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与路径
Empowering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Digital Economy: Value, Challenges, and Paths
DOI: 10.12677/ecl.2025.1451378, PDF, HTML, XML,   
作者: 张相前*, 杨秀竹: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刘 川:贵州大学人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数字经济乡村文化振兴数字技术赋能文旅结合Digital Economy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摘要: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的迫切需求和强大动力。当前乡村文化发展面临文化认同危机待化解、移风易俗工作待推进、文旅融合潜力待激发等多重现实困境。乡村文化全面振兴作为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支撑,需要以数字经济为关键引擎,融合数字技术以加快彰显乡村文化振兴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治理效能、推动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促进城乡资源整合与双向流动、驱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就业转型的深刻价值意蕴。因此,以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赋能并推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突破:夯实文化发展根基,构建数字基建与文化资源整合体系;激活文化经济价值,创新技术应用与数字产业融合模式;保障文化可持续发展,强化人才培育与乡村数字文化治理。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an inherent support and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n urgent need and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is facing multiple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ri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the work of changing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at needs to be promoted, and the potential for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that needs to be stimulated.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s the core suppor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requires the use of digital economy as the key engine,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the manifestation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ocial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two-way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and drive the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empowering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with digital econom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requires key breakthroughs in the following areas: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cultural resource integration system; Activating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 innovat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digital industry integration mode; Ensuring sustainable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rural digital cultural governance.
文章引用:张相前, 杨秀竹, 刘川.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与路径[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5): 1042-104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51378

1. 引言

当今世界数字化、信息化及智能化浪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颠覆性的数字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等的蝶变升级驱动数字经济发展,进而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引擎与动力[1]。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2]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和强大动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激活乡土文化资源、重塑乡风文明、改善精神风貌,为乡村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当前,乡村文化面临传统流失、文化空心化、低俗化等问题,在探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既在纵向层面以完善政策体系为引导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提升基层干部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认知度与执行力,也从横向层面探索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赋能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突破难点,夯实乡村文化的发展根基,激活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促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农业农村文化现代化转型。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深入运用,数字乡村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3]。尽管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赋能或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与成效日益凸显,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仍然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待化解、移风易俗工作待推进、文旅融合潜力待激发等多重现实困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阶段性成果的取得,数字经济对乡村文化产业的赋能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利用数字资源、如何实现数字工具在乡村文化中的嵌入与创新、如何借力数字平台与信息咨询拓展乡村文旅产品销售,创新乡村文旅结合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

由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下,乡村文化振兴将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赋能所带来的文化资源活化、传播模式创新与产业价值提升,以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口、以提升基层干部与村民数字文化素养为抓手,将数字工具深度嵌入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加速乡村文化从资源挖掘到产业融合的整体转型升级,以期进一步拓展乡村文旅产业链、强化乡村文化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活力与创新动能。

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 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治理效能

数字经济通过重构文化传播机制与社会治理模式,为乡村文化自信的塑造与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新动能。一方面,乡村振兴不仅要推进“塑形”工程,更重要的是夯实“铸魂”基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一些用户通过制作刺激性内容来快速获取流量,导致乡村普遍缺乏文化自信[4]。数字化是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与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在维护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手段,使村民从文化“失语者”转变为文化“讲述者”,显著提升了文化认同感,以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竞争力[5]。另一方面,数字治理工具的应用优化了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如浙江省长兴县依托“乡村大脑”平台整合文化礼堂、矛盾纠纷调解等数据,构建“一屏观全域”的智慧治理体系,村民事务线上办理率有效增强,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文化治理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这种“数字–文化–治理”的协同模式,既强化了村民的文化主体性,又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 推动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6]。而数字技术创新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工具和方法,促进了乡村文化产品多样化、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双重保障。在传承层面,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破解了文化遗产保护难题。如敦煌研究院运用区块链技术为莫高窟壁画建立数字身份认证系统,福建土楼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生成毫米级精度模型,皆体现了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性存续。在创新层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催生了“文化+”文化表达新形态。“文化+”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系统工程[7],即文化与产业要素的融合,如“文化 + 科技”“文化 + 金融”等。数字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实现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而且催生出一批文化新业态、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模式[8]。可见,数字技术不仅保存了文化基因,更通过结合数字化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模式,使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三) 促进城乡资源整合与双向流动

数字经济构建了城乡文化要素双向流通的“数字立交桥”。城市的技术、资本与乡村的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平台实现高效对接。拼多多“新国潮计划”联合100个县域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如陕西凤翔泥塑通过电商直播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同时城市文化消费需求通过“云端”反哺乡村。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9]统计,2023年乡村非遗手工艺线上交易规模达2870亿元,同比增长68%,城乡文化消费市场渗透率从2019年的12%提升至31%。可见,以上所体现的城乡双向流动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文化经济,更重塑了城乡文化关系——从“单向输血”转向“共生共荣”,形成了“城市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资源变现,乡村文化反哺城市精神需求”的良性循环,以至于更好地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双向流动。

(四) 驱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就业转型

数字化不仅推动了乡村生产关系产生变化,而且也加速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催生出一大批数字新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10],有力地驱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就业转型。在乡村文化产业领域,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的深度结合,不仅革新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生产的模式,也拓展了文化表达形式与传播方式[11]。在产业升级层面,通过AR/VR技术推动文旅产业价值链延伸,引入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游客通过数字分身参与虚拟市集交易,带动景区二次消费占比跃升。在就业转型层面,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新高地。如积极鼓励和扩大短视频创作者、数字藏品设计师等新职业群体,通过电商直播、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吸引返乡青年,带动广大农民向“数字文化创客”转型,进而促进乡村青年就业转型。

3.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 文化认同危机待化解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地区在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与心理空间上不断被压缩[12],乡民加速向城镇居民转型,乡村青年活力群体大量流失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危机。从内部因素来看,乡村青年群体的文化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在城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长期在外群体因内化城市与外来文化而与乡村传统文化产生文化疏离,同时外来文化的文化冲击使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削弱其社会地位,加剧了乡村文化传承危机,并引发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危机。从外部因素来看,外来文化侵袭可能加剧文化流失。部分乡村盲目模仿城市文化符号,如安徽某徽派古村将明清祠堂改建为“网红咖啡厅”,尽管使此明清祠堂迎来了守望与新生,但势必也会引发乡村文化原真性争议。更为严重的是,短视频平台中“土味文化”的泛滥,使乡村文化被贴上“落后”“低俗”标签,进一步削弱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而类似的“文化空心化”现象[13]也还可能会导致乡村文化主体性丧失等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

(二) 移风易俗工作待推进

数字化时代放大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移风易俗面临“技术赋能不足”与“文化惯性阻力”的双重挑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14]就提出且强调了“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深化殡葬改革”“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可见,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成为乡村振兴的阻碍,亟需通过文化治理改善社会风气。在实践层面,数字化工具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适配矛盾。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不均,许多偏远地区仍面临数字鸿沟问题[15],限制了数字化工具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另一方面,传统习俗和文化观念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数字化工具的创新应用往往难以迅速打破这种文化惯性,导致移风易俗工作进展缓慢。这就暴露出数字技术与乡土伦理具有一定的文化排斥冲突。

(三) 文旅融合潜力待激发

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等经济形态深度绑定,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然而,乡村文旅产业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意识滞后、教育水平薄弱多方面因素影响,普遍面临数字赋能效果不佳的困境,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潜力尚待激发。具体表现为依然面临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乡村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掘、数字化开发程度相对不足、在新媒体内容生产中乡村居民参与度较低等困境[16]。此外,乡村文旅产业在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方面也存在一定短板。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建设[17]和营销策略,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广泛认知和充分利用。同时,在乡村文化治理数智化的转型场域中,由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具有实践伦理冲突[18],造成现阶段数智化物质条件快速发展和乡村主体数智化思维滞后增长之间的非同步性矛盾、乡村场境传统属性和市场资本现代属性的价值观念冲突。因此乡村文旅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精准定位和有效传播,导致乡村文旅产品与文旅融合潜力激发尚显不足。

4.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创新

(一) 夯实文化发展根基:构建数字基建与文化资源整合体系

一是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为重点,推进5G基站、物联网传感器、数字文化服务站的全覆盖。参考浙江“千村5G”计划,建立文化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将非遗传承人、古建筑、民俗活动等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体系,确保数据可溯源、可确权。同时,构建乡村文化数字资源云平台,推进乡村文化高效传播与便捷共享。借鉴“国家文化专网”建设经验,搭建省–市–县–村四级联动的乡村文化数据中台。

二是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共享。一方面,通过融合数字技术促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生。运用三维建模、数字孪生技术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还原,如安徽宏村通过激光扫描技术生成古建筑群毫米级模型,并开发“AR家谱”系统,游客扫描门楼即可查看家族历史,使文化体验深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文化资源共享联盟,推动跨区域乡村文化数据互通。如湘赣鄂三省联合成立“红色文化数字联盟”,共享秋收起义旧址、井冈山革命遗址等数字化资源,深刻体现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资源,激活红色文化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带动红色研学产业规模实现大幅增长。

三是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与乡村文化数据平台进行有机结合,构建集乡村文化资源分类存储、传播推广、数据安全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加快网络技术的革新升级,增强平台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服务范围,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的高效共享。积极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非政府力量,深化与商业互联网平台及自媒体等数字化产业的协作,进一步拓展文化数字化的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对政府网络平台的补充与协同作用。

(二) 激活文化经济价值:创新技术应用与数字产业融合模式

一是深化“文化IP + 科技”的融合创新。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文化信息鸿沟,促进了城乡文化资源的双向流动与共享[19],这使得乡村文化IP相比以前更能够得到充分挖掘与构建。通过挖掘乡村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IP,并借助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化IP的沉浸式体验与传播,从而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开发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将文化IP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在拓展文旅融合与数字经济新业态方面,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和文化体验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

二是拓展文旅融合与数字经济新业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乡村文化数字平台,提供在线预订、虚拟游览、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服务,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结合乡村特色,开发智慧旅游项目,如智能导览、无人零售等,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性。探索“文化 + 直播”等新型营销模式,借助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乡村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推进文化经济价值长效性转化。建立乡村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和科学评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 保障文化可持续发展:强化人才培育与乡村数字文化治理

一是培育本土数字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相联系的关键纽带,然而当前我国乡村高质量数字经济人才仍严重匮乏,加剧了城乡数字经济发展失衡[20]。针对当前乡村数字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应加大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奖学金等形式,加强乡村数字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数字文化建设。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定期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乡村数字文化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乡村数字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焕发乡村文化的数字化生机与活力。

二是全面提升乡村主体的数字化能力。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文化数字化建设成熟的乡村,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吸引人才推动文化发展;对于落后地区,建议设立专项数字化素养培养基金,重点提升居民智能手机使用能力,鼓励使用主流应用程序拓宽信息渠道,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构建系统化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作为重要基地,制定精准措施,推动数字人才与地区需求对接,尤其注重党员干部的培养,打造高素质乡村骨干,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优化数字治理与政策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数字文化治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村委会、社会组织及居民在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权责关系,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乡村文化数字化提供法律保障,规范数字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同时,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确保政策深入人心,得到有效执行。通过数字治理与政策协同,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5. 结论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的引擎效能,更离不开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的赋能驱动。文章基于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路径创新三个方面展开系统分析。揭示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优化乡村治理效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及驱动经济优化转型的关键作用。探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技术支撑,更通过重塑乡村文化发展、传播与创新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创新的系统性变革。然而,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文化认同弱化、移风易俗阻力、文旅融合不足等深层挑战,其根源在于数字基建不均衡、主体参与度不足及传统与现代存在一定的价值张力。对此,创新性提出夯实文化发展根基,构建数字基建与文化资源整合体系、激活文化经济价值,创新技术应用与数字产业融合模式、保障文化可持续发展,强化人才培育与乡村数字文化治理的创新路径,为破解数字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难题提供有益思考与借鉴。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范柏乃, 盛中华. 数字风险治理: 研究脉络、理论框架及未来展望[J]. 管理世界, 2024, 40(8): 208-239.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3] 白冰.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发展进路[J]. 农业经济, 2024(12): 63-64.
[4] 吴占勇.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短视频实践策略探析[J]. 中国出版, 2022(11): 26-31.
[5] 胡钢, 杨蕙而. 数字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3): 21-29.
[6] 顾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展望[J]. 管理世界, 2022, 38(7): 49-60.
[7] 许璐, 潘越, 谷大川. “文化+”背景下微媒体传播力提升研究[J]. 新闻爱好者, 2022(9): 35-37.
[8] 郭新茹, 顾江.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协整分析——基于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5): 143-149.
[9] 郝宁. 《2023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发布[N]. 中国旅游报, 2024-06-17(02).
[10] 李翔, 宗祖盼. 数字文化产业: 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37(2): 74-81.
[11] 叶紫青, 夏杰长.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内部共生与外部协同[J]. 科学管理研究, 2024, 42(5): 49-56.
[12] 曾润喜, 莫敏丽.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短视频+”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编辑, 2021(6): 23-26.
[13] 郑娜娜. 激活乡愁: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传承与重塑[J]. 江苏社会科学, 2024(1): 146-155.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5-02-24(001).
[15] 尚子娟, 李倩.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3(10): 63-68.
[16] 匡文波, 王天娇. 乡村文化振兴下新媒体数字传播策略[J]. 中国编辑, 2021(12): 21-26.
[17] 文丰安. 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障碍及实践路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 42(1): 5-16.
[18] 李少惠, 何志强. 乡村文化治理数智化转型: 伦理冲突与纾解之道[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6(6): 58-68.
[19] 万科, 曹鹏翥, 罗秋怡, 郭喆彤.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 2025, 41(4): 5-10.
[20] 白冰, 刘微微.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5, 47(S1): 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