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儿童不仅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也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基础。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责任。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断发生,已经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公共问题。
疏离感(Alienation)是个体心理状况是否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心理学意义的“疏离”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疏离感是一个包含主观成分和客观成分的复杂概念。客观成分主要指劳工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失控感;主观成分主要包括社会分离感和个性丧失。王春光(2007)提出疏离感指的是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身等种种关系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无意义感、压力拘束感、自我疏离感、不可控制感、社会孤立感等消极情绪。大部分研究都表明疏离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高疏离感的个体不能与社会产生有效的关联。部分研究还表明疏离感与成瘾、犯罪等社会诸多问题行为有着密切联系(Warshak, 2000; DeNiro, 1995)。因此对儿童的疏离感进行探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影响疏离感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和同伴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徐夫真,2007)。亲子亲合源于Olson以家庭结果为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是衡量亲子关系的一个基本维度,指父母与子女间亲密和谐的情感联结状态(张文新,王美萍,Andrew Fuligni,2006),包括个体与父母的积极互动行为。有研究表明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假想观众、学校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提高亲子亲合水平有助于降低假想观众水平,缓解初中生学校疏离感(杜岸政,滑茜斐,田丰,2021)。而滑茜斐(2020)的研究发现亲子亲合影响初中生学校疏离感,且相较于母子亲合,初中生与父亲的亲合水平对其学校疏离感的影响更深入。可见,亲子亲合对儿童疏离感有影响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似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之间所建立的社会联结关系(周宗奎,王超群,2015)。对青少年来说,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其他关系无法满足的社会交往以及身份发展和认同的需求(La Fontana & Cillessen, 2010)。当儿童无法从家庭获得社会情感支持以至于常感到孤独时,他们可能会进入温馨良好的群体寻找情感支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互换,能够有效缓解儿童的疏离感,帮助儿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人际交往当中(王维,2024)。因此,同伴关系也是影响疏离感的因素之一。
安全感是一种不会遭受伤害和威胁、所处环境是安全的心理感受,有安全感的人通常较少感到孤单、焦虑、敌意、悲观,人际交往中也较少表现出紧张或冲突(郭鹏毅,吴辉等,2020)。安全感较低的个体,其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低水平安全感是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预测因素,会降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从而更容易诱发负面情绪(彭自芳,傅纳,张新杰,2020)。张嘉江(2014)的研究发现安全感与疏离感之间是显著性负相关。安全感高的儿童,体验到的疏离感较低,安全感可以看作疏离感的重要保护因素。
亲子亲合、同伴关系、安全感都是疏离感的保护性因素,对于儿童而言,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李亚静(2023)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安全感在亲子亲合与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黄亚梅等(2020)的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可以显著地预测城市高中生的心理安全感,安全感在同伴关系与社交焦虑间起中介作用。综合以上研究,本研究以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安全感在亲子亲和、同伴关系对疏离感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以期为今后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23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若干所小学(包括乡镇小学和农村小学)的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在校小学生为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有效问卷填写者中,男生68人,女生98人;留守儿童136人,非留守儿童30人。
2.2. 研究工具
1. 一般疏离感量表(The General Alienation Scale, GAS)
该量表由陈维等(2015)人修订。本量表为单维结构,由12个项目组成(10个反向计分)。采用4分制,从1(非常不同意)到4 (非常同意),分数越高,疏离感的倾向越强。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
2. 亲子亲合量表
该量表取自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Ⅱ,由张文新和王美萍等(2006)所修订。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以5点进行评分,从1 (几乎没有)到5 (几乎总是)。分数越高,代表亲子关系越好。涵盖父亲问卷和母亲问卷,内容完全相同。两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 (父亲的问卷)和0.82 (母亲的问卷)。
3. 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
该量表由郭伯良博士2003年编制,可测量在交往关系中儿童、青少年的自我看法。该量表共计22个项目,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以4分制评分,从1 (完全没有)到4 (总是)。该量表中有7个问题为反向计分题,22个项目的总分即为整个量表的总分。总分越高,表示同伴关系越差。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
4. 心理安全感量表
采用丛中和安莉娟(2004)年修订的心理安全量表。该量表以5分制评分,从1 (非常一致)到5 (非常不一致)。分数越高,代表安全感越高。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2.3. 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同时开展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解释数据。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本研究通过采取匿名测量、部分项目反向等措施控制共同方法偏差(周浩,龙立荣,2004)。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分析,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24个,第1个因子方差解释率为11.64%,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本研究没有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儿童疏离感的保护性因素作用机制
1. 亲子亲合、同伴关系、安全感和疏离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亲子亲合、同伴关系、安全感与疏离感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亲子亲合与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r = −0.44, P < 0.001),与疏离感亦呈显著负相关(r = −0.20, P < 0.05)。与此同时,亲子亲合与安全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29, P < 0.01)。此外,同伴关系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 = −0.27, P < 0.01),而与疏离感呈显著正相关(r = 0.30, P < 0.01)。安全感与疏离感之间则表现出显著负相关(r = −0.28, P < 0.01)。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arent-child affinity, peer relationship, sense of security and sense of alienation
表1. 亲子亲合、同伴关系、安全感和疏离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
|
亲子亲合 |
同伴关系 |
安全感 |
疏离感 |
亲子亲合 |
51.01 ± 6.58 |
1 |
|
|
|
同伴关系 |
51.32 ± 8.22 |
−0.44*** |
1 |
|
|
安全感 |
48.65 ± 8.69 |
0.29** |
−0.27** |
1 |
|
疏离感 |
29.49 ± 5.22 |
−0.20* |
0.30** |
−0.28** |
1 |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下同。
2. 安全感在亲子亲合与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1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亲子亲合、疏离感和安全感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基于此,进一步对三者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结果表明,亲子亲合能够正向预测安全感(β = 0.38, t = 3.46, P < 0.001)。当亲子亲合和安全感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亲子亲合对疏离感的预测作用不成立(β = −0.10, t = −4.47, P > 0.05),而安全感对疏离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 = −0.15, t = −2.78, P < 0.01)。具体结果见表2。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child affinity, sense of security and sense of alienation
表2. 亲子亲合、安全感和疏离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 |
β |
t |
疏离感 |
亲子亲合 |
0.20 |
0.04 |
5.38* |
−0.16 |
−2.32* |
安全感 |
亲子亲合 |
0.29 |
0.08 |
11.95*** |
0.38 |
3.46*** |
疏离感 |
亲子亲合 |
0.30 |
0.09 |
6.69** |
−0.10 |
−1.47 |
|
安全感 |
|
|
|
−0.15 |
−2.78** |
并且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CI不包含0 ([−0.12, −0.01]),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中介作用路径图如图1所示。综上所述,安全感在亲子亲合对疏离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7.50%,如表3所示。
Table 3. Mediation effect test
表3. 中介效应检验
|
效应值 |
标准误 |
Bootstrap95%CI |
占总效应比率 |
下限 |
上限 |
总效应 |
−0.16 |
0.07 |
−0.29 |
−0.02 |
|
直接效应 |
−0.10 |
0.07 |
−0.24 |
−0.03 |
|
间接效应 |
−0.06 |
0.03 |
−0.12 |
−0.01 |
37.50% |
Figure 1. Mediating effect pathway diagram of sense of security between parent-child intimacy and alienation
图1. 安全感在亲子亲合与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路径图
3. 安全感在同伴关系与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1相关分析结果已表明同伴关系、疏离感和安全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对三者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结果表明,同伴关系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安全感(β = −0.29, t = −3.24, P < 0.01),当同伴关系和安全感都进入回归方程时,同伴关系(β = 0.15, t = −2.80, P < 0.01)和安全感(β = −0.13, t = −2.53, P < 0.05)都可以显著预测疏离感水平。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er relationships, sense of security, and alienation among the “left behind second generation”
表4. “留守二代”同伴关系、安全感和疏离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 |
β |
t |
疏离感 |
同伴关系 |
0.30 |
0.87 |
12.61*** |
0.19 |
3.55*** |
安全感 |
同伴关系 |
0.27 |
0.07 |
10.48** |
−0.29 |
−3.24** |
疏离感 |
同伴关系 |
0.36 |
0.13 |
9.77*** |
0.15 |
2.80** |
|
安全感 |
|
|
|
−0.13 |
−2.53* |
并且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CI不包含0 ([0.01, 0.09]),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中介作用路径图如图2所示。因此,安全感在同伴关系对疏离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05%,如表5所示。
Table 5. Mediation effect test
表5. 中介效应检验
|
效应值 |
标准误 |
Bootstrap95%CI |
占总效应比率 |
下限 |
上限 |
总效应 |
0.19 |
0.53 |
0.001 |
0.83 |
|
直接效应 |
0.15 |
0.54 |
0.06 |
0.44 |
|
间接效应 |
0.04 |
0.02 |
0.01 |
0.09 |
21.05% |
Figure 2. Mediating effect pathway diagram of sense of security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s and alienation
图2. 安全感在同伴关系与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路径图
4. 讨论
1. 亲子亲合、同伴关系、安全感、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发现儿童亲子亲合、安全感与疏离感之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同伴关系和疏离感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研究一致。徐夫真,张文新(2011)和邓琳双(2012)等的研究发现,同伴接纳和家庭功能都对青少年的疏离感有重要影响。在亲子亲合上,国外学者探讨了家庭因素对疏离感的影响(Kocayoruk & Simsek, 2015)。华筝(2023)的研究发现个体的亲子亲合水平越高,消极自我关怀水平会得到有效抑制,并表现出更低的心理健康问题。王莹滟等(2023)等也提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互动有助于个体感知更多的积极情绪,促进自我探索行为并增强心理幸福感,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本研究中的儿童均为乡镇和农村儿童,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不仅儿童与父母相处和沟通时间少,缺乏良好的家庭支持,而且教养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亲子亲合得分较低。家庭的不良因素是儿童呈现出高疏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安全感上,张嘉江(2014)研究发现,疏离感得分高,导致个体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在本研究中,儿童处于安全感低的不利处境,不能减缓其高疏离感状况。高疏离状况致使他们安全感更低。在同伴关系上,前人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疏离感水平。德科维和米斯(Deković & Meeus, 1997)认为如果儿童缺少家长的关心与教导,会使留守儿童产生自卑、暴躁、孤僻等不良性格,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会采用错误的方式。而在本研究中,大多数儿童都为留守儿童,对性格、心理的形成并不利,又不具备良好的同伴关系,就更加不利于减轻疏离感水平,从而表现出高疏离感。高疏离感使个体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更为不良,以此往复,恶性循环。
2. 安全感在亲子亲合、同伴关系对疏离感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发现亲子亲合和安全感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疏离感,安全感、亲子亲合和疏离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安全感在亲子亲合对疏离感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亲子亲合通过影响安全感间接影响疏离感,这证实了本研究假设。依恋理论指出,亲子亲合水平高有助于儿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损耗,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水平,形成高安全感水平(Su, Li, Lin, Xu, & Zhu, 2013)。若亲子关系疏离或冲突,个体可能形成“他人不可靠”的不安全感,导致对人际关系的回避或过度敏感,这种不安全感会泛化为对社会的疏离感(Mikulincer & Shaver, 2003)。与其他城市儿童相比,乡镇与农村中的儿童更难拥有父母稳定深切的关心和照顾,这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相对较低的安全感水平,进而影响其对社会的疏离感。学校、社会应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如利用乡镇文化站视频设备,帮助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进行结构化视频互动(每周至少1次)。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外出务工的父母多陪伴儿童。同时当主要依恋对象(父母)不可得时,可通过多重依恋(教师、邻里)补偿。因此我们可以在乡镇寄宿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睡前15分钟谈心”制度,弥补家庭情感空缺,增强其安全感水平以缓解儿童疏离感。
本研究还发现安全感在同伴关系对疏离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同伴关系可以直接影响疏离感,同样也可以通过影响安全感,进而间接影响疏离感。疏离感得分高的个体要面临更多的同伴关系影响,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亲密的同伴关系和友谊能较好地满足儿童对安全感的需要(陆芳,2019)。本研究中的儿童因为地处偏远地区,80%的儿童处于留守状态。他们本身就处于高疏离感家庭中,亲子分离使他们更容易形成内向、敏感的不良个性阻碍人际交往,而不良的人际更加降低了心理安全水平,易产生不良同伴关系,通过安全感间接影响疏离感,导致其最后成为高疏离感的高危人群。但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又可以通过安全感来间接缓解疏离感水平,因此在班级、学校中创造友好融洽、互助合作的良好积极的氛围,通过心理咨询(如沙盘疗法)帮助个体识别不良同伴关系中的负面信念,重塑安全型依恋模式。也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化解人际敏感、定期对不同疏离感个体开展团辅活动重塑社交能力等,增强儿童安全感,进而降低疏离感水平。
本研究基本达到研究目的,但在探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选取的样本数量不大,范围不够广泛,期望后续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探究影响儿童疏离感的因素。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2034017);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资助项目(HNJG-2022-121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