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Based on the BOPPPS Teaching Model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注重跨学科融合,以提升学生在国际商事活动中的法律素养。《国际商法导论》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面临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受限、课堂互动不均衡、考核方式单一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挑战。本文基于BOPPPS教学模型,从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培训、课堂互动、考核方式改革及实践教学资源拓展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研究表明,BOPPPS模型的有效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理解、法律英语运用能力及国际商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为跨学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s needs to focus 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a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this major,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weak legal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limited teaching resources, uneven classroom interaction, singl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improvement measures based on the BOPPPS teaching model,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er train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s, and expanding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BOPPPS model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egal knowledge, ability to apply legal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actice, mobilize their learning enthusiasm,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course objectives,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文章引用:陈卫君. 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5): 400-40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773

1. 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性质

《国际商法导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她的业务领域广泛,如国际贸易机构法、合同法、国际货物销售法、国际运输法、商业代理法、提单法、保险法、产品质量责任法和国际商业纠纷解决。该课程既涉及国际商法的基本理论和法律规则,又与国际商务实践密切相关,是一门法学、商科和英语交叉融合的学科。

商务英语硕士《国际商法导论》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法的基本理论,了解法律在国际商业交易中的作用,进行外国法律思想的基础教育,建立完整的国际贸易法基础体系。从全球视角看待国际贸易和外国法律思想。提高国际商务决策能力;该课程还注重法律英语阅读、翻译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商法导论》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与外贸惯例密切相关。本课程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实务的整个环节,包括合同磋商、合同签订和生效、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保险、货物风险转移、结算方式等环节。

(2) 案例内容丰富。本课程不仅有来自《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公约》《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国际法案例,还有来自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法案例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合同纠纷、贸易争端、货物风险及其转移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法律条文的生成、发展与实际应用过程,培养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英美判例法中的经典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商法案例中某些规则的渊源,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为中国的涉外法律实践提供了参考,有助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3) 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国际商法涵盖多个法律领域,包括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货物运输法、国际结算法等。这些领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国际商法的整体框架。例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商业合同的签订和执行作出了详细规定,涉及公法和私法的适用,确保国际贸易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 目前课程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际商法导论》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专业课程不成体系:《国际商法导论》内容较为庞杂,涉及多个法律领域,但当前部分院校的外国语学院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大一大二语言基础课过多,学生在大三或大四直接上《国际商法导论》,没有基本法律知识基础,知识点安排零散,未能形成体现专业特性、前后衔接流畅、逻辑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 师资队伍专业性欠缺:外国语学院的《国际商法导论》课程往往是本学院老师授课,本学院老师大多是语言背景,缺乏法律背景和商科背景,师资队伍专业性欠缺,导致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专业性不强、甚至出现错误而误导学生的问题。

  • 实践教学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侧重法律理论的讲解,而缺乏合同谈判、国际商事仲裁等仿真模拟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 考核方式单一:以往的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存在一考定成绩现象,过程性评价总体比重较低,仅占30%左右,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难以持续提升。

3. BOPPPS教学模型介绍

BOPPPS模型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温哥华大学的Douglas Kerr创立,是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坊(Instruction Skills Workshop,简称ISW)在研习课程中的核心理论基础[1]。这种模式旨在支持教师创建“高效”课堂。该模式旨在帮助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由于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和反思的方法,因此在北美100多所高校和世界许多国家的教师培训和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2]。BOPPPS模型包含六个环节,六个环节承前启后,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次有效、完整教学过程。这六个关键环节分别是:

  • Bridge-In (导入):通过案例、问题或新闻事件引入课程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 Objective (目标):明确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使学生理解学习的核心任务。

  • Pre-Assessment (预评估):通过提问或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 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谈判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 Post-Assessment (后测评):通过课堂测验、案例解读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 Summary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BOPPPS模型强调学生主体性,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成绩。这个模型互动性强,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

4. 基于BOPPPS模型的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实施过程

() 课前准备

1. 预习任务布置: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学习通发布学习资料和任务指令,包括案例谈论题、专业术语中英对照词汇表,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并完成思考题。

2. 引导性问题设计:设置与现实生活中国际商务交易相关的法律问题,如“合同磋商中接受的法律意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违约救济方式”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课堂教学

1. 导入(Bridge-In)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热身阶段。该环节通过切分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对国际商法课程感到畏惧,且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设计相应的导入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内容。基于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在介绍BOPPPS 模式之前增加了绪论部分。除了将新知识与以往所学知识相结合外,还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学习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与时事、日常生活或学生过往经历相关的材料进行简短介绍。例如,在讲解国际货物运输时,教师可以利用疫情期间国际航运价格飙升的现象作为引入,促使学生思考国际货物运输与成本控制的问题,从而顺利过渡到运输基础知识的讲解。

2. 目标设定(Objective)

BOPPPS教学模型强调教师在设定学习目标时应具体而明确,避免设定过高的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仅能突出学生的能力,还能使学习内容更加清晰。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教师需要确定教学效果,然后考虑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国际商业组织法就是一个例子,该章节内容的目标有以下三点:

(1) 知识目标

理解国际商事代理的定义、特征及其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熟悉国际商事代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第三方的法律关系;掌握《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国际商事代理统一法》等国际商事代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国际商事代理法的基本原则,分析实际商业案例中的代理法律关系;具备识别和解决国际商事代理纠纷的能力,能够识别国际商事代理中的法律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控策略;能够根据国际商事代理的法律要求,起草和审查代理合同,确保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了解国际商事代理中的文化差异,能够在中英双语环境下与外国企业进行代理谈判,清晰表达代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3) 思政目标

通过国际商事代理法的学习,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和国际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强调在国际商事代理中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前测(Pre-Assessment)

基本法律概念的掌握情况将通过课堂作业、练习和师生互动进行评估。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国际商法课程时,可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复杂程度、课时等因素,客观提问,包括法律术语或财产术语的中英文互译、判断题、一题多答、填空题等题型。直观、及时地了解学生答题情况,有目的地调整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或教学速度。

4.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BOPPPS教学模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和吸收知识,最终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案例研究中的实际问题[3]。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教师主要借助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可直接在学习通上操作,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讨论结果,也可要求学生就知识点进行PPT展示。比如“合同对价”这一原则的讲解中,由于该知识点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本课程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演讲的形式向小组成员讲解确立这一原则的先例分析、适用这一原则的情形以及法律后果。学生首先要在课前准备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然后在课堂上通过 PPT 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后测(Post-Assessment)

后侧主要放在课堂结束后,设置课后作业或者思考题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用以检测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课程后测的题型包括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或主观题。

6. 总结(Summary)

BOPPPS模型强调师生共建教学共同体,在总结环节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本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 《国际商法导论》课程中,教师除了简要介绍课程要点外,还会在课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或小组在在线学习平台上进行总结,并进行学习成效自评和生生互评,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5. 教学评价

1. 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包括考勤、前侧与后侧作业、课堂参与度、案例分析展示等,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性。

2. 终结性评价(期末考核):设置期末考试题,其中包括客观题,合同翻译、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等主观题,用以测试学生国际商法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学习通讨论等方式收集教学反馈,优化课程设计。

6. BOPPPS模型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成效

1. 期末考试成绩

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021级商务英语专业有三个班,共95人。三个班的《国际商法导论》课程均使用了BOPPPS模型辅助教学。这三个班级的期末考平均分为82分。2020级商务英语专业共2个班开设了《国际商法导论》课程,均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两个班的期末考平均分为78.7分。采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后,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BOPPPS学习模式对商务英语专业硕士课程《国际商法导论》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从三年级的成绩分布情况分析,采用BOPPPS教学模式的三年级学生整体成绩分布较为平均,没有不及格的学生,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二年级学生成绩分布分别为2.86%和5.71%。

2. 《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分析

本课程有5个目标,教学目标达成度采用定量方法来评价,根据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强度确定权重,定量评价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考试成绩占60%,平时作业成绩占40%

(2) = i=1 m i×i

其中m为课程考核目标的指标数(《国际商法导论》的考核指标数为5,即m = 5);i为1、2、3、4、5。

目标i达成度 = 目标i成绩 ÷ 目标i的总分

目标i的权重 = 目标i的总分 ÷ 100

目标i的权重由表1算出分别为:4,34.8,34.8,22.4,4

目标i的总分 = 目标i的平时成绩总分 + 目标i考试成绩总分

目标i的平时成绩 = 平时成绩 × 平时成绩在目标i上所占的权重 × 0.4

目标i的考试成绩 = (目标i各题考试得分 × 目标i各题占比之和) × 0.6

(3) 目标i达成度 = 目标i成绩 ÷ 目标i的总分

目标i成绩 = 目标i的平时成绩 + 目标i的考试成绩

即:课程目标i评价值 = (( i k=1 n k×k ) × 0.6 + 平时成绩平均分 × 平时成绩在目标i的占比 × 0.4) ÷ (目标i考试成绩总分 × 0.6 + 目标i平时成绩总分 × 0.4),其中i = 1,2,3,4,5。

具体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表1所示:

Table 1. Evaluation form for achieving course teaching objectives

1.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表

项目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对应的 毕业 要求 指标点

政治过硬[L]

职业操守[H]

商务知识[H]

思辨能力[M]

学习能力[L]

评价 方式

定量 + 定性

定量 + 定性

定量 + 定性

定量 + 定性

定量 + 定性

评价 内容

一、平时成绩(10%)

一、选择题30 (40%) + 二、判断题10 (40%) + 三、填空题20 (40%) + 四、案例分析题20 (30%) + 五、论述题20 (40%) + 平时成绩(30%)

一、选择题30 (40%) + 二、判断题10 (40%) + 三、填空题20 (40%) + 四、案例分析题20 (40%) + 五、论述题20 (30%) + 平时成绩(30%)

一、选择题30 (20%) + 二、判断题10 (20%) + 三、填空题20 (20%) + 四、案例分析题20 (30%) + 五、论述题20 (30%) + 平时成绩(20%)

平时成绩(10%)

期望值

0.7

0.7

0.7

0.7

0.7

评价值

0.79

0.78

0.79

0.77

0.79

评价 结果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总达 成度

0.78 达成

权重

4

34.8

34.8

22.4

4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本课程的5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别为0.79,0.78,0.79,0.77,0.79,总体达成情况良好,各个目标达成度总体上都达到预期,说明BOPPPS模型辅助下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学生表现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达到预期。

  • 学生对于课程的主观定性评价分析

本课程有5个目标,教学目标达成度也采用了定性方法来评价。2021级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课程结束后,本课程教师向学生发布了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评价作为定性评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涵盖出勤情况、课程喜好、学习收获等多个方面。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整体上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极为积极。首先,出勤率高达94.44%,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与参与度。其次,95.56%的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程,且没有人对课程表示负面看法,这表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可。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大部分持认可态度,教学效果明显。授课教师明显感觉BOPPPS教学模型辅助下的课程教学较之以往课堂氛围更为活跃,效果更为显著。实施BOPPPS教学模式后,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布置不同的作业,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课程评价更高,学习效果更明显。

7. 结语

本研究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对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OPPPS教学模型指导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切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案例、目标设定、互动学习、案例分析六大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为自己设定了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模型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律知识理解、法律英语运用能力及国际商事实践能力。在期末考试成绩对比中,采用BOPPPS教学模式的班级整体表现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且不及格率显著降低。此外,教学目标的量化评价结果进一步证明了BOPPPS模型能够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研究的样本量有限,必须进一步审查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国际商法导论》除了法理学习,更加强调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增加诸如国际商事法律实务模拟、企业合作案例分析等环节,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未来的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BOPPPS教学模式,并结合智能化教学工具,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改革路径,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并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具备全球法律视野的复合型商务人才。

基金项目

贺州学院2023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zxyybjg202313)。

参考文献

[1] 董晓宇. BOPPPS模型框架下同伴互助教学法(PAL)的课程设计与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12): 20-21.
[2] 张建勋, 朱琳. 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 2016, 37(11): 25-28.
[3] 蔡驰. BOPPPS教学模型在国际商法课程改革中的实证研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12):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