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与新工业革命叠加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重构产业生态与人才需求格局[1] [2]。在此过程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其学生资助体系正面临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型的迫切需求[3]。
近年来,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研究成为国内高等教育育人领域的热点。张志勇针对高校新形势下的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探索,提出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重点围绕经济资助的各个环节和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精神的培育做好资助育人[4]。肖丽等认为在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发展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实施“三全育人”理念[5]。段少帅等认为高校应该创新工作理念,完善资助体系,巧用“互联网+”技术,精准识别贫困生,实现资助育人[6]。综上,当前高校虽在资助育人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尚缺乏针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研究,尤其是在民办高校领域。研究显示,财政约束导致的资源供给不足构成民办高校首要制约因素:民办高校约70%以上的运营经费依赖学费收入,致使资助资金规模受限,难以覆盖逐年扩大的学生需求。其次,受助群体异质性加剧带来的管理挑战不容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存在多维能力发展滞后问题,传统“一刀切”的资助模式已无法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现有资助体系在精神引领与能力赋能维度存在结构性缺失,仅有少数民办高校建立“经济帮扶–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的闭环机制[7],这与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培养标准有较大差距。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资助育人工作路径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从经济支持、精神引领、能力赋能三个层面对民办高校学生进行调研,确认目前该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人才发展提出的最新要求,提出“三维协同”发展型资助框架,为破解经济援助与素质培养的割裂困境提供理论参照。
2.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进行主题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共回收517份有效问卷,参与学生分布大一到大四各年级。资助育人工作满意度主要分为经济支持、精神引领与能力赋能三个维度,结果见表1所示。
Table 1. Satisfaction with funding-based education initiatives
表1. 资助育人工作满意度
维度 |
经济支持 |
精神引领 |
能力赋能 |
资助育人工作满意度(5分为满分) |
3.61 |
3.23 |
3.12 |
通过以上结果发现,学生对现有资助育人工作的满意度,无论是从经济支持、精神引领还是能力赋能维度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精神引领与能力赋能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
依据问卷结果,在经济支持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目前仅靠学生提交申请、纸质材料审核等程序无法实现资助育人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学生满意度见表2所示。
Table 2. Satisfaction with the funding-based education process
表2. 资助育人过程的满意度
过程 |
公平 |
公开 |
公正 |
工作满意度(5分为满分) |
3.03 |
4.01 |
3.45 |
在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超过75%学生希望在经济支持、精神引领、能力赋能三个维度加大工作的力度,同时,超过50%的学生认为当前民办高校育人工作存在帮扶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支持以及后续跟踪不足等问题;超过60%的学生愿意参与到学校针对上述三个维度的活动中去。尤其在能力赋能维度,仅有2.3%的学生明确表达不愿意参与相关活动,见表3所示。
Table 3. Student dissatisfaction with current activities and willingness for improvement
表3. 学生对现有活动的不满度以及对改进后活动的参与意愿度
维度 |
经济支持 |
精神引领 |
能力赋能 |
加大工作力度(%) |
80.08% |
74.85% |
81.82% |
参与意愿强烈 |
81.04% |
64.99% |
76.02% |
通过以上问卷的结果分析,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大的不足。
2.1. 经济支持维度,数字化监测技术与资源约束
民办高校在精准识别环节存在显著技术短板,多数依赖传统纸质材料审核,误判率较高。资助方式呈现刚性化特征,多数民办院校仍采用固定金额发放模式,缺乏与学业表现、能力提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此外,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复杂多样,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挑战,学校需要针对不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资助方案,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2.2. 精神引领维度,人文关怀体系缺位
心理帮扶系统呈现碎片化特征,未能建立常态化心理干预与生涯规划指导机制,仅少数民办高校配备专业心理数据分析师,先进技术应用率不足,价值引导存在脱节,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思政元素过少。文化赋能载体创新不足,导致精神帮扶停留于讲座、征文等传统形式,学生普遍反映“缺乏获得感的帮扶体验”。
2.3. 能力赋能维度,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与实践脱节
民办高校由于资金与资源的限制,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基地过少,学生难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实训实践机会,导致相关能力较弱。此外,技能培养呈现“重证书获取、轻实践应用”倾向,创新创业支持与产业需求脱节,且培训内容多集中于基础办公技能,对学生创新思维、数字化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相对缺乏。
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民办高校实施发展型资助工作的必要性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创是引擎,全面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关键,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资助育人工作不仅关乎困难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3.1. 传统模式迭代的必然要求
民办高校现有帮扶体系与产业变革速度形成显著落差,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人才需求逐年增长,但受助生相关技能掌握率不足。研究显示,采用发展型资助模式的院校,受助生就业适配度可大幅提升,离职率降低。通过构建“经济支持–精神引领–能力赋能”三维协同的发展型资助新模式,可解决当前帮扶资源配置错位难题,使受资助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培养效率大幅提升。
3.2. 教育公平深化的战略选择
民办高校容纳全国约30%的家庭首代大学生,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共同富裕进程。当前民办与公立院校受助生数字技能差距相对较大,通过能力赋能维度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实用技术掌握率大幅提升。进而提升民办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缩小教育产出差距,为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做贡献。
3.3. 民办教育升级的核心抓手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迫使民办高校重塑帮扶生态,数字化监测系统对困难学生进行“数字画像”,通过对其学校内部场景日常消费的分析,可大幅提升资助对象的精准度。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能将企业资源导入效率提高,如某民办院校引入“产业帮扶云平台”后,实训项目增长220%,进而实现发展型资助推动民办高校创造价值增量。
3.4. 政策导向落地的实践需求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对智能化资助体系有明确要求,但民办高校达标率较低。通过构建“经济支持–精神引领–能力赋能”三维系统资助育人模式,可有效帮助当前民办院校解决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协同机制缺失问题。发展型资助研究将为民办高校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可使帮扶成本效益比优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公平新模式。
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重塑教育生态的变革期,民办高校帮扶体系面临数字化转型与育人模式创新的双重挑战。针对现有帮扶系统存在的技术渗透不足、资源整合低效、产教协同薄弱等痛点,亟需构建智能驱动、多维联动的现代化帮扶体系。本文立足物质帮扶、精神引领、能力赋能三大维度,提出适配民办高校特质的发展型帮扶路径,见图1所示。
Figure 1. Developmental funding implementation pathway for privat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tex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图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路径
4.1. 经济支持维度:智能技术赋能的精准保障体系革新
通过智能技术的运用,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的精准识别机制构建,并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校园日常场景资金消费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学生的精准数字画像,并建立多维度的弹性化动态资助新模式,大大提升民办高校资助育人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4.1.1. 多源数据融合的精准识别机制构建
通过学校一站式服务中心打通校园各系统的后台数据孤岛,实现各数据的调取联动,整合校园消费系统(日均餐饮消费 ≤ 10元触发预警)、电子考勤记录(缺勤率 ≥ 15%自动标记)、网络学习轨迹(雨课堂数据分析)、图书馆借阅记录、自习室考勤记录、社交网络消费表现等行为数据,构建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数字画像,将精准画像反馈给学校资助中心,由相关辅导员进行跟踪,实时调控资助数据,实现受困学生的动态评估。并建立特困学生资助金流转分布式账本,监控大额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而实现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
4.1.2. 弹性化动态资助模式创新
将学科竞赛获奖、技能证书获取、志愿者活动参与、三下乡暑期活动参与等多项成长指标积分量化,积分可折现或兑换实训实习资源。依据学校电表监测系统,宿舍月均用电量低于校区均值20%可获能源补贴等方式实现经济帮扶的精准支持。搭建多参数预警模型,当监测到学生连续3日食堂消费下降40%,图书馆滞留时间激增100%时,自动启动临时补助程序认定。
4.1.3.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资源循环体系
毕业生捐赠的书籍、可重复使用低值耐用品、电子设备等经学校统一管理部署,形成“物资循环漂流池”,为困难学子提供物质帮扶。此外,将企业捐赠的在线课程、软件等数字资产纳入共享平台,实施“使用即返还”机制,在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帮助困难学生提升数字化技能。
4.2. 精神引领维度:数字人文融合的价值塑造工程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资助育人构建“心理–价值–文化”协同体系,破解经济帮扶与精神脱贫割裂难题,通过心理支持、价值观引导、文化浸润三者形成闭环,为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精神引领维度提供创新模式。
4.2.1. 智能技术赋能的立体心理支持模式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心理支持是破解“经济解困与精神脱贫不同步”矛盾的关键切口。本文以“全周期陪伴、多维度干预、内生力激活”为核心理念,实现智能技术赋能的立体心理支持模式。
首先,学校借助公用网络课程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情境化心理微课,针对受困学生常见的心理困境设计专题模块,例如“突破贫困标签的心理重构”、“感恩意识向行动力的转化路径”,完成学习后生成能力图谱。其次,在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服务的对话机器人,提供模拟朋辈互助场景,有效缓解受困学生求助羞耻感。再次,通过针对受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受困学生进行分类,针对心理韧性不足的学生通过一对一访谈、特殊案例研究等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心理支持。最后,整合受困学生心理咨询记录、志愿服务参与度、职业规划进展等数据,形成可视化的心理成长曲线,帮助教师识别受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的转变期,最终形成受困学生的成长轨迹数字档案。
4.2.2. 新媒体矩阵建设的价值观引导机制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随着新技术以及新工具在高校工作中的使用,如何做好新媒体矩阵建设,实现受困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是重中之重。
首先,借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经典”等VR体验项目,将思政教育融入沉浸式场景。此外,设计“乡村振兴模拟器”等游戏化课程,学生在完成产业规划任务中积累道德积分。打造“新青年主播训练营”,受助生通过直播助农实现自我价值。
4.2.3. 数字技术赋能的传统文化浸润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是破解“经济支持与文化脱贫割裂”难题的创新路。
高校可通过通识中心和信息学院相结合,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现古籍经典、非遗技艺等文化场景,开发“节气智慧”、“家训解码”等交互式学习模块,使受助生在虚拟体验中理解“自强不息”、“反哺感恩”等传统价值内涵。创建“文化积分–成长资源”兑换机制,将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行为量化为发展型资助积分。该方式通过技术赋能,使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说教,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获益的成长资源,为资助育人注入深层精神动能。
4.3. 能力赋能维度:产教融合驱动的成长加速机制
民办高校通过构建产教融合驱动的职业赋能体系,以技术创新驱动精准育人,为民办高校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模式。
4.3.1. 受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赋能路径
民办高校针对受困学生构建“动态评估–分层培养–精准供给”技能培养体系:运用大数据画像技术,综合学业表现、职业倾向、产业需求、心理状态建立能力模型,识别个体发展瓶颈。并根据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培养,创建“技能成长银行”,将证书获取、项目成果转化为学分置换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
4.3.2. 智能制造场景下的实战能力培养
通过民办高校现有的数字化实验室,模拟智能化生产线运维场景,针对受困学生进行实战能力专项培养,提升其实践技能。此外,鼓励学生积极考取相关产业技能证书并进行认证,积极拥抱社会发展新趋势,形成不可篡改的能力履历。
4.3.3. 数字经济赋能的创业支持系统
通过整合民办高校的校企孵化器、校友资源库等,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创能提升计划”。分层设置创业通识课、产业订单实训、数字化资源匹配服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置换机制。并通过追踪培养闭环,实现受困学生创业孵化率、就业质量的大幅提升。
4.4. 数据驱动的“三维协同”发展型资助育人闭环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动态优化”闭环管理体系,整合多源数据源建立受困学生数字画像,运用数字化系统动态评估受困学生困难指数与能力缺口,实现对受困学生的精准帮扶;通过心理支持、价值观引导、文化浸润三者形成闭环,实现对受困学生的精神引领;通过构建产教融合驱动的职业赋能体系,实现技术创新驱动下的精准育人;最后,通过对受困学生的可持续跟踪反馈,实现对数据驱动下的“三维协同”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路径优化,建立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闭环管理长效机制,为民办高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助育人方案。
5. 结论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体系通过构建“经济支持–精神引领–能力赋能”三维协同的育人模式,形成数据驱动评估、数字人文融合、产教协同增益的工作路径,将经济解困、价值塑造和素质提升有机融合,着力破解保障型资助“重救济轻发展”的现实困境,该模式为民办高校突破资源约束提供机制参照,为高等教育公平与质量跃迁提供参考,为受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助力。
基金项目
2024年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课题校级《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路径研究》(2024XSZZ0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