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社会支持度和父母教养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Level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mo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职校生社会支持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并验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利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90名职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 父母教养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化影响,情感温暖型与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而专制型与忽视型教养方式呈显著负向作用;(2) 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并通过部分中介作用传递父母情感温暖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3) 女性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性。研究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职校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正向作用,且社会支持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ing style on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and to verify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790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using the Short-form Parent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EMBU), the Social Support Scale for Adolescent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parenting styles had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with emotional warmth and trust and encouragement parenting style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ffecting self-efficacy, while authoritarian and neglectful parenting styles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2) social support demonstra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elf-efficacy.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both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partial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on self-efficacy; (3) female vocational students’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positive parenting styl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vocational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and that social support plays a partially mediating role.
文章引用:郁青青, 顾佳馨, 蒋雨烨, 杜柔霖, 王梦池, 有亚琴, 苗莹 (2025). 职校生社会支持度和父母教养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心理学进展, 15(5), 218-22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5289

1. 引言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DMSE)是个体对自身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评估。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中指出,个体的行为选择与坚持性与其效能信念密切相关,而职业决策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职业探索行为的主动性与职业选择的合理性。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职校生群体的职业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相较于普通高中生或大学生,职校生面临的职业决策挑战更具复杂性:其职业路径通常更早定向,且受家庭、社会支持及自身效能感的交互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探讨职校生社会支持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对完善职业教育支持体系、提升职校生职业适应能力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1.1.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影响因素

国内外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求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就动机和社会支持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仲懿,陈骁,2017),社会支持与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变量。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如资源提供)与主观支持(如情感认同),其中主观支持对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尤为显著。家庭教养方式作为个体早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情感互动与行为示范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研究指出,父母的情感温暖型与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而专制型或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可能抑制其自信水平。

1.2. 职校生群体的特殊性

职校生多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其家庭背景与文化资本差异显著,父母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且离异家庭比例较高。所以可能导致其获得的社会支持资源有限,同时父母教养方式更倾向于实用主义或权威型,进一步影响其职业决策信心。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大学生或普通高中生群体,而对职校生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社会支持与家庭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机制尚未明晰。

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社会支持与家庭教养方式对效能感的独立影响,但二者在职校生群体中的动态关系仍有待深入。首先,职校生面临的社会支持结构可能异于普通学生;其次,家庭教养方式的具体维度(如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如何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或调节路径影响职业决策效能感,仍需实证支持。此外,现有研究多采用横截面数据,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链条,现有研究尚未明晰社会支持与家庭教养方式在职校生群体中的动态作用机制。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职校生为研究对象,整合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系统分析社会支持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探讨职校生社会支持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特征,旨在为职校生职业指导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以职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796名职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0.00。共收集796份问卷,删除了9份无效问卷,留下了78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8.87%。有效问卷中男性占410人(52.1%),女性占377人(47.9%)。研究对象均来自职业院校,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所有被试自愿参与研究,并通过匿名方式完成问卷填写,确保数据的隐私性和客观性。

2.2. 实验目的

(1) 探究职校生社会支持度(包括主观支持与社会支持)及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专制型、忽视型)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2) 检验社会支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3) 比较性别在教养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量化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所使用的问卷调查表由四部分构成。考量到问卷质量、信效度以及与项目所研究内容的契合程度等因素,多次交流筛选,最终确定了由确定了由叶悦妹和戴晓阳(2008)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由蒋奖等人(2010)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作为测量问卷、由Taylor和Betz合作编制的,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简称CDMSE)中文版。

第一部分是关于职校生的人口变量调查,主要调查了年龄和性别。

第二部分是由叶悦妹和戴晓阳(2008)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以肖水源的社会支持理论模型为基础进一步修订,共17题,采用5点计分法,1表示“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经其研究统计,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907,各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846、0.806、0.838,具有良好的信度并广泛的被用于研究当中。

第三部分是蒋奖等人(2010)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修订后的s-EMBU-C有42个题目分为父亲版和母亲版两部分,每部分21题,采用4点评分,1表示“从不这样”,4表示“总是这样”。其特点是信效度良好、操作简便,并且基于对EMBU中文版不足和s-EMBU-C题量较少、父母亲版本维度一致、去掉了“偏爱被试”维度的优点的认识,进而引进和修订s-EMBU-C,使其在中国人群中更为适用,为国内父母教养方式领域的研究提供适切的工具。

第四部分是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简称CDMSE)中文版。彭永新、龙立荣等参考Betz和Taylor的CDMSE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量表共39题,采用5点评分,1表示“完全没有信心”,5表示“完全有信心”。共计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量表按照五个等级进行评定,得分越高即表示个体越有信心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56,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7,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4. 研究过程

2.4.1. 数据收集

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向周边在校职校生进行发放。在发放过程中,主试对题目进行详细的讲解,以确保被试对题目的理解准确无误。被试在认真填写问卷后,主试收回问卷,并给予被试一定的报酬作为感谢。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采取手机扫描问卷星二维码的方式完成测试,以此来确保测试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

2.4.2.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30.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皮尔逊相关性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采用PROCESS插件对转换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

3. 结果

通过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教养方式的个体间的差异较为显著。而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上,个体间差异适中。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的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在总体样本中,评分范围较广,总体上倾向于较高水平,个体间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相对较小。此外,个体间在主观支持上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差异;而在社会支持上差异相对较小。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ariables

1. 各个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

1.00

4.00

2.90

0.90

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

1.33

4.00

2.94

0.72

专制型教养方式

1.00

4.20

2.76

0.98

忽视型教养方式

1.00

4.00

2.79

0.84

自我效能感

1.65

4.94

3.71

0.78

主观支持

1.20

5.00

3.64

1.03

社会支持

2.00

4.90

3.67

0.71

自我效能感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 0.291, p < 0.001),自我效能感与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 0.333, p < 0.001),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 0.416, p < 0.001)。说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对职业抉择自我效能感有积极影响,即父母采用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或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时,子女的职业抉择自我效能感可能会更高。当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职业抉择自我效能感可能也会越高。

自我效能感与专制型教养方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 = −0.101, p < 0.05),自我效能感与忽视型教养方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 = −0.087, p < 0.05)。说明专制型教养方式、忽视型教养方式对自我效能感均有消极的影响,即父母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或忽视型教养方式时,子女的职业抉择自我效能感可能会降低(见表2)。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parent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2. 自我效能感与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变量

自我效能感

情感温暖型

信任鼓励型

专制型

忽视型

主观支持

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感

r

−−

情感温暖型

0.291**

−−

信任鼓励型

0.333**

0.321**

−−

专制型

−0.101**

0.113**

0.471**

−−

忽视型

−0.087*

0.566**

0.383**

0.627**

−−

社会支持

0.416**

0.521**

0.604**

0.183**

0.360**

0.645**

−−

根据对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见表3),对于自我效能感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男性的标准差为0.8,t值为−3.088,p值为0.002 (小于0.05),女性的标准差为0.75,表明在自我效能感上,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性自我效能感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Table 3.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for gender

3. 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变量

性别

N

M ± SD

t

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

396

2.91 ± 0.88

0.408

391

2.89 ± 0.92

0.408

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

396

2.94 ± 0.71

−0.151

391

2.94 ± 0.72

−0.151

专制型教养方式

396

2.78 ± 0.97

0.463

391

2.75 ± 0.99

0.463

忽视型教养方式

396

2.77 ± 0.84

−0.483

391

2.80 ± 0.83

−0.483

主观支持

396

3.63 ± 1.03

−0.229

391

3.65 ± 1.03

−0.229

社会支持

396

3.66 ± 0.69

−0.313

391

3.68 ± 0.72

−0.313

自我效能感

396

3.63 ± 0.80

−3.088**

391

3.80 ± 0.75

−3.089

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回归分析可知(见表4),常量项的未标准化系数为2.05,标准错误为0.141,t值为14.564,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当社会支持为0时,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值为2.05。社会支持的未标准化系数为0.296,标准错误为0.049,标准化系数为0.267,t值为5.99,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说明社会支持对职业抉择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支持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为1.00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的解释力较为可靠。表明社会支持是预测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因素。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4. 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变量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错误

标准化系数

t

p

VIF

(常量)

2.05

0.141

14.564***

< 0.001

社会支持

0.296

0.049

0.267

5.99***

< 0.001

1.000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如表5),父母情感温暖对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向总效应,效应量为0.254,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父母情感温暖对自我效能感有较强的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在父母情感温暖和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65,95%置信区间为0.123~0.211,该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父母情感温暖通过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较大。综上所述,社会支持在父母情感温暖和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Table 5. Mediation effect analysis

5. 中介效应分析

影响路径

效应类别

效应量

95%置信区间

p

中介效应类型

父母情感温暖–自我效能感

总效应

0.254***

0.195~0.312

< 0.001

部分中介效应

父母情感温暖–自我效能感

直接效应

0.089**

0.024~0.153

0.008

父母情感温暖–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

中介效应

0.165***

0.123~0.211

< 0.001

4. 讨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探讨了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职校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型和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呈现负向影响。此外,社会支持在父母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与现有研究的结论相一致,还进一步丰富了对职校生职业决策能力形成机制的理解,并为实践干预提供了指导。

4.1. 研究结果的对比与解释

研究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型和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显著促进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这一结论与Baumrind (1971)的经典教养方式理论一致,该理论认为,民主型(即情感温暖和信任鼓励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子女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此外,国内研究也指出,家庭氛围良好、父母给予子女较多鼓励的个体,其自我效能感更高(魏俊明,付桂芳,2022)。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说明父母的情感支持和信任激励不仅可以直接增强职校生的职业决策自信,还可能通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情绪稳定性等间接作用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相比之下,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李洋等(201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该研究指出,过度控制或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在面对职业决策时信心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专制型教养方式会限制个体的自主决策能力,使其在职业规划时过度依赖外界意见,而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个体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资源,降低其自信心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主观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与Cobb (1976)关于社会支持的缓冲效应理论相一致,即当个体面临压力时,社会支持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降低焦虑和不确定感,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方翰青,谭明(2014)的研究也表明,职校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下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4.2. 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性,这一结论与部分国内外研究相一致。有研究认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通常被鼓励表达情感并寻求社交支持,因此她们更容易从社会支持系统中获益(李强,1998)。部分研究认为,女性在职业选择时可能会更加谨慎和规划周全,因此在决策时表现出更高的自信。

在自我调节策略上,研究表明,女性在面对挑战时更倾向于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寻求支持和自我激励,而男性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或回避(Cohen & McKay, 1984)。

4.3.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中介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在父母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不仅能直接增强个体的职业决策能力,还能通过提升其社会支持系统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这一结果支持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中的观点,即个体的职业决策不仅受到内部因素(如个性和信念)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如社会支持)的调节。

4.4.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未来可以采用纵向追踪研究,以探讨自我效能感的长期动态变化。本研究未区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模式,将社会支持作为整体变量进行分析,未来可以开展跨文化研究,探讨文化因素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区分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如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学校支持)对自我效能感的具体影响。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职校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情感温暖型和信任鼓励型的教养方式对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面预测作用,而专制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则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父母的情感关怀和信任鼓励能够提升子女的自信和职业决策能力,相反,控制性或忽视性的教养行为则会削弱子女的自我效能感。

(2) 社会支持对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起着核心作用,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呈现显著正相关,并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其对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此外,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在父母情感温暖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父母的情感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子女的自信水平,还可通过提升其感知的社会支持间接增强自我效能感。

(3) 除自我效能感外(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 = 0.002),各类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在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提示,职校生的职业决策信心可能更多受社会文化期望或性别角色社会化影响,需结合质性研究进一步探讨。

理论层面,本研究验证了社会支持的“桥梁作用”,指出职校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受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协同影响,其中社会支持是关键中介与核心资源。提出通过家庭情感赋能、学校支持强化与社会资源整合,可系统性提升职校生的职业决策信心,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深化了父母教养方式通过社会支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机制解释,为整合生态系统理论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结合本研究,在实践层面给出建议:

(1) 职业抉择需要家庭干预,建议开展家长教育项目,提倡情感温暖与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减少控制性或忽视性的教养行为。

(2) 学校强化校企合作与职业导师制度,构建多元社会支持网络,尤其关注男性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

(3) 推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家庭–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优化职校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路径。

当前研究已初步揭示了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和职校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路径,但需在样本多样性、动态机制和干预实践上进一步突破。未来可结合理论与技术手段,推动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助力职校生职业生涯发展。

基金项目

2024年江苏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职校生感知社会支持度和父母教养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项目编号:202411463127Y。

参考文献

[1] 方翰青, 谭明(2014). 高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 (2), 66-71.
[2] 蒋奖, 鲁峥嵘, 蒋苾菁, 等(2010).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94-99.
[3] 李强(1998).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 天津社会科学, (1), 66-69.
[4] 李洋, 杨春, 高淑艳, 等(2014). 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114-116.
[5] 魏俊明, 付桂芳(2022).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教育生物学杂志, 10(5), 374-379, 386.
[6] 叶悦妹, 戴晓阳(2008). 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5), 456-458.
[7] 仲懿, 陈骁(2017). 高职生成就目标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3(27), 77-81.
[8]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1-103.
https://doi.org/10.1037/h0030372
[9]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https://doi.org/10.1097/00006842-197609000-00003
[10] Cohen, S., & McKay, G. (1984).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A. Baum, S. E. Taylor, & J. E. Singer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lth (Volume IV) (pp. 253-267). Routledge.
https://doi.org/10.1201/9781003044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