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教学中的教学信念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Views
DOI: 10.12677/ve.2025.145210, PDF, HTML, XML,   
作者: 陈 梦: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外语教学语言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View Student View Teacher View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如何影响其教学行为,并提出适应当代外语教学发展的新信念。通过分析语言观、语言学习、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以促进外语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ffect their teaching behavior and to propose new belief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y analyzing language views,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 views, teacher views, and teaching views, it aims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文章引用:陈梦. 当代外语教学中的教学信念[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5): 160-16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5210

1. 引言

在教育领域,教师的信念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外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其教学信念的形成和演变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教学信念的内涵与重要性

教学信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决策和行为。在外语教学中,教学信念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尤为显著。

3. 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分析

3.1. 语言观

语言的本质是一个涉及语言学、哲学、认知科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工具,也是人类认知和社会交往的核心。Saussure的符号理论:法国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组成。能指是语言的形式(如一个词或声音),所指是该形式所代表的概念”。二者是任意的,但在语言社区中达成共识,从而形成语言意义。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有一套普遍的语法规则,所有语言的句法结构可以通过这些规则生成”[1]。这种生成性是人类语言的核心特征之一,也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他提出的“能指”和“所指”解释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系统性,为语言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他忽视了语言符号的复杂性,没有考虑到语境对语言的影响。例如,通过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语言符号的复杂性。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揭示了人类语言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他过于强调语言的生成性,忽视了具体语境对语言的影响。教师应树立一种语言能力为中心的语言观,关注学生语言结构的内在规律和生成能力,强调语言学习的创造性和规则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语言形式与实际使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进行情景对话或者编写短文,帮助学生发展语言生成的能力。

3.2. 语言学习观

语言学习观就是教师对如何学好二语的认知,包括对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学习顺序与阶段、学习的困难、出错的原因、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等的看法和观点[2]

外语教师的语言学习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实践。所以教师树立什么样的二语学习观十分重要。而要树立外语学习观,就要掌握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理论主要研究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L2)的能力。与母语习得不同,二语习得是在成年人或儿童已有母语基础的情况下,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二语习得的研究涉及语言学习的认知机制、社会文化因素、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二语习得理论:

3.2.1.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 Theory)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强化和联想的过程[3] (p. 27)。在这种观点下,二语习得被看作是与母语习得相似的过程,即通过重复和强化的方式,学习者通过模仿目标语言中的句型和词汇来习得语言。B. F. Skinn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反应。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语言学习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强化: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口头表扬、小贴纸或积分卡等,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

模仿与练习:教师可以示范正确的发音、书写或行为,让学生模仿和反复练习。例如,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示范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模仿发音和语调,然后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

3.2.2. 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

由Stephen 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理论。他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可理解输入”(i + 1),即学习者通过接触略微超出其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即比学习者现有语言能力稍微复杂的语言输入)来推动其语言学习[3] (p. 33)。Krashen强调,二语习得需要大量的、情境化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不是依赖语法规则的学习。

根据输入假设理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提供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简单的英语动画片、展示图片或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帮助他们理解新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调整输入难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输入的难度。如果学生对输入内容感到困惑或无法理解,教师可以简化语言或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如字典、注释等,以确保输入的可理解性。

3.2.3.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3] (p. 72)。尤其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ZPD是指孩子当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和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在这一区间内提供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发展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3] (p. 75)。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例如,在语言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情景对话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利用文化材料:教师可以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材料,如电影、歌曲、故事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英语时,教师可以播放英语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表达方式。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师的语言观也在逐渐向更加注重语言实际运用、文化背景、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观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2.4.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Complex Dynamic System Theory, CDST)

Crick首次使用CDST来解释学习投入,认为学习投入的发生和演化受时间与情境的影响。该理论还强调测量方法的非线性特征,这符合深度学习算法的本质。认知投入作为学习投入的重要成分,其内部的相互作用机制可能存在于认知行为、认知情感和认知策略等认知成分之间,这些认知成分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符合复杂动态系统的显著特征[4]

复杂动态模型强调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受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体质、学科知识、文化因素等。所以教师应该营造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例如小组讨论、项目合作。教师也要提倡个性化教学,根据学习者动态变化调整策略。

行为主义理论、输入假设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以及动态复杂系统理论在语言学习等领域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但它们也相互联系和补充。它们都关注学习过程,它们都对语言学习有影响,行为主义强调模仿和重复,输入假设理论强调可理解性的输入,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强调多因素交互。行为主义理论提供了基础的行为学习机制,输入假设理论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而社会文化理论则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作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将所有因素结合起来。这些理论共同为理解学习过程和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3.3. 学生观

外语教师的学生观指的是外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需求、能力、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理解与看法。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持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关乎学生的校园生活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观直接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评估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总的来说,教师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3.3.1. 教师通常要认识到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水平差异:学生的语言基础、听说读写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学习风格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偏好不同的方式,有的学生偏好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则偏好听觉或动手操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调整教学策略。文化背景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外语教师需要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文化差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沟通和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3.3.2.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外语教师通常会认为学生应当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具体表现在:1) 学习主动性:外语教师通常相信学生是有能力主动学习的。教师会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设定挑战性的任务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2) 参与感: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应当是学习的参与者。外语教师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3) 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语教师通常意识到学生的动机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他们会努力理解学生的动机并尝试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3.3.3. 外语教师通常会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具体目标

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以便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这些需求和目标包括:实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一些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目标是能够与他人用该语言进行流畅交流,外语教师会在教学中注重口语和听力的训练,设计互动性强的练习。学术需求:有些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进入某个学术领域,可能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外语教师会注重学生的学术英语或专业术语的学习。应试需求:对于需要通过标准化语言考试(如托福、雅思等)的学生,外语教师会根据考试要求,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考试的技巧和应试能力。

3.3.4. 外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自身的进度和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这包括:1) 学习计划的制定:外语教师鼓励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会如何高效地管理学习时间和任务。2) 自主学习策略: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如阅读原版书籍、观看外语电影、参加语言交流活动等,提升自我学习能力。3) 反思与自我评估:外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发现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外语教师的学生观决定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策略。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以及情感需求,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既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支持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理解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积极、互动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外语,并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

3.4. 教师观

外语教学教师观是指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教学态度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理解与取向。作为外语教师,他们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引导者。外语教学教师观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4.1. 学生中心观

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个体差异。外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性强的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而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

但过度强调学生中心可能导致教师的引导作用被弱化,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明确的方向而迷茫。而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可能会被忽视。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提供指导,确保学习方向。另外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课堂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每个学生得到适当的关注。

3.4.2. 终身学习观

外语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的环境和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适应新的技术和教学理论,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通过自我提升,教师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保持学习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助于教师适应社会变化,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不同的教师获得学习资源的机会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终身学习的不平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和平台,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学习机会。

3.4.3. 评价与反馈观

外语教学中的评价不仅仅是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注重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绩。同时,及时有效的反馈是帮助学生改进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进度,发现不足。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但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成绩为主。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外语教学教师观不仅仅是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关乎外语教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以及对自身持续成长的要求。教师应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责任心,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教学质量。

3.5. 教学观

语言教学观就是教师对如何教好二语的认知,包括课程设计(内容、目标、方法、评价)原则,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教学资源与工具的开发及应用标准等[2]。外语教学的教学观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者需求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基本态度和看法。随着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外语教学观不断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5.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在这种教学观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辅导和支持的作用。外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重点强调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1)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等,设计有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语言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看似理想,但它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个体,而忽略了群体。学生确实需要主动参与,但课堂是一个群体合作,不是孤立的个体舞台。当学生被赋予过多自由,课堂可能陷入无序,甚至让一些学生感到迷失。比如,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可能主导讨论,而另一些学生却被动沉默,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教师可以更精准地分配资源,同时设计多样化的任务,既满足个体的需求,又促进群体合作。比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既能激发潜能,又能避免资源浪费。

3.5.2. 交际法与交际能力的教学观

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5]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外语教学不应仅仅关注语法规则、词汇量的积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1) 语言学习即交际: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交流场景,进行语言实践训练。2) 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中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交际法是让语言回归真实,但它的局限在于过于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与思维载体的复杂性。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语境中的任务设计,帮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语言规则,同时融入跨文化元素,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例如,在学习商务英语时,可以模拟国际谈判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

3.5.3. 任务型语言教学观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5]提倡通过完成实际的语言任务来促进语言学习。任务不仅是课堂活动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核心。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中进行实践,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1) 任务设计: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任务,例如信息交流、问题解决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性。2) 任务驱动学习:通过任务的完成,推动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

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是“在做中学”,但它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语言的意义输出,而忽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任务设计需要在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之间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实现。

针对任务型教学法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任务设计与语言点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学习“购物”这一主题时,可以先教授相关词汇和句型,然后设计一个模拟购物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3.5.4. 语言学习策略的教学观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例如,听力理解中的预测、语法学习中的归纳法、写作中的思维导图等。

语言学习策略观的初衷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但它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策略,而忽视了策略与内容的结合。策略本身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如果学生只关注如何学习,而忽略学习什么,可能会陷入只会学习技巧的困境。比如,学生可能掌握了很多记忆单词的技巧,但缺乏对词汇在真实语境中的运用能力。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例如,通过学习日志记录学生的策略应用情况,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5.5. 技术辅助教学观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外语教学逐渐融入了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例如,在线学习平台、语音识别软件、虚拟学习环境等都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技术辅助教学是通过工具提升教学效率,但它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技术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如果教师过于依赖技术,而忽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教学可能变得形式化,甚至失去深度。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清楚要将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而不是主导。教师需要明确技术的使用目的,并确保技术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例如,在语言教学中,可以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即时反馈,同时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

外语教学的教学观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现代外语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任务型学习和跨文化教育。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外语教学也越来越依赖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多样化下,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还应具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 结论

教学信念是外语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石。在当代外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信念,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通过树立开放、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和创新的教学信念,外语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 文旭. 新编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83.
[2] 张黎, 吴维. 第二语言教学的“三观”问题[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4(3): 10-19+150.
[3] 张庆宗. 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7, 33, 72, 75.
[4] López-Pernas, S. and Saqr, M. (2024) How the Dynamics of Engagement Explain the Momentum of Achievement and the Inertia of Disengagement: A Complex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3, Article 10812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3.108126
[5]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M].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