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对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y “Interne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fin.2025.153058,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思齐: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互联网农业保险数字化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rne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igitalization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驱动下,我国农业正乘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浪潮,迈向一个服务导向型的新格局。当前,面对农业领域频繁出现的风险挑战,我国已迈入大数据和“5G”通信技术时代,这对于身为农业大国的我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迫切需要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强化农业经济的韧性,以提升风险预测与管理的精确性和效能。风险管控与治理体系的完善,是通往农业现代化征途上必须跨越的关键障碍,而农业保险作为这一体系的中枢,对于护航农业经济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致力于探讨“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保险加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潜力,旨在攻克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面临的创新能力匮乏、保障作物类型局限以及参保农户基数较小等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深入剖析农业保险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性建议,旨在促进两者更深层次的协同,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保险业,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筑更加坚固的风险防御网。
Abstract: Driven by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ina’s agriculture i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o move towards a new service-oriented pattern. Currently, facing frequent risks and challenge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China has entered the era of big data and “5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is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China, as a major agricultural country. It is urgent to use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resili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risk predi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improvement of risk control and governance system is a key obstacle that must be overcome on the journey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s the center of this system,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afeguard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security. This research is committed to exploring the internal logic and potential of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under the “Internet+” model, aiming to overcome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 in China, such as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limited protection of crop types, and small number of insured farmers. On this basis, we will deeply analyze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Internet+”, and put forward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iming to promote deeper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empower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dustry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 a more solid risk defense net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文章引用:李思齐. 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对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 金融, 2025, 15(3): 560-568.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5.153058

1. 引言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中国农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其核心在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其稳定与可持续性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农业生产的天然属性使其面临自然灾害频发、市场波动等多重风险,这些不确定因素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农民收入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下,农业保险作为分散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金融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唐金成和黎宝鑫(2023)针对广西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强调了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强化防灾减损、促进农业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要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加强监管、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有效需求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期通过农业保险的创新驱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庹国柱(2022)在研究中指出,物联网作为农业保险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之一,已在农业保险的多个环节取得进展,但仍面临技术瓶颈、数字化平台不健全、新型风险及监管滞后等挑战。建议通过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规划与标准制定,以及优化监管体系,来提升农业保险的数字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2]。唐金成和揭宗康(2024)则聚焦于农业收入保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认为农业收入保险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农民收入、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指出农业收入保险的发展面临覆盖面不足、产品设计单一等问题,强调要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完善农业收入保险制度,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3]。唐金成和唐伟文(2022)详细分析了广西农业保险的现状,指出财政补贴制度、监管体系、服务水平及科技应用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通过优化补贴机制、完善监管、提升科技赋能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农业保险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4]。李海舰(2019)在分析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时,虽非直接针对农业保险,但其提出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以及数字化平台、智能化服务的发展策略,对农业保险的数字化转型同样具有启示意义[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农业保险在时空上的限制,提升服务效率与覆盖范围,而且能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风险的精准评估与快速响应,为农业保险的创新与优化开辟了广阔空间。然而,我国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产品种类单一、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农户保险意识淡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保险效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农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化,代表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本次疫情过后,农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农产品的供应、销售等问题更加地深入民心,作为为农业农产品提供风险保障的农业保险,更加需要跟随农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大的趋势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为农业保险提供升级转型。而我国农业保险与互联网的结合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已经成熟多年,在国外的农业保险定损过程中也有诸多应用,但我国互联网数据在农业保险方面的运用,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所以本文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高效、普惠的农业保险体系[6]。本研究将从政府层面、企业服务层面、农户需求层面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当前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赋能农业保险,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创新服务模式、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农户认知等策略,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风险保障。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2.1. 获取数据能力提高,驱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2.1.1. “互联网+”技术提供精确数据助力农业保险发展

首先,精准承保与风险评估能力的提升是“互联网+”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传统农业保险往往受限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理。而大数据时代下,借助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GIS (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保险公司能够实时掌握农田环境的详细数据,包括作物健康状况、土壤质量、水分含量以及气候条件等。这些数据的集成分析,使得保险公司能够在微观层面准确评估每一块土地的风险等级,从而设计出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产品,避免了“一刀切”的笼统承保模式,有效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可能性。其次,“互联网+”技术加速了理赔流程,减少了欺诈风险。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使保险公司能够建立灾害模型,快速响应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自动触发理赔程序。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每笔理赔交易都被记录在链上,大大提高了透明度,有效抑制了欺诈行为。智能合约技术则进一步简化了理赔流程,一旦触发预设条件,即可自动执行赔付,极大地提升了农户的理赔体验和满意度。最后,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同样受益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数据透明度和实时性。通过数据分析,政府可以迅速评估农业保险政策的效果,及时调整补贴策略和监管框架,确保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同时,技术的进步促使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沟通机制,为农业保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7]

2.1.2. “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保险产品多元化

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我国农业保险的升级仍是在依靠农业从业者的需求来被动升级,缺乏创新的主动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进行了农产品价格改革,被保险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逐渐从“保成本”转变成为“保价格”“保收入”。

目前我国的农险险种所能为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障依旧是以保成本为主,这就与基本的需求相脱节,保成本类的农业保险只是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农业基本风险的赔偿,无法进一步的帮助农业从事者进一步的扩大生产,更无法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农业备受关注,农业的生产重要性深入国民内心,而在农业进一步受到国家政策支持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其风险管理的工具,农业保险在信息时代个性化产品需求逐渐取代共性化产品需求,保险所能提供的主要功能虽然依旧是风险保障,伴随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与我国农村数字化,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也需要向更多的细节处不断扩展。通过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细致剖析,保险设计者能准确捕捉到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及其特殊风险,通过历史灾害记录的梳理,可以明确哪些自然灾害对特定区域的威胁最大,为开发针对性保险产品奠定基础。基于上述调研,各种类的定制化保险产品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高度针对性与灵活性。高保障产品创新、指数类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农业保险功能扩展试点创新不断涌现[8]。大灾保险准备金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的成立,都是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典型案例,使中国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保险方案需提供多层次保障选项,允许农户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保障级别。此外,融合现代科技,如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使得保险产品具备智能化特征;实时监测与预警,不仅提高了风险防控的效率,也增强了农户的参保信心。农业保险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给农业保险提供更为精确的预测与分析,使得农业保险产品多元化,风险费率计算合理化、精确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加精确的保证,推动我国农业再生产规模。

2.2. 优化农业保险运营,向数字服务化迈进

2.2.1. 提高保险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随着线上支付平台如微信、支付宝的兴起,保险服务在这些大型数字化平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相较于传统线下保险门店,这类平台为保险行业开辟了更为便捷且成本效益更高的营销渠道,显著削减了保险公司的营销开支。一个里程碑事件发生在2016年12月20日,蚂蚁金服在北京宣布,将“互联网+农业保险”整合进其“农村淘宝”发展战略中,依托其成熟的销售网络,与多家保险公司达成合作,成功试水农业保险的线上销售模式,并累积了宝贵的销售与消费者行为数据。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农业保险服务向数字化的迈进,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对农业保险客户的精细化分类。通过大数据分析,保险公司得以更精准地把握农户的具体需求和特征,实现了客户群体的细分,进而为不同类型的农户量身打造保险产品,降低了承保成本,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还促进了行业内数据的初步共享,使得保险企业在比较各自的业务运营情况时,能够识别并简化冗余的经办流程,加速业务处理速度,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随着投保流程的简化,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门槛降低,兴趣与意愿相应提升,直接促进了农业保险业务量的增长。因此,互联网+农业保险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通过技术驱动,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风险管理提供了高效、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2.2.2. 增强监控技术,攻破我国农户分散经营难题

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实现了对被保险对象状态的实时追踪,使保险双方能够即时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因农户分散经营而面临的管理难题。通过互联网的可视化特性,增强了信息透明度,有效抑制了道德风险,提升了农业保险业务的诚信度与效率。

从保险业务运营的视角审视,降低承保与理赔成本是破解我国农业保险因农户分布广泛而导致高成本运作的关键。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风险评估的精确度与效率,保险公司得以更便捷地获取农业、地理及农户的详实数据,减少了数据采集的人力物力消耗,从根本上削减了运营成本,克服了农户分散经营对保险业务的不利影响。同时保险经营的稳健性有赖于其风险承载能力,“互联网+”模式的引入增强了这一能力,也提升了对农业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监管的效能。鉴于农业保险中保险标的的独特性,道德风险与逆选择的管控尤为复杂,而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保险的深度融合,通过获取更丰富的保险标的及行业动态信息,利用网络的高效性和信息的实时更新,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障碍,缩小了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不仅在承保阶段有效减少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行为,还降低了保险运营中的监督成本,促进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与风险控制能力的持续优化。

2.2.3. 强化数据采集与分析,促进风险精准评估与定价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互联网 + 农业保险首先构建了全面、精细的数据采集体系。例如土壤湿度、气候条件、作物生长周期、病虫害情况等关键农业指标。同时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自动采集。这些数据随后被上传至云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深度挖掘,识别出影响农业风险的关键因素,为保险产品设计、风险评估和定价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历史赔付数据和实时监测信息,可以更精确地评估不同区域、不同作物面临的特定风险,实现保险费率的个性化定制。例如对于易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可基于历史降水数据和未来天气预报,动态调整干旱保险的费率。这种动态定价机制不仅更公平地反映风险成本,还鼓励了农户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受灾概率。最后,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保险合同、理赔证据等关键信息,实现理赔过程的透明化、可追溯,有效防止欺诈行为,加快理赔速度。并且集成AI聊天机器人和远程视频审核功能,农户可通过手机APP便捷提交理赔申请,并得到即时反馈和指导,显著提升农户满意度。

2.2.4. 强化风险管理与防控

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保险通过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灾害预警系统,整合气象、地质、病虫害等多源数据,通过模型预测自然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及影响范围。一旦系统预测到潜在风险,将立即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通知农户和保险公司,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目的。在风险灾害事故发生后,互联网科技全力支持灾后快速评估,利用无人机航拍、卫星图像分析等技术,对受灾区域进行快速、全面的灾情评估,替代传统的人工现场勘查,大幅缩短评估周期。并结合地面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形成详实的灾损报告,为保险公司快速理赔提供准确依据,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灾后救助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通过在线平台开展农业灾害管理与应对技术的培训课程,提升农户的自救互救能力,并且提供远程技术咨询,指导农户在灾后进行科学补救——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实施补种措施等,尽快恢复生产,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

2.2.5. “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借助“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安信农险在黑龙江省利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对玉米种植区进行监测,实时获取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湿度及病虫害信息,并据此为当地农户定制个性化的保险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评估不准确的问题。与此同时,在2023年台风“杜苏芮”影响期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福建省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受灾情况和理赔过程,当预设的赔付条件被触发时,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赔付程序,这不仅加快了赔付速度,还提高了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了欺诈行为的发生。此外,人保财险在山东省推出了基于降雨量指数的小麦干旱保险,利用当地气象站提供的历史降雨数据和预测模型来确定保险费率,一旦实际降雨量低于约定水平即启动赔付,这种产品设计显著降低了传统评估方法中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消耗。同样在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些大型农场采用物联网技术部署智能灌溉系统和土壤湿度传感器,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控土壤水分含量,并将数据发送给保险公司用于评估干旱风险,从而帮助保险公司根据连续数周缺乏有效降水的数据调整保险费率,并向农民提供额外的风险管理建议。以上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互联网+”手段优化农业保险的风险评估、简化理赔流程、开发多元化的保险产品,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者,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发展“互联网+”农业保险难题

3.1. 政府策略优化:推动“互联网 + 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向“互联网+”模式转型过程中,在政府层面面临多重挑战。网络覆盖不足和通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农村地区获取数字金融服务的能力,这主要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及地理条件复杂等因素共同导致;为改善现状,政府需加大农村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投入,并通过引入PPP等创新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保农户能够便捷接入互联网服务。此外,政策法规配套不完善,特别是在“互联网 + 农业保险”领域缺乏专门法律法规,影响市场规范化发展;解决此问题需要加快立法进程,制定促进创新且有效防范风险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监管框架。随着业务模式变化,传统监管方式难以满足新需求,政府应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监管效能,同时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智能监管体系以增强市场透明度与公平性。农业数据孤岛现象则反映出部门间协作不畅和标准化工作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当推进数据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统一的国家级农业大数据平台,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注重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最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农户数字技能差异显著,成为他们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政府需制定针对性教育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民教育,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数字素养水平,从而增强农户对“互联网 + 农业保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3.2. 企业策略优化:提升“互联网 + 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中的效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企业推进“互联网 + 农业保险”需应对多方面的挑战。产品创新能力方面,单一化的保险产品限制了市场适应性和吸引力,这反映了市场需求洞察力不足及研发能力的薄弱。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强化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农户需求,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精准灵活的产品,例如基于作物生长周期或市场价格波动设计的创新型保险产品,以提升市场竞争力。技术应用深度上,尽管存在多种先进技术,但如何有效整合这些技术于业务流程中仍是一个挑战。企业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养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取得进展,从而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市场渗透率低表明现有市场营销策略不够精准,企业应利用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数字平台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如通过短视频介绍产品功能或开发易于操作的应用程序,方便农户了解信息并在线投保,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方案。完善的风控体系是保障业务稳健运行的基础,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必须持续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智能识别与预警,并优化理赔流程采用电子签名、区块链等技术确保交易透明性,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有效的合作机制能够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进步,企业应积极探索与政府、科研机构、农业合作社、金融科技公司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如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风险研究项目,与金融科技公司共享数据资源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方式降低成本并加速创新步伐,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3. 克服农户障碍:促进“互联网 + 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中的普及与深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互联网 + 农业保险”的普及与深化,在消费者层面,农户作为保险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其面临的难题成为影响这一进程的关键因素。从而深刻影响农户参与“互联网 + 农业保险”的意愿与能力。

第一,信息不对称的制约:由于农业保险产品多样且专业性强,加上农村地区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农户往往难以获取充分、准确的保险信息,难以评估不同保险产品的优劣,导致选择困难或错误决策。这要求保险公司和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简便易懂的方式,如在线教育、多媒体宣传等,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增强农户的保险意识和选择能力。

第二,经济承受能力:尽管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来说,剩余的保费支出仍可能构成负担。因此,保险公司需要设计更多经济实惠、灵活多样的保险产品,如小额保险、指数保险等,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需求,减轻其经济压力。

第三,数字技术接受度与操作能力的不足: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老年农户,可能因教育程度较低、对新技术接触少,而不熟悉互联网操作,这限制了他们利用“互联网 + 农业保险”服务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培训教育、简化操作流程、提供线下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农户跨越数字鸿沟,提升其数字技能。

第四,信任与文化认知障碍:传统观念、过往的负面经历或对新技术的不信任感,导致农户对“互联网 + 农业保险”持观望态度。建立信任需要时间,保险公司需通过透明的业务流程、及时的理赔服务、良好的口碑传播等方式,逐步树立品牌形象,同时,政府和社区的正面引导也至关重要,通过成功的案例分享、政策解读,帮助农户建立对农业保险的信任,改变其固有的认知观念。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我国“互联网+”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4.1. 政府引领与支持:构建“互联网 + 农业保险”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促进“互联网 + 农业保险”的深度发展,政府需采取具体且可行的措施,从法规完善、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激励及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构建系统化支持体系[9]。首先,在法规完善方面,政府应加快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 + 农业保险”领域的监管框架,包括界定服务边界、保护农户信息安全和规范产品设计与销售行为等,并通过部分地区试点评估效果后再逐步推广至全国,确保法律保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关于政策扶持,出台具体的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减免措施时,应特别关注小农户和贫困地区农户的需求,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采用分级补贴方式减轻经济负担,同时加大对农村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基站的投资力度,优先覆盖最具潜力但条件较差的地区,并探索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以减少长期运营成本。在建立全国性的农业大数据中心方面,政府应主导整合农业、气象等多个领域的数据资源,鼓励多方参与形成数据共享机制,初期集中开发几个关键应用场景并逐步扩展,同时建立健全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政策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对于科技创新激励,政府不仅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遥感技术、物联网等领域技术研发,还需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注重培训专业人才,并通过示范项目展示成功案例增强各方信心。最后,在市场环境优化方面,政府需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进入门槛,吸引更多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参与,加强市场监管避免过度干预的同时保持市场活力,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联合工作小组等方式整合多部门资源提升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组织研讨会和培训班邀请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和农户代表共同探讨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确保政策红利能切实惠及广大农户,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可以使政策建议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更具实施性和操作性。

4.2. 企业驱动与创新:助力“互联网 + 农业保险”的深化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企业作为农业保险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推动“互联网 + 农业保险”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确保措施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操作细则,并考虑成本效益与可行性,企业应从多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在产品创新方面,农业保险公司需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产品,如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等,并利用互联网技术精准分析农户需求。为此,企业可以与地方农业部门合作,收集并分析特定地区的农业生产数据,以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并降低研发成本,确保产品贴合实际需要。其次,服务优化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通过官方网站和移动APP简化投保流程,实现在线一键投保、快速理赔等功能,并建立智能客服系统提供全天候咨询服务,探索“保险 + 服务”模式,结合气象预警信息为农户提供灾害预防建议,从而增加附加值并提升用户满意度。再者,技术应用作为推动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企业需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例如通过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状态结合遥感数据预测风险,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及服务个性化水平。初期可以选择一些高风险地区或重要作物进行试点项目,验证技术的有效性后再逐步推广,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并最大化投资回报。此外,合作共建有助于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农业保险公司应积极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农业大数据资源,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保险普及率。例如,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既可以获取前沿技术支持,又能培养专业人才。最后,市场教育与农户参与是构建高效农业保险生态系统的基础,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社交媒体、乡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保险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农户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参保意愿,同时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并处理农户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确保其更加贴合农户的实际需求,共同促进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上述具体措施,企业可以在推动“互联网 + 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4.3. 农户赋能与参与:促进“互联网 + 农业保险”的有效实施与持续优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户作为农业保险的最终受益者,其积极参与、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的增强及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于农业保险的普及与优化至关重要。首先,提升农户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基础,政府、保险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举办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播放教育视频等多种形式,普及农业保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理赔流程等知识,帮助农户认识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并理解农业保险作为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的价值。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农户需积极掌握基本网络操作技能,利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访问农业保险在线平台进行自主投保、查询保单、提交理赔申请等操作,并借助农业气象APP、农业技术服务平台获取天气预报、病虫害预警等信息,结合保险产品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再者,合理选择匹配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也是关键,农户应根据种植作物类型、自然条件和以往受灾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金额、保费成本及理赔条件,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产品对比服务做出理性选择。最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促进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优化,农户应勇于提出购买保险及理赔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通过在线客服、用户评价系统或直接反馈给保险公司,促使保险公司及时调整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更好地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共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农业保险能够真正惠及农村、农业和农民,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金成, 黎宝鑫. 物联网赋能我国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研究[J]. 南方金融, 2023(9): 15-27.
[2] 庹国柱, 李慧. 将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进行到底[J]. 中国保险, 2022(2): 14-20.
[3] 唐金成, 揭宗康.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业收入保险创新发展研究[J]. 西南金融, 2024(1): 93-104.
[4] 唐金成, 唐伟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 2022(6): 54-62.
[5] 李海舰, 田跃新, 李文杰.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10): 135-146.
[6] 庹国柱, 张峭. 论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J]. 保险研究, 2018(7): 7-15.
[7] 卢尔泰, 吴啸峰. 农业保险怎样借力“互联网+”发展[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2(11): 134-143.
[8] 尹成杰. 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 36(6): 4-8.
[9] 朱俊生, 庹国柱.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需要相应政策支持[N]. 中国保险报, 2016-08-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