长征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系统提供的实时反馈和解说,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的意义和革命精神的价值。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4.3. 有效激活互动引擎,引导深度思考

选择或开发适合思政课的智能问答系统,如基于聊天机器人的问答平台。设置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思政内容。系统根据学生的回答提供即时反馈和解释,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使用学习管理系统(LMS)或数据分析工具收集学生在思政课上的互动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兴趣点。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讲解深度、调整教学节奏等。选择或开发适合思政课的数智互动平台,如在线辩论平台、小组合作探究平台等。在平台上组织在线辩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如辩论视频、小组报告等,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参与热情。例如在线辩论与小组合作探究,深化思政理解在数智互动平台上组织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的在线辩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鼓励他们查阅资料、准备论据,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深入讨论辩论中涉及的思政原理和实践应用。在课堂上展示辩论视频和小组探究成果,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收获。

4.4. 数智技术促进思政课把道理讲透的策略

1) 优化逻辑架构,清晰呈现知识脉络

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教师选取XMind、MindMeister等思维导图软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主题,逐步展开制度架构、运行机制、制度优势等关键知识点,形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图。在制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机制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运用Excel或Tableau等数据可视化工具,设计流程图、对比图表等,直观展示制度的运作流程和优势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利用AI算法智能推荐学习路径,如在讲解完制度架构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推荐深入学习特定运行机制或优势分析的模块,确保教学连贯性。

案例: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教师先通过思维导图展示法治体系的构成,随后利用流程图解析法治体系的运作流程,最后通过AI算法推荐学生深入学习“法治政府建设”或“司法公正”等关键子话题。

2) 强化理论阐释,辅助学生透彻理解

实施步骤与案例:

动画演示抽象概念:在制作剩余价值理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利用Flash或Animator等动画软件,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转化为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虚拟实验室模拟实践:在虚拟实验室中,教师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拟实验,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调整经济政策、观察市场反应,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

数智平台整合多元学术观点:教师利用数智平台收集不同学者对同一思政理论的解读,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视角,通过在线讨论或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拓宽其视野。案例: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教师利用数智平台整合了多位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的解读,通过在线讨论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观点,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3) 推动知识迁移,实现融会贯通

实施步骤与案例:

建设数智案例库:教师联合各领域专家,收集与思政课知识相关的跨学科案例,如生态工程案例、科技创新案例等,构建数智案例库。智能推荐系统拓展知识领域: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度,利用智能推荐系统推送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源,如推荐环保主题的纪录片给学生,加深其对环保理念的理解。

跨学科思政教学:与理工科、文科等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思政课程,如在理工科课程中融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通过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案例:在讲解“生态文明建设”时,教师与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合作,设计了一个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了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4.5. 数智技术驱动思政课把道理讲活的策略

1) 创新教学形式,增添课堂活力

实施步骤与案例:短视频平台开展微课教学:教师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党史上的今天”、“红色故事会”等系列微课视频,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

社交媒体互动教学: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创建课程专属话题讨论区,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参与话题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性[5]

直播技术实时答疑:利用钉钉、腾讯会议等直播工具,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线上讲座和交流,实时解答学生疑问,提升教学效果。

案例:在讲解“改革开放史”时,教师利用抖音平台发布了系列微课视频,同时在微信上创建了“改革开放40年”话题讨论区,鼓励学生分享家族变迁故事,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2) 点燃学习热情,激发内在动力

实施步骤与案例:

游戏化学习软件:利用Kahoot!、Quizlet等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思政知识竞赛、闯关游戏等,将知识点融入游戏关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I个性化学习推荐:基于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兴趣,利用AI算法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如推荐符合学生政治立场的思政影视作品、阅读材料等。

数智技术打造趣味教学情境:利用VR/AR技术创建红色文化体验场景、模拟历史事件等,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接受思政教育。

案例:在讲解长征精神时,教师利用VR技术创建了长征路线虚拟体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重走长征路”,体验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3) 提升实践效能,彰显思政魅力

实施步骤与案例:

智能穿戴设备辅助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佩戴智能手环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和学生表现,提升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教育效果。

数智平台组织虚拟实践项目:利用数智平台模拟联合国会议、模拟法庭等虚拟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锻炼政治参与能力和国际视野。

数智技术辅助校园文化实践:利用校园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思政主题摄影比赛、征文活动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思政教育氛围。

案例:在讲解“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时,教师利用数智平台组织了模拟联合国会议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讨论全球治理议题,锻炼其国际视野和政治参与能力。同时,利用校园APP开展了“我与世界”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国际事务的看法和感悟。

5. 结语

未来,随着数智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思政课教学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积极探索数智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更多应用可能性,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为培养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和卓越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更为坚实的力量,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思政课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使思政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有力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永静, 李潇涵.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6): 114-119.
[2] 王杨, 张沙. 以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综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0): 93-93.
[3] 张梅花. 数智技术赋能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 价值, 困境和路径[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25, 24(1): 42-48.
[4] 元静, 张晓普. 数智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内在机理和行动逻辑[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 39(1): 37-43.
[5] 高光欢, 吕丽卿.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作用与改进路径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24(10): 8-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