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非”字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探析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ei” in Uyghur Language
DOI: 10.12677/ml.2025.135481, PDF, HTML, XML,   
作者: 赵思远: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非”字维吾尔语对应表达“Fei” Uyghur Language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
摘要: 汉语中的“非”字作为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经历了五次演变,并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丰富而复杂的引申义。从古至今,“非”字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非”字在不同语义场景及语言搭配中的使用仍存在一定的语义模糊性。此外,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也存在规范性不足与表达形式多样化的问题,这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了困惑,同时也增加了翻译工作者在用词与选词上的难度。本文通过语料收集与分析,筛查并归纳“非”字的词义、词性及搭配特征,系统总结汉语“非”字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并提出多种可行的处理方法。
Abstract: The “Fei” character in Chinese, as a universal standard first level character, first appeared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f the Shang Dynasty. Its shape has undergone five transformations and has derived rich and complex extended meanings based on its original meaning.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e character “Fei”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object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related studies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degree of semantic ambiguity in the use of the word “Fei” in different semantic contexts and language combinations. In addition, its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 in Uyghur language also suffers from insufficient standardization and diverse forms of expression, which brings confusion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nd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for translators in word choice and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collects and analyzes corpus, screens and summarizes the meaning, part of speech, and co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 “Fei”,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s of the Chinese word “Fei” in Uyghur language, and proposes multiple feasible processing methods.
文章引用:赵思远. 汉语中“非”字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345-35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81

1. 引言

汉语中的“非”字不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均有使用频率高、运用范围广、搭配情况复杂等特点。据笔者统计,《水浒传》中共出现“非”字316次,它在唐诗宋词中也频繁出现。同时,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政府工作报告》等政论类作品中,“非”字构成的时政术语也被广泛使用。《新华字典》第十一版录入“非”字的七种义项,《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字大字典》中也收录了“非”的不少义项,其内容大同小异。随着社会全面发展,“非”字运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非”从词性上可以划分为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助词、代词等多种类型,还有通假字的情况[1]。这种复杂的词性特征使得“非”在汉维双语互译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始终是翻译处理的难点所在,特别是在汉译维的过程中常会遇到选词和用词的困难。尽管有很多学者对汉语的“非”进行了颇多的研究和探讨,但对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还比较少,且不完善。笔者从“非”字的词性和词义出发,结合相应的例句对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找到“非”字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规律。

2. 汉语中“非”字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形式

2.1. “非”字作名词时的译法

汉语中的“非”在作名词时有“错误”、“过失”等意思,通常与“是”搭配使用,构成词汇“是非”。“是非”通常可以与动词搭配,构成动宾结构,在句子中主要充当宾语成分。例如“搬弄是非”、“颠倒是非”、“明辨是非”等。“是非”在维吾尔语中可翻译成hɛq-nɑhɛq,在特定语境中也可以翻译成ɑq-qɑrɑ,维吾尔语中的“hɛq-nɑhɛq和ɑq-qɑrɑ”均为形容词。《水浒传》里九处出现“非”字的名词用法,在维吾尔语译本中均处理为“nɑhɛq”。如:

(1) 斗殴是非,判处恰如金镜照。(《水浒传》第八回) [2]

dɛtɑlɑʃ, uruʃ - ʤedɛlniŋ qɑjsi nɑhɛq, qɑjsi hɛq, χuddi ɛjnɛktɛk eniq høkym ʧiqɑtti hɛmmɛ wɑq.

(2) 从改换,是非消。(《水浒传》,第一百零二回) [2]

iʃ - ɛmɛllirini jɛŋgyʃlisilɛ, nɑhɛq iʃlɑr dɛp'i bolʁudɛk.

值得注意的是例(2)中的“是非”译为了nɑhɛq iʃlɑr,在原著中这句话是李助给王庆解释的卦言,意思是只有改过搬迁才能化解是非,此处主要强调的是“非”,即化解不好的事情,如果翻译成hɛq-nɑhɛq iʃlɑr dɛp'i bolʁudɛk,在维吾尔语中就会产生歧义,让人理解为“好事”、“坏事”都会消除,因此译者根据语境保留了“非”的意义,将其处理为“nɑhɛq iʃlɑr”,达到了明白通顺的效果。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的转码和文化的再现。翻译中我们不应该因型害义,更不能生搬硬套,有时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和选词安排。如:

(3) 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2]

χɛqniŋ ɑʁzidɑ søz - ʧøʧɛk bolup qɑlmɑsliq yʧyn, øjgɛ qɑjtip kelip, iʃik - pɛnʤirɛ pɛrdilirini ʧyʃyryp, bɑldurrɑq dɛrwɑzini tɑqiweliŋ.

(4) 武大道:“由他们笑道说我家禁鬼。我的兄弟说的是好话,省了多少是非。”(《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2]

χɛq nemidɛp kylsɛ kyliwɛrsun, ukɑmniŋ gɛpliri hɛq gɛp, bɑʃ ɑʁriqidin nerirɑq bolɑjli, - dedi wu dɑ.

(5) 石秀道:“惹起是非来,如何解救?这事少时便发,不可迟滞,我们只好望山后走。”(《水浒传》第四十六回) [2]

birɛr peʃkɛllikkɛ uʧrɑp qɑlsilɑ uniŋdin qɑndɑq qutulʁuluq? bu iʃ uzɑq øtmɛjlɑ tujulidu, ʃuŋɑ hɑjɑl bolmɑj, tɑʁ ɑrqisi bilɛn ketiwɛrginimiz tyzyk.

例(3)中的“是非”译为søz - ʧøʧɛk,意思是传闻,例(4)中的“是非”处理为 bɑʃ ɑʁriqi,意思为麻烦,例(5)中的“是非”处理为peʃkɛllik,意思是倒霉,译者根据语境及上下文意思将其译为了不同形式,既忠实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语用习惯。

2.2. “非”做动词时的译法

汉语中的“非”字作动词时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否定名词性成分,意思为“不是”,这种用法多见于书面语以及古体色彩浓厚的语句中,且多用于固定格式中。在维吾尔语中通常翻译为joq,ɛmɛs,bolmiʁɑn等。如:

(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qelin muz bir kyndilɑ qɑtqɑn ɛmɛs.

(2) 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3]

.bu mɛnzini qɛlɛm bilɛn tɛswirligili bolmɑjtti.

(3) 他经常答非所问。[3]

.u dɑim tɑʁdin sorisɑ bɑʁdin ʤɑwɑb berɛtti.

(4) 我跟他非亲非故。[3]

.mɛn uniŋ bilɛn uruq - tuʁqɑnmu ɛmɛs.

例(1)、例(2)中的“非”字都充当了句子的谓语成分,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意思为“不是”,但在维吾尔语的译文中例(1)将“非”处理为形容词“ɛmɛs”,意思为“不是”同汉语相同,例(2)将“非”处理为目的副动词gili加助动词bol的否定形式,意思为“不能”。例(3)、例(4)两个句子用了非……所……、非……非……固定格式,其中例(3)使用了维吾尔语中的熟语来套译这个结构,意思为“问他山,他却回答果园”意思等同于“答非所问”,如果在翻译该结构时简单地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ʤɑwɑbi soriʁɑn ɛmɛs”则无法体现出原文的形象和修辞效果,显得译文不够生动。

2.3. “非”作副词的译法

汉语中的“非”字作副词时在句子中充当状语。“非”字在语法化发展的过程中,其独立性逐渐减弱,已经很难独立否定句子,主要否定动词及动词性短语,意义为“不”,且经常出现在一些固定格式中,如“非…不…”、“非…才…”,表示“必须”、“一定”的意思,例如:

(1)非 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qɑnundɑ bɛlgilɛngɛn tɛrtipsiz, ʃɛrtlik qojup beriʃkɛ bolmɑjdu.

(2) 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夫不可。

nɛtiʤɛ ʧiqirimɛn dɛjdikɛnmiz, qɑn tɛr siŋdyrmɛj bolmɑjdu.

(3) 你不让我去,我非去。

sɛn meni bɑrʁili qojmisɑŋmu ʧoqum bɑrimɛn.

例句(1)的“非”为否定副词,意思是“不”,在译文中用维吾尔语的否定后缀siz 表示了其否定意义。例句(2)使用了“非…不…”固定结构,表示想要做出成绩,客观条件上就一定要努力,在译文中用پ形副动词的否定形式 + 助动词bol的否定形式构成双重否定,与原文结构对等,意义相似。例句(3)“非…”是“非…不…”的下位格式在口语中省略了“不…”,表示主观意愿上一定要去,在译文中用了ʧoqum表示了“必须/一定”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例句(2) (3)中的“非”不是否定副词,而是情态副词。除上述用法之外“非”字还会出现在“非同小可、非同一般”等四字成语中,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如:

(4) 那座阵势非同小可。(《水浒传》第七十六回) [2]

tyzylgɛn bu sɛpni sɛl ʧɑʁliʁili bolmɑjtti.

(5) 他们决不肯便拆散分开,虽死不舍相离。如何今又要害他众人性命?此辈好汉,智勇非同小可。(《水浒传》第八十三回) [2]

ʃuŋɑ, ulɑr pɑrʧilinip ketiʃkɛ hɛrgiz unimɑjdu, ulɑr ølyp ɑjriliduki, tirik ɑjrilmɑjdu, ɛmdi nemiʃqɑ ulɑrniŋ ʤeniʁɑ zɑmin bolimiz?'ulɑrniŋ ɛqil - pɑrɑsitigɛ, mɛrd - bɑturluqiʁɑ heʧkim tɛŋ kelɛlmɛjdu.

“非同小可”本意是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在译文中主要使用目的副动词ʁili加助动词bol的否定形式以及使用能动式的否定形式这两种语法手段来表示其否定意义。

除了上述用法之外,“非”可以与其前面的另一副词如“莫”、“无”、“并”等共同发挥副词作用。如:

(6) 张顺道:“莫非是山东及时雨郓城宋押司?”(《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2]

- hɛ, heliqi ʃɛnduŋluq ʃipɑliq jɑmʁur, jynʧeŋ nɑhijɛsiniŋ suŋ mirzibegi ʃumu?- dedi ʤɑŋ ʃyn.

(7) 太守道:“这贼们莫非有计?恐遭他毒手。”(《水浒传》第七十回) [2]

- bu qɑrɑqʧilɑrniŋ, - dedi ɑmbɑl, - birɛr hijlisi bolmisun jɛnɛ, bɛlkim ulɑrniŋ zijɑnkɛʃlikigɛ uʧrɑp qeliʃimiz mumkin.

(8) 入寨参见了宋先锋,问知乔道清备细,樊瑞道:“兄长放心,无非是妖术。待樊某明日作法擒他。” (《水浒传》,第九十五回) [2]

u qoʃ iʧigɛ kirip suŋ turʃɑwul bilɛn køryʃti wɛ ʧjɑw dɑwʧiŋniŋ sehirgɛrlikini syryʃtɛ qildi, u : - ɑʁɑ, χɑtirʤɛm bolsilɑ, bu sehirgɛrliktin bɑʃqɑ nɛrsɛ ɛmɛs, mɛn ɛtɛ sehir iʃlitip, uni tutup kelimɛn, - dedi.

《水浒传》共有39处出现“莫非”、10处出现“无非”,译文格式几乎与原文保持一致,体现了忠实原文的原则,在维吾尔语译文中“莫非”用ʃumu、mu来处理疑问语气,用bolmisun jɛnɛ来表示推测、假设语气。“无非”则用从格din,tin加bɑʃqɑ来表示除此之外的意思。

2.4. “非”做类前缀时的译法

“非”做类前缀时出现于名词之前,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可以和语素、词、短语等各级语法单位相结合,结构相当复杂。“非”字不仅仅与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结合,在音节上可以与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和短语结合。因汉维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和构词法有异,类前缀“非”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存在一定的难度。翻译中不仅要结合词性、词义,还要看语境。通过所搜集语料发现,“非”字类前缀出现名词前面的情况多见,而出现在动词之前的较少,结合的部分动词也兼有名词性特征。如生产、创造等。结合的形容词部分也兼有名词性特点,如:正义、必要等。

2.4.1. 名词或形容词 + 否定词缀siz

非电子数据库eliktironsiz sɑnliq mɛlumɑt ɑmbiri。

非定期保证qɛrɛlsiz kɑpɑlɛt。

非故意罪qɛstɛnliksiz ʤinɑjɛt。

非正义战争ɑdɑlɛtsiz uruʃ, hɛqqɑnijɛtsiz uruʃ。

非证ispɑtsiz。

这类词的一大特点就是“非”所修饰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其对应的译文sɑnliq mɛlumɑt ɑmbiri, kɑpɑlɛt ,ʤinɑjɛt均为名词,构成偏正结构。

2.4.2. 否定前缀bi + 形容词+ 名词、否定前缀bi + 名词、否定前缀nɑ + 名词

非正常特征binormɑl χususijɛt。

非正式外交关系birɛsmij diplomɑtik munɑsiwɛt。

非正式限制birɛsmij ʧɛklimɛ。

非正式协议birɛsmij keliʃim。

非人格性nɑɛhlilik。

汉语中“正常”、“正式”等词均为形容词,“非”字出现它们之前表示否定意义,译文中也处理为形容词,且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nɑhɑjiti binormɑl,但汉语“非”前后都不得出现程度副词。此外,否定前缀nɑ + 名词的形式不多见,因为维吾尔语中不是所有的名词或者形容词都能与否定前缀结合。

2.4.3. 动词 + 否定词缀 + 形动词、动词 + 否定词缀、名词 + 否定形容词ɛmɛs,joq

非官定价格høkimɛt bɛlgilimigɛn bɑhɑ。

非规范性文件qeliplɑʃmiʁɑn høʤʤɛt。

非流动资产køʧmɛs mylyk。

非劳动力人口ɛmgɛk kyʧi hesɑblɑnmɑjdiʁɑn ɑhɑlɛ。

非分期付款muddɛtkɛ bølmɛj pul tɑpʃuruʃ。

非见证人guwɑhʧi ɛmɛslɛr。

“非官定价格”、“非规范性文件”等这类短语中的“非”翻译为维吾尔语时,我们一般采取动词+否定词缀+形动词词尾的方法,而“非流动资产”等这类词以动词+否定词尾来处理比较恰当,如果将该词翻译为“køʧmɛjdiʁɑn”则会使语义模糊,由此以“køʧmɛs mylyk”来处理比较妥当。除此之外,ɛmɛs,joq虽然都是否定形容词,但在用法以及搭配上有差异,比如“joq”主要指“无、没有”,而“ɛmɛs”主要指“不是”,表示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

2.4.4. 使用原文被否定的词或短语的相对反义词来表达

非公开招标jepiq χeridɑr ʧɑqiriʃ。

非永久性财产wɑqitliq mɑl-mylyk。

非经常费用wɑqitliq χirɑʤɛt。

非经常利润wɑqitliq pɑjdɑ。

非农业户口ʃɛhɛr nopusi。

汉语中这类词或短语大部分为形容词或兼有形容词特征的副词和名词,这种词组里面的“非”字在翻译成维吾尔语的时候可采用与原词的相对反义词来处理,因为此类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这类词或短语已被大都数人所熟悉,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也较广泛,比如的反义词为“公开招标”,维吾尔语可翻译为“ɑʃkɑrɑ χiridɑr ʧɑqiriʃ”,“ɑʃkɑrɑ”和“jepiq”为一对反义词,“非公开”则可译为“jepiq”。再如,以“非经常利润”为例,该词最早出现于经济学,意思为阶段性或者短暂的利润,与它相对的是“经常利润”,顾名思义,就是每一个生产期间反复产生的利润,维吾尔语译成“dɑimliq pɑjdɑ”。

2.4.5. 使用“bɑʃqɑ”一词来表达

非公有制经济omumij mylykʧiliktin bɑʃqɑ igilik。

非个人担保ʃɛχsij kepillktin bɑʃqɑ kepillik。

非官方代表høkimɛt tɛrɛptin bɑʃqɑ wɛkil。

非工资性收入mɑɑʃtin bɑʃqɑ kirim。

非货币资产puldin bɑʃqɑ mylki。

在维吾尔语中“bɑʃqɑ”可以做形容词,也可以做副词,作形容词时,表示“其他”,相当于“jɑt;ʁɛjri; 'øzgɛ;bølɛk”,作副词时意为“重新”相当于“qɑjtɑ; jɛnɛ”,偏重于次数。比如“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其他经济结构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该词曾被译为“ʁɛjri omomij mylykʧilik”,“非”字处理为“ʁɛjri”,后规范为“omumij mylykʧiliktin bɑʃqɑ igilik”。例如: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 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Jeqinliq - pɑkliq ɑsɑsidiki jeŋiʧɛ høkymɛt - sodigɛrlɛr munɑsiwitini ornitip, omumij mylykʧiliktikidin bɑʃqɑ igilikniŋ sɑʁlɑm rɑwɑʤliniʃi wɛ omumij mylykʧiliktikidin bɑʃqɑ igiliktiki zɑtliriniŋ sɑʁlɑm øsyp jetiliʃini ilgiri syryʃ lɑzim.

这种翻译方法的特点是“bɑʃqɑ”前面的名词必须与名词的从格din,tin搭配使用,具有“除此以外”的意义。

2.4.6. 使用“sirt”一词来表达

非合同的请求权toχtɑm sirtidiki tɛlɛp qiliʃ hoquqi。

非合同上的责任或义务toχtɑm sirtidiki ʤɑwɑbkɑrliq wɛ mɛʤburijɛt。

非合同收益toχtɑm sirtidiki pɑjdɑ。

非计划合同pilɑn sirtidiki toχtɑm。

“sirt”为名词,意思为“外面、以外”。用该词对应上述例子中的“非”字比较准确,例如,“非合同上的责任或义务”就是合同以外的责任或义务,这种短语一般都是名词性词或词组组成的,sirt前后的词或词组通常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一般被修饰语的名词可以接受范围格,比如:“非合同收益”,译为“toχtɑmniŋ sirtidiki pɑjdɑ”这种译法意义更加明确,也符合表达习惯,但不加范围格的情况下也不影响接受度和认可度,已约定俗成。

2.4.7. 使用“ʁɛjrij”一词来表达

非商品收费ʁɛjrij tɑwɑr hɛqqi。

非商事合同ʁɛjrij sodɑ toχtɑmi。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ʁɛjrij iʃlɛpʧiqiriʃ χɑrɑkterdiki quruluʃ selinmisi。

非生产性开支ʁɛjrij iʃlɛpʧiqiriʃ ʧiqimi。

维吾尔语中“ʁɛjrij”是形容词,主要有另类、别的、陌生、古怪等意思。汉语中部分“非”字翻译成维吾尔语时以ʁɛjrij来处理,该情况基本格式为ʁɛjrij +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在汉维翻译中一些译者简单地以“ʁɛjrij”一词来对应汉语“非”字,将二者等同起来,以致出现这一形式滥用的情况,例如,“非公有制经济”曾一度被译为“ʁɛjrij omumij igilik”,后因该译文语义模糊,偏离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原意,现已规范为“omumij igiliktin bɑʃqɑ igilik”。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仍在沿用的一些术语的此类译文尚需重新规范,如,将“非物质文化”翻译为“ʁɛjrij mɑddi mɛdɛnijɛt”不够准确,应该规范为:“mɑddi mɛdɛnijɛttin bɑʃqɑ mɛdɛnijɛt”,本人认为应该将“bɑʃqɑ”和“ʁɛjrij”形式归为一类,对其进行统一规范。

2.4.8. 使用χɑlij一词来表达

非政府国际组织høkymɛtttin χɑlij χɛlq'ɑrɑ tɛʃkilɑt。

非政府组织høkymɛttin χɑlij tɛʃkilɑt。

非军事化hɛrbijdin χɑlijlɑʃturuʃ。

汉语中“非”字维吾尔语翻译成χɑlij的时候意思是ɑlɑqisiz;mustɛsnɑ;monɑsiwɛtsiz,均为形容词。例如在翻译“非军事化地带”过程中,若将hɛrbijdin χɑlij rɑjon译为带有否定词缀的形式(如-siz),或使用ʁɛjri,bɑʃqɑ等形容词处理,可能会导致语义歪曲或搭配不当,不符合维吾尔语的语用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汉语“非”字通常与“化”等后缀搭配使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将译文中的χɑlij形容词动词化,比如χɑlijlɑʃturuʃ,这同时也符合现代维吾尔语的语法。

除了上述用法之外,值得注意就是汉语中“非金属”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有metɑlloid或metɑlsiz两种翻译方法,笔者发现metɑlloid是来自英语中借词metalloid,loid在维吾尔语中是非常少见的否定后缀,而siz则很常见,在词典两种译法都被收录,通过对《维汉法律大词典》及相关文献的深度考察发现,在系统梳理该词典收录的1209个“非”字相关词条后,数据显示仅有“非金属”一词使用了loid作为否定后缀(出现频次1次,占比0.08%),其余1208个词条均采用siz作为否定后缀(占比99.92%)。这说明loid否定后缀在维吾尔语中的使用频率极低,且在日常使用中loid的写法和读音均不如常见的否定后缀siz容易掌握。基于此,建议在术语规范化进程中,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和习得规律,将“非金属”的译法统一调整为metɑlsiz,以减少翻译工作者及维吾尔语学习者在实际使用中的困难。

3. 结论

在现代汉语中“非”字除了作名词、动词、副词、类前缀的用法之外,还有形容词、助词、代词等多种词性。本文主要探讨其最常见、难处理的形式进行层次性的研究分析。其中“非”类前缀用法和组合上比前三种更加复杂常见。汉语类前缀“非”由副词语法化而来,在语义上发生了一定的虚化,但其表示否定的核心意义并未改变。由于语法位置的变化导致原有的实际意义逐步淡化,仅和原词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此时的“非某”形成了新的语义场,即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语义场的形成是“非”类前缀逐渐扩大其使用范围的结果,也是构词简化的需要。其位置固定,可以和语素、词、短语各级语法单位结合,能产性强,结合后和其它语法成分有明显的修饰关系,常常与其他后缀同出现,不易标记词性。“非”主要和名词性成分结合,也可以动词、形容词词性结合,组合后主要语法功能是做定语,一部分可以做状语,少一部分可以做宾语。书面语使用较多,在结合的语法单位来看主要与名词性词组合,但与短语也能组合,不易划分其结构。维吾尔语否定性词缀数量有限,结合功能也不如汉语,因此“非”在维吾尔语中的译法多种多样,以上论点证明,在“非”字做类前缀时,维吾尔语中主要通过否定词缀、意义接近的形容词或者形动词来处理。该类“非”字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从而达到信达雅为基本标准的佳作。这是翻译工作者进一步优化翻译水平和语言研究者提高研究能力的一大挑战。

以上是笔者的狭见,因为本人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难免出现疏忽之处,因此盼学者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第五版上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 施耐庵. 水浒传[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3]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