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益项目对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ports Charity Projects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Based on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摘要: 本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系统探讨体育公益项目对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作用机制。基于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覆盖低的现实困境,研究通过整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构建“生物–社会”双向互构模型,揭示体育干预的跨层次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 在微观层面,结构化运动通过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重塑前额叶–边缘系统的功能耦合,促进孤独症儿童情绪识别与社交意向性的发展;2) 中观层面,体育公益项目通过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协同作用,建立代际赋能网络与社会资本转化机制,解决服务碎片化问题;3) 宏观层面,政策工具的整合不足与跨部门协同缺位,导致社会融合效能受限。针对三维困境,研究提出“个体赋能–家庭支撑–政策创新”的协同路径:通过运动干预激活神经可塑性、创建家庭代际协同网络、构建复杂适应性制度系统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研究为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跨系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the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as a framework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sports public welfare projects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Based on the current dilemma of low coverage of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China,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and social support theory to construct a “biological-social” two-way mutual construction model and reveal the cross-level transmission path of sports interven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1) At the micro level, structured exercise activates 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and reshapes the functional coupling of the prefrontal-limbic system,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social intentionalit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2) At the meso level, sports public welfare projects establish intergenerational empowerment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through the synergy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rvice fragmentation; 3) At the macro level,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policy tools and the lack of cross-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 have limi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integr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dilemma, the study proposes a collaborative path of “individual empowerment-family support-policy innovation”: activating neural plasticity through sports intervention, creating a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collaborative network, and building a complex adaptive institutional system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radigm for cross-system intervention i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文章引用:梁培保, 李芷怡, 蒋宇淋, 刘佳乐, 黄莹, 文小青. 体育公益项目对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J]. 教育进展, 2025, 15(5): 534-54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795

1. 引言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统计数据,全国约有200万孤独症儿童,而其中仅有21.5%的儿童能够持续参与康复干预[1]。这一现状既揭示了康复资源配置与需求间的显著失衡,也凸显了干预模式、服务衔接及跨部门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问题。孤独症儿童在早期诊断、康复介入及社会适应过程中所遭遇的多重障碍,不仅制约了其个体发展,也对家庭、教育机构与医疗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多维的现实困境。在国家战略层面,随着“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推进以及《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特殊教育和康复干预领域迎来了新的政策导向[2] [3]。《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的发布,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和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4]。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构建跨部门、全链条的支持体系,以实现康复服务的精准供给和有效衔接。由此,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上升为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各专业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政策的转向为探索创新性干预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契机,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层面上,近年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跨学科干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揭示个体行为与宏观社会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该理论强调,从微观的个体生理与心理机制,到中观的家庭与学校环境,再到宏观的社会政策与文化氛围,各个层次之间的动态互动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和社会融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探究体育干预在推动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过程中的传导机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价值,还有望为实际干预措施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2. 理论架构

2.1.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干预与社会融合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困难、重复行为以及沟通能力缺陷。随着对孤独症认识的深化,康复干预已逐步从单一的医学治疗转变为涵盖语言、行为、社交技能、认知能力等多维度、综合性的干预体系。社会融合作为孤独症儿童康复的终极目标,既涉及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提升,也包括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的参与度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传统的孤独症康复干预手段过于偏重生物医学模式,主要聚焦于药物治疗和行为矫正,却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其干预目标也多局限于症状的减轻,未能充分重视社会功能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改善[5]。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解孤独症儿童在多重环境系统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外部环境的互动与支持。社会工作介入孤独症儿童家庭,通过评估、制定介入计划、实施干预和监督评估等步骤,帮助家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孤独症带来的挑战,进而促进儿童的社会融合。在社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不仅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社会价值观与跨学科协作的推动。在此过程中,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互动形式,已被多项研究证明能够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功能、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并通过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其社会融合[6]。然而,单一的运动干预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必须与社会支持系统协同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全面康复与社会融合。

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与发展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解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和社会融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个体发展是多层次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微观的个体生理与心理机制,到中观的家庭与学校环境,再到宏观的社会政策与文化氛围,各个层次的互动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干预中,传统的医学模式往往忽视了个体与其社会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缺乏跨系统的协同机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强调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协作,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全面支持。近年来,体育公益项目作为一类独特的社会干预手段,凭借结构化的运动环境和丰富的社交互动平台,显著提升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进而成为推动其社会融合的关键途径。然而,当前的公益项目仍面临服务供给分散、跨部门协同不畅等挑战,这迫切要求政策和实践层面进行系统性整合,以最大化体育干预的效益,助力孤独症儿童实现全面社会融合[8]

3. 体育公益项目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三维困境

当前,我国在孤独症儿童体育干预与社会融合的实践中,面临着多维度的困境,其本质在于传统康复模式与多系统协同机制之间的脱节。这一困境可从理论、实践和政策三个维度予以剖析。

3.1. 理论维度:跨系统传导机制的不完善

传统康复医学常采用单向因果模型,侧重于生物医学指标的改善,而忽视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试图整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构建“生物–社会”双向互构的理论框架[9] [10]。在微观层面,体育干预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帮助孤独症儿童重塑具身认知模式。这一机制源自身体图式动态重组理论,为个体社交意向性的形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11]。另一方面,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体育公益项目作为社会行动的载体,通过制度性仪式的重复展演,有助于重构社会对特殊群体的认知框架。然而,当前研究尚未全面揭示个体行为变革与社会结构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缺口阻碍了跨系统传导效应的深入探索和应用[12]

3.2. 实践维度:服务供给的碎片化

实践层面,当前公益项目普遍面临“碎片化供给”问题,资源分散且系统衔接不畅。家庭、学校、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致使各自开展的干预措施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家庭支持网络普遍脆弱,资源动员和情感支持能力受限。此外,社区资源整合不足,服务机构间信息共享与功能互补机制尚不成熟。此外,不少公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长期稳定的运行保障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干预效果难以量化和持续跟踪。上述多层次、多系统之间的割裂,不仅削弱了单项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也阻碍了体育干预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及整体康复中,从微观生理机制到宏观社会参与的跨层次作用的有效传导。

3.3. 政策维度:政策工具系统性不足

政策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支持工具体系的分散化与缺乏系统性协调上。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教育与康复干预政策,但执行中仍面临结构性障碍。现行政策工具零散、目标分散,缺乏系统性整合,关键环节如专业人才培养、家庭支持及财税激励等未有效衔接,政策效能未充分释放[13]。政策工具之间缺乏协同效应,导致跨部门协作和多系统联动受阻,从而限制了干预措施的整体推进和持续性改进。政策设计与地方实践的不匹配,导致各项措施在执行层面出现断层,阻碍了旨在促进孤独症儿童康复与社会融合的政策措施达到预期成效。

4. 体育公益项目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发展路径

4.1. 个体赋能:神经可塑性与社会认知的具身化重构

孤独症儿童在社会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源于他们在神经发育和社交技能上的差异。体育公益项目通过一系列结构化的运动干预,为孤独症儿童创造了动态且富有挑战性的社交环境。在这些活动中,儿童不仅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境,还要通过实际参与来理解和遵循社交规则,这一过程为他们的神经可塑性提供了促进条件。体育活动中的身体运动和感官刺激能够激活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14]。镜像神经元对理解他人动作和情感起着关键作用。孤独症儿童通过运动干预,逐步学会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预测和解读社交线索。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认知能力,还为情绪识别和社会互动提供了神经生物学基础。随着运动干预的深入,孤独症儿童能够在不断实践中调整和重塑自己的社交行为模式,从而逐步克服社交障碍。此外,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与竞争元素,也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与他人合作、互动的机会[15]。这些经历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分享成功与失败,还促进了他们在社会认知框架中的深度建构。在这种互动中,儿童通过不断的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逐渐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交理解能力。运动不仅修复了神经环路中的局部缺陷,还通过身体经验的积累,帮助孤独症儿童构建起更为复杂的社会认知结构。

4.2. 家庭支撑:创建代际协同的赋能网络

家庭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旅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孩子的首个社交圈,家庭不仅负责基本的生活照料,更在塑造其社会行为、调控情感及促进认知成长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发展的关键支撑系统,然而目前许多家庭面临着支持能力不足、缺乏系统性指导和代际差异等问题,这影响了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构建有效的家庭支撑体系,关键在于打造一个代际间协同合作的赋能网络。家长,作为孤独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核心照料者,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康复成效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的情感支持和行为指导是儿童适应社会环境的关键,尤其是在家长对孤独症的认知和干预技能方面的提升。公益项目应致力于为家长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与教育,以提升他们对孤独症的认识及干预技巧,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儿童参与社会化训练。

代际协同的赋能网络不仅局限于父母的支持,还需要整个家庭系统的参与。祖父母、亲戚等家庭成员的参与不仅能提供情感支持,还能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儿童多维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知识传递、情感支持与行为示范,形成一个全面的支持体系,从而推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同时,家庭支撑网络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家庭的个性化需求[16]。针对不同家庭的经济背景、教育水平等差异,公益项目需针对家庭差异提供定制化服务,借助系统化支持和代际协同网络,强化家庭支撑,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全面帮助,助力其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健康成长并适应社会。

4.3. 政策创新:建立复杂适应性制度系统

尽管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如特殊教育的推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等,以支持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碎片化、功能性不足和协调性差等问题。因此,推动政策创新,建立复杂适应性制度系统,是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重要路径。政策创新需聚焦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多领域协同,构建全面且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1) 政策整合与协同机制建设:政策制定应注重系统整合,特别是在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通过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政策工具的有机结合,形成联动效应,以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例如,茂名市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成功吸引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提升了生活质量。同时,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如某市一中与社区、企业、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资源整合模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促进部门间的合作,推动公共资源共享;(2) 复杂性思维与制度灵活性:鉴于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差异性,孤独症儿童需求多样,政策设计需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需兼顾局部的具体需求,并融入复杂性思维,依据环境变迁灵活调整政策导向,从而确保政策在推动康复进程与社会融合道路上持续发挥效用;(3) 动态反馈与政策优化: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此动态反馈机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识别政策执行短板的有效途径,进而促使他们进行调整与优化,以期达到提升政策实施成效的目的;(4) 跨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复杂适应性制度系统的构建离不开多方协作。政府应借助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公益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广泛热情,携手共建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生态系统。在政策支持下,公益项目能够更加高效地发挥作用,推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社会融合。

5. 体育公益项目对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作用机制

体育公益项目作为一种综合性干预手段,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和社会融合过程中发挥了多层次的作用。从微观到宏观层面,体育干预不仅改善了个体的生理功能和社交能力,还促进了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的协同作用,并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的优化推动孤独症儿童的全面融合。

5.1. 微观层面:个体运动功能与社交能力的提升

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借助精心设计的结构化运动训练方案,孤独症儿童在运动协调性、肢体控制力及自我感知能力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这一进步为他们的社交互动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基础。其次,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孤独症儿童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这一机制进而促进了其社交意向性的萌芽与发展。镜像神经元系统在个体感知他人行为、情感和意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中的模仿与互动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进而提升其社交技能[17]。通过集体体育活动,孤独症儿童在情绪调节、行为控制及团队合作等方面逐步获得进步,这不仅有助于其在家庭和学校中的适应,也为其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5.2. 中观层面: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协同作用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社会融合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紧密协同。家庭作为孤独症儿童的第一支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功能性帮助。家长的积极参与体育公益项目,不仅为孤独症儿童带来了更为精准的行为指导策略,还极大地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情感联结,营造了更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环境则为儿童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交场景和教育支持,体育活动能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在更大范围内的社交互动与情感认知。社区的参与则进一步拓展了体育活动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构建共享的社交平台,孤独症儿童得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交机遇与资源。社会支持理论着重指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中,社会支持的多元化与全方位协同,乃是通往社会融合的必经之路[18]。公益项目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资源,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从而推动其社交能力的提升和社会适应性的增强。

5.3. 宏观层面:政策支持与社会环境的优化

在政策层面,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特殊教育和康复服务的跨部门协作,推动孤独症儿童的全面康复和社会融合。然而,政策的实际落实还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政策文件的执行成效,既受政府重视程度的影响,亦与政策工具设计的合理性及实施的有效性紧密相连。为了更好地支持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政策应注重从多维度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家庭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社区资源的整合等。此外,以跨部门协同为导向的政策设计和实施方式,能够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联动,从而为孤独症儿童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6. 结语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不仅仅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个体与社会各层面之间互动的复杂过程。从微观的个体生理与心理机制,到中观的家庭与学校支持,再到宏观的政策和文化环境,各层次之间的互动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和社会适应中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公益项目通过改善运动能力、激活社交神经回路、增强情绪调节等机制,有助于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调节能力,为其社会融合提供支持。体育公益项目在推动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一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多个系统间的无缝对接与鼎力支持。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实践优化和理论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孤独症儿童的全面康复,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其融入社会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3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3-01-01.
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tjgb/03df9528fdcd4bc4a8deee35d0e85551.htm, 2025-02-17.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025-02-17.
[3] 马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1970-01-01.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 2025-02-17.
[4]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关于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的通知[EB/OL]. 2024-01-01.
https://www.cdpf.org.cn/zwgk/zcwj/wjfb/e9e23982df5248e3b0d82d180c368996.htm, 2025-02-17.
[5] 刘兴莲, 周爱琴, 徐海青.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健康管理专家共识[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5, 33(1): 1-7.
[6] 刘丽, 胡孙裔, 汪天华, 等. 小组体育游戏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 45(1): 110-114, 120.
[7] 汤观秀, 雷俊, 张秋香, 等. 基于社会生态理论模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48(6): 895-902.
[8] 黄瑾, 田方. 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4): 7-12, 84.
[9]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4159/9780674028845
[10]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https://doi.org/10.1097/00006842-197609000-00003
[11] Rizzolatti, G. and Fabbri-Destro, M. (2009) Mirror Neurons: From Discovery to Autism.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0, 223-237.
https://doi.org/10.1007/s00221-009-2002-3
[12] Face-Work, O. (1967)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Routledge.
[13] 李丹, 陈嘉鑫, 黄雅萍, 等. 同伴共同活动在孤独症儿童社交行为干预中的应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24(9): 70-78.
[14] 郭会敏, 冯士梅, 纪伦伦. 行为分析训练法结合醒神益智针刺疗法促进儿童孤独症康复效果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4, 42(9): 220-223.
[15] 朱芯逸, 王灏, 陈梦函, 等. 同伴介入团体运动干预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4, 32(5): 1181-1186, 1140.
[16] 宗文浩, 李可峰, 刘青, 等. 孤独症儿童运动功能障碍脑功能网络特征及运动干预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4, 43(8): 664-675.
[17] 户秀美, 孟怡菲, 王印, 等. 国内外融合教育中孤独症儿童学科教学的实证研究综述[J]. 中国特殊教育, 2023(9): 45-53.
[18] 沙鹏, 邵瀚玉, 雷江华. 基于同伴介入法的气排球运动干预对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 2023(4): 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