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Marx’s Thought of “Real People” in The German Ide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5.145227,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恒: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当代价值The German Ideology Real People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系统阐述了“现实的人”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也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本文从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其理论来源,揭示其哲学基础和思想脉络;阐述其主要内容,明确“现实的人”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探讨其在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和全球治理中的价值。研究发现,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启示。
Abstract: Marx first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thought of “real people” in The German Ideology. This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core cont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article explores Marx’s thought of “real people” from three aspects: its theoretical sources, main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By analyzing its theoretical sources, this article reveals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ideological context; elaborates on its main content to clarify the spiritual essence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of “real people”; and combines with contemporary social reality to explore its value in social development,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global governance. The study finds that Marx’s thought of “real people” not onl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ut also offers profound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for many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文章引用:李恒.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5, 14(5): 163-16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5227

1. 引言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破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将人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进行考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明确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思想不仅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也为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人类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为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启示。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为马克思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是一种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客观精神。人类的历史和发展被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的过程。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人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黑格尔的错误在于将抽象的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了现实的、具体的人不能从抽象的精神出发来理解人。马克思强调了应该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出发,来揭示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费尔巴哈则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人的感性存在和自然属性,但他的哲学仍停留在对人的抽象理解上,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将“现实的人”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进行考察,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他指出,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过于抽象,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思想突破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将人的本质与具体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马克思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然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将人视为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概念,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批判,但他们未能找到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和正确途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忽视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将人的解放寄托于抽象的道德诉求或少数精英的智慧。马克思则认为,只有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和人的解放。

2.3. 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与吸收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为马克思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然而,古典经济学将人视为经济活动的抽象主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在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将“现实的人”与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和阶级对立。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虽然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他们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和阶级对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古典经济学将人视为经济活动的抽象主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是被异化的“现实的人”,他们的劳动被资本所支配,失去了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消灭阶级对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

3.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传统哲学中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性观,强调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1.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主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这一论断揭示出“现实的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即“现实的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与传统哲学将历史归结为抽象的观念或神的意志不同,马克思强调历史是由“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体,而是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历史的发展是“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变社会关系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的那样:“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2]这些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因此,“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2. “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p. 56)这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体,而是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人的本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而社会关系又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和改变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强调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后,在劳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人们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合作,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强调,“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是其本质特征。人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中,还体现在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同他人也发生关系。”([3]: p. 362)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现实的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这也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变化性。

3.3. “现实的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马克思强调,“现实的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现实的人”的能力和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人的发展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表现为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失去了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4]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工人被束缚于机械、单调的劳动流程,其创造性被压抑,自主性被剥夺,人的价值被异化为纯粹的劳动力价值,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劳动过程中,还蔓延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与扭曲。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消灭阶级对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将为人们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与自由支配的时间,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发展多元才能;而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则确保了人们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中交往,人的个性与尊严得到充分尊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一思想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理论遵循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从人的现实存在与社会关系出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质上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例如,脱贫攻坚战中“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正是基于对贫困人口具体生存条件(如地域环境、教育水平、产业资源)的现实考量,而非抽象的经济指标;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则深刻回应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需以物质基础为前提”的论断,通过乡村振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实践,推动社会财富分配从“资本优先”转向“民生为本”。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将“现实的人”的政治参与需求融入制度设计,通过基层协商、网络问政等形式,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这些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始终以“现实的人”的需求为导向,将马克思的理论转化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行动方案。

4.2.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狭隘界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哲学基础。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气候变化、疫情蔓延、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凸显了人类利益的整体性。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揭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对抗性国际秩序加剧了资源掠夺与文明冲突,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是对“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回归。例如,“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文明对话,将沿线国家人民的生存发展需求置于地缘政治博弈之上,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通过文化交融消解了偏见与隔阂;中国在全球疫苗分配中坚持“疫苗公共产品”定位,拒绝“免疫鸿沟”,体现了对全人类生命权的平等尊重。这些实践表明,只有以“现实的人”的普遍性需求为出发点,才能超越零和博弈思维,构建真正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

4.3. 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方向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将人异化为“单向度的工具”,并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人的异化、精神空虚、社会矛盾加剧等。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将“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生动诠释。例如我们在物质层面,通过“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劳动者身心的挤压;在精神层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教育“双减”政策等措施,打破资本对教育、文化资源的垄断,使个体得以在审美素养、创新能力等维度充分发展。此外,数字时代的算法治理同样需要以“现实的人”为尺度:防止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等技术异化现象,保障人对技术的自主性而非被技术支配。这些探索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与社会改革逐步实现的实践进程。

总之,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超越了19世纪的历史语境,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与批判力,在当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仍要坚持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指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要在国际交往中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积极作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95.
[2]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6: 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6, 362.
[4]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69.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