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中语言使用的视觉表现,不仅是语言生活的直观反映,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考察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一个窗口[1]。历史文化名村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本文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出发,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为例,通过系统分析捞车村的语言文化资源现状,揭示其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状与问题,探究语言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为捞车村及其他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2. 文化资本理论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1989年发表的里程碑式论文《资本的形式》中,引入了文化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文化资本”。布尔迪厄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三种至关重要的资本形态,它们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2]。换言之,文化资本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发挥与经济资本相似的作用,意味着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可以构建隐性的财富积累,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名村旅游业的发展蓝图中,积累文化资本无疑是其核心驱动力与灵魂所在。这不仅关乎对当地深厚历史底蕴的挖掘与传承,更在于如何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
文化再生产理论强调文化资本在社会阶层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资本的积累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传递,可以实现文化的再生产,进而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3]。在捞车村,通过教育和社区活动,土家族的文化资本得以在年轻一代中传递和积累,从而维持了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这种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
文化资本强调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文化资源是人们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中所利用的,能为其带来收益,并能促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总和[4]。通过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提升,蕴含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资源能够被转化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本,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经济的繁荣。具体到捞车村而言,其丰富的土家语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建筑等文化资源,正是其文化资本转换的宝贵基础。
3. 研究设计
(一) 案例介绍
捞车古村(又称:捞车河村)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境内,位于苗儿滩商周文化大遗址的北部区,享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省民族特色村寨”之称。捞车古村共有土家民居287栋,分为单体与组合两种建筑样式,且均保存完好,构成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土家族民间文化样本,被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民居的活态博物馆”。
(二) 研究问题
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同时强化文化保护与传承,本文深入探讨了三个核心研究问题:1)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捞车村究竟蕴藏着哪些独特的语言文化资源?2) 当前这些语言文化资源在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其现状如何?3) 有何新路径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捞车村语言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本转化?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结合分析法
本论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一手、二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详实、客观的数据支撑,构成了本论文的研究基础,并借此深入探寻文化资源历史价值,探索文化资本转换路径,确保研究科学性。
2) 观察摄影与实际访谈结合分析法
本研究以捞车村商铺和政府的标牌作为语言景观考察对象,采用观察、摄像、访谈等研究方法。本次以一个标牌为单位的计量方式,总共考察了151个标牌。官方标牌共134块,其中语言文化类标牌最多(包括土家族文化、竹雕、图腾、织锦等),共42块,占31.3%;其次为地名标牌(包括女佣楼、妃子楼、牌坊、碾房等)共33块,占24.6%;路牌标牌(包括景区全览、古寨、展览馆、惹巴拉宫等)共25块,占18.7%;景点介绍标牌(包括朵溪河、月亮门码头、拉拉渡、凉亭桥等)共13块,占9.7%;提示标牌共11块,占8.2%;其他标牌(包括山歌、牌匾等)共10块,占7.4%。私人标牌共17块,包括小吃、饮品店、特产、旅拍店等。访谈对象来自当地导游、商铺老板、居民和游客等不同群体。
4. 结果与讨论
(一) 捞车村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属于一种文化旅游,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名村的标志,是游客的主要动因,是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态:一是内化为个人的持久特质;二是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三是体现在制度化的客观结构中[5]。同时,文化资本能够转换为经济资本,对社会秩序和阶级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充分挖掘和弘扬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历史文化名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其历史魅力和文化活力。捞车村作为土家族的聚居地,完好地保留了古朴的土家原生态文化以及丰富且完整的历史遗迹,这些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文化精髓及艺术价值。
1) 土家语
民族语言被视为一种可利用和可开发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6]。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母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结构,它不仅是土家族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土家语的独特性和神秘感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捞车村的风雨桥两侧,装置着写有土家语汉语音译的标牌,不仅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学习土家语,还增加旅游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2) 风俗习惯
民族的风俗习惯反映了不同地区或民族的生活面貌和价值倾向[7]。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反映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外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土家年、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不仅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仪式,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是游客体验土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此外,土家族的山歌、摆手舞等民间艺术形式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能让游客直观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情感世界与生活智慧。
3) 文化服饰
民族服饰作为一种重要旅游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的开发潜力。土家族服饰以其鲜明民族符号,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土家族服饰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无不展示土家族文化特征,展现了土家族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8]。
(二) 捞车村现有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本转换现状
1) 现有文化资源的转化价值
文化资源是经济资本转换的根基。土家族文化资源在捞车村的经济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展现出历史文化名村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土家族的文化精神,塑造着特有的乡村风貌。因此,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凸显历史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
2) 文化资源转换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捞车村在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方面存在不足,亟需系统性改进。首先,土家语作为捞车村文化的核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商店招牌和旅游宣传大多采用汉字,缺乏双语标识,限制了土家语的可见性,从而削弱了土家族文化的识别度。其次,捞车村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土家族织锦,虽在经济价值转化上有所成效,但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的产品设计多停留在传统样式上,缺乏创新和现代审美元素的融入,同时对织锦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因此,这些产品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文化资本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最后,捞车村的历史文化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故事,但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传播[9]。目前导游讲解内容普遍缺乏深度,仅停留在表面介绍,未能生动展现建筑背后的历史背景、人文故事和艺术价值。此外,数字化展示手段的应用不足,使得游客无法通过多媒体或互动方式深入了解这些建筑的文化意义。这些问题阻碍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不利于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发展。
3) 未被充分挖掘的语言文化资源
捞车村还拥有许多未被充分挖掘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具有进一步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潜力。例如,土家语的教育推广仍有很大空间,通过在学校和社区中开展土家语课程,可提高年轻一代对本族语言的掌握,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此外,土家族的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如祭祖仪式、宗教音乐等,以及引人入胜的古老民间传说、独特的农耕智慧等,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三) 捞车村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本转换路径
在当今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以捞车河村为例,这一地处偏远但拥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村落,面临着文化内涵开发深度不足的挑战。然而,通过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土家语这一独特的民族语言资源,可以探索出一条将民族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而言,这种转化可以通过身体化资本、物质化资本和制度化资本三条路径实现,每一条路径都为捞车河村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 身体化资本
捞车河村地处偏远,发展滞后,但保留了质朴的居民建筑群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教育普及和网络发展,当地民众追求潮流,热衷于打造“网红”产品,致使多数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仅停留于表面的开发层次,缺乏深度挖掘。为此,加强教育投入,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学校开设土家语课程、传统技艺培训班以及民族文化专题讲座,提升年轻一代对本族语言和文化的掌握能力。教育的深化不仅能促使土家族人民熟练掌握土家族语、汉语乃至英语等多种语言资本,还能将这些语言资本转换为获取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有效工具。土家族的歌舞、织锦技艺、雕刻艺术及银饰等文化符号,通过土家族语言的承载与表达,借助汉语或外语平台向外界广泛传播。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广泛传播,还为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富的身体化资本,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
2) 物质化资本
土家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资源,在物质化资本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鉴于土家语在语言实体形态上的缺失,其作为物质化资本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捞车村的语言景观中,汉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状导致了民族村寨在文化表达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影响了民族文化符号资源的全面开发。因此,构建土家语语言景观,营造真实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成为推动文化资本物质化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强化土家语在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还能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桥梁。其次,依托土家语这一载体,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发其他物质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系列。通过土家语的传播,歌舞、服饰、银饰等文化符号资源得以构建和传播,从而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人们在体验物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都会深刻领会到其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对文化资源的感知过程,使得原本无形的民族文化资源被具体化,转化为具有实体形式的资本,从而完成了文化资本的完整转变。
3) 制度化资本
制度化政策在捞车村土家族文化资本的转换中至关重要。资格和认证的制度化形式,如对土家族传统技艺的认证、对土家族文化传承人的认定,以及相关文化保护法规,都为土家族文化资本的转换提供了权威性的支持和肯定。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捞车村通过将土家族语言、历史、艺术等内容纳入学校课程,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互动式教学资源,使年轻一代能够系统地学习本民族文化,培养了土家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制度化政策还鼓励了土家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例如,通过正规培训和教育,土家族的传统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优秀的传承人和手工艺人获得了官方的证书和大众的认可,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为他们的作品带来了更高的市场价值。因此,通过制度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捞车村的土家族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转化,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转变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本。这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经济价值的转变,还为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5. 结语
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民族历史的记忆。作为湘西文化精髓的体现,捞车村历史文化名村彰显了土家族独有的历史与文化景观。在对村落进行规划与保护时,文化资源扮演着关键的文化象征角色,它们既是实体的地理标志,也是展示悠久历史的平台。
捞车村的文化资源蕴含巨大潜力,将其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及社区居民等多方协同努力。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旅游吸引力,还能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经济收益,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因此,捞车村的保护与发展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既要守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路径,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为其他历史文化名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西历史文化名村语言景观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53108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