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有相关研究发现,2001年的青少年孤独感均值为40.80分,而在2019年的青少年孤独感均值为45.30分,19年间我国青少年孤独感均值上升了4.5分,我国青少年孤独感均值上升幅度接近中等效果量(彭海云等,2023)。而有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样本当中,有孤独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9.3%,从总体来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和干预需要更多的重视(曲可佳,邹泓,余益兵,2010)。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孤独感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上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孤独感会困扰着初中生,使他们沉浸在消极情绪当中,进而影响学习投入。对于孤独感,Russell研究发现孤独感得分与被遗弃、抑郁、空虚、绝望、孤僻、自我封闭、感觉不能社交或不满意显著相关(Russell, Peplau, & Cutrona, 1980)。Rokach (Rokach, 2002)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受到人格、生活经历和情境等变量的影响。闫志民认为,孤独感即个体对实际拥有的人际关系与期望得到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差距时,所形成的一种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闫志民等,2014)。对于学习投入,国内学者方来坛(方来坛,时勘,张风华,2008)也提出了“学习投入”(Study Engagement),它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持久的、积极的、完满的情感与认知的心理状态,它以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为三个核心维度。因此,本研究一方面探讨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而在另一方面探讨心理韧性在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的作用机制。
1.1. 孤独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当学生处于温暖、被接纳、被肯定的环境中时,可以忘却烦恼,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蒲茜,2021)。潘俊星(潘俊星,赵小云,武颜平,张冉冉,2023)以考研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孤独感可以负向预测考研学生的学习投入;代凯(代凯,蔺姝玮,2017)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投入越高,孤独感越低,孤独感可以负向影响学习投入。因此,我们假设,在初中生群体中,孤独感与学习投入存在显著负相关。
1.2.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作为一种消极情绪,孤独感可能会削弱个体的心理韧性。孤独感是指当个人感受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这种孤独感是慢性长期存在的(王宏伟,2003)。而Connor (Connor & Davidson, 2003)提出,心理韧性(Resilience)可以视为一种压力应对能力的衡量标准,可以作为焦虑、抑郁和压力反应的重要治疗目标。而Rutter (Rutter, 1999)提出,复原力是一个用来描述对心理社会风险经历的相对抵抗力的术语。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各个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孤独感与心理韧性总分存在较高的负相关,这说明了初中生心理韧性的水平越高,其孤独程度就越低(罗小芳,王强,齐娜娜,2014)。
心理韧性是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关键因素。在面临挑战和挫折情境时专注于学习任务的毅力、有效的情绪控制能力、积极认知以及家庭和他人的支持这些积极的心理韧性因素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洪丽,原鹏莉,李婧,2014)。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雍挺俊,陈懋慈,李义安,2021)。而董泽松(董泽松,魏昌武,兰兴妞,莫璐熙,2017)等人以桂东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为群体,研究得出心理韧性在感恩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心理韧性可以作为中介来影响学习投入。因此,我们假设心理韧性可能在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024年12月,于南宁市某中学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在获得学校的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抽样法,对313名青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为78.25%,初一为156人,初二为50人,初三为107人。男生为145人,女生为168人,男女生比例为1:1.16,具体详情可见表1。
Table 1. A basic status table of the respondents(n, %)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表(n, %)
变量 |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性别 |
男 |
145 |
46.33 |
女 |
168 |
53.67 |
年级 |
初一 |
156 |
49.84 |
初二 |
50 |
15.97 |
初三 |
107 |
34.19 |
总计 |
|
313 |
100 |
2.2. 研究工具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初中生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年级。
采用Russell (Russell, 1996)编制的孤独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Loneliness Scale, UCLA)第三版,由20个项目组成,其中9个项目采用负向措辞描述,11个项目采用直接描述,问卷采用Likert4点评分(“1”表示“从不”,“4”表示“一直”),本研究中该问卷Cronbach’s α为0.94。
采用国内学者方来坛(方来坛等,2008)编制的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Student, UWES-S),由17个项目组成,分为活力、奉献、专注三个维度,采用Likert7点计分(“1”表示“从来没有”,“7”表示“总是/每天”),本研究中该问卷Cronbach’s α为0.951。
采用国内学者胡月琴(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由27个项目组成,分为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5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5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问卷Cronbach’s α为0.83。
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并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的Model4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探讨心理韧性在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样本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有14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其中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2.20%,远低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现象。
3.2. 描述统计及相关关系分析
由表2各变量描述性分析可知,样本总量为313,孤独感的均值低于理论中值2.5,学习投入各维度的均值均接近或高于理论中值4,心理韧性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理论中值3,反映了被试在孤独感、学习投入以及心理韧性各变量的总体情况。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oneliness,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resilience
表2. 孤独感、学习投入、心理韧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 |
样本量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孤独感 |
313 |
2.13 |
0.48 |
1.05 |
3.45 |
活力 |
313 |
3.89 |
1.03 |
1.00 |
7.00 |
奉献 |
313 |
4.20 |
1.14 |
1.00 |
7.00 |
专注 |
313 |
3.97 |
1.05 |
1.00 |
7.00 |
目标专注 |
313 |
3.38 |
0.71 |
1.20 |
5.00 |
情绪控制 |
313 |
3.08 |
0.83 |
1.00 |
5.00 |
人际协助 |
313 |
3.12 |
0.91 |
1.00 |
5.00 |
家庭支持 |
313 |
3.49 |
0.78 |
1.17 |
5.00 |
积极认知 |
313 |
3.61 |
0.75 |
1.00 |
5.00 |
为了研究初中生孤独感、学习投入与心理韧性变量和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初中生孤独感、学习投入与心理韧性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结果见表3。孤独感与学习投入、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明了构建中介模型的可能。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oneliness,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resilience
表3. 孤独感、学习投入与心理韧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
活力 |
奉献 |
专注 |
目标专注 |
情绪控制 |
积极认知 |
家庭支持 |
人际协助 |
孤独感 |
活力 |
1 |
|
|
|
|
|
|
|
|
奉献 |
0.819** |
1 |
|
|
|
|
|
|
|
专注 |
0.756** |
0.782** |
1 |
|
|
|
|
|
|
目标专注 |
0.522** |
0.552** |
0.483** |
1 |
|
|
|
|
|
情绪控制 |
0.234** |
0.175** |
0.085 |
0.207** |
1 |
|
|
|
|
积极认知 |
0.415** |
0.291** |
0.307** |
0.574** |
0.123* |
1 |
|
|
|
家庭支持 |
0.289** |
0.328** |
0.234** |
0.338** |
0.267** |
0.268** |
1 |
|
|
人际协助 |
0.267** |
0.291** |
0.189** |
0.310** |
0.410** |
0.093 |
0.273** |
1 |
|
孤独感 |
−0.327** |
−0.328** |
−0.187** |
−0.399** |
−0.393** |
−0.297** |
−0.399** |
−0.609** |
1 |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下同。
3.3.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由表4可知,性别对于目标专注在p < 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高于女性;性别对于情绪控制在p < 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高于女性;性别对于积极认知在p < 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高于女性;性别对于家庭支持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对于人际协助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对于活力在p < 0.05水平上存在差异,男性高于女性;性别对于奉献在p < 0.05水平上存在差异,男性高于女性;性别对于专注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于孤独感在p < 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低于女性。
Table 4. Gender differen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dimensions (M ± SD)
表4. 初中生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M ± SD)
|
性别 |
|
变量 |
男(n = 145) |
女(n = 168) |
t |
目标专注 |
3.499 ± 0.716 |
3.281 ± 0.694 |
2.737** |
情绪控制 |
3.248 ± 0.820 |
2.930 ± 0.819 |
−3.427*** |
积极认知 |
3.722 ± 0.781 |
3.516 ± 0.708 |
2.448* |
家庭支持 |
3.563 ± 0.776 |
3.420 ± 0.787 |
1.619 |
人际协助 |
3.211 ± 0.944 |
3.037 ± 0.874 |
1.696 |
活力 |
4.033 ± 1.087 |
3.761 ± 0.954 |
2.361* |
奉献 |
4.368 ± 1.205 |
4.048 ± 1.061 |
2.504* |
专注 |
3.979 ± 1.142 |
3.956 ± 0.977 |
0.195 |
孤独感 |
2.053 ± 0.458 |
2.201 ± 0.483 |
−2.767** |
为了探究初中生孤独感、学习投入以及心理韧性三个变量各维度的年级差异,分别以年级为自变量,孤独感各维度、学习投入各维度、心理韧性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初中生孤独感、学习投入以及心理韧性三个变量各维度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3.4. 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中的Model4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根据分析结果显示,在加入中介变量心理韧性后,孤独感对学习投入及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包含0,表明初中生孤独感通过心理韧性这一变量对学习投入起完全中介作用,该直接效应(0.0845)和中介效应(−0.6963)分别占总效应(−0.6118)的12.14%、87.86%。见图1,表5。
Figure 1. Roadmap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silience
图1.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Table 5.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表5. 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Effect |
SE |
LLCI |
ULCI |
效应占比 |
直接效应 |
0.0845 |
0.1374 |
−0.1859 |
0.3548 |
12.14% |
间接效应 |
−0.6963 |
0.1061 |
−0.9061 |
−0.4918 |
87.86% |
总效应 |
−0.6118 |
0.1138 |
−0.8357 |
−0.3880 |
100.00% |
4. 讨论
4.1. 初中生孤独感现状及人口学变量讨论
初中生孤独感平均值低于理论中值2.5,说明初中生孤独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数据说明绝大部分的初中生或多或少都会感到孤独感。这与赵志辉(赵志辉,赵志飞,周广亚,2016)的初中生孤独感平均得分低于中等水平;与杨雪(杨雪,2024)的初中生总体孤独感较低,大部分初中生感到孤独感的研究结果相似。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到,初中生在该年龄阶段,有着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他们会自我思考,从各方面慢慢的认清楚自己,形成一个相对连贯的自我形象。而身份认同危机与孤独感之间会有所关联,因为青少年在寻求自我认同过程中,可能会处于角色混乱的状态,进而产生一些未知,迷茫等消极的感觉,可能会导致他们觉得与他人产生隔离的感觉,进而给自己带来一些负面的感受,从而产生孤独感,所以大部分初中生都会有所感到孤独感。女生的孤独感要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崔光成(崔光成,姚齐和,2002)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女生的交际范围比男生小,交往过程更具有感情色彩,当友伴关系遭到破坏时难以结交新友,导致了孤独感偏高。而在本研究中,可能原因是,女生在人际交往中有更多的感情投入,对于人际关系更加关注,更容易受到感情方面的影响。而孤独感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赵志辉(赵志辉,赵志飞,周广亚,2016)的研究不一致;与崔光成(崔光成,姚齐和,2002)的研究结果相似。但是有学者提出,国内学者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当中,一般都探讨了孤独感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研究,而没有较为一致的意见(谢华,苟萍,2007)。在本研究中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下发相关教育政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教育,对于孤独感这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当初中生觉察到自己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会想办法进行一个调节,例如寻求父母的帮助、与其他同学倾诉以及自我找方法进行缓解等方法,所以初中生孤独感在年级上没有差异。
4.2. 初中生学习投入现状及人口学变量讨论
初中生学习投入平均值均接近或者高于理论中值4,说明初中生学习投入处于一个良好的水平,这与刘在花(刘在花,2015)的绝大多数中学生学习投入状况良好,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情感状况,但也有部分中学生行为投入低研究结果相似。在本研究中可能的原因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学习成为个人立足社会谋求良好发展机遇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的必需手段(曹新美,2013)。初中生为了跟上社会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学习投入,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投入,所以初中生的学习投入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且大部分初中生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投入。虽然男生、女生学习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者也有共性和相似之处(曹新美,2013),在本研究中,可能原因是男生女生在学习价值观上的差异以及相似,导致了男生女生在学习投入中,部分维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而部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3. 初中生心理韧性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分析
初中生心理韧性各维度得分都高于理论中值3,说明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初中生心理韧性在性别上有所差异。受到特有的文化影响,受辩证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逆境和不幸持一种乐观和辩证的态度,认为逆境是“天将降大任”的考验,祸事“焉知非福”(胡月琴,甘怡群,2008)。特有的文化更赋予了男生坚韧的品质,所以男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要高于女生。而初中生心理韧性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有,根据教育体系的一致性,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学习以及评估等方面应该保持一致性。这也就导致了初中生在接受教育时接受的都是一致性的教育,在各个年级都会开展类似的主题班会活动,例如处理人际关系、克服困难等主题班会活动,以及在学校内会开展一些类似讲座、心理活动月等活动,这使得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方面的心理韧性提升途径相近,在年级上没有差异。
4.4. 初中生心理韧性在孤独感与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
初中生孤独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韧性。这与罗小芳等(罗小芳,王强,齐娜娜,2014)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初中生孤独感水平低,心理韧性水平高,高韧性个体能够快速地使自己从逆境中恢复,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初中生心理韧性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这与洪丽的研究结果一致。高韧性个体更能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不会被消极的情绪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进而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提升学习投入。
中介模型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孤独感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7.86%,说明初中生孤独感完全通过心理韧性来影响学习投入,与以往对于三个变量的研究(蒲茜,2021)对比,以往研究采用测量法与访谈法,使用儿童孤独量表CLS、于肖楠修订的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李西营翻译修订的学习投入量表。得出结论,心理韧性对于孤独感和学习投入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本研究中,使用测量法,使用Russell修订的第三版UCLA孤独感量表、方来坛修订的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胡月琴修订的心理韧性量表,因测量对象不一样,导致了结论的不一致。孤独感会使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抑郁、孤僻等,而消极情绪不利于个体产生对于困境的适应以及恢复能力,孤独感高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消极的体验,对于自我的评价降低,适应与恢复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心理韧性发展水平低,导致学生在面对学业上的各种问题时不能够进行良好的适应与恢复,进而导致了学生回避学习问题,减少在学习上的投入,学习投入水平降低,进而学业成绩降低。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孤独感正是通过心理韧性这一变量对学生进行影响,使得学生不能够对问题进行良好的适应,从而影响学习投入,使得学习投入的水平降低。所以,当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在学习上投入更多心理资源(李永跃,罗兰,蔡磊,2024)。而心理韧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对个体心理健康状态有所影响,进而影响学习投入。因此,对于心理韧性的重视度应该提升。
4.5.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在于采用横断研究,无法对初中生孤独感、学习投入以及心理韧性三个变量的关系进行一个长期的研究。未来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青少年个体这些变量的动态变化进行追踪研究,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取样范围为南宁市某所中学,取样和研究范围较小。未来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进行取样,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普适性。
本研究仅采用自我报告法,容易受到社会称许性的影响,从而使得被试掩盖自身的真实情况。未来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进行研究。
致 谢
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表示感谢。
基金项目
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区级项目。项目编号:“S2024136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