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社火表演中的服饰研究
Study on the Costume of Shehuo Performance in Shaanxi Region
DOI: 10.12677/arl.2025.142031, PDF, HTML, XML,   
作者: 叶芷源: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社火服饰设计社火传承发展Shehuo Clothing Design Shehu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摘要: 社火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属于民间在庆祝传统节日时的自演自娱的表演活动,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社火表演的特殊性,在演出服饰方面的应用也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构成社火表演的主要载体,十分具有特色和研究价值。其中陕西社火艺术蕴含着陕西民间各种神灵幻影和民俗意识,通过不同的服饰造型营造出节日氛围,凸显出不同题材的社火表演内容,使得社火文化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尤其在今天陕西的宝鸡地区特别兴盛。通过对社火表演与传统民俗服饰的研究,以探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着社火表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Shehuo culture is a representative project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e Huo is a traditional celebration and carnival activity of Chinese Han folk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It belongs to the performance activities of folk to perform and entertain themselves when celebra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It is the main carrier of Shehuo performance, which has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value. Among them, Shaanxi Shehuo art contains various spirits and folk consciousness of Shaanxi folk, and creates a festive atmosphere through different clothing shapes, highlighting different themes of Shehuo performance content, making Shehuo culture lively in form, diverse in name and lively and interesting, especially thriving in Baoji area of Shaanxi today. Through the study of Shehuo performance and traditional folk costumes, we can explore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ehuo performance culture.
文章引用:叶芷源. 陕西地区社火表演中的服饰研究[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2): 193-201.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2031

1. 陕西社火与地域背景简介

() 社火的历史背景

“社”是指土地之神,“火”是传说中的火神,即火祖。土地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的立身之本,烟火则开启了华夏文明,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崇拜社神,敬畏火神,因此以歌舞祭祀,以表尊敬崇尚之意。对土地和火的崇拜,从而造就了社火。人们通过耍社火、看社火诉说出一年的丰收喜悦,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1]。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发展以及认知能力的提高,社火活动逐渐成为节日中规模宏大的娱乐活动。

“社火”也称“射虎”,是中国汉民族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庆典活动,指在节日中的各种杂戏表演,包括高跷、旱船、秧歌、舞狮舞龙、打铁花、骑竹马等表演艺术,具有祝福祭祀的文化功能。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社火已被列入陕西、青海、甘肃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民俗学理论来看,社火是民间信仰与娱乐活动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社会生活风貌,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陕西社火的地域特色

陕西社火是综合性的大型广场表演艺术,表演时规模宏大现场氛围热烈,不但传承了民俗风情,释放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理念,更以其娱乐性和强大生命力丰富着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陕西社火的特色是表演时均有黑虎灵官开道,并且社火表演队的锣鼓队阵容庞大、节奏激烈。具体而言,一是社火活动始终贯穿着祀神祈福的宗旨;二是社火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互动性;三是耍社火是人民凝聚力量的体现;四是社火表演中演出类型丰富且表演风格独特;五是社火阵容的庞大、表演类型多样、包揽性强[2]

受陕西独特的自然地貌、人口分布、经济状况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习俗影响,该地区的社火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例如,在畜牧业盛行的区域,有骑马进行的“马社火”(见图1马社火的动态场景);平原地区则有乘坐车辆表演的“车社火”(见图2车社火的宏大阵容);通过搭建的高台,如方桌、车轮或木板,多人合力抬着演员演出的“抬社火”和“山社火”(见图3抬社火的表演细节);还有在半空中展现特技的“高芯社火”和“翘班社火”;地面活动包括“地社火”和“高跷社火”(见图4高跷社火);在偏远地带,甚至有独特而神秘的“血社火”;在狭窄小路上,演员被背负着行进的“背社火”;而在陕北的高原,有独具特色的“腰鼓社火”。此外,陕西社火的角色不仅限于传统的神祇,还包括了上百种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古代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中的诸佛、神仙、圣人、英雄和各种奇幻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题材如国家建设、计划生育等也被融入其中,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Figure 1. The dynamic scenes of the horse Shehuo

1. 马社火的动态场景

Figure 2. The grand formation of the car Shehuo

2. 车社火的宏大阵容

Figure 3. The performance details of carrying the Shehuo

3. 抬社火的表演细节

Figure 4. Stilt-walking Shehuo

4. 高跷社火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马社火”表演,骑手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道具,动作潇洒,他们的服饰和道具都经过精心准备,且在表演前会举行特定的仪式,以祈求表演顺利和来年丰收。这些表演形式中的角色不仅包含传统神祇,还涉及上百种源自古代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人物形象,如诸佛、神仙、圣人、英雄以及奇幻生物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题材如国家建设、计划生育等也融入社火表演,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2. 陕西社火中的服饰设计

() 陕西社火演出中的服饰造型

陕西各地区社火表演在规模、服饰和道具化妆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源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然而,这些服饰和道具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值得深入研究。

2023年春节期间,笔者在陕西宝鸡市陈仓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实地观察了多个社火表演团队的排练与演出过程,并采访了多位资深社火艺人,深入了解了社火表演的组织形式、角色分工以及服饰道具的制作与传承过程。

在陕西宝鸡,社火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舞龙、舞狮、秧歌队、车社火等多种类型。社火表演者的服饰主要色彩为大红、大绿、黄色,主要以戏服和秦腔表演服饰为主,非常具有陕西的特色。秧歌队的服饰以传统的大褂和灯笼裤为主,男性角色还会穿上将军服、书童服等,而女性角色则穿上贵妃服等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性服饰。这些服饰上的花纹多采用荷花、牡丹等设计,并根据角色不同佩戴各种冠帽和发饰。在鞋靴方面,男性多选择黑色布鞋或厚底黑靴,而女性则多穿千层底布鞋。

相比之下,陕西咸阳地区的社火表演在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如高跷社火、背社火等。服饰上,对襟大褂、灯笼裤以及传统戏服是常见的选择,装饰图案多为仙鹤、荷花等。与宝鸡地区相似,根据角色不同,表演者可能会佩戴或不戴帽子。在鞋履方面,咸阳地区的男性多穿黑色细鞋或高靴,而女性则多穿软绣鞋。这些服饰和道具的细节之处,无不体现了陕西社火表演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社火服饰的色彩和造型设计不仅是视觉上的装饰,更是文化符号的体现。红色和黄色作为主色调,象征着喜庆与丰收,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服饰上的神祇与神话人物形象,则是民间信仰与精神寄托的具象化表达,体现了社火文化在凝聚社区力量和传承民间信仰方面的重要作用。

() 服饰色彩搭配在陕西社火中的呈现效果

在社火演出中,演员们依据各自的角色定位换上特定的服装,这些服饰往往描绘了古代历史、神话或传说中的角色。服装色彩鲜明,常见的是艳红、翠绿、金黄和黑色,鲜明地展现了陕西的地方特色。

陕西的社火服饰中有文服、武服、头帽、靴鞋四类。文服有蟒、褶子、八卦衣等。蟒,即蟒袍,分为男蟒、女蟒;男蟒是帝王将相的官服,圆领、大襟、大水袖,与身同长,有袖摆,衣服上身绣有云龙、花朵、凤凰,下身绣海水绣纹,腰间有玉带装饰(见图5男蟒袍图6男蟒袍)。女蟒衣服多为女将、贵妃等,领部有云肩,蟒袍的颜色分为上五色:黑、白、红、绿、黄、下五色:粉红、蓝色、紫色等(见图7女蟒袍)。

Figure 5. Male python robe

5. 男蟒袍

Figure 6. Male python robe

6. 男蟒袍

Figure 7. Female python robe

7. 女蟒袍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色彩并非随意选择,而是承载了丰富的象征内涵。黄色,作为皇家的专属色,象征尊贵与权力,黄蟒袍专属于皇帝、皇后和妃嫔,它们的存在映射出皇室的威严。粉色则倾向于儒雅文人的角色,如才子佳人,他们的蟒袍绣工精致,展现文人的风雅。黑色则被赋予了坚毅正义的特质,如张飞,它代表了力量与决心。这些色彩的运用,无疑揭示了中国历史和戏曲艺术间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社火与戏曲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融合。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社火服饰的色彩搭配不仅是视觉上的装饰,更是文化符号的体现。色彩的选择与搭配遵循了中国古代“五行”理论,红色象征火,绿色象征木,黄色象征土,白色象征金,黑色象征水。这种色彩体系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还通过服饰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展现了社火文化对宇宙秩序和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

女性的服饰,褶子,根据社会地位分为繁复的花色与朴素的素色。花色褶子是富家小姐和贵妇的标志,其上繁复的花卉和飞鸟刺绣,彰显了她们的财富和地位。相反,素色褶子则体现了贫家妇女的简朴,通过其简约之美,传递出生活的质朴。八卦衣则是仙人或智者的象征,金线交织的八卦太极图饰于其上,以黑紫为主调,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

武将的服装样式繁多,如“靠”(铠甲简化版)通过艺术夸张,强化了写意效果,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角色的力量和体魄。色彩在人物刻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象征意义和传统习俗,不同的“靠”颜色诠释了角色的不同性格。上五色,如红、绿、黑、白、黄,各有其特定象征:红色代表英勇无畏的少年英雄,绿色则暗示沉稳的老将;白色则多用于智慧勇敢的将领,黑色体现刚烈粗犷,紫色象征公正无私,而粉色则多用于年轻貌美的女将。每种颜色都如同一个文化符号,无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让人们在视觉中“察言观色”,通过视觉感受人物性格(见图8“靠”)。

Figure 8. Kao

8.

从色彩学理论角度分析,社火服饰色彩的鲜明对比和独特搭配,符合视觉审美规律,能够在表演场景中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增强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些色彩象征意义的运用,也是民俗文化在服饰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民众对不同角色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 陕西社火服饰纹样元素的文化寓意

纹样作为服饰上最为瞩目的视觉符号,不仅起到装饰美化服饰的作用,还严密切合服装的形制与功能,内含丰富多样的文化意象,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在社火表演服饰中文服主要以仙鹤、锦鸡、孔雀等飞禽作为纹饰,寓意为温文尔雅;武服以狮、虎、豹等各类猛兽为纹饰,寓意强悍勇猛[3]

传统服饰在社火演出中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其装饰图案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核心,如简洁而豪放的龙草纹,以及象征神圣与吉祥的麒麟图案,它也代表着权威与尊贵。各种吉祥符号如龙凤配、如意、八卦、竹叶和水族图案等,均体现了人们对安宁和幸福的向往。红蟒蛇上绣着牡丹和凤凰,寓意着华丽的外貌和崇高的地位。传统吉祥图案,如“福寿子三多”(佛手、桃子、石榴)、“松鹤延年”“瓜哒绵绵”“兰桂齐芳”“并蒂同心”“松菊犹存”等,传递了和谐美满的愿景,常见于社火服饰。莲花象征纯洁,梧桐代表高尚的选择,这些植物成为道德品质的文化象征,如同梅花和喜鹊的组合,寓意“喜上眉梢”;荷花、金鱼和儿童的形象结合,预示丰饶和富足。牡丹常与月季、牵牛花、荷花等花卉或白头翁鸟共同出现,象征夫妻恩爱长久。牡丹的华贵象征宫廷的荣耀和繁荣,月季则因其常绿特性象征皇室的永恒。玉兰、海棠、万年青、天竹在宫廷文化中分别暗含玉堂、万年、天仙的意蕴。

社火表演的服装以其图案寓意深长,纹样的构图和形态传达了特定的“信息”,是情感投射和愿望表达的载体,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例如,“龙凤呈祥”和“鱼跃龙门”等图案象征着庆祝和好运。基于中国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内在的象征来表达。从符号学理论来看,这些纹样作为文化符号,在社火表演的特定语境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连接表演者与观众的文化纽带,有助于观众理解表演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因此,社火服饰中的传统纹样成为情感投射和愿望表达的载体,视觉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 陕西社火文化和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 当前陕西社火文化与服饰的传承问题

在社火演进的道路上,遭遇的挑战主要包括:首先,社火演出大多集中在正月十五期间,此时青壮年群体因工作和学习大多已远离家乡,家庭内往往仅剩下老年人和少数儿童,这使得社火的传承人短缺,无力维持和组织社火活动。其次,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深受流行文化熏陶,对传统的体育形式缺乏热情,更别提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这直接威胁到社火文化的生存。再者,传统的社火表演技巧多依赖于口耳相传,书面记录稀少,没有明确的表演规范,使得当前的社火表演水平相对以往有所下滑,无法再现传统社火的精彩盛况。

社火服饰与道具种类繁多,但在现实的社火活动中我们不一定能都见到,能见到的只是一般性的服饰,很多服饰甚至被混淆了,没有明显的差异特征,鞋子更是倾向于现代日常普通的鞋子,由此可见我们传统文化服饰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科学的传承和保护,这是我们做得不足的地方,同时社火文化不仅存在于陕西,同时北方的其他省份也存在着不同的社火文化,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需要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然而,目前在社火方面,还存在相关政策和经费的缺乏导致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困难,制约了社火文化和服饰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社火文化的传承问题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普遍困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逐渐流失。同时,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模式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使得传统艺术形式难以适应新的文化需求。因此,保护和传承社火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 陕西社火文化和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措施

在中国的庆祝活动中,社火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两创”政策引导下,将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入传统的社火服饰设计中,对服饰进行创新改造。

传统的社火服饰注重五彩斑斓,常以红、蓝、黄、白、黑五色为主,辅以四色花边和花卉装饰,手持花扇和绸绢。然而,现代工业化生产使得这些服饰具有统一的样式,相比之下,减少了个性化的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提升,应当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现代元素。比如,可以由政府支持举办社火服饰的手工制作活动,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尺寸和审美进行个性化定制,这样不仅能让参与者亲身参与制作,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和儿童了解并参与社火,从而推动其传承与革新。

在教育传承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两创”理念,将社火项目引入学校或教育机构,使之融入日常生活。东北地区的许多中小学已将“东北秧歌”纳入课间活动,甚至在艺术院校中成为必修课程。鉴于社火和东北秧歌都是地方传统体育项目,政府也可以推动社火进入校园或设立社火培训课程,让师生和家长了解社火的基本文化和角色扮演的乐趣。这不仅能在教学中传承地方文化,还能增进大众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注入活力,实现社火在不同场合和年龄层的广泛传承。

借助“两创”理念,我们需要在社火项目的展示和传播方式上寻求创新。如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的走红,展示了如何通过5G + AR技术使历史生动起来,与现代产生共鸣。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手段,比如设立地方传统文化的电视或电台节目,或者利用社交媒体如抖音、微博进行推广。同时,可以利用VR技术在购物中心等地设立体验区,让人们有机会亲身体验社火角色。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传播策略,为社火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看,社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创新。通过“两创”理念的实践,可以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教育和文化产业相结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通过多元化的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社火文化,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新时代呼唤新的表达方式,我们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与当代文化需求和审美趋势相契合,创造出深受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新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悠久的社火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社火是陕西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分支[4],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条件和特殊的地域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形式,具有相当开放的文化吸纳性[5],深入研究陕西社火这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来看,本文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对陕西社火文化的描述性分析,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进行探讨。通过对社火服饰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以及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西北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中,社火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历经世代传承,持续绽放其独特的魅力,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专注于探讨陕西社火文化的精华,详细阐述服饰的特色,并从色彩组合、材质选取、剪裁样式及配饰运用等多个角度探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以期望能丰富陕西社火这一传统民间活动在服务类型上的多样性,填补现代服装设计中社火文化元素的空白,赋予社火文化在时装设计中新的活力。此外,陕西社火文化中还蕴含着众多待发掘的古老趣味元素,期待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并热爱陕西社火。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为陕西社火提供一种别样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注 释

所有图片均为实地拍摄,未经后期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亦然, 彭雪. 西北社火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天津纺织科技, 2021(3): 5-8.
[2] 张梦凯. 传统吉祥理念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 2017.
[3] 吕晶. 陇州社火传承与传统村落空间保护——基于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保护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4] 李红春. 凤翔社火考述[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8(6): 9-11.
[5] 杨惠珺, 田荣军. 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7(5): 61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