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的现实书写——以《幸福到万家》为例
Realistic Writ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med TV Dramas—Taking “Happiness to Ten Thousand Home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jc.2025.135112, PDF, HTML, XML,   
作者: 王亚楠, 周 娜: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现实主义《幸福到万家》农村电视剧Realism “Happiness to Ten Thousand Homes” Rural Areas TV Drama
摘要: 现实题材电视剧《幸福到万家》在乡村振兴与法治建设的宏大社会背景下,以女性励志成长为核心叙事脉络,深入探讨人情与法治之间的张力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复杂而多维的相互关系,传达了“幸福是靠奋斗来获得”的主题。剧集通过细腻的情节构建与深刻的人物刻画,不仅展现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与挑战,也揭示了法治精神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直面现代乡村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为当代新农村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提供了关于乡村振兴与法治建设的深度思考。
Abstract: In the grand social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the reality-themed TV drama “Happiness to Ten Thousand Homes” takes the inspirational growth of women as the core narrative thread, deeply explores the tension between human emotions and rule of law, as well as the complex and 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veying the theme of “happiness is obtained through struggle”. Through delicate plot construction and profound character portrayal, the series not only showcas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hallenges of rural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reveal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governance and its profound impact on individual destiny. It directly faces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in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s in-depth thinking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for contemporary new rural realism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文章引用:王亚楠, 周娜. 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的现实书写——以《幸福到万家》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5): 760-764.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5112

1. 引言

由郑晓龙导演、赵丽颖领衔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幸福到万家》改编自长篇小说《秋菊传奇》,剧集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中国农村在21世纪初(尤其是2009年前后)的深刻变迁,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地区在物质层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便可见一斑,彰显出中国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根本性改善。《幸福到万家》巧妙地将故事镶嵌于中国乡村向现代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之下,这一转型过程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缩影,也是亿万农民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本剧并未止步于宏大叙事的铺陈,而是选择从乡村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切入,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故事,如乡村陋习的改良、人际关系的重构等,引导观众深入万家庄这一虚构却又极具代表性的乡村世界,不仅增强了剧集的贴近性和感染力,也让观众在细微之处见真情,深刻体会到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酸甜苦辣与希望之光。本文深入剖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宏观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居民所面临的精神层面之困境,并将“她经济”——即聚焦于女性消费力与经济独立性的新兴经济形态,与“农村题材”这一传统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领域相结合,精准地触及并剖析了农村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痛点”,为实践中探索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主题有深度:着眼“新农村”背景下的精神困境

2.1. 农村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变迁

农村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聚焦我国农村现实问题,立足农村,以大众的朴素生活为出发点,讲述乡村故事[1]。自1958年首部以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成功播出以来,中国农村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历经多个时代变迁,持续以丰富的创作面貌活跃于荧屏之上,诸如《山海情》源自歌剧《闽宁镇》的改编,深刻描绘了宁夏与福建之间跨越地域的深厚情谊,展现了扶贫协作的壮丽史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则依据张鼎鼎的小说《江南岸》进行改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呼唤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呵护;《幸福到万家》则巧妙融合了陈源斌原著小说《万家诉讼》(《秋菊传奇》)与张艺谋导演的经典电影《秋菊打官司》的精髓,不仅聚焦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更将目光投向了人们在物质条件改善后,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探索。通过讲述何幸福等新一代农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抉择,深刻揭示了在“富起来”之后,人们如何面对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迷茫,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成长与社会参与来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与进步。这一主题不仅丰富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内涵与外延,也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思考。与传统乡村题材电视剧相比,新时代乡村题材电视剧正逐步摆脱单一的叙事视角,着力打造更加丰富、多元、广泛的叙事空间。并且,它们从多方面塑造剧中人物形象,降低个人英雄化,扎根土壤,聚焦现实,使得人民的形象更为鲜活,也让乡村题材电视剧更具时代张力。

2.2. 精神困境的呈现

在《幸福到万家》初播之际,万传家假借“闹喜”之名,实则行猥亵之实,这一现象映射了现实社会中屡见不鲜的陋习与无奈,主人家往往因顾及人情与面子而选择沉默,进而纵容了不良风气的蔓延,形成恶性循环。而何幸福勇于向陈规陋习宣战,推动了乡风民俗的革新,让婚礼回归其纯真与喜悦的本质。剧中王家所经历的波折,深刻揭示了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即便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地区如同万家庄般,物质上虽已富足,但精神文化及法治观念却未能同步提升,法律认知的缺失与人情大于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幸福到万家》以闹婚风波为引子,细腻而生动地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情与法治之间激烈交锋的叙事。从征地补偿的纷争、万善堂意外致伤王庆来的事件,到后续的水污染与冒名顶替案件,全剧正是通过一桩桩矛盾事件,一系列戏剧冲突,展现了旧习俗在遭受新观念冲击后的微妙变化,包括村民在思想层面的妥协与让步,以及在行为实践上的逐步调整与适应。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在行为模式的革新,更是内在价值观念与认知体系的深刻转型,体现了乡村社会在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的动态演进。而每当何幸福挺身而出坚持法理与正义时,她所面对的不仅是外部势力的阻挠,更有来自家庭内部的劝解与压力。她以一己之力,勇往直前,不断挑战既有秩序,逐步唤醒民众的法治意识。从最初的知难而进、与万传家的多次对峙,到过程中遭受的误解与孤立,直至最终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与认可,何幸福的形象成为了法治精神在乡村传播的生动象征,为那些同样身处困境、渴望公平正义的人们发出了强烈的法治呼唤。

3. 题材有跨度:“她经济”与“农村题材”相结合

3.1. “她经济”下影视作品的发展

随着女性地位的显著提升,“她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吸引了资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布局,这一经济现象的兴起,不仅推动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还促使了文化产业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影视领域,女性视角的融入为观众开启了全新的观剧维度。近年从《三十而已》的深刻共鸣,到《白色月光》的细腻剖析,再到《谁说我结不了婚》的轻松探讨,直至《怪你过分美丽》的职场镜像,一系列以“她”为主角的剧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这一系列作品敏锐捕捉到了市场风向的变化,预示着剧集创作正步入一个以“女性主义”为核心议题的新纪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女性主义”作品,并非单纯宣扬传统意义上的“女权精神”,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女性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女性情感与思想的深度挖掘。它们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成长轨迹与心理变化,是对女性经验与价值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探索。与此同时,农村题材作为影视创作的一片沃土,其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事实上,题材本身并无天然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态度,深入挖掘并真实反映农村女性的生活面貌与内心世界。郑晓龙导演早期的杰作《春草》,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它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塑造了一位农村女性的励志形象,证明了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众”题材,也能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加持下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无论是“她经济”下的女性主义剧集,还是农村题材的深度挖掘,都彰显了当代影视创作对多元化、现实化趋势的积极响应。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荧屏景观,更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更深刻的观剧体验,促进了社会对于性别平等与多元文化的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3.2. “她经济”下农村题材作品女性群像的塑造

《幸福到万家》以现实主义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性群像。王家婆婆虽然脾气火暴但是面对村里人一直因为王家小门小户而低声下气谦卑忍让,就像她对何幸福所说:“妈羡慕你,但是成为不了你”[2],深刻折射出封建门第观念在其心灵深处的烙印。王秀玉,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背景之下,长期以自我劳动所得补贴家用,内心虽存不甘却习惯于现实桎梏,直至遭遇大学名额被顶替之重大变故,这一事件唤醒了她内心深处对新生活的渴望。在何幸福的鼓励与支持下重拾自信,成为幸福客栈的形象代言,象征其内在女性意识的悄然觉醒与崛起。相较于其独立自主、坚持不懈的姐姐何幸福,何幸运初期难逃外界眼光之桎梏,企图通过男性认可来确认自身城市身份,甚至在利益面前不惜妥协于权势,背离真相。然而历经种种人生磨砺后,她终能自省,寻回本真,实现自我回归。城市女孩亚妮在面对母亲对其婚姻的强烈反对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坚持,毅然决然地追求真爱,并亲自引领父母踏入万家庄,亲眼见证中国乡村的日新月异,以此行动有力地扭转了母亲对乡村的固有偏见与质疑。

总体来看,本剧女性角色虽出身各异,经历千差万别,却共同汇聚成一股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力量。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不仅实现了物质层面的改善,更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解放。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精神的胜利以及女性生命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都始终呼应着何幸福在剧中反复说的“使劲活,好好活”。

4. 故事有真度:直击农村社会“痛点”

4.1. 社会“痛点”的揭示

“痛点”作为现实题材创作领域中恒久不变的关键议题,其挖掘在近年来的趋势中逐渐深化,超越了单纯的“痛感”呈现,转而聚焦于心理学与社会学维度下的原生家庭困境、职场生态、教育体系等普遍性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此类作品勇于揭示社会现实的肌理,精准映射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与心理状态,蕴含着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与批判性反思。《幸福到万家》聚焦于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热点议题,以鲜明而生动的笔触谱写中国现代乡村故事,细致入微地洞察并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波澜——从喜悦欢愉到哀伤忧愁,从团聚相依到别离相思,全方位地勾勒出乡村人情的丰富层次。剧集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不仅忠实记录了乡村的真实影像,更在这些影像背后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深刻反思与现代社会冲突的复杂剖析。该剧以乡村新女性群体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为主线,不仅生动展现了她们的个人奋斗历程,更以此为切入点,深刻揭露了乡村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这一过程,精准捕捉并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痛点,其内容的真实性与贴近性令人印象深刻。该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扎实的现实基础,构建了一个既富有乡土气息又不失时代感的乡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乡村新女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承受者,而是成为了主动追求幸福、勇于面对挑战的主体。她们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探索,更是对乡村社会变迁与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生动注解。

同时,《幸福到万家》在揭示农民法治意识问题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它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的呈现,而是深入挖掘了问题背后的社会根源与文化逻辑。尽管法治宣传活动在农村地区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实现农业农村法治现代化的目标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以万家庄为具体案例,这一现象尤为凸显:从村级领导层至普通村民,其法治观念普遍局限于避免触犯刑事法律的底线,未能全面把握法治的精髓与广度。具体而言,作为基层治理核心的万书记,其行为模式仍深受传统“人治”思维与家族权威观念的影响,表现为在处理家庭事务(如儿子违法行为)及公共事务(如征地纠纷)时,倾向于采用非正式的、权威导向的方法,而非依法行事。此举不仅损害了法治的权威,也阻碍了农村法治环境的健康发展。村民王庆来则进一步揭示了农民群体法治意识的匮乏,在求职困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依赖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而非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反映了农民在法律认知与实践能力上的双重不足。其法治观念局限于对刑法等强制性规范的基本认知,而对于自身权益保护、民事法律规则等知之甚少,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由此可见,法治宣传的缺位是农民法治意识依然处于蒙昧状态的主要原因[3]。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法治教育与宣传,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与治理能力,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与维权能力。唯有如此,方能逐步消除法治盲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为实现农业农村法治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4.2. “痛点”背后的艺术真实

《幸福到万家》虽然像大部分乡村题材电视剧一样,关注的主体是乡村现实,但其并未将视野局限于乡村之中,而是向城乡融合这一更大的命题延伸,并在追求“真实感”的艺术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对剧情细节的精心雕琢与极致把握,力求在叙事层面全面复原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为实现这一目标,编剧赵冬苓深入乡村,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调研与素材收集,确保了故事根基的扎实与厚重。该剧以何幸福的婚礼为序幕,巧妙嵌入了一场引发争议的婚闹事件,这一情节不仅是对传统习俗中婚闹现象的忠实再现,更深刻揭示了其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对女性心理造成的长期创伤,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其负面影响尤为显著。此外,剧中还融入了土地征收冲突、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以及教育不公(如秀玉上大学名额被顶替)等现实案例,这些情节均基于采风期间收集到的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加工,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也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挑战,展现了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深刻而全面的关注与思考。

5. 结语

电视剧《幸福到万家》深刻剖析现实土壤,通过发生在万家庄的平常故事关注现代性影响下乡村与城市的碰撞融合,传统文明和现代文化的纠结并存,将中国乡村发展全貌和中国现代城乡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展现[2],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精心雕琢人物性格与剧情脉络,不仅犀利地揭露了农村社会中存在的陈规陋习与滞后思维观念,同时也鲜明地勾勒出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女性在生产生活领域的积极姿态与开放心智,树立了以新时代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面典范。此剧不仅是对农村发展现实困境的一次深刻映照,更是新时期问题解决策略与时俱进性的生动展现。剧集以其真实细腻的笔触,触及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激发了观众对于主人公何幸福勇于挑战不公、不懈追求幸福生活的共鸣。因此,该剧不仅是对农村现实主义题材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激发社会正能量、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 潘乐颜. 从《幸福到万家》看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女性书写[J]. 西部广播电视, 2023, 44(2): 181-183.
[2] 贺彩虹, 朱明月. 直面现实的乡村文化书写——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的冲突建构与文化意义[J]. 百家评论, 2023(4): 107-113.
[3] 徐洋洋, 张元洁. 由蒙昧到觉醒: 从《幸福到万家》看农民法治意识的转变[J].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9(5):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