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其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因其高发性与潜在危害性受到广泛关注。NSSI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采取割伤、烧伤、撞击等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以此来缓解情绪痛苦或心理压力[1]。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流行特征[2],在全球范围内的检出率为17.7% [3]。而我国青少年群体的NSSI检出率更高达27.4% [4],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青少年NSSI除了造成即时性的身体损伤外,这种行为往往预示着更深层的心理健康风险。研究表明,这类行为与多种精神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存在显著关联,甚至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自杀意念乃至自杀行为[5]。为此,我国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1年修订)》等政策文件中明确要求学校加强心理健康问题筛查与干预,而鉴于NSSI具有隐蔽性强、识别难度大的特点,已成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我国NSSI检出率也在呈上升趋势。NSSI现象的普遍性和其背后的心理机制逐渐成为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焦点。然而,尽管国内外学者对NSSI的成因及干预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国内研究仍存在视角分散等问题。例如,部分学者强调家庭因素对NSSI的直接影响[6],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心理韧性是影响过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7],此外,还有较多学者对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展开研究,如内源性阿片肽等[8] [9]。在NSSI的干预方面,目前有多种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其中,心理治疗是主要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治疗等;药物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暂未有统一治疗方案;物理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可使治疗有效率提升至90.00%,高于对照组的74.00% [10]。总体来看,青少年NSSI得到了大量学者关注,但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梳理,使得研究人员难以快速把握该领域的全貌和最新进展。
鉴于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对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计量分析(1997~2024),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与突现检测等算法,系统解构我国青少年NSSI研究的知识网络,旨在揭示领域演进路径、识别研究前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检索式为(青少年 + 中学生)*(自伤 + 自虐 + 自残),共得一千余篇文献,对检索结果反复检查、整理,排除非实证研究(如评论、会议摘要等)、剔除研究对象非青少年或主题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770篇。
2.2. 参数设定
本研究使用数据的时间区间为1997年1月至2024年6月。以1年为一个时间切片,以此细化分析时间序列。图谱裁剪方面,采用“pathfinder”网络修剪算法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s”双重裁剪方式,有效去除冗余节点和连线,使网络图更为简洁,突出关键节点和核心联系。其余参数保持默认设置。在开展不同类型的共现分析时,针对性地选择节点类型:进行作者共现分析时,节点类型设为“author”;进行机构共现分析时,节点类型设为“institution”;而在进行研究热点分析时则聚焦于关键词层面,节点类型设为“keyword”。
2.3. 主要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涵盖图谱中节点的大小、数量,节点间的连线数量与颜色,以及节点的共现频次、中心度等方面。其中,节点大小映射文献数量,共现频次体现研究主题热度,中心度反映节点关键程度。此外,连线数量和颜色反映节点间关联强度和时间序列。
在知识图谱绘制效果的评判依据方面,参考陈悦等的观点,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清晰度提供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11]。Q值位于[0, 1)区间,当Q > 0.3时,社团结构显著;S值在0.7时聚类高效且令人信服,0.5以上则认为聚类合理。
3. 结果
3.1. 年发文量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文文献最早发表于1997年,在1997~2014年间属于缓慢增长期,年均发文量 < 10篇,研究集中于临床医学领域;年发文量在2020年之后快速增长,年均发文量 > 80篇,具体见图1。这一趋势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推进(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新冠疫情后心理问题加剧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重视,研究者们对非自杀性自伤这一行为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NSSI虽不以自杀为直接目的,但作为青少年心理困扰的重要行为指标,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已有研究表明,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较未出现NSSI行为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尝试自杀,故而需要予以关注[12]。
3.2. 作者共现分析
在中文文献中,1997.1~2024.6发文频次前10位的作者见表1。
Figure 1. Diagram of annual volume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图1. 国内年发文量图
Table 1. List of author co-occurrence analyses
表1. 作者共现分析列表
排名 |
作者 |
发文量(篇) |
1 |
万宇辉 |
19 |
2 |
黄鹏 |
11 |
3 |
陶芳标 |
11 |
4 |
胡旺 |
9 |
5 |
唐杰 |
8 |
6 |
唐寒梅 |
8 |
7 |
傅燕艳 |
8 |
8 |
陈小龙 |
7 |
9 |
李振阳 |
7 |
10 |
王玉龙 |
7 |
作者共现分析结果显示(图2),安徽医科大学万宇辉教授是国内青少年NSSI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其节点规模显著大于其他研究者。万宇辉教授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重点关注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领域涵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童年期虐待及生活应激事件等。在NSSI研究方面,其团队开发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为NSSI的标准化评估提供了重要工具[13]。
Figure 2. Diagram of author co-occurrence analysis
图2. 作者共现分析图
3.3. 机构共现分析
在中文文献机构中发文量最高的是安徽医科大学,共发布32篇有关文献,见表2。
Table 2. List of institutional co-occurrence analyses
表2. 机构共现分析列表
排名 |
机构 |
发文量 |
1 |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
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
19 |
2 |
安徽医科大学 |
13 |
3 |
重庆医科大学 |
11 |
4 |
山东大学 |
10 |
5 |
江西省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
9 |
6 |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
9 |
7 |
南昌大学 |
8 |
8 |
中南大学 |
8 |
9 |
华中师范大学 |
8 |
10 |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 |
7 |
3.4. 研究热点
3.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文献中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与精炼表达,其共现频次能够显著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经计算,模块值Q = 0.7848 (>0.3),平均轮廓值S = 0.9327 (>0.7),进一步表明聚类结果的可信度与可靠性。共现频次排名前30位的关键词见表3。
Table 3. List of keywords
表3. 关键词列表
排序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度 |
排序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度 |
1 |
青少年 |
397 |
0.7 |
16 |
反刍思维 |
20 |
0 |
2 |
抑郁症 |
69 |
0.14 |
17 |
质性研究 |
20 |
0.07 |
3 |
自伤行为 |
60 |
0.57 |
18 |
应对方式 |
18 |
0.08 |
4 |
自伤 |
59 |
0.68 |
19 |
社会支持 |
18 |
0.17 |
5 |
抑郁障碍 |
57 |
0.11 |
20 |
综述 |
18 |
0.09 |
6 |
中学生 |
55 |
0.58 |
21 |
焦虑 |
16 |
0.15 |
7 |
抑郁 |
47 |
0.02 |
22 |
家庭功能 |
15 |
0.14 |
8 |
影响因素 |
37 |
0.07 |
23 |
心理韧性 |
15 |
0.06 |
9 |
精神卫生 |
30 |
0.04 |
24 |
童年创伤 |
15 |
0.07 |
10 |
初中生 |
29 |
0.42 |
25 |
自杀意念 |
13 |
0.09 |
11 |
学生 |
27 |
0.06 |
26 |
舍曲林 |
13 |
0.05 |
12 |
回归分析 |
26 |
0.27 |
27 |
情绪调节 |
13 |
0.16 |
13 |
危险因素 |
23 |
0.22 |
28 |
心理弹性 |
10 |
0.05 |
14 |
自杀 |
23 |
0.1 |
29 |
校园欺凌 |
9 |
0.1 |
15 |
中介效应 |
22 |
0.2 |
30 |
护理 |
9 |
0.05 |
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图3),“抑郁症”(中心度0.14)与“家庭功能”(中心度0.14)存在强关联(连线权重 = 0.89),表明家庭功能缺陷可能通过加剧抑郁情绪间接引发NSSI [14]。近年突现词“中介效应”(突现强度 = 4.32)进一步支持这一路径,例如心理韧性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NSSI间的中介作用[15]。
对关键词进行分类(图4),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NSSI与精神病理学的关联及共病特征。文献计量分析显示,NSSI与多种精神障碍存在显著共现性,主要涉及抑郁症、抑郁障碍、心境障碍、述情障碍、双相障碍等[16]。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抑郁症、抑郁障碍青少年的NSSI行为上,大量证据显示NSSI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二者常常共存,且抑郁的出现会显著增加NSSI行为的发生率[17]。曹亚宁等人的综述指出,NSSI与抑郁障碍在发病机制上存在交叉,抑郁障碍是NSSI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NSSI也可作为预测抑郁障碍甚至自杀发生的重要指标[18]。
2) 影响因素的多维结构与干预路径。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NSSI的影响机制呈现显著的“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特征,NSSI的形成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主要涉及个体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如情绪症状、心理韧性水平等。诸多研究证实,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与NSSI的发生密切相关[19]-[21],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能够显著降低消极情绪对自伤行为的促进作用[22]。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家庭功能、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其中,家庭系统功能失调对NSSI表现出最强的预测效力。具体而言,有自伤行为的年轻人往往相对获得较少的家庭情感支持,受到更多的批评并且家庭成员可能存在过度行为控制[6]。在一项有关安徽省中学生NSSI现状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留守经历是青少年偶发和反复发生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留守青少年反复NSSI的检出率比无留守经历的青少年高出6.1% [23]。基于以上分析,未来的干预方案应当整合个体和环境两个维度的关键因素,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预防体系,以更有效地应对青少年NSSI问题。
Figure 3. Diagram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图3. 关键词共现分析图
Figure 4. Diagram of keyword clustering analysis
图4.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3.4.2. 关键词时线分析
时间线视图(Timeline)用于展示聚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从时线图(图5)可以发现过去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NSSI行为与精神心理疾病的关联上,比如抑郁障碍[24];而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个体的积极心理特质,如心理弹性,期望通过增强个体内部的心理韧性来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有效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25]。
Figure 5. Diagram of keyword time line analysis
图5. 关键词时线分析图
3.4.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对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出8个突现词,分别为“自杀、学生、自伤、回归分析、中学生、自伤行为、精神卫生、中介效应”。其中,该领域最早且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自杀”和“学生”。近几年的突现关键词有“精神卫生”和“中介效应”,见图6。
Figure 6. Diagram of keyword pop-up analysis
图6. 关键词突现分析图
4. 讨论
4.1. 基本结论:研究热度、核心作者与机构合作特征
从年发文量来看,近年相关文献大幅增长,反映出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关注;从发文作者和机构来看,国内影响力较高的作者是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的万宇辉教授,其编制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为国内NSSI标准化评估提供了重要工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呈现“区域性聚集、跨区薄弱”的特点。例如,安徽医科大学与重庆医科大学的合作频次(连线权重 = 0.67)显著高于其他机构,而中东部与西部地区机构间合作几乎空白。这种“小团体化”模式可能导致学术视角趋同,甚至形成资源垄断,阻碍跨学科创新。
4.2. 研究特点:家庭功能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双重聚焦
国内NSSI研究在内容上呈现两大鲜明特征:
1) 家庭功能的机制探索占据核心地位。人际或系统模型(Interpersonal/Systemic Model)指出,NSSI是青少年应对家庭功能紊乱的一种行为反应[26]。国内学者发现,家庭因素与各类型NSSI均存在相关性[27]。事实上,家庭功能与家庭环境对NSSI的影响已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证实。具体而言,影响青少年NSSI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依恋关系、父母情感表达、家庭亲密度、家庭结构是否完整等[28]。
2) 积极心理品质的转向凸显干预新思路。近年来,研究从传统病理视角转向积极心理学取向。这一转变体现在“心理弹性”等概念的突现上。例如,赵亚楠发现心理弹性能通过影响认知加工过程间接发挥作用,表现为通过降低反刍思维阻断NSSI行为链,这也为开发校园心理韧性训练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25]。
5.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剖析其中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然而,研究仍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1) 数据来源的广度与代表性受限。尽管CNKI是国内权威数据库,但未纳入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等国际权威数据库以及万方、维普等国内其他平台,可能导致部分高质量文献的遗漏。此外,本研究仅聚焦中文文献,难以全面反映全球研究动态,限制了跨文化比较与理论对话的可能性。
2) 研究方法的深度与多样性不足。CiteSpace工具擅长宏观知识图谱的构建,但在文本语义挖掘、情感分析及质性研究整合方面存在局限。例如,无法深入解析文献中矛盾性结论的成因,或结合质性数据揭示NSSI行为背后的个体化心理机制,这表明当前研究工具在综合分析复杂现象时仍有一定局限性。
基于上述局限,后续研究可综合运用多个权威数据库,以确保构建更为全面的覆盖中英文文献的混合数据集。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可结合社会网络分析(SNA)等更高级的分析方法,探索作者、机构合作的动态演化路径,揭示潜在的合作模式与知识传播机制。通过多维度数据整合与方法创新,有望为青少年NSSI领域的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贡献更具价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