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解说短视频叙事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Realistic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Short Video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ommentary
DOI: 10.12677/jc.2025.13511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 燊, 刘天怡: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叙事学短视频影视解说内容创作Narratology Short Videos Film and Television Commentary Content Creation
摘要: 随着短视频传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已成为影视作品跨媒介叙事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总结了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叙事特征,探讨其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建议,助力影视解说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hort video dissemin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commentary short video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ross-media narrativ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summarizes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videos in film and television commentary, explores their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s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to help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commentary short video industry.
文章引用:高燊, 刘天怡. 影视解说短视频叙事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5): 800-804.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5119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短视频这一新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并与其他传媒媒介互动融合,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兴起就是典型之一。原本活跃于电视与银幕的影视作品经过二次创作,以更符合短视频传播规律的形态在各个平台获得新生。然而,目前影视解说短视频依然面临内容、技术、版权等方面的困境,从学理方面厘清其优化路径,才能助力其继续发展完善。鉴于影视解说类短视频作为典型的文化产品当以内容为本,对其叙事环节的优化改进尤为关键。

2.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叙事特征

概括地看,叙事理论主张从叙述、行为、功能等层次分析文本结构,分析作者、作品人物与读者的关系,强调对叙事结构与叙事语言的理解分析[1]。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迭,“叙事”概念的内涵外延得到了相应的扩充[2]。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短视频传播形式凭借碎片化的特征大行其道,新兴视频种类如短剧、手势舞视频等应运而生。其中,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受众广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语言。

2.1. 时长设计

内容的碎片化是短视频的重要特征,影视解说类短视频通常将原本几小时的电影作品以及几十小时的电视剧作品压缩到每条平均十分钟以内的时长。此外,部分创作者还会选择将整体的内容分集制作上传,以匹配短视频传播规律,实现较高的视频完播率。

这意味着该类视频须对原作海量的视听语言信息进行筛选、删减、提炼等处理。如此短时长、高信息密度的视频产品一方面满足当下人们的娱乐需要——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利用越来越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与较低的成本完成休闲放松,更高效地获取影视相关信息[3];另一方面则可能受限于篇幅,无法准确传播原作表意。

2.2. 二次创作与再加工属性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生产模式主要为UGC模式、PGC模式以及UGC + PGC模式[4] (UGC提供内容创意,PGC提供技术支持)。上述模式聚焦话语表达的去权威化,关注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该类型视频内容以影视作品原片为基础,进一步融入创作者的个人理解,通常再以剧情梳理、主旨探讨、感受吐槽、主题混剪(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将多个预先存在的视频文本根据不明显的关系组合而成的视频类型”[5])、剪辑语言技术分析(即“拉片”)等形式输出。因此,其承载的信息相较于对影视原作信息的压缩,更贴近于他人的观影报告,是视频博主二次创作的产物,其所具有的主观性难以避免。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对原作品的翻译往往更贴近受众所处的时空环境,对国外影视作品中他国的风俗文化类比为我国的类似习惯,对古代近代的情节也会作出符合当代语境的解释。例如数量众多的《甄嬛传》《三国演义》等影视解说把不同阵营解释为“敌方战队和我方战队”,最终对决调侃为“推水晶”,这些表述均来源于当下流行的MOBA电子游戏,这种“采梗补剧”的做法更贴合受众的生活语境,拉近了与受众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作的理解门槛。

2.3. 口语化表达

影视解说短视频中的文本多使用口语化表达,用词接地气,通俗易懂,句式和用语上多倾向于追随互联网热词。此外,部分视频模仿方言语调,以增强视频趣味性(其中东北、北京、四川方言使用尤多)。

当下影视解说短视频解说配音的另一趋势是直接使用AI文本转语音,这进一步降低了类型视频的制作难度,提升制作效率,但也在听觉语言上降低了各账号的区分度。

3.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现实困境

3.1. 事件叙事与意象叙事的分离

学者庞朴认为,中国传统美学在层次上“一分为三”——抽象的“道”、具象的“器”和二者之间的“象”[6]。影视作品当中的场景、道具、灯光、镜头等游离于文本剧情之外的细节都可以视为“意象”,意象的群组在时空关系下构成现象,多重现象遵照最小路径原则下的递归过程生成事件,并成为主流电影叙事理论的自然叙事预建构环节[7]。影视作品中的意象往往兼具审美功能与叙事功能,镜头语言往往暗含创作者的态度与情感,甚至暗示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内涵。然而,除了数量占比极少的“拉片”类解说,意象叙事在影视解说类视频中不同程度地被压缩。

一方面,大量影视解说短视频把重点放在了事件叙事上,以连贯流畅地概括剧情为目的,仅仅描述影片的大致剧情梗概,再适当插入“名场面”进行打卡,直接忽略了意象在影视作品当中的叙事功能,可能对观众理解原作内涵造成障碍。

另一方面,即便关注到意象叙事的重要性,解说短视频又受限于篇幅要求,将意象翻译成文本,即将意象叙事编码为事件叙事,转述后的叙事信息准确性受到干扰,同时也损失了审美趣味与艺术价值。以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该电影是许多账号都有解说的素材,其情节虽然简单,但在视听语言上独具特色。原片中的一段情节没有台词,但通过钢琴的变调,特写镜头写主人公的神情变化、舱内舱外的明暗对比、舱外女孩身处雨中的朦胧场景告诉观众主人公坠入爱河,而解说视频对于影片一系列无声的叙事往往只能翻译为一句“男主对甲板上的女孩一见钟情”。这也许对观众对单段电影剧情的理解不构成明显障碍,却可能影响观众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直接删去了观众观影的审美体验过程,影响了原作的艺术价值实现。

3.2. 创作者主观理解的潜在负面影响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视频内容主要通过对原作品片段进行拼贴重组实现,一些创作者为了更高的播放量会单独选取有噱头的剧情进行解说,这一部分剧情或者是原作支线,或者脱离了原作语境产生歧义,更有甚者选取原作冲突片段,而起因结果自行编造。例如近期部分解说视频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的相知相处抽离出故事背景进行选择性解读,批判该电影是互联网争议话题度颇高的“老登电影”。这样断章取义的做法对受众理解原作品构成障碍,容易造成观众的误解误读。

部分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对影片内容主旨存在主观臆断的理解,对影片中的细节或影片创作背景过度联想,例如少部分创作者分析电影《色戒》通过夸张地过度解读其镜头语言,得出主角易先生是地下党卧底这样与原作内涵背道而驰的结论。这样的过度解读甚至可能误导之前没有观看原片的观众,使其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审视原片。

部分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在视频标题、封面、文案上哗众取宠,家庭伦理、性别对立、阶级矛盾、人性之恶等是常见手段,各类最高级前缀是常见格式,例如美国电视剧《广告狂人》本身是一部从广告行业切入的年代剧,但相当一部分影视解说短视频选择聚焦主人公的家庭纠纷与情感生活,并使用“渣男”、“娇妻”等用语博眼球。这样的二次加工创作与其说是对原作品的解读,不如说是以原作品为素材库进行的缝合,不尊重原作的内容主旨,服务于创作者的低级趣味或者说对所谓“下沉市场”的迎合。

3.3. 作品同质化现象

3.3.1. 选材同质化

纵观抖音平台的影视解说短视频账号内容,他们在原作选择上存在明显偏好。从题材类型上看,悬疑犯罪类广受欢迎,该题材类型影视作品节奏快,反转多,尺度大,一方面剪辑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符合短视频所奉行的“注意力经济”规律。

市场调节作用的盲目性在影视解说短视频领域同样明显,大量创作者为追逐网络热点在相同时间段内选择同一部影视作品进行解说。因此,互联网上也有“影视博主大发‘懿’难财”(指影视博主集体解说电视剧《如懿传》,尤其重在抨击其不合理的剧情安排,这一话题当时在短视频平台讨论度高,受众众多)、“一部《甄嬛传》养活了多少账号”(各个平台对于《甄嬛传》的影视解说非常多,抖音单平台话题“甄嬛传解说”就有80.0亿次播放,5.0万用户参与互动)等调侃。而由于影视解说类短视频是以原作为基础的二次创作,视频内容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戴着镣铐跳舞”,原作选择的同质化对最终作品同质化的影响尤其严重。

3.3.2. 模式同质化

在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发展流行过程中,以流量变现为目标,以迎合受众为手段的部分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创作者形成了流水线公式化的视频模板。

詹姆斯·伍德曾提出概念“歇斯底里现实主义”,认为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小说如同永动机一般生产故事,其中的人物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相当一部分影视解说类短视频表现出这种倾向,把多面立体的角色解读为脸谱化、标签化的“小美”和“小帅”,其人物背景、行为动机都不再重要,仅仅是担任导播角色的创作者推进流程的工具人。“高富帅”、“心机女”等固化人设克隆一般充斥于不同的短视频之中,原作独立的人物弧光被吞没在模块化处理之中。

这些视频的节奏与框架也有自己的公式套路,例如以“注意看,这个男人/女人”开头,紧接着置入一段激烈的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最后升华得到一句朗朗上口的鸡汤作为视频结尾的结构屡见不鲜。

这样的“复制艺术”确实大大降低了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制作难度与制作成本,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作品的原真性、权威性与独特性。

4. 影视解说短视频传播的优化策略

学者毛尖曾经提出观点:“短视频是当今时代的自画像”。必须承认,影视解说短视频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在注意力资源愈发宝贵的当今社会,用几分钟的时间成本去了解一部长达几小时至几十小时的影视作品与短视频用户的观看习惯、娱乐需求相匹配。同时,这样的拆解压缩二次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观众理解能力的要求,可能扩大作品的受众基础,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目前,影视解说短视频在影视作品的宣发推广方面正在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影视解说短视频质量,优化其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1. 尊重原作,合理解读

尽管影视解说短视频制作准入门槛低,但想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打造个人特色,输出高质量内容却面临众多挑战。视频创作者首先需要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8],能够理解原作的内涵与价值,明悉原作者表达的方式与目的,积累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分析,在解说复制过程中尽可能少地破坏作品的“灵光”,注意在合理范围内适当补充原作品的局限性,抒发个人见解,从而提高视频内容的质量水平,尽可能避免引导观众对原作品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尤其是低俗庸俗化的片面理解。

4.2. 拓展内容,创新模式

除了对影视作品剧情内容的概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主创团队的幕后记录、视听语言的运用技法、不同影视作品的异同联系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视频素材加以扩充。创作者可以根据受众定位,明确自己的侧重点在于作品推荐、评论批评或感受分享等后对解说视频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而非囿于单一的情节复述。由此转变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功能定位——从“速食电影”转向多元化的可能性,例如提供辅助观众筛选感兴趣影片的窗口、挖掘影片细节以优化观众审美体验等。

4.3. 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从业人员应当在影视作品理解与鉴赏、脚本创作与剪辑技术等方面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尽可能减少因为主观理解偏差、过度解读、哗众取宠、断章取义等问题造成观众对原作产生误解的可能性。同时,在视听语言与作品内涵方面提升作品质量,为观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优质文化产品。

5. 小结

当下,媒介融合正走向深度发展,电视、银幕与移动媒体的互动形式与互动内容都更加多元化。影视解说短视频的流行恰恰说明它具备满足用户需求的潜力,厘清短视频赋能影视作品的价值维度、可能限度以及优化向度[9],才能为其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从供给侧出发,叙事结构与叙事语言的优化恰是进一步激发影视解说短视频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基金项目

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内容呈现及优化策略,项目编号:202410298046Z。

参考文献

[1] 徐望. 叙事学理论构成、支流与核心概念揆要[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26(3): 96-101.
[2] 张寅德. 略论叙事学的理论特征[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3): 32-37.
[3] 解天然.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市场分析和审美反思——以“三分钟说电影”为例[J]. 中国电影市场, 2024(7): 19-22.
[4] 赵国华. 大数据时代短视频制作及传播机制研究[J]. 传媒, 2021(13): 50-52.
[5] 张玲玲. 浅析互联网混剪短视频的形构与变迁——基于“融合文化”与“混合文化”视角的比较研究[J]. 未来传播, 2019, 26(2): 33-38.
[6] 庞朴. 一分为三: 中国传统思想考释[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5: 78.
[7] 侯光明, 杜若飞. 从图像到现象: 电影意象叙事思想及其对前叙事理论的补充与发展[J]. 四川戏剧, 2024(9): 82-88.
[8] 相婧希. 影视解说类自媒体的短视频传播策略[N]. 中国电影报, 2024-08-14(011).
[9] 李唯一, 卫毓博. 自媒体时代影视解说类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J]. 新闻传播, 2024(13):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