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强化理论的公共政策执行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Optimization Based on Reinforcement Theory
摘要: 公共部门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福利与公平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公共部门在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公共政策正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桥梁,公共政策执行的质量对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公共政策的执行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理论作为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的重要理论,通过奖励与惩罚机制来影响个体行为,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与绩效,对提升公共政策执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强化理论解决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所以文章从强化理论出发,探讨强化理论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应用及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首先明确了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强化理论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基于现存问题借鉴强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提出相应对策,为公共政策执行优化提供借鉴参考,借此提高公共部门所供公共服务的质量。
Abstract: As the primary provider of public services, the public sector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safeguarding citizens’ rights, and promoting social welfare and equity. It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cornerstone for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ublic sector holds a crucial position in society, and public policy acts as a vital bridge for the public sector to deliver public services. The quality of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tly impacts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ublic sector. Therefore, resear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Reinforcement theory, as a significant theory i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influences individual behavior through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s, thereby enhancing work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It holds substantial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reinforcement theory can be utilized to address exis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tarting from reinforcement theory,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in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its impact on policy outcomes. It first cla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and the role of reinforcement theory,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finally proposes solutions based on the core ideas of reinforcement theory. These proposal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ptimizing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offered by the public sector.
文章引用:鲜雨. 基于强化理论的公共政策执行优化研究[J].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5, 14(3): 600-607. https://doi.org/10.12677/mse.2025.143067

1. 研究背景

在当代社会,公共部门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公共政策正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桥梁,公共政策执行的质量对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公共政策的执行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理论作为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的重要理论,通过奖励与惩罚机制来影响个体行为,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政策执行者的需求和动机,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与绩效,对于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利用强化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加强政策执行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对提升公共政策执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公共政策执行优化提供借鉴参考,借此提高公共部门所供公共服务的质量。

2. 相关概念概述

2.1. 强化理论概述

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及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所提出,是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典型代表,其深远影响体现在管理实践中。此理论基于学习的强化原则,旨在理解并调整人类行为模式。作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斯金纳强调,个体或生物为了达成目标,会通过特定行为作用于环境。若该行为带来正面反馈,其在未来将更有可能重现;反之,则减少或消失。通过正强化或负强化手段调整行为后果,进而修正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又称为行为修正理论[1]。强化的核心概念是“强化”,在心理学层面指增强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联性。对应于管理学范畴,它描述的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包含前因与后果)之间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即通过持续改变环境刺激,以增强、削弱或消除特定行为。大致而言,强化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两大类:正强化针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给予奖励,以此加强行为,促进目标实现;负强化则通过适度惩罚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直至消除。深入剖析,强化行为还可细分为四类: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以及衰减[2]

2.2. 公共政策执行概述

公共政策是伴随着公共权力机构的出现而诞生的,一旦经过合法程序的公布,它便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将公共政策的目标转化为实际政策的唯一方式是将这些政策付诸实践。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人是核心参与者,他们的认知、情感、意识和利益需求等多种心理要素共同决定了选择性执行行为的形成。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执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世故以及官本位等负面因素所导致的。由于公共政策是一种指导政府如何分配社会利益的行政行为的基本理念,因此它主要针对的是广大的民众。如果公共政策的执行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天平”,那么这将不可避免地对广大民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这可能会引发目标人群心态的不均衡和不和谐,从而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群体的利益,那么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被扰乱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3]。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由政府等决策实体利用其被授予的公共权利来区分社会的利益需求,并采取策略来调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公共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决策者在其法律授权的范围内采纳措施来解决公众问题,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社会公共管理权力结构相互影响的产物。公共政策实现了利益的区分、分配与协调[4]。执行可以被视为目标设定与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之间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是指政策实施者通过构建组织结构,利用各种政策资源,并通过解释、宣传、实验、执行、协调和监控等多种手段,将政策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果,从而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5]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检索电子资源,搜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强化理论和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论文及官方新闻报道的公共政策执行实践,主要依托中国知网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上的核心期刊和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与总结。

3.2. 问题分析法

本文先概述管理学经典传统理论——强化理论,明确了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性以及强化理论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公共部门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成因,最后基于现存问题分析借鉴强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3.3. 案例分析法

本文以强化理论实践与政策执行实践的具体案例为基础,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案例来探究强化措施如何影响政策执行人员的行为及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阐述研究强化理论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应用对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的意义。

4. 研究现状

4.1. 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聚焦多个公共政策相关领域: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亚洲沿海国家因人口集中易受气候变化冲击,新加坡以渐进水政策克服资源劣势并获赞誉,Bhullar L (2013)研究评估了其水事政策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贡献,分析了政策的有效性及面临的挑战,为其他国家城市提供借鉴[6]。在公共卫生领域,Gogoi和Sumesh (2022)基于卫生政治经济学模式以及印度公共卫生保健系统存在卫生不平等的现实问题,指出政策制定需考虑多元社会登记册及其交叉性,且医疗保健政策应具动态性、灵活性,需充分基层研究支撑并贯穿公平理念[7]。技术创新维度,Rijnsoever等(2015)研究结合创新系统与社会网络理论,以荷兰创新系统与沼气能源技术为例,探讨网络位置和创新项目构成对新兴技术多样性的影响,结论为新兴技术多样性产生提供微观解释,助力设计“智能”创新政策[8]。财政政策研究上,Srithongrung与Kriz (2014)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发现税收对经济增长短期有负面影响,公共资本支出短期和中期都有积极影响,经营性支出在整个分析期均呈正效应[9]。环境政策领域,Bizikova等(2018)提出将多边环境协定国际义务与国家发展重点、战略结合的方法,基于DPSIR框架,确定了政策连贯路径以推进协定实施、助各国履约,并在加勒比地区案例研究中应用。表明,解决环境退化、改进协定的实施,需国际和区域机构找出协定关联,制定连贯政策,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10]

4.2. 国内研究

陈振明(2004)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政策分析体系:理论维度涵盖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政策网络的博弈模型;方法维度创新性地提出“政策工具–政策网络–政策学习”三维分析框架,融合了成本效益分析、多准则决策、系统动力学模拟等量化工具与参与式观察、话语分析等质性方法;技术维度则聚焦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前沿技术。系统演示了理论模型在复杂政策场景中的应用路径,为政策分析者提供了可操作化的方法论工具箱[5]。张金马(1992)首次将政策科学定位为“连接政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其理论框架包含三大核心模块:政策过程模型、政策工具谱系、政策环境分析。研究方法部分突破传统文献综述范式,创新性地引入“政策文本分析–利益相关者访谈–历史制度主义比较”三位一体研究法,为早期政策科学本土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1]。陈庆云(2011)提出“政策生命周期动态分析模型”,将政策过程解构为问题建构–方案选择–合法化–执行–评估–终结六大阶段,并首次将“政策学习”嵌入各阶段作为关键变量。深入探讨了政策环境的三重嵌套结构:宏观制度环境、中观组织环境、微观执行环境[12]。黄健荣(2019开创性地提出“政策排斥论”,将政策排斥分为结构排斥、认知排斥、技术排斥三大类型。研究方法上,融合了“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大数据文本挖掘–深度访谈”的混合方法,通过“长三角地区环保政策公众认知差异”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政策排斥对政策合法性的侵蚀效应,并提出“包容性政策设计”的优化路径[13]。秦德君(2017)构建了“决策要素–决策过程–决策结果”的三维分析框架,其中决策要素包括决策主体、决策信息、决策情境;决策过程则细分为问题识别–方案生成–风险评估–合法化四阶段。提出了“情景规划–压力测试–适应性管理”的决策优化策略[14]。朱亚鹏(2013)创新性地提出“政策企业家”理论,将政策议程设置视为政策企业家、政策网络与制度环境的互动结果。研究方法上,采用“政策过程追踪法”,通过“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制定”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政策变迁中“试点–扩散–制度化”的路径依赖特征。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政策工具箱,并提出了“政策试验–制度嵌入–社会学习”的本土化政策过程理论[15]

4.3. 文献述评

当前公共政策研究主要聚焦于三大方向。其一,政策工具与效果评估方面,国外研究侧重政策工具设计及对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环保的协同效应评估,国内则构建本土化分析框架,揭示政策变迁路径依赖于制度突破机制,但多关注政策设计前端,对执行中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研究不足。其二,政策执行影响因素上,国外揭示其受制度环境、资源分配效率、利益相关者协调等制约,国内提出政策排斥等理论,强调结构性与认知性障碍,虽影响因素被广泛识别,但缺乏理论框架与动态优化方法的结合路径。其三,本土化理论与方法论创新方面,国内在政策生命周期模型、政策企业家理论等方面有突破,并融合新技术工具,但创新多聚焦静态视角,对执行中的动态循环机制缺乏系统性解释,且现有研究将政策执行视为静态“工具–目标”映射,忽视执行者行为、环境反馈与策略调整的动态交互,政策执行涉及宏观制度环境、中观组织网络与微观个体行为的交互作用,现有研究难以整合多层次影响因素。强化理论作为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于学习的强化原则,旨在理解并调整人类行为模式,其核心逻辑与政策执行中的动态性优化研究,将突破传统政策分析的静态局限,通过动态反馈机制与行为决策优化,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优化需求高度契合,通过恰当的强化手段可以实现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是以本文基于强化理论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优化研究,将突破传统政策分析的静态局限,通过动态反馈机制与行为决策优化,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

5. 公共政策执行失控问题及表现

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包括将已经合法化的政策方案实施,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实现政策的目标。因此,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公共政策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构成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部分。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可能与最初的预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甚至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失控的情况。政策执行的失序不仅会妨碍政策目标的达成,还可能引发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和社会不稳定。公共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与政策执行的失序有所关联[5]。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从因“揽政”而出现的“乱作为”,转变为因“懒政”而出现的“慢作为”和“不作为”等政策失控现象[16]。公共政策执行失控主要表现为:政策敷衍、政策附加或阻截、政策抵制、政策扭曲等现象[5]

政策执行的负强化表现,通常指的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策执行不力、偏离政策目标或产生负面效果的现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替代执行

替代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与原政策精神相背离的做法,表面上保持与原政策相一致,实质上执行的是与原政策相去甚远的内容。这样的执行策略导致了原始政策的实施困难,破坏了公共策略的一致性和完整度,并且损害了我国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以及人民的利益。这一情况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在政策实施阶段,对于政策的监控和管理未能彻底到位,导致执行信息沟通存在阻碍,进而使得上级无法充分了解到下级如何有效执行。

5.2. 象征执行

象征性执行,也常被描述为表面化的执行或仅仅是表面的执行。这意味着政策在实施时只是被简单地宣传,只做了表面的工作,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措施,导致政策未能真正实施。这种执行方式严重伤害了群众感情,增加了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无论是积极象征执行还是消极象征执行,都未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

5.3. 选择执行

选择执行意味着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执行机关或相关人员遵循利益最大化和避免损害的原则,仅选择执行对自己有益的部分政策,而不执行其他部分,这导致了政策内容的不完整和缺失。我国目前的行政立法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当的执行行为。这样的执行策略与公共政策的全面性原则相悖,导致政策的功能难以充分展现,同时也使得政策的目标难以达成。从理论上讲,选择执行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但这也扭曲了“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平衡,对整体利益造成了损害。

5.4. 附加执行

所谓的附加执行,是指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加入了不适当的元素,导致政策的范围、范围、目标和力度超出了最初的预期,从而盲目地扩大了政策的作用范围。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即对同一地区制定相同的政策或出台类似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情况的措施。这样的执行策略不仅增强了原有政策的调节能力和覆盖范围,还消耗了更多的政策资源,并为地方保护主义创造了机会。因此,必须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避免附加执行带来的危害。附加执行体现了政策灵活性的显著增加,常常以执行上级政策为借口,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策略,以追求个人利益。

5.5. 迟缓执行

迟缓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接到政策指令后,未能及时采取行动,导致政策执行滞后。这种执行方式影响了政策效果的及时发挥,甚至可能使政策失去原有的时效性,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5.6. 截留政策

截留政策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政策传递过程中,故意将政策内容截留,不向下级或目标群体传达,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这种执行方式严重破坏了政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政策目标无法实现。

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都严重妨碍了政策的高效实施和政策目标的达成。为了预防这些负面加强的表现,有必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升政策执行者的专业素质和执行能力,以确保政策能够得到全面、精确和及时的实施。

6. 运用强化理论优化公共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一旦公共政策经过合法程序,它便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政策执行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活动。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的愿景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成功与否[17]。强化理论指出,通过有效识别并利用或调整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对员工行为进行适时强化,能显著激发工作热情,进而优化工作绩效。鉴于此,将强化理论融入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激情,从而优化公共政策执行[18]成功的强化理论政策执行案例有很多,比如垃圾分类奖励制度:在一些城市,为了推广垃圾分类,政府实施了垃圾分类奖励制度。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可以获得积分或实物奖励。这种正向激励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度,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以及教育领域的奖学金制度:在教育领域,奖学金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强化理论应用。为了奖赏那些学术表现出色和成绩卓越的学生,学校特地设立了奖学金。这种正向激励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展示了强化理论在政策执行中的成功应用,通过正向或负向的激励措施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者而言,行为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履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19]。将强化理论运用在政策执行中,可以有效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6.1. 明确政策目标与期望行为

政策制定初期,组建由政策专家、行业代表及公众代表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收集各方需求与期望。依据调研结果,运用数据分析模型精准确定核心目标,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发放;利用政府官网、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政策解读视频与动画;组织政策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等,使政策执行者、受益者及社会各界对政策目标和期望行为形成共识,增强执行动力与积极性。

6.2.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针对政策执行中的积极行为与优秀成果,制定详细的奖励标准与操作流程。以环保政策为例,企业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根据超额减排量给予不同档次奖金,同时为表现突出的员工提供晋升机会及培训学习名额;公众积极参与绿色公益活动,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环保产品奖励。将政策执行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各岗位在政策执行中的职责与考核权重,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由专业评估小组进行数据统计与实地考察。对表现突出者,在年度表彰大会上给予公开奖励,并在晋升评优中优先考虑;对表现不佳者,安排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制定改进计划,定期跟踪评估改进情况。

6.3. 实施负向强化措施

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流程监控机制,以便及时识别并纠正那些偏离政策初衷的行为。引入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政策执行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设立专门的政策执行反馈邮箱、热线电话及在线反馈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对紧急问题加速处理,对一般性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每周形成反馈报告。根据反馈情况,组织专家评估分析,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执行方案,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6.4. 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支持

全面评估政策执行所需资源,制定详细的资源配置计划。在人员方面,根据政策执行任务需求,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同时招聘具有相关经验的人才,确保各岗位人员充足且专业能力匹配,并开展岗前培训。在物资方面,提前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储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建立物资供应保障应急预案。在财务方面,确保政策执行经费足额投入,设立专项账户进行管理,定期进行财务审计。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投入专项资金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政策执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政策执行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共享。运用技术工具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持续观察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以便及时处理。

6.5. 加强宣传与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元媒体广泛宣传政策内容与意义。制作生动有趣的宣传广告,在黄金时段播放,在网络平台进行精准推送。开展政策宣传进社区、企业、学校活动,在社区举办政策知识竞赛,在企业开展政策解读讲座,在学校开展主题班会,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通过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政策执行过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政策落实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政策执行人员的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组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培训内容包括政策背景、目标、执行标准、操作方法等方面。定期对执行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提高其政策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6.6. 促进公众参与与反馈

建立公众参与政策决策机制,通过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在政策制定前,提前发布公告,邀请公众代表参与听证会和座谈会,同时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政策目标、措施等方面的看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设立公众监督小组,定期向公众汇报政策执行情况。充分发挥公众在政策执行中的监督作用,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在政府官网设立政策执行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设立公众监督举报平台,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建立快速响应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公众对政策执行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建议经研究分析后采纳并体现在政策调整中,不合理或错误建议给予耐心解释说明,定期总结分析反馈情况为政策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7. 结论

总结研究发现,强调强化理论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的意义。将强化理论运用在政策执行中需要明确政策目标与期望行为、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实施负向强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支持、加强宣传与教育以及促进公众参与与反馈等多方面的努力。这些措施将共同作用于政策执行过程,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 第7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2] 董思萱. 斯金纳强化理论思想探析[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8(7): 170-171, 181.
[3] 杨铖.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公民心理与行为分析[D]: [博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8.
[4] 蔡立辉, 王乐夫. 公共管理学[M]. 第3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5] 陈振明.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 Bhullar, L. (2013)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Water Policy: Lessons from Singap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1, 152-159.
https://doi.org/10.1002/sd.1546
[7] Gogoi, N. and Sumesh, S.S. (202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Health Inequalities and Inequities in India: Complexitie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Inclusive Public Health Care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52, 225-235.
https://doi.org/10.1177/00207314211066748
[8] van Rijnsoever, F.J., van den Berg, J., Koch, J. and Hekkert, M.P. (2015) Smart Innovation Policy: How Network Position and Project Composition Affect the Diversity of an Emerging Technology. Research Policy, 44, 1094-1107.
https://doi.org/10.1016/j.respol.2014.12.004
[9] Srithongrung, A. and Kriz, K.A. (2014) The Impact of Subnational Fiscal Policies on Economic Growth: A Dynamic 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33, 912-928.
https://doi.org/10.1002/pam.21784
[10] Bizikova, L., Metternicht, G. and Yarde, T. (2017) Environmental Mainstreaming and Policy Coherence: Essential Policy Tools to Link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Caribbean Region.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 975-995.
https://doi.org/10.1007/s10668-017-9924-x
[11] 张金马. 政策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12] 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3] 黄健荣. 公共管理与政府决策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14] 秦德君. 公共决策的焦点[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7.
[15] 朱亚鹏. 公共政策过程研究: 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16] 田昊, 李娉. 中国情境下公共政策执行主要问题的转变及其制度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5): 77-83.
[17] 陈振明, 吴勇锋.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实践优势与制度逻辑[J]. 科学社会主义, 2021(4): 113-118.
[18] 洪兵兵. 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2): 139-141.
[19] 马正立. 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四个基本逻辑[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2(3): 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