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现实困境与突破进路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sed and Creative Fus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listic Dilemmas and Breakthrough Approaches
DOI: 10.12677/ae.2025.155818, PDF, HTML, XML,   
作者: 邱 涛:新疆大学研究生院,新疆 乌鲁木齐;吕 艳:新疆大学教务处,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实践进路Specialised Integr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Approach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多方面的剖析,分析当前存在的融合深度不够、教学资源整合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p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sed and creative fus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aff, practice platforms and other aspects, it analyses the key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pth of integration,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etc.,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usion courses.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邱涛, 吕艳. 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现实困境与突破进路[J]. 教育进展, 2025, 15(5): 688-69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818

1. 引言

在全球创新创业浪潮驱动下,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富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举措[1],旨在打破传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界限,将创新创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扎实的创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聚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系统剖析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范式转型、师资能力发展等维度的现实困境,以期为高校突破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瓶颈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路径。

2. 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现状

2.1. 课程体系架构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是三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2]。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高校已初步构建起了多层次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一是在基础课程层面。先后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混合式教学)、《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混合式教学)、《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混合式教学)、《创客行》(通识选修)、《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通识必修/选修课程,梳理创新创业领域的核心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3],解析创新方法论与创业管理流程,通过知识体系构建与案例推演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二是在专业课程层面。开展“课程筛选 + 专项建设”模式推进专创融合教育改革,构建覆盖多种学科的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鼓励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开设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或在现有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此外,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实训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方法创新

为适应专创融合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进行积极探索[4]。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被多元化教学策略所取代。例如,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国内外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方式和创业实践经验;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学校系统化整合智能教育技术,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融合应用,构建泛在化学习场域,实现教学时空延展与效能的协同提升。

2.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关键力量。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构建“理论提升–实践赋能–结构优化”三维联动的培养机制,系统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5]。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包括参加全国、自治区以及校级举办的专题讲座、研讨会等,使教师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转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此外,学校积极鼓励各学院与企业合作,并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高管、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他们为学生带来了鲜活的创业案例和实战经验,与校内教师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专创融合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4. 实践平台搭建

实践平台作为产教融合的实体纽带,为师生搭建了与企业合作的桥梁,促进了科研转化的有效开展。在校内,学校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众创空间等,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办公设施和创业指导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培训、创业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学校还依托各学院的专业实验室、科研平台等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场地保障。在校外,学校与众多企业、创业园区、科研机构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市场需求,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研发和创新活动;同时,也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搭建了桥梁,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3.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课程融合深度不够

尽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在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当前课程融合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间的融合上。部分专业课程在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时,存在简单拼凑、生硬嫁接的现象,未能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例如,一些专业课程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提及几个创新创业案例,或者增加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点,而没有从根本上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生难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系统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3.2. 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在教学资源整合方面,一是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够充分。各学院、各部门之间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协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例如,专业实验室、科研平台等资源未能充分向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虽然学校与企业、创业园区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双方的利益诉求不同、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校外实践基地在课程教学、师资培训、学生实践等方面的参与度不够高,未能形成紧密的合作育人模式,限制了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3.3. 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6],但目前学校专创融合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以传统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在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其中,对于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创新成果等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标准,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对教师的评价,现有的评价指标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传统教学维度,而对于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指导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等方面的工作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在专创融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呈现出不均衡现象。一方面,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参与度存在差异。一些与创新创业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如经济类、工科类等)学生对专创融合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相对较高,而一些文科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特点和就业导向等因素,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较低,参与专创融合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参与度也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较为被动,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而参与,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这种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

3.5.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任务各不相同,在专创融合课程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不够充分,难以形成教学团队的合力。同时,对于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能充分发挥其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4. 改进建议

4.1. 深化课程融合设计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标准,明确课程融合的目标、原则和要求,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组织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共同开展课程研讨与设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从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优化和整合,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三是开发具有专创融合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结合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案例,编写生动、实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4.2. 优化教学资源整合

一是建立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学院、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包括专业实验室、科研平台、图书馆资源等,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二是完善校内外教学资源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创业园区、科研机构等的沟通与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制定合作育人计划,明确双方在课程教学、师资培训、学生实践、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4.3. 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7],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将学生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创新成果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对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指导能力、与企业合作等方面的评价权重,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竞赛活动,对在专创融合课程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教学榜样,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4.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与引导,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与自身专业发展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专创融合课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包括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场地、设备设施、技术指导等,降低学生创新创业的门槛和风险,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动力。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开展团队培训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

4.5.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与管理

首先,持续开展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除了理论知识培训外,增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企业参观学习等环节,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及时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其次,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设计、教学研究和实践指导等工作。建立团队合作激励机制,对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提高教师参与团队合作的积极性。最后,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选拔、培训、考核和评价。明确兼职教师的教学职责和要求,建立兼职教师教学档案,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兼职教师能够胜任专创融合课程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方面的优势。

5. 结论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课程融合深度不够、教学资源整合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通过采取深化课程融合设计、优化教学资源整合、完善评价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与管理等一系列改进措施[8],有望进一步提升学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持续关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曰花, 陈红娟, 刘婷婷. 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Web前端开发》课程为例[J]. 办公自动化, 2025, 30(4): 25-27.
[2] 张慧. 高校“专-创-劳”融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 41(1): 150-155.
[3] 曾秀臻, 李亚昕. 论高职“专创融合”的课程选择及实施路径[J]. 职教论坛, 2020, 36(7): 64-70.
[4] 王丽红. 高校“思创融合”课程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4): 185-188.
[5] 赵江民, 董芳芳. 扎根理论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路径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6): 53-60.
[6] 李海东. 融合与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23(3): 42-51.
[7] 闾志俊.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 28(6): 1-9.
[8] 朱恬恬, 舒霞玉.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调研与改进[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3): 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