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熟语的维译探究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DOI: 10.12677/ml.2025.13547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汪程程, 赵建国: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维吾尔语《红楼梦》熟语维译Uighur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Idioms Uighur Translation
摘要: 本文探讨了《红楼梦》与其维译展开探究,汉语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俗语。维吾尔语熟语包括成语(idiom)和谚语(maqal-tɛmsil)。汉语和维吾尔语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采用借用,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注法来翻译。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and its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idioms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afterwords, and colloquialisms. Uyghur idioms include idioms and proverbs (maqal-tɛmsi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Uyghur in terms of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need to be fully considered when translating, and the methods of borrowing,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ing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annotation should be used to translate.
文章引用:汪程程, 赵建国. 红楼梦熟语的维译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292-2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74

1. 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蕴含丰富思想内涵与高超艺术成就的文学佳作。周汝昌将《红楼梦》定位为一部“文化小说”,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作品。四大名著维吾尔文译本最早出版的是《红楼梦》,该书的面世,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独特语言风格和魅力的熟语,这些熟语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维吾尔语版的《红楼梦》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少数民族读者阅读并理解《红楼梦》原著,还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本文对汉维熟语进行定义并梳理,分析《红楼梦》汉、维译本出现的熟语,从汉维文化角度出发,探讨熟语的翻译方法。

2. 汉维熟语的界定

2.1. 汉语熟语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通俗地讲,熟语就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劳作与日常生活中形成,逐渐被人们熟知和沿用了的语言材料,它是劳动人民所凝练的智慧结晶,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用途。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1]。《红楼梦》这部文学瑰宝中,曹雪芹以其深邃的文学造诣,巧妙地融入了大量成语,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这部巨著的字里行间。首先是成语。大部分成语都是由四字构成。例如:井底之蛙、纸上谈兵等。也有少数非四字成语,例如:一损皆损,一荣皆荣、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等。

除了成语之外,《红楼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谚语和惯用语。例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肉中刺,眼中钉。歇后语作为另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红楼梦》中表现也极为生动。歇后语结构固定,通常由两句构成,前一句像谜面,后一句则像谜底。例如“聋子放鞭炮—散了吧”,以其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特点,使得《红楼梦》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为《红楼梦》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2.2. 维吾尔语熟语

目前,语言学界对维吾尔语熟语(turaqliq birikmɛ)的认识不尽相同:学术界普遍认为熟语是固定且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单位。刘正江《浅议现代维吾尔语成语研究》(2003.12)回顾了国内语言学界对维吾尔语成语的研究情况,给出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认为“成语”应表述为“turaqliq ibarɛ (ibarilɛr)”;第二种情况认为“成语”应表述为“idiom”;第三种情况认为“成语”应表述为“turaqliq birikmɛ”。提出了“成语”、“熟语”、“固定词组”等术语互换现象经常出现,“成语”和“熟语”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述有待规范的问题[2]。毛兴国《汉维语熟语对比研究》(2021)一文中将成语表述为(idiom)、谚语表述(maqal-tɛmsil),并将维吾尔语熟语根据其结构划分为成语(idiom)、谚语(maqal-tɛmsil)两类。认为成语(idiom)是一种词化了的固定短语,维吾尔语成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组成它的每个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整体意义[3]。例如:(petir nandin qil ajrimaq)刻舟求剑,用来比喻那些做事教条僵化、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或行为,不能简单的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理解为“从馕里面找毫毛”。不仅会令人困惑,还可能引发误解,这样的理解(直译)完全脱离了成语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与讽刺意味。

维吾尔语谚语(maqal-tɛmsil)是由人民创造的,口头上长期流传的,用含义深刻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的现成话。维吾尔语谚语不同于成语(idiom)的一点是,可单独作为句子来使用。它可以分为maqal和tɛmsil两类。(maqal)指已经凝练好的,人们普遍认同的生活经验,表达较为直截了当,浅显易懂,例如:qizim saŋa dɛj, kelinim sɛn aŋla (第十六回),表面上是在对女儿说话,实则是讲给儿媳听的,意为指桑骂槐。

谚语(tɛmsil)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代表”或“象征”,但其引申意义则更加丰富,它指的是通过一种形象或概念来比喻、象征或暗示另一种更为复杂或抽象的意义。这种方式往往借助于拟人化手法或生动的比喻,使得原本难以直接表达或理解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易于领悟。例如:ajniŋ on bɛʃi qaraŋɣu bolsa,on bɛʃi ajdiŋ (第十三回),一个月内的十五天是白天,十五天是黑夜。意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3. 《红楼梦》熟语维译方法

奈达认为不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如果译者采用读者不熟悉的表达形式,很有可能误导读者理解,从而导致对原作品的理解偏差[4]。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交流。她提出“文化功能等值”的概念,实现文化中的功能等值[5]。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无不揭示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翻译得准确,也要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熟语,作为文化的深厚载体,不仅高度浓缩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巧妙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堪称文化发展历程中最为忠实的“记录者”与“传承者”。

《红楼梦》维译本中,汉语熟语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巧妙地融会贯通到了维译本中。为了保持原著的艺术效果和语言风格,译者不仅需要遵循基本的翻译原则,还需灵活运用了借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法等多种翻译策略,使得这部文学巨著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大众眼前。

翻译熟语的基本要求是,在确切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形象及修辞色彩。但也有一些熟语,由于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很浓,意义十分概括,既不能复制原文的形象,也不能用译文语言中的形象来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求把原文的思想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不必去追求原文的形象或套用译文中意思不恰当的熟语,否则会影响原意的表达。

3.1. 借用法

借用法(套译法、转借法)作为意译法的一种,是熟语翻译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该翻译方法可同时兼顾熟语的意义和形象,借用法可以使译文获得更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是一种形神兼备的翻译模式,即功能上的对等。分为完全借用和部分借用,所谓的完全借用,就是直接将对应的熟语借用过来,不会做修饰和翻译。例如:

(1) 王夫人便说:“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这一赶,又赶出病来才罢。”(第七十四回)

“su kelip bolɣanda tuɣan” bilɛn karɣa jarimajdu! -dedi waŋ aɣiʧa χenim, -ɛmdi bolɣanda bundaq tenɛp-tɛmtirigyʧɛ, waqti-waqtida jezip-oqup turɣan bolsaŋ, hɛrqanʧɛ kɵp bolsimu bu ʧaɣqiʧɛ tygimɛmti? muʃundaq jezip ylgyrtimɛn dɛp jyryp kesɛl tepiwalmisaŋla bolattiɣu.

“临阵磨枪”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士兵打仗前的准备工作,如果平时不训练,到了要上战场的前一刻才开始磨枪,显然为时已晚,难以取得好的战斗效果。译者借用了维吾尔语表达相同意思的“su kelip bolɣanda tuɣan tut”进行翻译,意思是直至水流汹涌而至的紧要关头,方才着手进行闸门的关闭操作。深层含义同样是为时已晚。这类成语在维吾尔语中都有其对应的表达,且能够体现两种语言的文化特点,所以译者直接使用借用法来翻译。

(2) 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第十五回)。

ʃundaqmu bolup qalar, ɛmma, “ɛtiki qujruqtin bygynki ɵpkɛ ɛla” dɛptikɛn, - ʧin zuŋ “pyw” qilip ʃamni ɵʧyrdi.

“远水解不得近渴”意思是在面对问题时,不要盲目地寄希望于遥远或不切实际的帮助。译本中“ɛtiki qujruqtin bygynki ɵpkɛ ɛla”字面意思是“与其等着吃明天的羊尾油,不如寄希望于今天的肝子”,深层含义同样是不要对还未发生的事情抱有幻想。

(3) 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第九回)

bir pɛlɛktɛ miŋ χɛmɛk, hɛmmisiniŋ tɛmi bɵlɛk.

“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描述的是从字面意思上看,这句谚语描述的是同一条龙所生的九条小龙,每一条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点,各不相同。这句谚语常用于比喻同类人或事物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译本中“bir pɛlɛktɛ miŋ χɛmɛk, hɛmmisiniŋ tɛmi bɵlɛk.”意思是一个瓜苗结了一千个瓜,味道都不一样。同样与原文的想表达的意思一致。

(4) 苍蝇不抱没缝的蛋(第六十一回)

ʧiwinmu dɛzi joq tuχumɣa qonmas.

“苍蝇不抱没缝的蛋”从字面意思上看,这句谚语描述的是苍蝇不会选择去抱或叮那些没有裂缝或瑕疵的鸡蛋。常用于比喻人或事物如果存在弱点或漏洞,就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或攻击。译本中“ʧiwinmu dɛzi joq tuχumɣa qonmas.”意思苍蝇不会落在有裂缝的蛋上。比喻人或事物如果存在弱点或漏洞。根据第六十一回的语境,这样的表述是完全契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5)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第十一回)

asmandiki ɣazniŋ ʃorpisiɣa nan ʧilap iʧiʃ.

例中“癞蛤蟆”和“天鹅”一个丑陋且地位低下,一个美丽且高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表示一种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幻想。维译本中“asmandiki ɣazniŋ ʃorpisiɣa nan ʧilap iʧiʃ.”意思拿天鹅的肉汤泡馕吃,深层含义同样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两个熟语表达意义是一致的,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意义相同。“馕”作为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这也侧面的反应了汉维两种文化的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能体现两种语言不同表达风格的熟语,如:

(6) 安分守己(第十一回)

ɵz nesiwisigɛ ʃykyr qilmaq.

(知足自己所得到的)

(7) 指桑骂槐(第十六回)

izim saŋa dɛj, kelinim siz aŋlaŋ.

(看似是讲给女儿的,实则是对儿媳听的)

(8) 贤妻夫祸少(第六十七回)

ɛrni ɛr qilɣanmu χotun, jɛr qilɣanmu χotun

(妻子可以让男人长面子,也可以让男人颜面扫地)

(9) 看人下菜碟儿(第六十回)

adɛmgɛ qarap dastiχan salmaq.

(看人铺餐布/下菜)

此外,译文中还采用了部分借用法来翻译,指的是根据需要,只截取维吾尔语熟语的一半(一部分)来翻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熟语即便只借用了与原文对应的部分,但仍然能够表达完整的含义,这是因为,维吾尔语中的一部分由两个句子构成的谚语,中心句(本意)通常在前一部分,而后一部分则起到对比或者加强语气的作用,有极强的比喻性。如:

(10)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十一回)

adɛmniŋ alisi iʧidɛ.

“知人知面不知心”指虽然能够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行,但很难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adɛmniŋ alisi iʧidɛ”截取自“adɛmniŋ alisi iʧidɛ, hajwanniŋ alisi tiʃida”的前半句,意思是“人的本性隐藏在内心中,动物的本性显露在外表上”,通过对比人和动物,巧妙的使这句熟语更加形象,即便是舍弃后半句,仍不会影响熟语的中心思想。因此,只取前半句使用,既能如实传达原文含义,又不会影响读者理解原文意思,还能达到言简意赅的作用。

还有一些熟语只截取能够表达原文含义的那部分,对于无法表达的部分则进行舍弃,如:

(11) 随乡入乡(第四十一回)

ɛlgɛ kirsɛŋ iliŋʧɛ.

“随乡入乡”表示到一个新地方要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同样,维译本中的“ɛlgɛ kirsɛŋ iliŋʧɛ.”截取自“ɛlgɛ kirsɛŋ iliŋʧɛ, suɣa kirsɛŋ biliŋʧɛ”的前半句,这里的“ɛl”原本指的是人民,后来引申为社会,乡村等。意思是“进入社会了就要遵守社会的规则,进入水里就要泡到腰”,这句话想表达的是:在适应新环境时,我们不仅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和文化,还应深入了解、从而获得最真实、最丰富的感受和收获。

最后是在部分借用基础上的变换,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需要,灵活性地在原有熟语基础上,从熟语内部进行改动,使其更符合原文的表达方式。如:

(12) 红日三竿(第一回)

kyn dɛrɛχ boji ɵrlimɛk.

“红日三竿”指太阳升起已有三竹竿之高,形容天已大亮。来自“kyn dɛrɛχ boji ɵrlimɛk”直译是太阳升的有树那么高。通过变换维吾尔语“kyn nɛjzɛ boji ɵrlimɛk”而来,为了适应原文中的“竿”,将“nɛjzɛ”变换为了“dɛrɛχ”,这种翻译方法更加契合原文,且会使得译文更加形象。

然而,能对应上但是无法完全涵盖整体意义的,即形式和意义不完全对等,则通过借用+加词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将想表达的意思完美的“镶嵌”进了译文中,旨在抛砖引玉。

(13) 假公济私(第五十六回)

kɵpʧilikniŋ namini setip, ɵz nɛpsigɛ ʧoɣ tartmaq.

上例中“济私”借用了维吾尔语成语“ɵz nɛpsigɛ ʧoɣ tartmaq”,意为贪得无厌,与原文意思相对应,但无法涵盖“假公”一词,因此在借用法的基础上通过意译为“kɵpʧilikniŋ namini setip”,意为损害集体的名义,对其补充使其意义更加完整。

目前学术界对于翻译原则的看法不尽相同,伟大的翻译家唐朝人玄奘提出的翻译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求真”指的是追求准确性,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喻俗”,指的是通俗易懂,使读者大众理解,而这是强调了翻译的效果。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内容,“达”是通顺,“雅”是保持风格。可见,翻译的核心思想始终是统一的,即忠实原文和如实传达其内在含义。

3.2. 直译法

有些熟语的意义直接由构成熟语的各个词的意义合成,即知道了构成熟语的各个词的意义,就能了解整个熟语的意义,这样的熟语叫组合性熟语。组合性熟语一般要直译。例如:

(14) 好事多磨(第九十回)

jaχʃi iʃqa kaʃila kɵp.

(15) 心直口快(第三十二回)

kɵŋli tyz aɣzi ittik.

(16) 袖手旁观(第三十二回)

qol qoʃturup ʧɛttɛ qarap turmaq.

(17) 见利忘义。(第五十六回)

pajdini kɵryp insapni untup qalmaq.

(18) 登高必跌(第十三回)

egizdin jiqilɣan qattiq ʧyʃidu.

(19) 树倒猢狲散(第十三回)

dɛrɛχlɛr ɵrylsɛ majmunlarmu tozujdu.

(20) 以毒攻毒(第四十二回)

zɛhɛrni zɛhɛr bilɛn qajturmaq.

(21) 狗仗人势(第七十四回)

igisigɛ tajinip hɛjwɛ qilidiɣan ittɛk.

(22) 井底之蛙(第四十九回)

quduqtiki paqa.

(23)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第六十回)

ʧɵrilɛr bir-birigɛ qol beriʃip tuɣqan boluʃsimu, hɛmmisi bir qul.

(24) 千金难买一笑(第三十一回)

bir kylkisi miŋ tilla

(25) 女大十八变(第三十一回)

qizbala on sɛkkiz jaʃqa birɣuʧɛ ɵzgirip turidu

3.3. 意译法

有些熟语的意义已经不能从构成熟语的各个词的意义中推导出来,即人们有时候尽管知道构成熟语的每个词的意义,但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整个熟语的意义。这样的熟语,一般要意义。例如:

(26) 众上夜的齐声说道:“这不是贼,是强盗。”营官着急道:“并非明火执杖,怎算是盗。”(第一百一十一回)

bular oɣri ɛmɛs,qaraqʧi!--dedi ʤesɛkʧilɛrniŋ hɛmmisi tɛŋla.

-oʧuq-aʃkara kɛlmigɛn tursa,qandaq qaraqʧi degili bolidu?--dedi kyrɛ begi bitaqɛt bolup.

(27)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第六十七回)

kytylmigɛn hadislɛr bolup turar alɛmdɛ,apɛt jaki amɛt kelur ɛtɛ-aχʃam adɛmgɛ.

(世上常有意料之外的事情,或是灾祸,或是好事)

还有个别成语在《红楼梦》中重复出现,由于包含多种含义,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下表达的语义却是有差异的,这时,译者则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法。例如:

(28) 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第五十四回)

li tɵrɛmniŋ oɣli joq,bir talla sahbʤamal qizi bar ikɛn.

(29)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绮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第五十六回)

-butaza quruq sɵlɛt bawɛʧʧilɛrniŋ gepi boldi-dɛ!dedi bawʧɛj kylyp turup, -silɛr χenim-qizlar bolsaŋlarmu,lekin bu iʃlarni uqmajsilɛr.

上述例子虽然都使用了同一成语“千金小姐”,但原著作者却侧重表达不同的意思,例(28)中的“千金小姐”侧重表达纯粹是用来描述李乡绅家女儿的尊贵身份,译者翻译为“sahbʤamal qiz”,意为“美丽的女儿”没有附加任何情感色彩;例(29)中的“千金小姐”侧重表达这群小姐出身富贵,译者翻译为“χenim-qizlar”,意为“女士们”,有一定的嘲讽色彩。虽然原著在不同地方使用了同一成语,但结合上下文语境经过仔细分析,其表达的意思各有侧重,因此,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需要译者根据语境,尽可能地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文表达的信息。

当多个熟语同时出现时,维译本中则将两个熟语的意义结合在一起进行意译,需要读者根据语境仔细斟酌,方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如:

(30) 他视妻如母,百依百随。(第六十五回)

χotuni nemɛ desɛ, ʃuniŋ siziqidin ʧiqmajitti.

(听妻子的,不会越过妻子画的线,意为对妻子的话言听计从)

“视妻如母”形容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妻子就像对待母亲一样尊敬和爱护。中华传统意识观念中素有 “百善孝为先”的理念,这反映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丈夫对妻子的高度尊重。“百依百随”则进一步描述了丈夫对妻子的顺从和依赖,无论妻子有什么要求或意愿,丈夫都会尽力满足和跟随。“视妻如母,百依百随”整体上表达了一种非常深厚的夫妻情感,以及丈夫对妻子的极度尊重、爱护和顺从。而在维译本中“χotuni nemɛ desɛ, ʃuniŋ siziqidin ʧiqmajitti”,意译为“不会越过妻子画的线”反映了对妻子的高度顺从。

另外,歇后语作为特殊的语料,有极强的文化特色,前半部分如同谜语通过直译的方式翻译,而真正含义在后半部分,通过意译的方式翻译。如:

(31) 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五十三回)

arʧa jaɣiʧidin naɣra ʧokisi jasisa, tiʃi pal-pal bolɣini bilɛn iʧi ɣal-ɣal qilidu.

(黄柏木做鼓槌,外表光鲜靓丽,里面全是败絮)

还有一些具有典故性的熟语为了避免读者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会略过《谜语》部分,直接意义其中的含义。如:

(32)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第二十五回)

it jaχʃi-jamanni ilɣimaj kɵryngɛnni ʧiʃlɛweridu.

(狗不分好坏,任何人都咬)

这样的翻译方式虽然将原文想表达的意思传达到了,但是很显然失去了相关的文化信息,同时失去了诙谐幽默的感情色彩。

3.4. 直译加注法

在汉文化里,存在大量以历史人物或寓言故事为题材的熟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内涵。对于那些不熟悉其背后含义的读者而言,无疑增添了理解的难度,特别是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读者往往难以直接领会这些简称的深意。因此,采用直译并辅以详细注释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帮助读者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准确理解原文中的简称所蕴含的意义。如:

(33) 东施效颦(第三十回)

χuddi qoʃna qizniŋ ʃiʃiniŋ qeʃini tyryʃini dorap jeŋi qiliq ʧiqirimɛn dɛp teχimu sɛtliʃip kɛtkinidɛk bir iʃ.

《红楼梦》一书中的注释是:“颦:皱眉。相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因病捧心皱眉,显得更美,邻女东施,如法仿效但却更丑,引起人们的讥笑。见《庄子·天运》。后遂以“东施效颦”喻不自量力地模仿别人,效果适得其反。翻译中保留了东施模仿西施皱眉的基本情节:χuddi qoʃna qizniŋ ʃiʃiniŋ qeʃini tyryʃini dorap (意为:如同邻家女孩学西施颦)这一点与原文相符,传达了东施试图模仿西施的行为,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但对应不了解其中含义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通过jeŋi qiliq ʧiqirimɛn dɛp teχimu sɛtliʃip kɛtkinidɛk bir iʃ (意为:想搞新花样,却闹出了笑话)简洁生动地概括了东施模仿失败并遭到嘲笑的结果,同原文一样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虽然略去了具体的嘲笑场景和东施的丑陋形象,但总体上符合原文的意思。

(34) 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第四十七回)

“sizɣu yʧ itaɛt, tɵt pɛzilɛt” ni obdan bilisiz, ɛmma siz nadanliqta tolimu aʃuruwetipsiz!

“三从四德”《红楼梦》的注释是:“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则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维译本中做了相应的注释:yʧ itaɛt: “jatliq bolmiɣanda aniɣa itaɛt qiliʃ, jatliq bolɣanda ɛrgɛ itaɛt qiliʃ, eri ɵlgɛndɛ oɣliɣa itaɛt qiliʃ” tɵt pɛzilɛt: “ajallarniŋ ɛχlaqi, ajallarniŋ sɵz-hɛrikiti, ajallarniŋ ʧiraj hɛm pɛrdizi, ajalarniŋ χizmiti.”只有将其内在含义都要给读者交代清楚,才能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这类赋有文化意义的熟语的内涵。

4. 结语

综上,汉语和维吾尔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尽管在文化上有所不同之处,但是通过探究汉维熟语,仍可以寻到相同之处。因此在翻译时,既要兼顾形式,又要考虑其文化内涵。要致力于保留这部巨著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学价值以及细腻的审美特色。这要求翻译者不仅要精通汉语与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更要深入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以确保译文能够在目标语言环境中同样引起读者的共鸣。

基金项目

2023年新疆大学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高级维吾尔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探究》(XJDX2023YJG12)。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49.
[2] 刘正江. 浅议现代维吾尔语成语研究[J]. 语言与翻译, 2003(4): 40-42, 51.
[3] 毛兴国. 汉维语熟语对比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1(2): 114-116.
[4]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5] 付金. 尤金∙奈达与苏珊∙巴斯奈特翻译观比较研究初探[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8(6): 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