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融合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让特殊儿童能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和成长,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强调了实现公平和高质量教育的核心追求。学前融合教育作为这一目标的重要体现,其发展现状值得关注。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权威学术数据库,搜集了大量资料,发现我国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支持体系的构建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支持体系的构建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学前融合教育的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fairness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 are the key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a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ims to enabl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o study and grow up together with normal children in a regular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The proposal of the goal of modernizing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urther emphasizes the core pursuit of achieving fair and high-quality education.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is goal, deserves attention to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This study mainly adopt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By searching domestic authoritative academic databases such as CNKI, VIP, and Wanfang, a large amount of data was collec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deficiencie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concepts,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 systems, and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 in China is not optimistic.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concepts,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 systems, and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staff seriously restri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 improvements need to be made from multiple aspects.
1. 引言
融合教育强调将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安置在同一教育环境中,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求。这一理论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核心理念,即让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共同成长,促进对彼此的理解和发展。学前融合教育作为特殊幼儿融入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桥梁,不仅深化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也是尊重每个儿童的重要体现。学前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把握学前特殊教育研究演进趋势有益于补足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短板[1]。融合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要不断完善学前融合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融合教育全学段高质量发展[2]。它有助于特殊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还能促进普通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共情能力的发展,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使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在理念普及、支持体系建设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影响了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亟需深入分析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2.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现状
2.1. 融合理念普及不够
理念的科学引导是学前融合教育有效实施的核心要素。其中,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态度对融合教育的实践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幼儿教师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态度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大部分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正向情感居多,认为实施融合教育很有必要[3]。尽管幼儿教师普遍对学前融合教育持积极态度,但其对特殊儿童的认知仍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特征理解与教育需求识别方面尚不充分。目前国内研究表明,教师对特殊幼儿的接纳程度与儿童的障碍程度呈负相关趋势。作为未来学前融合教育的核心力量,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融合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实践与教育质量。然而,受地域差异、个体因素及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影响,部分师范生对自身胜任融合教育的能力持谨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家长的接纳态度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普通幼儿家长往往由于对特殊幼儿认知不足而产生担忧,这主要源于他们对孩子安全与发展的关注。提升家长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认同,增强其接纳度,是确保学前融合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地区家长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普遍较为接纳学前融合教育,但在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法律意识方面存在显著不足。虽然特殊儿童的家长普遍认可融合教育的价值,但部分家长因担忧各种问题而隐瞒孩子的真实情况,进而影响教师对这些儿童的个别化教学与干预。同时,一些家长因对特殊儿童缺陷的误解,导致不科学的教养态度及家园合作意识的薄弱,进一步制约了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
普通幼儿对特殊幼儿的接纳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刘子琳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深入调查发现,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态度总体上在认知和情感维度呈现负向消极[4]。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进行良好的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社会性的进步,然而缺乏互动与沟通可能导致儿童的社交孤立与孤独感,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且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儿在同伴接纳度上普遍较低,常在集体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出现消极交往的现象。这一现象可能受到特殊幼儿个体特征、活动内容的设置、活动时间和方式的安排以及教师引导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2. 保障支持体系不足
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实施依赖于政策层面的强有力支持与保障,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5]。政策分析表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正逐步增加和完善,体现了社会对学前融合教育领域日益增强的关注。尽管我国在推动融合教育保障方面已经逐步加强了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但在政策的具体落实与细化执行层面仍存在一定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前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新时代追求教育公平与高质量的背景下,中国已初步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为特殊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并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公平推进提供了政策指导。然而,学前融合教育在制度化进程中仍面临若干挑战。现行法律体系虽为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导,但在专项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具体问题的明确规范方面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为解决这些问题,亟需进一步完善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体系,强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明确相关标准与要求,为学前特殊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加细化与务实的指导。此外,还应加强监管与评估机制,确保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持续提升,以更好地回应新时代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需求。
2.3. 教师队伍建设迟延
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需要系统和整体观念来推进,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力措施[6]。然而,目前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存在过于侧重理论而忽视实际技能培训的问题,而职后培训亦未充分关注教师在融合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一线幼儿园教师在面对特殊教育培训时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他们一方面认识到培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担心其会增加工作负担。教师普遍感到精力有限,这对其履行教育职责和保证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实际工作中,幼儿教师面临双重任务的压力,尽管他们掌握了本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但在面对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的双重教育需求时,既充满期待又倍感压力。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身份定位困境以及专业待遇难以落实,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为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关注并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更为系统的教师支持和保障。这包括优化职前培养模式、丰富实践环节、完善职后培训体系、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明确教师的职业身份定位,并落实相应的专业待遇等,旨在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动力,进而提升学前融合教育的整体质量。
3.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
3.1. 更新学前融合教育理念
学前融合教育的持续创新依赖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迭代。这要求我们首先转变教师、家长及普通幼儿等群体的观念,确保所有幼儿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为推动这一转变,需要采取系统的策略,加强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与普及,更新社会对融合教育的认知。通过多元化的宣传途径和媒体的积极介入,可以构建一个支持融合教育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学前融合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普通幼儿园教师了解这一理念[7]。而学前融合教育实践运行过程中,仍需加强教师融合教育理念,提升融合教育能力[8]。教师可通过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观摩等形式,让家长直接体验学前融合教育的实际操作,增强其对融合教育的信任与认同。深刻理解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学习环境。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入手,推动社会各界观念的转变,为所有幼儿提供平等、包容的教育机会。
3.2. 完善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
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持续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学前教育法》为适龄儿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要求地方政府依据实际情况推动融合教育,奠定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制度基础。然而,学前融合教育领域仍需进一步制定更加专门化的政策与法规。未来,地方政府应在依法行政的框架下,根据地区特色,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与监督。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学前融合教育专项基金、优化资金配置、合理配置使用资源,将有助于解决幼儿园无障碍设施和设备问题,从而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及特殊幼儿的参与度。早期干预在特殊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应加大对早期干预专业人才的培养投入,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服务共同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特殊幼儿的需求,从而提升学前融合教育的整体质量。
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法律政策的保障、地方政府的积极行动、资金的合理投入及早期干预的重视。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所有幼儿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3.3. 构建多元教师培养体系
加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的深度融合,开发跨学科课程,以培养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拓宽教师的全球视野。为师范生设置融合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确保师范生有与特殊需要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和教学机会[9]。我国有大量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范围将扩大。参加幼儿教师培训的教师已决定或正在从事幼儿教育,传授正确的融合教育相关技能尤为重要[10]。我们要尽可能设立模拟教学环境,促使师范生在控制情境下进行教学实践,提升应对复杂课堂情境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证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师范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机会,确保他们能在不同教育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强化见习期间的导师制度,为每位师范生指派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反馈。
设立持续教育和专业发展课程,鼓励在职教师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与教育技能,以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创建教师间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促进知识共享。根据教师的个体背景与需求,设计定制化培训计划,确保每位教师获得符合其职业发展阶段的培训机会。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远程培训资源,为在职教师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其繁忙的工作安排。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职后培训与持续教育。建立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明确教师职称晋升机制,确保从初级到高级职称的成长与发展要求。
加强与家庭、社区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整合多方资源,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更广泛的支持。通过公共宣传与教育,提升社会对学前融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评估教师培养效果,确保培训内容与方法的有效性。鼓励教师、家长和幼儿提供反馈,持续优化教师培养方案,确保其与教育实践需求的对接。
4. 结语
学前融合教育应以儿童的个体差异与需求为核心,构建一个包容、尊重每个儿童的教育环境,教育实践需关注儿童的独特性,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其潜能。教育者通过观察、评估与家长沟通,准确识别儿童的教育需求,提供多元化学习资源与活动,确保每个儿童能够获得适宜的学习机会。教师应积极接纳儿童之间的差异,将其视为教育资源而非障碍,通过同伴互助、角色模仿等策略,促进儿童学会尊重与欣赏彼此的差异。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学习需求,设计差异化教学计划与活动,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充分参与并受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等方式,为不同需求的儿童提供个性化支持,创造机会让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与游戏,促进他们的相互理解与友谊,培养合作精神、共享意识与互助能力,推动教育共融共赢。为了提升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应加强教师的职前与职后专业发展培训,提升其对融合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掌握,并为其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与资源,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实施差异化教学与应对教育中的挑战。鼓励家庭参与儿童教育,建立与社区资源的合作关系,为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学习与成长机会。同时,制定并完善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与法规,加强政策实施的监督与评估,确保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提升。优化教育环境,确保幼儿园设施与资源满足各类儿童的需求,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儿童的学习体验。建立系统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定期评估融合教育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与优化教育策略,以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