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创新策略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Pathway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探讨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创新路径,提出构建以“培引”为基,以“团队建设”为核,以“科创”为媒,以“新媒体”为刃的新型协同育人模式,为高校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education ec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o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s brought bo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path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proposes to build a programme based on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tion”, “team building”, “science and innovation” and “new media”.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 new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tion”, “team building” as the core, “science and innovation” as the medium, and “new media” as the edg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文章引用:彭浦娇, 许清凝.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创新策略[J]. 教育进展, 2025, 15(5): 626-6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810

1. 引言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嬗变与信息时代的认知重构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双重冲击[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实践中呈现出功能互补性与目标趋同性,却长期存在“双轨并行”的实践困境。近年来,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指出,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急需关注和支持[2]。同时,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蔓延,导致学生价值观困惑加剧。这一双重矛盾暴露出传统“双轨并行”教育模式在应对复杂社会情境时的局限性(如在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主要内容都是心理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在教学过程中一般直接引用,任课教师将此内容“本土化”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学生价值观引导不够)。此类数据表明,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心理与思政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

融合教育是一种致力于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3]。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与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重构,更凸显出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紧迫性。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思政融合育人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文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情绪疏导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的内在契合点,试图构建以“培引”为基,以“团队建设”为核,以“科创”为媒,以“新媒体”为刃的新型协同育人模式,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 融合动因分析:需求驱动与现实阻力

() 需求驱动:融合教育的必然性

1) 个体层面:心理与思想协同发展的学生需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思想积极、价值正确、人格健全的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思政教育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融合,可助其形成“心理韧性 + 价值信念”的双重支撑。在关于“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中,课程对象均为00后大学生,这些网络原住民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强,大部分的碎片化时间都被网络覆盖,因此课程思政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符合00后大学生的网络化特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参与度,提升培养效果[5]

2) 教育层面:新媒体技术赋能教育效果提升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形式多样。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若将两者融合,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国内多所高校已开展“心理微课 + 思政直播”模式的探索,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利用“恽代英青年领袖培养计划”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发“红色心理微课”(如“革命先辈的挫折应对智慧”)并通过B站直播开展互动式思政课堂,不仅增强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3) 社会层面:抵御多元信息冲击,培养时代新人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抵御不良信息和错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健康成长。如通过案例辨析西方“普世价值”陷阱,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互动游戏)展示多元文化案例(如“中国抗疫中的集体精神”“非洲社区互助传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理解“普世价值”实为“特殊价值的普遍化”。

() 现实阻力:当前融合实践的瓶颈

1) 理念偏差:教师对融合教育认知不足

部分高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将两者视为独立的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在思政教育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缺乏思想层面的引导。

2) 内容割裂:课程设计缺乏跨学科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性,但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内容未能有效整合。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涉及的理想信念、挫折应对等内容,与思政教育中的相关内容没有进行有机融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形成系统的认知。

3) 师资短板:教师跨学科能力薄弱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背景不同,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部分教师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难以在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6]。同时,高校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未能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提升教师的融合教学能力。

4) 技术局限:新媒体工具运用低效

虽然新媒体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部分教师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时,存在技术应用不熟练、平台选择不合理等问题。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教学内容搬到新媒体平台上,缺乏对新媒体特性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3. 融合策略创新路径

(一) 以“培引”为基,纠正理念偏差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树立融合教育理念,消除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割裂,培养跨学科思维。具体来说,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品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7]。如通过开展“心理 + 思政”融合教学培训,邀请专家解析经典案例(如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挫折教育)。

(二) 以“团队建设”为核,提升高校融合育人能力

高校应组建“心理教师 + 思政教师 + 学生骨干”跨学科团队。高校组织团队参加跨学科培训,邀请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思政教育方法、融合教学技巧等,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三) 以“科创”为媒,推动教育方法创新

1) VR技术赋能心理韧性训练

设计渐进式压力场景(如从模拟考试到职场面试),结合心理韧性理论制定训练方案。使用VR模拟社交冲突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换位思考”,同时理解思政教育中的“集体主义”内涵。

2) 互动游戏促进价值观内化

开发“红色剧本杀”,将历史事件(如长征)嵌入剧情,玩家需在团队合作中做出价值观抉择。例如,通过创作“五四运动”主题剧本杀,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角色,做出不同的选择判断。

(四) 以“新媒体”为翼,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腾飞

1) 加强教师新媒体技术培训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新媒体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新媒体工具的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短视频拍摄与剪辑等。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直播教学,实现师生实时互动,直播可展示多样资源,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动画演示、案例视频;思政教育的纪录片、历史影像”等,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建设“朋辈辅导员”团队,打造新媒体教育矩阵

高校应整合资源,打造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为一体的“协同共建”平台[7]。平台建立匿名互助社区,如“心灵树洞”,鼓励学生匿名分享经历、困惑;高校组织建设“朋辈辅导员”团队[6],由学生自主选择一对一朋辈谈心支持,指导老师协同朋辈辅导员开展团体辅导,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平台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回应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应对社会复杂挑战的战略选择。当前,尽管融合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践中仍面临多重瓶颈:教育理念的割裂认知、课程内容的机械堆砌、跨学科师资的匮乏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低效应用,严重制约了协同育人效果的实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的“培引–团队–科创–新媒体”四维策略,通过系统性方案逐一破解现实阻力。

展望未来,融合教育需进一步探索动态优化路径。唯有通过理念更新、方法创新与资源整合,方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思政融合育人体系,为培养兼具健全人格与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代申.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8(12): 26-29.
[2] 傅小兰, 张侃.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21-2022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3] 张卫杰. 融合教育理念下高等特殊教育建设与实践分析[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3(5): 53-56, 111.
[4] 贾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 38(2): 87-88, 92.
[5] 林黎, 李敬, 肖波. 精准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建设路径研究——基于重庆工商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问卷调查[J]. 经济师, 2023(12): 158-160.
[6] 江晓燕. 心理健康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定位与实施建议[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3, 42(4): 138-141.
[7] 田国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 公关世界, 2022(4):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