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尤其在普通本科院校。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4个因素,在不同角度进行浅析因素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相互关系,旨在丰富大学生学习态度理论研究内容,为分析上述4因素与大学生学习态度间的量化关系提供研究基础。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especially in gene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this paper, four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 family, university and society, which affect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e analyzed from specific angles, aiming at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ontent of learning attitud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viding a research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ve mentioned four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1. 引言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及所处学习环境表现出的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被普遍认为是居于核心位置的非智力因素,可对学习者的学习意识、学习情感和学习需要等产生影响[1] [2]。学习态度也是学习行为主体根据以往经验而形成的、持久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较为稳定的内部反应状态,从学习和态度的理论结合角度讲,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行为带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影响的内在持久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学习者对学习目的、意义及自身能力等的认识和评价,情感维度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如兴趣、动机或情绪等,行为维度则体现在学习行为的投入程度,如学习环节参与、自主学习习惯等[3]。
2. 学习态度特征
高等教育是塑造国家未来和驱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维护全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21世纪初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需求,国内新建高校不断涌现,传统高校相继实施扩招以增加生源数量,持续降低入学门槛的行为,使得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模式也从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教育。
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人才储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生源方面,相较于20世纪中后期,整体质量已出现明显降档,该问题在普通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如影随形的是扩招还带来了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师资保障不足、管理服务落后和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伴生社会发展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就业岗位减少和新兴产业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快节奏社会发展和物质丰富也促使了价值观念转变。面对庞大的在校生和毕业生群体,两者共同作用下,就业形势和社会对大学生认可度的变化激突实用主义和底线思维盛行,加之高校和大学生单侧强化实用技能学习,学习行为更具短期目的实现的特征,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个人长期发展被严重忽视。
高等教育固有规律与社会发展节奏间的差异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持续加大,内卷化竞争与就业压力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在校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使得部分学生陷入焦虑或“躺平”状态,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核心要素之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日益凸显并被广泛关注,在多重因素的联合影响下,一些新的特点形成,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学生因应试教育惯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程选择更加关注结课的便利度和就业的直接关联性,短视目的化学习倾向突出[4];另一方面表现为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导致注意力分散,知识结构不完整和思维能力局限,浅层学习现象普遍;此外,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缺乏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探索,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和持续成长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3. 影响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学习态度不仅是学业表现的“催化剂”,更是大学生塑造核心素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持续成长,如何有效改善学习态度已成为近些年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教学从业者、社会各界、家庭乃至学生本人共同关注的议题。国内外学者对学生学习态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5],普遍认为学习态度并非先天形成,而是受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因素影响的动态心理状态。
3.1. 个人方面
从个人方面入手,认为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目标规划、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等。1) 主动性。个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学习主动性是众多动力因素的重要组成。个人主动性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主动获得技能的重要性,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个体有意识地参与自身成长,展现出更多以成长为导向的行为,从而激励个人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的学习状态。主动性学习行为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习效率具有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大类招生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备要素之一[6]。2) 目标规划。学习行为的目标与规划决定了学习者的动机和情绪状态,是影响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中,不在少数的个体对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不了解,也不清楚所学专业的作用和潜力,这更多地是源于即使在被灌输的情况下,也不愿去记忆和理解,以至于在读期间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7],难以真正掌握专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人为地恶化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困境。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在学习过程中,内在动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不足。3) 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决定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核心因素,同理,对于大学生,专业兴趣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在入学前,专业兴趣主要体现于对专业的认可度,这一阶段不限于高考结束后,可能从童年时代便已开始,具有时间跨度大、认知程度低和辨析不明确等特点,故而常被忽视。但对专业是否感兴趣以及兴趣的浓厚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迈入校园后能否及早融入学校氛围和学术环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端正学习目标和深层次理解专业等[8],既体现在大学期间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积极态度和较强责任感,也体现在学习态度的改善与提升。4) 自我效能感。这是一个源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特别是在追求特定目标或特定能力展示时的自信程度。其不仅基于个体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还外延至行为、态度、价值观及具备的特质等,是建立在非常广泛层面上的评价。自我效能感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自我效能感的直接体现是学习的自信心[9],是影响学习状态的关键因素,恰当的学习自信心对学业成绩和学习态度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3.2. 家庭方面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群体单元,普遍地存在于所有民族和国家之中。家庭是教育的基石,是最早、最直接、最亲密且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环境,承载着价值观、社会能力、学习态度和认知发展的初始形成和塑造功能,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平衡。面对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圈子“茧房化”的日益严峻,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家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大学生教育并有效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具体表现在:1) 家庭自主支持程度。家庭自主支持程度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关系密切,当个体感知到外部支持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能够采取更加主动性的应对态度和方式,更可能积极地持续成长。研究显示随着获得的家庭自主支持程度增加,个体成长的主动性也会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学习倦怠程度呈现递减的趋势。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家庭自主支持有助于内化为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主动亲近学习、易于融入集体和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具有良好自主支持性的家庭,会立身大学生的角度,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为其提供建设性意见和解决问题的自由,大学生可以经历自主选择、感受自我指导和自立承担责任,会具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强烈的学习行为。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于在学个体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而言,家庭是最直接、最庞杂和最深刻的微观环境,也是塑造学习态度的一个微系统。从家庭环境的营造效果或者说家庭环境微系统生态的建设水平,大学生是可以感受到满足与失落、鼓励与消极和支持与反对的,因此,家庭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建设积极的态度和践行阳光的行为[10]。3) 家庭教育理念与教养方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是家庭对子女精神生活的教导具象,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子女的人生轨迹,对子女的影响可以贯彻一生。家庭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对在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包括态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存在差异,在读大学生子女产生的学习动机也不同[11]。家庭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相关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点,家庭父母通过教养子女的活动,影响其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方式,影响其个人性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积极恰当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会促使在读大学生子女的人生受益匪浅,在学业方面产生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学习行为。
3.3. 学校方面
校园是高等教育的最主要载体,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场地,绝大部分活动均与此休戚相关。大学校园包含许多有形与无形要素,如校风学风、教室图书馆、实践基地、师资力量等,均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相互作用[12]。1) 学风建设。学风作为校园中最能体现大学生学习态度和生活状态的元素,是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作派的综合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精神动能。学风还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魂。学风建设自高等院校建设之始便已成为高校办学发展的永恒课题,建设水平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也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好的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良好气候和创造优质生态,可以促进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 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紧密相连,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建立在教师人格魅力基础上的课程吸引仅能实现课程的开始,维持课程稳定的核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明确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良性学习行为呈相辅相成的正相关关系,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改善积极型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主动学习者的效率,并能够促进这两类学生逐步成为高效型学生。3) 学校环境与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学生塑造良好学习态度的重要保障[13]。便捷、完备的硬件设施能够为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提供物质助力,安静、整洁的自习室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伴随数字化和智慧化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设智慧教室为学生提供分组学习和课堂研讨场地,能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探索求知精神。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3.4. 社会方面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已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对于将要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面临的几乎都是选拔性考试。我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历程多个阶段,但1998年却是高考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高考属于缩招阶段,1998年高考报名人数为320万人,录取人数为108万人,录取率为33.8%,较上一年降低了2.2%,对应的1979年全国常住人口出生人数为1726.8万人,实际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人数占同龄人的比例仅约为6.2%;1999年高考开始正式扩招,报考人数288万人,录取160万人,录取率为55.6%,较上一年增加了21.8%,对应的1980年全国常住人口出生人数为1786.8万人,实际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人数占同龄人的比例增长到约8.9%;而这一数字,在2025年报名人数预计为1405万人,录取率预计将保持在85%左右,对应的2006年全国常住人口出生人数为1585.02万人,实际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人数占同龄人的比例已达到约75.3%。扩招伊始至2025年,录取率增加一倍有余,报名人数增加了3倍多,两者共同作用下,完成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数量明显增长;同期,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为1222万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所出现的问题都与它的规模持续扩大相关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才培养“质”和“量”的矛盾。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不仅是毛入学率的提高,而且意味着教育理念、高校功能、学校类型与规模、质量标准、入学与选拔方式、教育内容和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既包含量的增长,也涉及质的变化。单从“量”的指标衡量,我国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从“质”的方面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学历贬值,其已被教育管理与实施单位、用人单位、大学生家庭和社会人士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热点话题之一[14]。学历的贬值必然导致岗位学历下沉、职业发展受阻、价值认知冲突等连锁反应,这些都会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学历贬值还会激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刃剑反应和加速教学质量的稀释效应。
4. 总结
随着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15],确定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和量化影响关系,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学习状态[16],还对个体发展意义、教育管理意义和社会价值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个体发展而言,有助于揭示学习的本质性和重构学习的价值,使大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认知学习态度;在教育管理方面,开展学习态度研究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推动教育体系革新与发展,对大学生学习进行更精准地教育干预;面向社会,提高学习态度是保障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突破口,是充实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习态度不仅是教育教学成果的反映,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于高等教育的着力点,更是应对全球化与信息化等多重挑战下的高等教育肩负。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410061067),天津农学院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项目(2024SJP1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