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重庆市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医护人员婴幼儿照护能力提出建议。方法:基于养育照护框架,编制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自评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重庆市从事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对比区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得分的差异。结果:重庆市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平均分为(6.40 ± 2.42)分,属于良好水平,5个维度中营养照护维度得分(6.99 ± 2.50分)最高,健康照护维度得分(6.26 ± 2.47分)最低;区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推拿保健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64, P < 0.05)。结论:重庆市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有待提升,建议加强其健康照护的继续教育,建立跨专业合作提升其儿童心理学知识技能,实施医教结合强化早期学习机会指导,以及加强医疗机构对回应性照护的重视程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medical staff in nurturing and nursing for children aged 0~3 years in Chongqing, and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medical staff in infant and toddler car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nurturing care framework, a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on the nurturing care ability of medical staff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ged 0~3 years was compiled,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stratified randomized whole-cluster sampling on medical staff engaged in the health care services for children aged 0~3 years in Chongqing,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district-level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were compared by t-tests.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medical staff’s ability in nurturing care for children aged 0~3 years was (6.40 ± 2.42), which was at a good level, and among the five dimensions, the score of nutritional care dimension (6.99 ± 2.50) was the highest, and health care (6.26 ± 2.47) was the lowest; the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district-level and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to massage therap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2.164, P < 0.05). Conclusions: The ability of Chongqing medical staff to nurture care for children aged 0~3 year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ealth care be strengthened,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be established to enhance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child psychology, the integration of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be implemented to strengthen guidance on early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sponsive care be strengthened in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1. 引言
养育照护是由公共政策、方案和服务所创造的条件,是为满足儿童健康、营养、回应性照护、安全保障以及早期学习的机会而提供的一系列条件的总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所发布的《养育照护框架——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养育照护框架主要涉及5个方面: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回应性照护、安全保障以及早期学习的机会[1]。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工作;为婴幼儿家庭开展新生儿访视、膳食营养、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安全防护、疾病防控等服务[2]。卫生健康部门是为婴幼儿照护提供支持的部门[3],其中,医护人员在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有助于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对促进婴幼儿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关于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的能力研究较少,主要是聚焦于父母的养育照护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缺乏针对医护人员的养育照护能力方面的研究[4] [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庆市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自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医护人员提升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提出建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以重庆市渝北区从事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医生和护士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 从事0~3岁婴幼儿健康相关工作;2) 年龄 ≥ 22岁;排除标准:1) 从事本工作年限小于1年;2) 量表信息填写不完整者。
2.2. 方法
2.2.1. 调查工具
课题组参考《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并依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所发布的《养育照护框架——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中养育照护的五大要素[3],将养育照护能力分为5个维度,然后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讨论法确定条目,自制问卷为调查工具,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1) 一般信息: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工作机构类型、工作岗位、科室、平均月收入;2) 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自评表,共23个条目,包括健康照护能力16条;营养照护能力3条;安全照护能力1条;回应性照护能力1条,早期学习机会能力2条。医护人员通过自我感受判断进行自评,0分表示不了解且从未应用,10分表示完全掌握且经常应用该技能,总分为23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评能力越强。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8,KMO为0.970,Bartlett球形检验P < 0.001,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2. 调查方法
本研究依据样本量须为问卷条目数(32) 5~10倍的Kendall准则[6],并考虑到无效问卷等因素,确定样本量为270例。2023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将重庆市渝北区所有医疗机构按照区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分为两层,然后每层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别抽取6个调查单位,共抽取12个调查单位,最后整群抽取各医疗单位中儿科、儿童保健科、妇产科等科室中所有从事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63份,有效率为97.4%。
2.2.3. 统计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逻辑核查,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以女性为主(占85.2%),年龄以29~39岁为主(占44.1%),学历多为大学本科(占61.5%),工作年限超过20年的占18.3%,以初级职称为主(占47.5%),来自区级医疗机构的占77.9%,基层医疗机构的占22.1%,科室主要分布在妇产科(占22.4%),平均月收入主要在5000以下(占34.2%)。
3.2. 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各维度得分情况
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得分为(6.40 ± 2.42)分。其中营养照护得分最高,为(6.99 ± 2.50)分,其次是安全照护,得分为(6.83 ± 2.58)分,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得分较低,分别为(6.59 ± 2.63)分、(6.32 ± 2.68)分,健康照护得分最低,为(6.26 ± 2.47)分,见表1。
Table 1. Skill scores of medical staff in nurturing and nursing for children aged 0~3 years
表1. 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得分情况
项目 |
得分
|
营养照护 |
6.99 ± 2.50 |
安全照护 |
6.83 ± 2.58 |
回应性照护 |
6.59 ± 2.63 |
早期学习机会 |
6.32 ± 2.68 |
健康照护 |
6.26 ± 2.47 |
总平均分 |
6.40 ± 2.42 |
3.3. 健康照护得分情况
健康照护维度共有16个条目,结果显示常用急救技能得分最高,为(6.95 ± 2.64)分,推拿保健技能得分最低,为(5.56 ± 3.09)分,具体情况见表2。
Table 2. Health care scores
表2. 健康照护得分情况
条目 |
得分
|
常用急救技能 |
6.95 ± 2.64 |
健康检查 |
6.81 ± 2.53 |
体格生长监测 |
6.80 ± 2.57 |
营养性疾病的防控 |
6.45 ± 2.85 |
传染病的预防 |
6.44 ± 2.81 |
危重症识别指导 |
6.32 ± 2.75 |
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
6.30 ± 2.70 |
心理发育评估 |
6.19 ± 2.70 |
高危儿家庭护理指导 |
6.17 ± 2.79 |
神经发育评估 |
6.15 ± 2.74 |
龋齿的防控 |
6.13 ± 2.85 |
睡眠照护 |
6.02 ± 2.80 |
眼病的防控 |
6.02 ± 2.83 |
听力障碍预防 |
5.94 ± 2.80 |
心理行为干预 |
5.93 ± 2.74 |
推拿保健 |
5.56 ± 3.09 |
3.4. 营养照护得分情况
营养照护维度共有3个条目,结果显示母乳喂养指导技能得分最高,为(7.18 ± 2.56)分,微量元素的补充指导得分最低,为(6.76 ± 2.68)分,具体情况见表3。
Table 3. Nutritional care scores
表3. 营养照护得分情况
条目 |
得分
|
母乳喂养指导 |
7.18 ± 2.56 |
辅食添加指导 |
7.03 ± 2.54 |
微量元素的补充指导 |
6.76 ± 2.68 |
3.5. 早期学习机会得分情况
早期学习机会维度共有两个条目,结果显示早期综合发展训练得分(6.34 ± 2.73分)高于潜能开发技能得分(6.30 ± 2.73分),具体情况见表4。
Table 4. Early learning opportunities score
表4. 早期学习机会得分情况
条目 |
得分
|
早期综合发展训练 |
6.34 ± 2.73 |
潜能开发 |
6.30 ± 2.73 |
3.6. 区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得分比较
对比区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显示推拿保健得分有差异(P < 0.05),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得分大于区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得分,其余条目均无差异,具体情况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district medical organizations and primary medical organizations
表5. 区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得分比较
条目 |
区级医疗机构 |
基层医疗机构 |
t值 |
P值 |
常用急救技能 |
6.90 ± 2.64 |
6.67 ± 2.77 |
0.896 |
0.371 |
健康检查 |
6.78 ± 2.54 |
6.74 ± 2.57 |
0.233 |
0.816 |
体格生长监测 |
6.74 ± 2.55 |
6.74 ± 2.61 |
0.189 |
0.850 |
营养性疾病的防控 |
6.30 ± 2.94 |
6.52 ± 2.60 |
−0.196 |
0.845 |
传染病的预防 |
6.28 ± 2.83 |
6.64 ± 2.72 |
−6.040 |
0.547 |
危重症识别指导 |
6.25 ± 2.79 |
6.33 ± 2.57 |
−0.038 |
0.970 |
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
6.17 ± 2.75 |
6.47 ± 2.46 |
−0.550 |
0.607 |
心理发育评估 |
5.94 ± 2.76 |
6.53 ± 2.50 |
−1.099 |
0.273 |
高危儿家庭护理指导 |
5.93 ± 2.91 |
6.47 ± 2.48 |
−0.923 |
0.357 |
神经发育评估 |
5.97 ± 2.80 |
6.52 ± 2.51 |
−1.151 |
0.251 |
龋齿的防控 |
5.84 ± 2.94 |
6.55 ± 2.56 |
−1.280 |
0.202 |
睡眠照护 |
5.80 ± 2.87 |
6.41 ± 2.53 |
−1.207 |
0.228 |
眼病的防控 |
5.76 ± 2.86 |
6.53 ± 2.58 |
−1.560 |
0.120 |
听力障碍预防 |
5.78 ± 2.86 |
6.34 ± 2.54 |
−1.263 |
0.208 |
心理行为干预 |
5.74 ± 2.83 |
6.53 ± 2.40 |
−1.911 |
0.057 |
推拿保健 |
5.24 ± 3.22 |
6.33 ± 2.50 |
−2.164 |
0.031 |
安全照护 |
6.82 ± 2.62 |
6.88 ± 2.46 |
−0.155 |
0.877 |
回应性照护 |
6.55 ± 2.67 |
6.70 ± 2.50 |
−0.398 |
0.691 |
母乳喂养指导 |
7.24 ± 2.57 |
6.91 ± 2.47 |
0.907 |
0.365 |
辅食添加指导 |
6.96 ± 2.57 |
6.91 ± 2.49 |
0.408 |
0.683 |
微量元素的补充指导 |
6.76 ± 2.73 |
6.67 ± 2.48 |
0.286 |
0.775 |
早期综合发展训练 |
6.20 ± 2.76 |
6.60 ± 2.46 |
−0.837 |
0.404 |
潜能开发 |
6.26 ± 2.73 |
6.47 ± 2.53 |
−0.509 |
0.611 |
4. 讨论与建议
4.1. 医护人员健康照护技能较薄弱
本研究发现养育照护能力五个维度中健康照护得分最低,在健康照护中,得分最低的是推拿保健、心理行为干预、听力障碍预防。通过对比区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得分差异,得出区级医疗机构的推拿保健技术低于基层医疗机构,可能是因为推拿保健的推广在基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普及效果明显[7]。方俊群等[8]的研究显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缺乏开展妇幼中医服务的积极性,妇幼中医服务开展不足,同时指出了部分服务对象认为中医服务见效相对慢于西医,部分服务对象认为中医服务效果不好,对妇幼中医服务的信任度不高。以上因素都可能导致推拿保健的开展受限。心理行为干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参与本次调查的医护人员专业背景主要为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对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比较缺乏[9],在继续教育上需要补充更多的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听力障碍预防、眼病的防控、睡眠照护等都是健康照护中得分较低的,提示医护人员这些方面的技能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提升。
4.2. 医护人员婴幼儿早期学习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早期学习机会是国际上各个国家普遍比较薄弱的环节[10],目前从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医护人员缺乏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知识背景,对婴幼儿早期学习机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缺乏专业支撑。同时可能对自身角色认知不足,早期学习与早教密切相关,认为婴幼儿的早期学习机会支持与早教机构的职能更匹配,忽视了对自身早期学习机会方面的技能的培养。但作为医护人员需要指导家庭为儿童提供探索和学习机会,为家长提供有关早期学习机会的信息、支持和咨询指导[11],将早期学习融入养育照护全过程,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早期学习机会。
4.3. 医疗机构对回应性照护重视程度较低
本次研究结果可反映出重庆市医疗机构目前对于回应性照护的重视尚不足,这与王潇等[12]的研究结果相似,回应性照护的能力提升问题应引起医疗机构的重视。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育照护技能培训相对欠缺,而作为养育照护五大核心内容之一的回应性照护的技能培训在我国人群中的覆盖率不足50% [13] [14],回应性照护在我国未得到普及,体现了医护人员在进行照护指导时对回应性照护的忽视。与此同时,陈伟平[15]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向婴幼儿照护者提供的回应性养育照护的技能培训存在一定不足,说明从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医护人员作为指导者自身回应性照护技能的缺乏,若婴幼儿在早期没有足够的回应性照护,其需求不能被敏感地识别并满足,则可能会出现生长不良、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语言发育迟缓等。因此,医疗机构应重视医护人员回应性照护的能力提升,提高照护人的科学育儿理念和养育照护技能。
4.4. 提升医护人员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能力的对策建议
4.4.1. 加强健康照护的继续教育
针对健康照护中多项技能薄弱的问题可依据培训迁移理论[16],通过采取培训、进修等继续教育方式来提升。各医疗机构要着重提升听力障碍预防、心理行为干预、眼病的防控、睡眠照护等,区级医疗机构还应提升推拿保健技能。一是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合作,发挥上级医院的“传、帮、带”作用,区级医疗机构可到市妇幼保健院进修,以此提高照护水平;二是开展学习班,以推拿保健为例,应重视小儿推拿学的教育,完善知识储备。可以当地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中医学习班,填补推拿保健知识空缺,切实提高推拿保健能力;三是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如以睡眠照护为主题,邀请儿童睡眠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形式可以线上或线下讲座为主。通过专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睡眠照护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
4.4.2. 建立跨专业合作提升儿童心理学知识技能
婴幼儿养育照护涉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心理行为干预、心理发育评估,而从事照护服务的医护人员专业为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占大多数,对于儿童心理学知识学习深度不够,在健康照护中的心理行为干预技能略显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跨专业合作来改善,一是建立跨专业交流平台,如网络研讨会、在线论坛、专业社群等,通过跨专业的交流,互相分享经验和知识,补充照护服务医护人员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技能,提升心理行为干预等技能;二是建立专业合作团队,促进医护人员与儿童心理学相关专业人员的合作,如组建包括儿科、儿童保健科医生、早教专业人员、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在内的专业团队,通过互补的形式使照护水平整体提升。
4.4.3. 实施医教结合强化早期学习机会指导
为增强照护服务医护人员早期学习机会相关知识和指导能力,首先医护人员要认识到早期学习机会指导是婴幼儿养育照护的一环,其次可通过医教结合的方式补充关于早期学习机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论是区级医疗机构还是基层医疗机构,除了利用婴幼儿健康检查的机会为家长提供早期学习机会指导,还可以借鉴相关成功经验,建立一个医教一体的早期学习场所,通过融合专业早教团队,引进早教品牌,切实提升医护人员早期学习机会指导能力,打造医教结合特色的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基地,主要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训练课程等。
4.4.4. 加强医疗机构对回应性照护的重视程度
目前,国内对婴幼儿回应性养育照护明显关注不足,照护者更多关注婴幼儿身体健康、营养等生理方面的需求[14],而回应性照护在养育照护中至关重要,贯穿于婴幼儿养育照护的每个方面,对于创造早期学习机会也有重要作用。包括妇幼保健院的各医疗机构应重视回应性照护,促使从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医护人员从自身加强对婴幼儿回应性照护的认知,关注前沿动态,主动学习将回应性照护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并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回应性照护,如指导家长增强育儿信心可提高其回应性照护水平[17]。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yjq222017)。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