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英语能力研究——以延边地区朝鲜族为例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Proficiency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in Yanbian Region
DOI: 10.12677/ml.2025.135476, PDF, HTML, XML,   
作者: 王俊雯, 张有军*: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英语少数民族朝鲜族语言能力English Ethnic Minorities Korean Nationality Language Ability
摘要: 本研究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当前延边地区朝鲜族学生的英语能力现状进行讨论,借助对现有研究的综合剖析,点明我国少数民族在英语学习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他们面临的挑战,探讨影响朝鲜族英语能力的成因,发现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多受三语背景的影响,朝鲜语作为他们的母语,东北方言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常常会把朝鲜族特有的语调或者东北腔调带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此外师资力量较弱,导致有部分学校的老师并不是英语专业出身,课堂教学也只是以灌输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同时,受地区文化的影响,朝鲜族学生平时还是较多地使用朝鲜语,使用英语的场景较少,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有限,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跨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质量难以提高。针对此现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提供提高少数民族英语能力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提案,有利于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English proficiency among Korean students in Yanbian region.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it identifi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during the English learning stage.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auses that affect the English proficiency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It is found that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in Yanbian area is often influenced by their trilingual background, with Korean as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Northeastern dialect as their second language. They often incorporate the unique intonation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or Northeastern accent into their English learning. In addition, the teaching staff is relatively weak, resulting in some schools having teachers who are not English major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s mainly focused on imparting knowledge, with les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nfluenced by regional culture, Korean students still use Korean language more frequently in their daily lives, with fewer scenes of using English and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culture. This may lead to a lack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ir learning process and difficulty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lish learning. To address this phenomenon, provi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and improvement propos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to enhance the English proficiency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beneficial for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文章引用:王俊雯, 张有军.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英语能力研究——以延边地区朝鲜族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307-31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76

1. 引言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语人才已成为主要趋势。英语作为关键的国际交流凭借,被各地区中小学当作重点聚焦的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要素的制约,英语教学及学生英语能力发展面临多样挑战。朝鲜族在延边地区占大量比例,他们的母语是朝鲜语,当他们进入小学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汉语,这个时候朝鲜语和汉语就产生了不同语言上的碰撞。再后来慢慢地到小学三年级就要开始学习英语。英语作为他们的第三语言,不管是词汇、语法结构还是语音语调都截然不同,这让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研审少数民族英语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改良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途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提供新视角。

2. 理论框架

社会文化理论最初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核心主张在于强调社会文化要素在塑造人类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影响[1]。社会文化理论大多数被用于揭示人类思维与文化、历史和教育背景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思维包括社会实践、个人意识和物质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 [3]。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活动中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内化过程实现的[4]。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原理:

1) 自个体诞生那一刻起,其成为社会的构成元素,乃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与反映。2) 人类为了满足各类需求,通过后天的学习过程持续获取并运用相应的技能与知识。3) 教育与教学的过程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4) 人的心理发展进程是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适应环境、满足各种需求的策略与方法得以实现的。5) 人际互动最初呈现为外显的行为模式,随后逐渐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状态,这一过程揭示了从外在表现到内在体验的深刻转化。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中介、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理论等。

2.1. 中介论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框架,人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所具有的自然行为,另一种是人所具有的工具行为。工具可以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生产工具,这类工具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手段;另一类独特工具为人所特有,即心理工具,这类工具在促进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显著提升了个体的心理生产力,并由此引发心理机能的根本性转变与质的飞跃。最初的精神生产工具,诸如简陋的符号与记号,逐渐演进至更为复杂的文字与语言系统,这一演变过程揭示了随着精神工具的复杂度增加,个体的心理机能也随之展现出更高的层次与能力。维果茨基认为,当儿童出于某种目的能够使用某物体时,便标志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工具不仅要能改变外部物质,而且能够作用于人的内部心理,能够将低级心理机能转变为高级心理机能,起到中介作用。

2.2. 内化论

在工具理论的基础上,维果茨基提出了内化说。内化过程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人类的语言,只有掌握了言语工具,才能将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心理活动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早期直接与外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而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进化的结果[3]。比如儿童初期学算数的时候,一开始小孩们会出声地数出物体的数量,然后借助手势来运算,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渐渐地将手势运算转化为心里默算,最后可以直接省略中间环节,直接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在语言的中介作用下得到内化,形成更高级的心理机能。

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最近发展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的水平受限于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的就是一个学生个体在有更高能力的同伴、成人或工具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行为区域。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脚手架等都是影响学习以及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5]。因此,他还得出了教育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教育启示。

2.4. 搭手架理论

维果茨基的搭手架理论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完成原本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体现了支架作用下最近发展区的提升,学习好、能力高的学生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之间可以搭建支架,通过分享信息、能够给予支持的一方通过提供策略性指导与激励性提示,能够显著增强学习能力较弱个体的认识能力,使之意识到其当前表现与其潜在能力之间的差距[3],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潜能。

2.5.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主张将“活动”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机制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范畴,它假定个体始终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内,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构建和发展新的行为模式与认知结构。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过程,而是深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结果,个体的行为系统在这一动态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得以形成与演进。换言之,个体的活动永远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存在。活动是一种使主体得以实现和客观世界的现实联系的基础[5]

社会文化理论为探究延边地区朝鲜族英语水平能力构建了重要理论框架,它可更合理地说明朝鲜族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机制,进而为英语教学的优化给予理论层面的支撑。

3. 朝鲜族英语能力现状

3.1. 学习优势

三语环境的影响波及到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带有较强的语言意识与语言感知水平,这可使他们在学习英语时拥有生理及心理层面的优势,大脑的功能侧化让他们在语言智力、逻辑和分析方面比较擅长,利于他们在短期内掌握英语。

3.2. 学习挑战

尽管朝鲜族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优势,但他们还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英语归入印欧语系,可朝鲜语的系属归类至今还没定论,部分学者判定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某些学者认为朝鲜语与日语都为日本语系,部分其他学者则判定朝鲜语为孤立语言,与世上已知的各类语系都不存在关联,英语与朝鲜语在语言结构、词汇及语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此种不同给朝鲜族学生学习英语带来极大麻烦,要求他们重新去习得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由于延边地区除了和韩国,跟其他国家的深层次交流有限,学生们接触纯正英语输入的门槛更高,由于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缺失,朝鲜族学生学英语困难升级。

4. 社会文化背景对朝鲜族英语学习的影响

4.1. 语言环境的双重影响

朝鲜族学生大多处于三语习得环境(朝鲜语、汉语、英语),这种复杂的语言背景使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受到母语和方言的干扰[5] [6]。语言迁移的正负效应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例如,部分朝鲜语中存在英译过来的单词,所以对于识记英语单词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同时,受朝鲜语语调、韵律的影响,英语语调和停顿也会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7]

4.2. 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朝鲜族大部分聚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英语的教学质量。由于专业英语教师严重不足,曾还有生物、汉语等专业的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些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在语音语调还是语法教学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其中还有教师是朝鲜族,上课除了使用英语外还会使用朝鲜语和汉语,在这种多语言背景的影响下,学生们接受的语言输入多种多样,对于英语学习会出现理解混乱的现象[7]。此外,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教师忽视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6]

4.3. 文化与心理因素

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较强,受地区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定居韩国,越来越多的学生赴韩留学、打工,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有限,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跨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质量难以提高。

上述影响分析揭示了朝鲜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具体挑战,并认识到了优化教学策略和课堂活动组织方式对于培养和提高英语能力至关重要。基于这些认识,下面将探讨如何将社会文化理论应用于少数民族英语能力培养中,期待为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5.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少数民族英语能力培养的策略

5.1. 中介论的应用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从低级心理机能转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二语习得作为高级认知过程,依赖于语言作为中介手段,这一特性凸显了其复杂性和内在的心理机制。语言作为一类符号系统,不仅是人类最为广泛运用的交流工具,而且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普遍性体现在几乎全球各地的社会文化中都有语言的存在与使用[8]。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言语媒介向学习者传授新知,这一过程涉及到知识的编码、解码以及意义的构建与传递;另一方面,学习者则需要通过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些信息来内化新知识,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更新与扩展。由于朝鲜族学生生活在三语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要转换各种语言进行日常的沟通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好这一现象,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认识和利用好语言之间的迁移性,也要着重提高学生利用正迁移学习的意识,克服负迁移所带来的困难和压力。

5.2. 内化学说的应用

掌握学习的本质,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成功地将外在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认知体系与内在理解。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高级且社会历史性的心理活动形式最初是以外显活动的形式存在,随后通过内化过程转变为内在活动,最终能在个体的意识中独立进行思考与运作,这一见解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9]。掌握英语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这一系列步骤,方能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生活情境之中。英语学习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技能的统筹使用,学生首先需要学习发音,在会读的基础上,学生们再积累一定量的词语,使知识存在于自己的大脑中,从而储蓄自己的知识,以便以后应用。此外说和写是在此基础上,靠日积月累才能够形成的。延边朝鲜族学生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生活,从小接受着本民族价值取向、长辈意识熏陶和影响。学生们从小在朝鲜族学校接受教育,平时使用朝鲜语的频率比汉语和英语要多得多。英语能力在缺少目标语输入的情况下自然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们除了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源源不断的输入,如听英文歌曲、看英语电影等,增加对目标语的输入,通过大量的输入,提升学生英语输出质量,还要通过设置英语角、举办英语文化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读、多练,敢于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

5.3. “最近发展区”的应用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个体当前的能力水平,更取决于其潜在的发展空间[3],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理论。基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教师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和中介力量,其核心是有效的人际互动[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由外而内逐渐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沟通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例如,在参加外语教师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其他教育教师的高质量社会交往和互动进行学习。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现有水平和经过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此外,国家也应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最大限度地防止人才流失。另外,最近发展区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多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引导学生的行为,让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5.4. 搭手架理论的应用

维果茨基的搭手架理论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支架何时搭建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促进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转换。支架式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强调要以师生互动为背景构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10]。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应该有技巧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时而恰当的帮助与支持,随着学生完成任务的独立性增强,教师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支持。由于朝鲜语和英语的巨大差异性,朝鲜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会出现厌学现象,所以在学习初期教师要多提供帮助,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水平,并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多提供一些练习或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步减少支持,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此外,教师应多引导学生琢磨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及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教师还应聚焦于学生这一中心,了解并契合学生的需求,聚焦学生的个体区别,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支撑。

5.5. 活动理论的应用

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强调在知识与技能内化吸收过程中活动起到桥梁作用。从活动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各类活动,实现了主体认知与行动的有机融合[11]。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活动主体是学生个人,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并非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开发者和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学;活动互动阶段主要解决重难点问题,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推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梳理归类,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度整合与实际应用。秉持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延边地区的教师应该在保留朝鲜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要抓住英语这个大科的发展方向,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和教学组织形式。

6. 结论

延边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针对朝鲜族英语学习发挥双重效果,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出发去看,探究影响少数民族英语水平造就的因素,不仅会引起社会的广泛聚焦,亦替教师拔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英语学习给予了支持与方法。鉴于延边地区语言环境复杂以及双语教育模式特殊,这为朝鲜族学生赋予了学习上的有利条件,也引发了不少挑战。不过凭借对教学策略的优化和家庭与社会支撑力度的加大,加上学生们的不停拼搏,定然可以战胜诸多障碍,成为多语言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人才。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维果茨基. 思维与语言[M]. 李维,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 张可欣.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析[C]//2023年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科研学术探究论文集(二). 北京: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 2023: 98-100.
[3] 王威. 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18, 39(8): 155-158.
[4] 郭燕, 徐锦芬.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15(5): 79-87.
[5] 徐智鑫. 社会文化理论的动态系统思想阐释[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5, 17(4): 49-53.
[6] 崔莲美. 朝鲜族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路径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以延吉市W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吉: 延边大学, 2024.
[7] 徐春卉. 浅析朝鲜族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赤子(上中旬), 2015(10): 195.
[8] 崔来香. 跨文化理解视角下朝鲜族小学生英语学习问题研究——以延吉市Y小学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吉: 延边大学, 2021.
[9] 谭浩亮. 浅论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中应用[J]. 才智, 2014(4): 60.
[10] 周舒怡. 社会文化理论与支架式语言教学概述[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6(2): 123-124.
[11] 卢晓静, 杨晓琼. 基于活动理论的智慧教室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职场英语课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 7(15): 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