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法在《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Five Senses”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Guangxi Comm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OI: 10.12677/ae.2025.15580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莉*, 孙 健: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韦乃球#: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实训中心,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园艺疗法“五感”体验式教学法《广西常见中草药》实践性教学Horticultural Therapy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Five Senses” Guangxi Comm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摘要: 基于《广西常见中草药》的教学现状,依托“五感”体验式教学设计中“感知–体验–创新”多层渐进的研究路径,结合园艺疗法,引导学生以中草药作为感知研究主体,发挥课程本身作为创新出发点,驱动人体的身心意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优势,是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中草药辨识知识的短板进行弥补。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糊学校内外,线上线下跨时间空间的“教”“学”交流模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感知力,促使学生“从生理层的多感官感觉出发,再到知觉层的联想,最后到情感层的情感升华”,有效实现学生知识输入与能力输出、知识传授与课程育人有效融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视野的培养,最终使课程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Guangxi Comm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lying on the multi-layered and progressive research path of “perception-experience-innovation” in th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five senses, combined with horticultural therapy, guiding students to take Chinese herbs as the main body of perception research,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course itself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innovation to dri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onsciousness of the human body and evoke students’ emotional resonance, it is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students’ knowledge of Chinese herb identification at an appropriate time. Horticulture therapy combined with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five senses”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t embraces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cation approach that blur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online and offline, spanning time and space. The teaching objective is to foster students’ percep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guiding them to “begin with the multiple sensory experiences at the physiological level, progress to associations at the perceptual level, and ultimately achieve emotional sublimation at the emotional level”. This approach effectively implements students’ knowledge input and ability output, and effective fus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curriculum education. It strengthen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ultimately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文章引用:李莉, 孙健, 韦乃球. 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法在《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进展, 2025, 15(5): 589-5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804

1. 引言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新医科教育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视野的高层次医学生[1]。《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是我校依托丰富的广西中草药资源,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医学以及中医相关专业学生所开设的,既能满足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又极具区域特色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与此同时,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园艺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辅助疗法,越来越备受重视和推崇。园艺疗法的主要媒介是植物,通过植物来感受自然环境的健康治愈力量,唤起人体对生命的渴求和敬畏,从而达到提高身体机能、积极奋发的目的[2],具有适用范围广、疗效好、无副作用等特点[3],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因此,在《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中草药资源优势,将园艺疗法的内涵落实在课堂主渠道中,运用“五感”体验式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育人,以助力新时代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培养中医药类专业综合应用型人才时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药用植物,涵盖中草药形态识别、中草药基本理论以及约100味广西常见中草药功效应用。由于中草药的种类繁多,外形相似、气味与质地复杂性等特点,使得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提升中草药辨识的准确性。但受教学课时所限,大部分中草药的辨识技巧在教学中无法讲解,且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思政案例更新相对迟滞,难以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和育人功能。再加之考评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受限于学生的感官能力,难以有效体现学习成效和课程挑战度。另外,基于感官经验的中草药真伪鉴别和质量优劣评价内容具有主观性的特点,不同的感官体验辨识同一种中草药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辨识结果,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无法做到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得中草药辨识技能与中药材市场实践存在较大差距,为安全用药和大工业生产带来一定隐患[5] [6]

3. 园艺疗法是绿色医学实践应用的重要方式,是助力课程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园艺疗法理论来源于心理学中的“五感”设计和中西医药学中的植物疗法,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媒介,通过刺激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提供正向的感知,可以对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以及社会交际等综合素质进行有效提升[7]。而通过看、听、闻、品、摸进行中草药辨识,继而推导功效并运用到临床,正是《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采用“五感”体验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刻意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影响人体感知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觉知,增强中草药辨识能力的设计方法,这种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多维度感知信息建筑体的教学设计方式与园艺疗法高度契合。《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依托的是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这些因素理所应当地成为园艺理疗体验的推手。在课程教学中,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辅助疗法实践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自然环境的健康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缓解心理压力和疲劳,提升个体心理韧性,从而达到课程育人的教学目标,并为绿色医学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佐证。

4. 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在《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教学之具体运用措施

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法是通过外部刺激–五感感觉–信息传递–大脑加工–深层感知–情感反应,从而使学生“从生理层的多感官感觉出发,再到知觉层的联想,最后到情感层的情感升华”[8],实现知识输入与能力输出、知识传授与课程育人有效融合,打造凸显中草药特色的医学教育实践课程,可以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4.1. 五感感觉–信息传递

五感是人的生理基础,是人与外界信息接触的感官通道,感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使人们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当不同形式的信息匹配到视、听、触、味、嗅的五感通道后会转换成不同的信号传输到大脑中,形成感知。通过多感官感知获取信息叠加,会使人体的感受更加丰富和全面[8]。在传统中医药学中,通过认识中草药的生物学特征,如形态、质地、习性、生长环境等各方面特点与人体乃至疾病的特征相联系,发掘其内在规律及发展变化趋势,阐述药物作用机理,是感官信息在本草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五味子……始出齐山山谷及代郡,……,故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核圆。北产者,色红兼黑,核形似猪肾。凡用以北产者为佳。蔓生,茎赤色,花黄,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实具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味虽有五,酸味居多。”(《本草崇原》)。由此可知,传统中草药知识信息获得是通过看、听、嗅、触等而得到。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加入促进影响学生感官体验的过程。比如,分发给学生几种药植种子与基质,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培养,利用短视频或文字加图片的形式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直观地理解与感受“成长”,体会自然的力量,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或将中草药相关的形态特征或生物学特性等辅助线索提供给学生,以定向运动游戏的方式,在特定的区域环境内寻找辨识容易混淆的中草药,既增加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内容所具有的挑战性,需要“跳一跳”“蹦一蹦”才能够得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五感”体验式教学关注的是感受与体验,是以学生为导向的设计理念,通过“感觉刺激→记忆唤醒→组合印象”的方式,构建生理层次的多感官叠加与整合的交互感知,带动学生更多层次、更全方位、更丰富的体验感,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输入。

4.2. 信息传递–大脑加工

中医药思维观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临证思维,这种独特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亦是中医药学区别于其他药学类人才的关键之处[9]。正是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本草纲目》)的内生动力,才能使中医药体系始终能够保持活力并持续发展。“五感”体验式教学设计关注的是“信息的构筑”,是以实践性为显著特征,依靠学生观察、试错与实践积累丰富的中草药辨识经验,从而“生成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利用人体眼睛、鼻子、手、口等感官,结合药物的“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特征去推断和演绎药物的功效和应用,是学生了解中草药“前世今生”的良好切入点。例如,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花、茎、叶等带有特殊的质感植物器官的中草药,如毛茸茸的蒲公英、触碰后会合拢叶片的含羞草、接触后会粘附在身上的鬼针草等。与此同时,让学生们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片的叶脉、锯齿及叶片排列方式等,以此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五感”体验式教学法既是联想与回忆进行映射的绝好载体,又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中关键的中草药辨识点,实现学生从感官体验升华为可以综合感知的抽象“意象”,构建立体化的信息建筑体,有效实现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同时,通过良性的感官互动,更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从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敬畏生命。

4.3. 深层感知–情感反应

人体的五感位于基础层级,既相互干扰又存在联系,五感加之认知经验而成的综合感知是知觉层级,情感层级则是以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精神层级的体验感[8]。当置身于自然风光中,眼见形态各异的绿色植物,耳听自然界的风吹草动,鼻闻清香的花草,手触充满生命力的药植,甚至还有可能品尝到植物果实的甘甜时,这种包括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的沉浸式体验,会让学生由生理感觉上升到认知、再到情感共鸣。同时,具体的园艺操作活动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改善,加强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中草药的物理属性常被看作教学设计构思的实现手段,忽略了中草药作为药植可以为学生感知的感官属性,从而制约中草药本身作为创新出发点,可以影响人体的身心状态,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优势。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促使学生在辨识经验基础上的情感目标激发,就需要搭建具体的教学情境,例如,合理利用药植的季相、色彩、质感等搭配形成层次分明的花艺创作活动;选择不同中草药的叶片制作叶脉书签等等,园艺活动会使信息的传达更加丰富、共情能力更加深入,趣味互动体验更加有趣,创造性的唤醒学生的五感觉醒,使知识传授与课程育人有效融合更加生动、鲜活,更具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4.4. “档案袋评价”–尊重差异的教育

学生自我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程采用“档案袋评价”的考核方式,与学生共同商量确定档案评价的内容,比如前言、索引、核心内容、反思、总结、交流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主体性,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制作档案的兴趣,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园艺操作活动的成果,或是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信息材料,比如植物成长视频、小论文等;在终结性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课程特色和学生特点,除了对学生中草药基本知识和野外辨识草药的基本技能的考核评价外,还要对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法的融入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体现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档案袋评价”采用的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真实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通过前后比较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各种学习技能的发展变化,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形成多样化的档案,从而展示学生自身独特的学习风格,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真正实现尊重差异的教育[10]

5. 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法的特色

5.1. 融合式教学,使知识更加体系化

根据广西区域特色和中草药学科前沿,创新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以动态调控的方式,将课堂教学涉及的教师、教材、学生和时间这四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全覆盖学生的线上线下全部的学习过程,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育并举”的多维课堂,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做深实践课堂。《广西常见中草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方法增强中草药嵌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通过中草药的日常性与地域性特征,便于学生将来就地取材选药治病,突出该课程的医学教育特色。同时,利用本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反哺中草药药性和现代研究的教学,保证教学内容既贴近广西基层医疗实际又体现创新性。

5.2. 以学生为主体,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

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模糊学校内外,线上线下跨时间空间的“教”“学”交流模式,通过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感知能力,突破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的限制与依赖,从学生多感官整合的交互感知建设,有效实现学生知识输入与能力输出、知识传授与课程育人有效融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视野的培养。同时,通过与特色中草药资源的结合,学生的思辨水平、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水平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促使学生对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医药融合可以从关联结构水平向拓展抽象水平发展,打造出具有结构合理、亮点突出的课程体系,同时构建起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分层化、多元化的新型教学体系,实现形成兼容型、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5.3.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特色

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中草药为主线,系统重构核心知识,将植物生态学、心理学、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衔接并贯穿于培养过程,实现中医药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临床诊疗能力的深度衔接,凸显学科交叉、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特色。另外,课程挖掘岭南地区丰富中草药资源的教育潜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园艺操作活动的方式,强调多感官体验,提升学生对广西特色中草药的了解和自发的民族自豪感,实现中草药的隐性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弘扬;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医学典籍,指导学生申请跟课程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充分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创新实践教学和实训机制。

6. 结语

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愈加严苛,除了对中医药学技能有更高的要求外,具有创新能力、跨学科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的高层次医学生培养需求在不断攀升。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地缘特征,在《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教学中采用园艺疗法结合“五感”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规划、材料选题、实践条件搭建、作业设计等方面,提升学生对中草药的感知力,并通过中草药的日常性与地域性特征,突破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的限制与依赖,促使学生从中草药感知、体验到创新思辨能力的转化,有效实现学生知识输入与能力输出、知识传授与课程育人有效融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且辅助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有效的课堂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20JGA206);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资助项目(编号:0502006921);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编号:2024B007)。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健敏, 游蕙欢, 阮志鹏, 等. 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药学人才培养体系重构[J]. 基础医学教, 2024, 26(4): 340-345.
[2] 李树华, 姚亚男, 孟令爽, 等. 从园艺疗法到自然疗愈: 类型、发展、机理与展望[J]. 风景园林, 2024, 31(5): 12-22.
[3] 刘畅, 李树华. 多学科视角下的恢复性自然环境研究综述[J]. 中国园林, 2020, 36(1): 55-59.
[4] 李嘉伟, 沈玉朋, 王兆行, 等. 不同系列园艺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研究[J]. 园林, 2024, 41(6): 125-132.
[5] 杨光, 王诺, 詹志来, 等. 中药材市场商品规格等级划分依据现状调查[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5): 761-763.
[6] 王保华.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分析[J]. 北方药学, 2019, 16(4): 10, 165.
[7] 李双海. 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花艺体验中心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7): 10-13, 18.
[8] 王毅, 宣怡潇, 郭勃锐. 基于“联觉-通感”层次分析的沉浸式展陈交互设计研究[J]. 设计, 2023, 36(9): 30-33.
[9] 沈岚, 张彤, 王志, 等. 中医药思维融入中药分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 26(3): 31-34.
[10] 刘雪元. 档案袋式评价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文学教育(下), 2018(6):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