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学法制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eg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in the Internet Era
DOI: 10.12677/ae.2025.155821, PDF, HTML, XML,   
作者: 胡小丫: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中学法制教育挑战对策Internet Era Leg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Challenge Countermeasure
摘要: 互联网时代给中学法制教育带来全新挑战,信息传播特性改变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元文化冲击传统教育观念。本文分析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旨在提升中学法制教育实效性,培养学生正确法制观念和行为习惯。
Abstract: The Internet era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secondary school legal edu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have changed the way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and multiculturalism has impact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im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g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rrect legal concepts and behavioral habits.
文章引用:胡小丫. 互联网时代中学法制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教育进展, 2025, 15(5): 705-70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821

1. 引言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法制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遭遇了诸多严峻的挑战。从积极方面来看,互联网为中学法制教育提供了海量且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催生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边界和可能性。例如,教师可以轻松在网络上搜索到各类真实的法律案例资料,用于课堂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实际应用。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多元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以及网络自身的特性,给中学法制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棘手难题。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已然成为培养合格公民、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法制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法制课程与道德课程当中,初中生更应建设好个人精神、人格品质等,避免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一定的影响[1]。因此,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中学法制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法治文明进程。

2. 互联网时代中学法制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网络负面信息干扰法制教育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枢纽,每日承载着海量的数据流转。其传播速率之快令人咋舌,信息如同脱缰野马,数分钟内便能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世界的每一处角落。然而,信息的井喷式增长与飞速传播,使得监管工作举步维艰。由于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技术难以跟上信息更新的步伐,大量不良信息趁虚而入,在网络空间肆意泛滥。

根据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形式运算阶段初期,虽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批判性思维尚未成熟;同时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中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他们极易被网络中的负面内容吸引,因缺乏信息甄别能力,易导致价值判断偏差,进而模仿不良行为,对法制教育传递的正向价值观形成冲击,干扰健康人格与自我认知的构建。

2.2. 多元网络文化冲击传统法制教育观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世界紧密相连,不同国家、民族和群体的文化观念在网络平台上激烈碰撞、交融。在这一多元文化交流的进程中,西方一些不良价值观,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借助网络的力量悄然渗透。拜金主义将金钱奉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过度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诱导人们陷入对金钱的盲目追逐。享乐主义则片面追求当下的感官愉悦与物质享受,忽视了个人的社会责任与长远发展。这些不良价值观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渠道,源源不断地呈现在中学生面前。

中学法制教育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人与集体的紧密联系,鼓励为集体利益贡献力量;同时,倡导公平正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入侵,使学生的思想陷入混乱。部分学生受其影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在生活中盲目攀比,追求名牌、奢侈品,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抛之脑后。在校园里,可能出现学生为满足物质欲望而偷窃、诈骗的现象;在社会上,面对利益诱惑时,学生可能轻易放弃道德与法律底线。这种冲击严重动摇了传统法制教育观念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使法制教育的推进面临重重困难。

2.3.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影响学生法制观念形成

网络世界宛如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虚拟王国,其鲜明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互动空间。在这个虚拟环境中,人们以虚拟身份交流,行为难以被精准追踪和全面监督。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塑造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这样的网络特性犹如一把双刃剑。虚拟与隐蔽带来的“安全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误以为行为无需承担后果。这种心理致使中学生在网络中频频出现违法行为,如网络暴力、抄袭作弊、侵犯知识产权等。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秩序,更不利于学生正确法制观念的形成。在匿名状态下,一些学生在网络论坛上随意谩骂他人,使用攻击性语言,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反了道德和法律规范。这种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4. 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法制教育能力不足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教师的法制教育能力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然而,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和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把握上存在短板,制约了法制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部分教师仍困于传统教学模式,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仅停留在简单的资料检索。制作法制教育课件时,只是机械地复制粘贴文字内容,缺乏对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整合运用,致使课件内容单调乏味。在课堂教学中,不善于借助在线教学平台、互动软件等工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对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把握不够精准。网络的发展使学生思维愈发活跃,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兴趣点与关注点不断变化。但部分教师教学内容陈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网络热点脱节,教学方法单一,仍以传统的说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互联网时代加强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网络信息监管,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在数字化浪潮中,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互联网企业、学校和家庭,都肩负着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重任。

政府作为网络监管的核心力量,在规范网络秩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前,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且繁杂,加快网络立法进程迫在眉睫。政府应结合网络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合法与非法界限。比如,清晰划分言论自由与网络谣言、侵犯隐私的边界,让网络行为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设立专门的网络执法部门,配备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对传播不良信息以及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犯罪行为,依法严惩,绝不姑息,从源头上斩断不良信息传播的链条。

互联网企业作为网络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平台运营者,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严格且科学的信息审核机制,是互联网企业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举措。企业应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对平台上发布的每一条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筛选。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关键词匹配、语义分析等初步筛查,再由专业审核人员进行二次甄别,确保不良信息无法在平台上传播。例如,社交平台可对用户发布的图文、视频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不良内容,立即采取删除、封号等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场所,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学校可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精心设计系统的教学内容,从网络基础知识、网络道德规范到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家庭层面,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各自负起责任,联合共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依法治理教育领域,才能高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2]

3.2. 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

法制教育是提升我国公民法律知识、增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切实有效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3]。互联网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如真实的法律案例视频、生动有趣的法制动漫、专业的在线法律课程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使法制教育更加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更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4]。同时,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如创建专门的法制教育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定期发布权威的法制知识、最新的法律资讯以及热点案例分析,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核心素养视域下,培育初中生的法治意识,有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5]。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线上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互动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线观看法庭审判的直播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公正,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树立正确法制观念

学校和家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和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诱惑。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明白在网络世界中同样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举办“网络与法律”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网络中的经历和体会,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侵犯他人权益。定期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邀请网络安全专家、民警等专业人士,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如何识别网络诈骗手段,如常见的虚假中奖信息、网络刷单骗局;教导学生辨别不良信息的方法,如从信息来源、内容逻辑等方面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

家长应合理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与孩子共同制定网络使用规则,如规定每天上网时长、禁止浏览不良网站等。关注孩子的网络活动,与孩子积极沟通交流上网的感受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建议。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网络安全教育视频,针对视频内容展开讨论,加深孩子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

3.4. 提升教师互联网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通过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运用互联网开展法制教育的能力,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打造生动有趣的法制课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初中生法制意识培育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6]。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法制教育教学研究,深入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此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的法制教育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法律知识,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比如,邀请法律专家为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和法律知识讲座,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和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中学法制教育带来了复杂的局面,既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也蕴藏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法制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制观念具有重要意义[7]。通过实施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教育内容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以及提升教师互联网素养等一系列有效对策,能够切实应对挑战。这些举措基于媒介素养理论,旨在提升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估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显著提高中学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将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强烈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中学生,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展望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快速进步,中学法制教育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通过强化媒介意识培养、深化信息解读与评估教学等方式,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秀丽.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 中国新通信, 2021, 23(11): 237-238.
[2] 陈良玉. 运用法制思维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23): 19-22.
[3] 赵志坚. 论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 中国市场, 2017(15): 61-62.
[4] 王文涛.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的新思考[J]. 科技风, 2024(17): 100-102.
[5] 黄丽娜. 核心素养视域下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的策略研究[J]. 文理导航(上旬), 2019(8): 71+73.
[6] 周芬.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制意识素养的培育[J]. 吉林教育, 2022(13): 15-17.
[7] 唐榜军.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J]. 文理导航(上旬), 2024(7):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