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深化的背景下,吉林省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其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揭露其面临的规模总量偏小、外贸依存度偏低、市场集中度过高、产品竞争力不足的多重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拓展多元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等维度提出建议。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nsified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Jilin Province, as a crucial window for northward opening in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holds significant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its high-quality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for region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reveals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it faces, including a relatively small scale, low foreign trade dependency, excessive market concentration, and insufficient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study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drive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expanding diversified markets,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深度演进与区域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当下,对外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全球经贸格局加速重构,逆全球化思潮与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化与复杂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吉林省外向型经济的风险与挑战。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特色工业基地和国家商品粮生产大省,地处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1]。近年来,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依托区位优势与政策叠加效应,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稳中提质。据统计,2024年1~12月,吉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764.1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居全国第17位,净增量85.6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外向型经济活力。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振兴的核心支点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枢纽,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RCEP深化实施的历史机遇,正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进一步应对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2025年吉林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跨境电商扩量提质、国际物流通道优化、开放平台能级跃升等八大领域推出35条创新举措,着力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这一系列政策不仅是对国家开放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破解省内发展瓶颈、重塑国际合作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引发了学界对其实践路径与经济效应的广泛探讨。现有研究从多维度揭示了高水平开放与产业链韧性、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联动机制。刘婉欣等(2024)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科技外交格局、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及深化制度型开放四重路径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际合作、突破核心技术、完善绿色标准体系等政策建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2]。与此同时,马林静等(2024)阐释了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开放式发展夯实要素基础、培育开放新动能、优化贸易结构、强化制度保障及构建普惠性国际环境五大赋能渠道,构建了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内外循环协同为支撑、多维度开放势能为驱动、全球治理参与为保障的实践路径[3]。在此基础上,张辉和韦东明(2023)系统阐释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国际物流网络、重构贸易投资格局、培育数字经济动能等路径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4]。高新等(2023)则通过分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间在货物贸易结构升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境外合作区平台构建等领域形成的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兼具系统性与操作性的政策建议[5]。此外,桑百川等(2021)基于贸易规模与要素流动的角度,论证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共生逻辑,提出以制度型开放破解要素流通壁垒、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活创新动能、以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安全与发展的三维突破路径[6]。然而,现有成果多聚焦沿海发达省份或全国层面,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尤其是吉林省的研究明显不足,且缺乏对其对外开放实践的具体分析。
鉴于此,本文立足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精准识别其在新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对外贸易拓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为吉林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不断推动吉林省通过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2.1. 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吉林省作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核心枢纽与“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其对外贸易规模在2019至2024年间呈现波动式扩张态势。如图1所示,2019年至202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302.17亿元增长至1764.10亿元,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3%。尽管2020年出现1.7%的短暂回调,但2021年迅速反弹至17.3%,显示出吉林省供应链体系的稳健性。其中出口引擎的驱动效应日益显著,出口额从2019年的323.98亿元增至2024年的677.03亿元,五年间实现109%的累计增幅,显著高于进口市场11.1%的增长水平。得益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的爆发式增长,2022年出口增速达到42.1%的历史峰值,同期进口市场波动幅度较大,2019年吉林省进口额为978.20亿元,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进口额微升至989.32亿元,同比增长1.1%。2021年进口额大幅增长至1150.23亿元,增长率高达16%。这一显著增长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使得吉林省对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关键生产资料的渴望增强,企业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以提升竞争力,进而推动了进口额的快速上升。2022年,进口额下降至1056.29亿元,降幅为8.3%。2023年,进口额与2022年基本持平,为1052.08亿元,表明进口贸易进入短暂调整期。2024年,进口额回升至1087.06亿元,增长3.4%。这显示出在经济逐步复苏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吉林省进口贸易开始恢复增长态势,企业对各类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需求进一步推动进口额上升。与此同时,贸易逆差从2019年的654.22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410.03亿元。这种转变既得益于“长满欧”国际货运班列提升的物流效率,也源于“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培育形成的微观基础。
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
Figure 1. Scale and growth rate of import and export of Jilin Province (Unit: 10,000 yuan)
图1. 吉林省进出口规模及增速(单位:万元)
2.2. 贸易伙伴多元化发展
吉林省对外贸易在贸易伙伴多元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吉林省对外贸易市场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省对外贸易国别地区由2020年的181个增加至2023年的197个。
从出口贸易来看,如表1所示,吉林省的主要贸易伙伴在过去五年间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2019年,由于其在电子、汽车等领域的产业优势,韩国位居吉林省出口贸易伙伴的首位。从2020年开始,德国逐渐成为吉林省重要的出口市场,尤其是在2021年和2022年,德国均排在前列,这一趋势反映了吉林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出口竞争力提升,与德国的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形成了良好的对接。此外,中俄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联邦在2022年和2023年成为吉林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从进口贸易来看,如表2所示,德国一直是吉林省最大的进口来源地,这体现了吉林省对德国高端制造设备、精密仪器等产品的依赖,德国的先进技术和高质量产品为吉林省的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日本在吉林省的进口贸易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吉林省从日本进口的电子产品和机械零部件为本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俄罗斯联邦在2022年和2023年成为吉林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地,主要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支持本地的能源供应和化工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吉林省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这些国家在矿产资源、农产品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与吉林省的产业需求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
Table 1. Rank order of Jilin’s export trading partners
表1. 吉林省出口贸易伙伴位序
位次 年份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1 |
韩国 |
韩国 |
德国 |
俄罗斯联邦 |
俄罗斯联邦 |
2 |
美国 |
德国 |
韩国 |
德国 |
韩国 |
3 |
德国 |
美国 |
俄罗斯联邦 |
比利时 |
日本 |
4 |
日本 |
日本 |
美国 |
韩国 |
美国 |
5 |
朝鲜 |
俄罗斯联邦 |
日本 |
美国 |
比利时 |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Table 2. Rank order of Jilin’s import trading partners
表2. 吉林省进口贸易伙伴位序
位次 年份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1 |
德国 |
德国 |
德国 |
德国 |
德国 |
2 |
日本 |
日本 |
日本 |
俄罗斯联邦 |
俄罗斯联邦 |
3 |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 |
墨西哥 |
墨西哥 |
4 |
匈牙利 |
墨西哥 |
俄罗斯联邦 |
日本 |
斯洛伐克 |
5 |
俄罗斯联邦 |
匈牙利 |
墨西哥 |
葡萄牙 |
葡萄牙 |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2.3. 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伴随经济转型升级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吉林省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显著的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产品分类方式如表3所示。从贸易品类来看,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化工产品构成吉林省对外贸易的三大支柱,反映出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征。
如图2所示,机电产品及汽车相关产业是吉林省出口的核心支柱。从数据来看,第十六类和第十七类产品的出口额长期占据高位,2024年分别达到953.38亿元和1809.46亿元,占总出口额的17.6%和33.5%,这一优势得益于吉林省深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第六类商品的出口额也表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2020年该类别的出口额为338.54亿元,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833.57亿元,反映了吉林省在化学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能力。进口层面,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是吉林省进口的绝对核心品类,进口额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2.8%,表明吉林省对高端制造设备的依赖持续加深。第十七类商品的进口额在这五年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资源型产品的进口呈现显著的波动,体现了外部市场与工业周期的双重影响。第五类商品在2022年达到峰值961.6亿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9.7%,2024年回落至752.0亿元,降幅达21.8%,其波动与国际能源价格周期及吉林省钢铁、化工等重工业的生产节奏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保持稳定增长,凸显产业升级的技术需求,第十八类商品年均进口约50亿~60亿元,占进口总额的5%左右,其中医疗检测设备、光学仪器的进口增速高于平均水平,体现了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持续壮大。
吉林省的对外贸易结构在2020年至2024年间呈现出积极的变化趋势。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额占比逐渐增加,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显示出吉林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然而,部分低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额占比仍然较高,进出口产品结构提升空间仍然较大。
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imported and exported products
表3. 进出口产品分类
第一类 |
活动物:动物产品 |
第二类 |
植物产品 |
第三类 |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
第四类 |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
第五类 |
矿产品 |
第六类 |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
第七类 |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
第八类 |
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 |
第九类 |
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 |
第十类 |
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回收(废碎)纸或纸板;纸、纸板及其制品 |
第十一类 |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
第十二类 |
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 |
第十三类 |
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 |
第十四类 |
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 |
第十五类 |
贱金属及其制品 |
第十六类 |
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
第十七类 |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 |
第十八类 |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
第十九类 |
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 |
第二十类 |
杂项制品 |
第二十一类 |
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 |
第二十二类 |
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 |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Figure 2. Structure of imported and exported products in Jilin Province (Unit: Yuan)
图2. 吉林省进出口产品结构图(单位:元)
3.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外贸规模小、依存度低
吉林省外贸规模长期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出口竞争力不足与进口需求受限形成双向制约。出口方面,传统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有限,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取高额利润。尽管一汽集团在拉美市场取得较高份额,但与国际高端品牌相比,技术创新和品牌溢价能力差距明显,难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有增长,但规模效应尚未形成,缺乏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难以支撑快速的外贸扩容。进口方面,能源资源与汽车零部件依赖度高,高端设备与技术引进规模有限。这种双向困境使得吉林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较为被动,难以通过贸易扩张带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吉林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传统制造业产品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缓慢,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品牌建设滞后使得吉林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不足,只能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利润空间的拓展。
3.2. 贸易伙伴集中度较高
吉林省对外贸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尽管贸易伙伴数量有所增加,但对日韩、欧盟等传统市场的依赖仍较为突出,外贸市场呈现单一化特征。这种集中度使得吉林省对外贸易的稳定性高度依赖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一旦这些国家或地区发生贸易摩擦、经济波动或政策调整,吉林省的外贸企业将面临订单减少、贸易额下降等风险,严重影响全省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期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挑战。在农业领域,吉林省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出口可能因美国对华农产品限制性措施面临更高贸易壁垒,而在工业领域,美国对电动汽车、半导体等产业链的关税升级,可能导致德国、日本等传统伙伴国加强对技术输出的审查,使得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光学仪器等产品的跨国供应链成本上升,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存发展。此外,吉林省部分产业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及资源存在严重依赖,这种依赖关系使得吉林省的部分关键产业环节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在高技术产品领域,吉林省对德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依赖,则容易导致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零部件供应等方面受到限制,凸显了吉林省对外贸易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缺乏多元市场支撑、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
3.3. 贸易产品结构短板,竞争力受限
吉林省对外贸易面临结构性发展瓶颈,突出表现为三重失衡格局。出口端呈现低端锁定特征,传统制造业依赖度高但附加值偏低,核心技术受制于自主品牌缺失导致国际议价能力薄弱;进口端存在“技术–资源”双重依赖,高端装备与关键技术的过度进口加剧供应链脆弱性;服务贸易领域则显现数字化与高附加值业态发展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这种结构性矛盾使产业长期困于全球分工体系中低端环节,制造业规模优势未能转化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限制比较优势释放,装备制造产能与技术储备错位制约经济转型升级。更深层次的技术、品牌与产业链脱节问题相互交织,既阻碍产业向研发设计与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又削弱贸易体系应对国际规则演变与供应链重构的韧性。突破困局需系统性推进贸易结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核心瓶颈、品牌培育提升价值空间、服务创新拓展增值维度,最终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与竞争新优势构建。
4. 吉林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升吉林省对外贸易竞争力不断开拓市场,对推动其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通过创新推动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7]。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需聚焦企业主体创新性的培育,通过内培外引将传统制造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新动能。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是突破贸易发展瓶颈、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路径。要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依托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学科优势,联合一汽解放、吉林化纤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品牌推广方面,吉林省需借助国际推广活动与知名展会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组织百团千企“吉品出海”,设立联合展区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走出去”门槛。同时加强外贸人才培育,围绕跨境电商运营、国际规则应用等主题开展系统培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逐步提升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在招商引资方面,可依托重点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吸引出口导向型项目落地,同步完善境外商会网络,强化与东北亚市场的经贸纽带,逐步扩大外贸主体规模。
4.2. 深化市场多元化布局,构建抗风险贸易网络
吉林省需构建多元化市场开拓体系,增强开放发展韧性。政府部门要立足地缘特点与产业优势,巩固东北亚传统市场合作基础,通过高层论坛、产业对接等活动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重点拓展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推动装备制造、农业技术等优势领域产能合作[8]。针对国际市场波动风险,需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强化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运用,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贸易壁垒等风险。同时,应加强国际规则对接,引导企业主动适应RCEP、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定要求,提升产品标准认证水平[9]。通过搭建政企协同平台,统筹境内外展会资源,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拓市场,形成“以点带面”的协同拓展格局,逐步构建起层次分明、风险可控的全球贸易网络。
4.3. 优化产业与商品贸易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吉林省产业与贸易结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吉林省要系统推进开发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引进高质量工业项目,推动低效产能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工业制成品出口附加值,逐步降低初级产品在出口份额中的占比。在服务贸易领域,应整合国家级特色基地资源,完善数字服务外包、检测维修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长春兴隆、珲春综合保税区拓展服务贸易业务,鼓励发展高附加值数字贸易,构建功能完善、协同高效的外贸发展支撑体系[10]。针对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认证体系,支持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碳排放,增强产品在绿色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深度开发长白山冰雪与生态资源,创新文旅融合产品,打造“冰雪丝路”国际品牌。借鉴CPTPP高标准规则,优化进口结构,建立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动态目录,对半导体制造设备、高端数控机床等关键领域实施精准补贴,加速产业技术迭代,推动吉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JJKH20250741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