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皮巴拉”意涵再造的社会现象考论
A Study on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ddha Like” Imagery in Capylara
DOI: 10.12677/acpp.2025.145230, PDF, HTML, XML,   
作者: 魏潇枫: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卡皮巴拉青年社会现象Capybara Youth Social Phenomenon
摘要: 在互联网语境下,以卡皮巴拉为载体所衍生出的思潮呈现出迅猛的传播态势,正逐步渗透进青年群体的价值认知与行为模式之中,对其成长发展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鉴于此,以卡皮巴拉意象的构建逻辑为出发点,深度剖析承载的相关意蕴以及卡皮巴拉所引发的各类社会现象,进而探索与之对应的解决策略。通过这一系统性探究,力求精准把握当下青年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矛盾冲突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助力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现实与网络双重空间,达成强化理论教育成效、引导青年追寻正向现实价值的目标。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the “Buddhism” trend of thought derived from Capybara has shown a rapid spread trend, is gradually infiltrating into the valu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model of young people and has an impact on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view of this,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the Capybara imag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various social phenomena triggered by Capybara carrying the connotation of “Buddha style”, and explor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rough this systematic exploration, we strive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real difficulties and root causes of conflicts faced by the current youth group, propos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solutions, and help create a healthy and dynamic dual space of reality and the internet, achieving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guiding young people to pursue positive practical values.
文章引用:魏潇枫. “卡皮巴拉”意涵再造的社会现象考论[J]. 哲学进展, 2025, 14(5): 181-18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5230

1. 引言

卡皮巴拉是2023年在网络中出现的流行语。卡皮巴拉,是水豚英文Capybara的音译词,伴同互联网中“卡皮巴拉之歌”的热度上升,卡皮巴拉一词开始进入受众的生活中,带动了大量以卡皮巴拉为主体系列的文创产生。而卡皮巴拉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网络中“卡皮巴拉之歌”的原因,还因为水豚自身特有的松弛、稳定的“佛系”精神状态。也正是因为卡皮巴拉具备的此类特性,使得佛系一词再度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对当下社会的“佛系”氛围再次推向高潮。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卡皮巴的“佛系”意象进行解读,力图探寻背后隐喻“佛系”氛围的现在活跃的社会原因,并以此提出相应消解策略。

2. 卡皮巴拉的意象考论

卡皮巴拉的“佛系”意象,是因水豚自身的动物属性而人为赋予的特性。佛系一词,从2017年开始进入我国网络,成为我国发展的流行词。如下将通过三层方面进行系统探究。

2.1. 媒介符号卡皮巴拉的诞生

卡皮巴拉一词于2023年在网络爆火,原因来源于俄罗斯艺术家所作歌曲《Capybara》。在传入国内后通过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媒介广泛传播,因其“魔性”、洗脑的旋律与歌词引起了网友的热论。

《Capybara》的英文词义为水豚的英文单词,在国内受众根据此单词的发音创造出了音译词语卡皮巴拉,从此卡皮巴拉成为水豚的又一代名词。随着卡皮巴拉在网络的爆火,关于水豚这一动物的相关知识以较为详细的内容出现于网络。

水豚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外表呆萌可爱、身材圆滚、四肢短小,同时水豚因其自身稳定的情绪,与世无争的状态才是卡皮巴拉深受网友喜爱的真实原因。在对卡皮巴拉这一动物的了解和传播中,逐渐发现了卡皮巴拉自身具备的“佛系”气质。以上此类特性更是将卡皮巴拉的“佛系”特征再次深化。伴随着卡皮巴拉以上特性的挖掘因其自身呆萌可爱的外表、情绪稳定的内核成为网友的热爱,以此诞生出许多文创产品,卡皮巴拉也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佛系”媒介符号。

卡皮巴拉,被多数网友的喜爱,更多的原因是因其独特的“佛系”的精神特性和稳定的精神内核,而这种思想是当下诸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特性。卡皮巴拉媒介符号的诞生,与“佛系”一词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得“佛系”一词的意象再次显现于当今的社会文化中,成为需要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2.2. “佛系”语义的诞生与发展

“佛系”是2017年由日本传入我国的网络流行词,在国内迅速传播并成为一种文化新形势,深受大众的喜爱。有学者认为佛系文化是继“丧文化”后的再延续,也有学者持有不同观念。如下将基于佛系一词的诞生、传播与在我国的发展进行阐释。

首先,“佛系”的诞生。“佛系”一词是日本基于本土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在2014年的《non-no》杂志出现的新兴词语。在杂志中采用的词语全称为“佛系男子”,是指兴趣爱好最重要,按照自己节奏行动;谈恋爱很麻烦,不需要女朋友,更不想结婚生育;不想顾及周遭,喜欢独处的男子群体[1]。“佛系”一词的诞生,与日本在21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2015年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的时代》一书中,将日本低物欲的产生原因归结到日本经济上“失落的20年”[2]。而此类“低欲望”社会文化的产生,使日本青年呈现出了“佛系青年”的基本特征。

其次,“佛系”在我国的传播。“佛系”在2014年日本出现后的一段时间内销声匿迹。2015年起,我国的互联网媒介发展,开始呈现出井喷式的进展进入到互联网发展的“繁荣”时期,在此阶段中网络媒介以多样化的姿态呈现于大众视野,2012年微信公众号诞生,在16、17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90后、00后时代青年的互联网媒介创新,公众号才会开始全方位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也开启了媒介中的公众号时代。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2017年我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3],“佛系”一词伴随着国内崛起的互联网发展迅速地出现于大众生活中。多种类“佛系”文章的发表正式点亮了“佛系”一词在我国社会文化体例中的扎根,也开始通过多种符号类型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

最后,“佛系”在我国的发展。“佛系”观念带动的便是“躺平”“极简主义”“低物欲主义”等多种社会文化的诞生。以时间线为例,可以发现“佛系”文化一直存在于大众生活中,并引起热烈影响。例如,2019年,日本公司推出养成类游戏《旅行的青蛙》和《猫咪后院》在19年推动起一股“养蛙”风浪,大家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家青蛙,而《旅行的青蛙》游戏中心便是以“佛系”为内核。到了2022年,佛系、躺平等词已经成为大家使用的日常用语,到了2023年“佛系”文化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线中。抖音中“无语菩萨”的出现将“佛系”文化推向了热潮,同时也获得了青年大众的认同;同年,年轻人“寺庙游”的出现又将“佛系”一词再次深化。2023年底“佛系”动物卡皮巴拉的出现,大家更是被憨态可掬与“佛系”的品性吸引,成为2023到2024年“佛系”文化的再创新。

2.3. 卡皮巴拉意象的内核特征

当代青年人,通过卡皮巴拉为媒介展现自身的生活压力与生活境遇,此类符号媒介通过互联网在网络中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佛系文化的再度替代者。而以卡皮巴拉为主的“佛系”意象,其背后孕育的是“犬儒主义”和以“佛”为核心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

青年人所倡导的“佛系”与日常说的佛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佛系”文化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网络用词,与日本本土的“佛系”文化不同。日本自鉴真东渡、空海求佛的旅程之后,日本佛教在本土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当今日本生活中佛教文化占据重要“角色”。当“佛系”文化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文化的佛系思想开始发展,呈现出的与佛教信仰不同,更多的是强调生活态度的“空”,即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而卡皮巴拉其自身具备的“空”的属性与“佛系”一词相吻合,便成为“佛系”的新晋代名词。“犬儒主义”是西方古代哲学学说,其主要人物安提斯泰尼提出,他认为“美德是自足的”“无欲是神圣的”;外在的物质利益,如财富、名誉、快乐及传统的文化、道德规范是违背人的自然,压制人的本性的东西,道德自由在于顺从自然;摒弃名誉、财富,藐视社会传统,克服欲望才是美德;并以过艰苦生活、锻炼抵制诱惑的精神能力为善[4]。其思想主张以克制欲望,寻求本源为主题的生活态度。现当代青年的犬儒主义更多地强调为对于生活中物欲的降低,呈现出对于世俗生活呈现出消极的态度。

而综合上述二者,便构成了当代年轻人“佛系”思想的内核思想。在此类思想的载体的驱使作用下,使得当代年轻人呈现出对于世俗生活的低物欲、低消费的生活状态,在此类思想情愫的刺激下,使得当下年轻人群体出现“躺平化”的精神状态,对于当下整体的社会观念造成影响。

3. 卡皮巴拉“佛系”意象的社会现象分析

以卡皮巴拉为符号媒介的“佛系”意象,是当今社会形势发展下的产物。他的出现与年轻人与社会关系的关联性之间呈现出相应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便呈现卡皮巴拉的“佛系”意象显现,究其内部缘由与社会客观存在的“精神内耗”“社会压力”、青年“液态化”的人际社会交往和日渐增长的贫富差距与消费主义氛围三部分组成。

3.1. 客观存在的“精神内耗”与“社会压力”

中国在飞速发展期间不断前行,但是由此带来的便是当今工作社会现象的一些弊端,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实体经济在经过短期的发展后,逐步恢复其原有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在其精神层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点,与之诞生的便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精神内耗”。主要包含个体的社会责任、消费主义观念的盛行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性,但同时也要承担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众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在获取相关自由体现的同时,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造成的相关责任体系,个体同理要如此承担。此类“绝对自由”带来的不是解脱,而是广泛存在的焦虑性特征。

其次,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商品的拜物教发展到新阶段。人们被诱导通过对商品的占有来表达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将虚幻的观念与物品混淆。卡皮巴拉这一文化符号在网络的文化传播过程中,避免不了陷落在消费主义的商业化模式中。但是其自身具备的文化属性,使得其产品本身与消费主义之间产生着矛盾。一方面,通过以消费主义的文化产品输出“佛系”和对物质欲望的反思。另一方面,其自身具备的降低物质欲望的方式对抗着自身具备的消费主义属性。

最后,社会作为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产生深刻影响。个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与周围的环境、他人存在着关联性。而社会压力就是这种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社会整体运行过程中对个体产生的一种作用力。

3.2. 不断“液态化”的社会人际交往

“液态化社会”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提出的社会理论。他认为,“系统性结构的遥不可及,伴随着生活政治非结构化的、流动的状态这一直接背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状况”[5]在这种流动性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卡皮巴拉”意象给予大众得以慰藉的心灵安慰。

如同赫拉克利特提出的“流变思想”,液态化社会的互联网虚假社交。大众在互联网中的虚假社交,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虚假性,而“卡皮巴拉”意象的诞生,给予大众现实生活中面对交往、交际困难的精神慰藉。“卡皮巴拉”以其内部具备的“佛系”“空”等哲学思想为基准,基于现实大众人际交往关系之中的方法论,在此情况下,使得“卡皮巴拉”意象成为大众互联网人际交往的方法论指导。网络中的传播与现实传播之间,在人际传播之间存在差距。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传播中,基于人际传播而言,主要分为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而根据前文所言即为互联网的物质媒介[6]。人际传播自身具备强烈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除了以语言为基础的媒介以外,人际传播还包含例如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和发型等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7]

基于上述所言,网络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感知逐渐模糊与抽离,使得大众线下的人际交往液态化更为凸显。在此类现象下,网络中以“卡皮巴拉”为代表的思想价值观念,给予网络受众更为坚实的价值观引导,使得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卡皮巴拉”等媒介形象得以展现自身。

3.3. 互联网带来的焦虑广泛性

随着媒介的高度发展,短视频媒介已经成为当下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介方式。短视频媒介,在给予我们丰富化的多途径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也带来短视频用户的现实焦虑。在这种焦虑放大的信息生活中,网络用户需要通过某些方式减少内心的焦虑,这便成为促使“卡皮巴拉”佛系意象在网络火爆的原因之一。

现象学强调体验的直接给予性,而互联网的信息往往以一种碎片化、快速流动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人们在浏览网页、社交媒体等平台时,会直观地感受到信息的洪流,这种体验是直接且强烈的。信息的过载使得人们难以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产生一种认知上的焦虑。人们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又无法有效地筛选和整合这些信息,导致内心处于一种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同时,互联网使每一个用户个体成为信源者,“人人都是发声者”的现象成为当下时代发展的共识。但是也正是在此类传播现象的发展下,造成网络中“第三人效果”的情况加重,某些用户为了得到更多的流量会夸大自身的情况,从而吸引更多的流量资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所造成的情况,造成网络中每一个用户的生活成为现实生活中多数群体无法到达的高度,从而造成每一个受众内心的焦虑。加之“信息茧房”“回音室”现象的发生,系统推送相关内容更为频繁,内心的不平等感不断加剧。基于此,由互联网媒介引起青年受众自身的焦虑,从而使得“卡皮巴拉”的形象在网络之中形成广泛认同,并呈现快速传播的趋势。

4. 卡皮巴拉“佛系”意象的解决路径

青年,是社会建设的坚实力量,对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面对当前部分青年的自身压力与消极“佛系”态度的现象,便需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引领、树立起青年自身积极健康人生观和营造互联网媒介清朗的舆论环境三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使得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坚实力量。

4.1. 完善资源配给解决现实现存矛盾

“佛系”意象的诞生,主要源自现实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进而造成此类亚文化的现象出现。针对“佛系”意象在全网中获得较高流量的现象,实则反映出的是当前青年群体所存在深刻的现实矛盾,通过国家相关宏观调整、个体自我的思想转变以及“人才强国”理念的进程。

首先,我国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个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的时代红利。部分存在公司内部的“内卷”现象,“996”“自愿加班”的情况仍然存在。基于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个体的生活与工作进行合理分配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青年群体对于未来就业难、工作难、生活难等现实困境的保障与解决方案,保障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

其次,青年个体应当减少在互联网中的焦虑。实际地走出房间、走出网络,将个体的生活融入社会中,于个体实践找到自我价值感。同时,基于网络中相关的内容,给予自我良好的心态。互联网存在的信息茧房、回音室现象,将会不断扩大对于相关内容的推送,进一步地深化自我焦虑。基于此,青年个体应当走出网络、走出媒体,融入生活。

最后,针对青年群体的教育。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与市场、社会相适应、相接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基于此,高校应当加强对学习内容、教材内容的革新。构建高校“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对焦专业核心素养,明确“培养青年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怎样培养青年专业能力”的问题[8]

4.2. 树立起青年自身积极健康人生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新时代青年,为避免落入“虚无主义”“佛系”等消极人生观念的思潮中,更需要树立起青年自身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9]。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给青年,使其理解、认同、接受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而针对青年出现的“佛系”现象将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首先,树立正确交友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构成人际关系的互动传播。当前多数青年人,面对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不愿意参与到生活的人际交往中,造成多数年轻人宁愿独自一人在家,不愿外出交往的情境。基于此,国家应加强对青年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以此缓解当前年轻人的内卷压力,并提升青年基础收入的基础,在满足以上前提下,进而解决青年人的社交与交友需求。政府、社区等部门加强对线下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以当今青年人所喜爱的交往形式,进行人际关系的互动进而树立正确交友观。

其次,树立正确价值观。知识性教育的目的是求真,价值性教育的目的是求善。知识性教育是基础,而价值性教育则是统帅,是灵魂,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1]。当前,多数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网络,但是网络中的各类信息容易形成拜金主义、惰性思维以及功利主义的出现。基于此便需要树立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念,牢固树立青年的奋斗人生观、幸福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人生观[12]

最后,树立正确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的科学世界观。当前,互联网媒介中充斥着以星座、玄学为主流的世界观趋向,这与我国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相违背。基于此,通过对青年的物理知识、生物知识的自然科学科普,建立起科学的自然观念。

4.3. 营造互联网媒介清朗的舆论环境

当前,随着智能移动终端与移动网络的快速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媒介发展,使得当前青年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着重于手机媒介。但是网络中爆炸量的信息量输出以及真假难辨的信息谣言,侵蚀着当今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消极影响,基于此便需要通过如下相关措施进行整治改善网络环境。

首先,发挥网络的“把关人”作用。当前网络存在着大量的谣言信息和虚假信息。部分媒体机构会以达到博取流量为目的,散播各类不实言论,进而造成当前青年群体在网络中的焦虑感与不安感。基于此,网络媒介的审核要针对网络中的不实信息、虚假信息、谣言信息要进行严格审核,还原网络清朗的大环境。例如,2024年国家便针对重拳整治“自媒体”乱象、网络戾气、网络水军、网络谣言、直播和短视频乱象等网络生态突出问题,从严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开启2024年“清朗”专项行动[13]

其次,“意见领袖”的文化输出。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传播学理论。以智能手机为移动终端与移动网络结合的传播媒介形式,将各类信息整合于统一整体,使得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同时信息的传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人皆是传播者的社会现象,更凸显“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此,便需要“意见领袖”进行正能量的文化输出,进行有利于个体人生发展与积极向上的价值内容。

最后,接受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出现。“青年亚文化始终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框架内反映阶层矛盾的社会现实问题,在与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彼此勾连的复杂关系中发挥着批判和建构的功能。”[14]虽然,“佛系”等词语的出现包含着消解的语义成分。但是,青年人在网络中通过卡皮巴拉等意象,构建青年群体自身的缓解源,这对于青年自身的精神状态而言,具备积极的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缓和了社会竞争传导至青年身上的压力[15]

致 谢

新疆师范大学校级课题《高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大众传播研究》(XSY202401009)阶段性研究成果,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 吴朝进, 张金荣. “佛系”与“杠精”: 社会变迁下的青年心态困境[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6): 113-118
[2] 王瓒玮. 不合理的游戏社会: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新进化[J]. 世界知识, 2023(1): 62-64.
[3] 覃鑫渊, 代玉启. “内卷” “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2): 5-13.
[4] 姜牧阳. 历史反思与民族重建: 两德统一后的德国二战题材电影研究(1989-2023) [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4.
[5] 齐格蒙特∙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M]. 欧阳景根,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33-34.
[6] 石蓉蓉. 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交流——试析网络人际传播[J]. 当代传播, 2001(6): 72-74.
[7]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第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75.
[8] 张慧, 石路. “躺平族”的具象表征、理论诱因与引导理路[J]. 理论导刊, 2022(1): 85-92.
[9]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81.
[10] 邦文. 论以青年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14): 80-91.
[11] 朱俊林.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 伦理学研究, 2010(5): 64-68.
[12] 张换. 网红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3
[13]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意见建议的公告[EB/OL]. 2023-12-15.
https://www.cac.gov.cn/2023-12/15/c_1704215743022726.htm, 2025-03-10.
[14] 罗红杰. 祛魅与超越: 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发展[J]. 云南社会科学, 2020(1): 164-169.
[15] 李桑梓, 庞虎. 从“佛系”到“躺平”——论青年的“躺而不平” [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3(7): 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