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截止至2024年7月31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223个,包括文化遗产952项、自然遗产231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0项,分布在168个缔约国中。世界遗产是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混合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除此以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1]。其中部分世界遗产同时属于文化景观遗产,而农业景观遗产是文化景观中的类型之一。“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代表最杰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2]。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名录》上已有121项遗产和6处跨界遗产(1项已除名)被列入文化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遗产价值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作用下,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日益加剧,直至现在遗产保护和遗产地发展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3]。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有着极高的传统农耕文化价值与独特的农业生态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于2010年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作为全球最杰出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含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历史文化功能、科研教育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旅游不仅为当地带来旅游方面的经济收入和农业相关产业方面的收入,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就业机会等社会保障服务[4]。那么如何将梯田农业文化景观有效地进行保护和利用,促进农业 + 旅游业更好相融合的发展路径,使得农业、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成为当前面对的重要难题。本文即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为例,系统梳理哈尼梯田自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世界其他国家农业景观遗产的保护模式和策略,为哈尼梯田的农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理论支撑。
2.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概况
2.1. 概况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以下简称哈尼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亚热带河谷气候红河岸和哀牢山山区,因其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农耕文明奇观出名,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农耕智慧,故名“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高山峻岭、峡谷纵横、降雨量极高(约1400 mm),广泛分布在元阳县、红河县、金平县、绿春县四县内,主要有元阳县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牛角寨片区;红河县甲寅、撒玛坝片区,绿春县腊姑、桐株片区;金平县阿得博、马鞍底片区,10片区的梯田形成中国梯田稻作最集中、最发达的地理环境[5]。其中,有八片集中成片且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梯田被开发成景区(见图1)。地理坐标为23˚5'35.8"N,102˚46'47.93"E,核心区16603.22 ha,缓冲区29501.01 ha。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哈尼”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为主,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名范围包括一个镇(新街)、两个乡(攀枝花和黄毛岭)、18个行政村和82个自然村。其中新街镇:位于遗产区北部,总面积9336.66 ha,共有57个自然村,分为12个行政村;攀枝花乡:位于遗产区南部大部分地区,总面积6515.83 ha,共有23个自然村分为5个行政村;黄茅岭乡:位于遗产区东南角,总面积750.73 ha,含有一个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
注:该图基于奥维互动地图软件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4)0568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Overview map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ight districts
图1. 八大片区分布概况图
梯田农耕稻作文化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梯田农业景观之一。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时期,距今已有约1300年。梯田主要种植月亮谷、高山早谷、薄竹谷、沙拉谷、冷水谷、红脚老粳、白脚老粳和蚂蚱谷等50余个地方品种及红阳2号、红阳3号和红稻8号等杂交改良种,是目前云南省乃至全国种植地方红米老品种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州市,是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数据来源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https://www.hh.gov.cn)。哈尼梯田的水稻证实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智慧,水稻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稻种的培育与传播都会深刻影响中国农业版图的变化[6]。在过去的1300年里,哈尼族人开发了一套异常复杂的水稻灌溉梯田系统:一是将水从森林覆盖的山顶引入梯田;二是利用岩石上的裂缝引导雨水,通过花岗岩山下的砂岩截留雨水,然后以泉水的形式释放出来,并沿着山脉的轮廓线流淌,其中包括4条干渠和392条支沟,共长445.83 km,由社区共同维护。他们还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综合耕作系统,以红米种植依托复合型农畜共生系统,整合水牛、黄牛、鸭、鱼、鳝等多元物种。居民崇拜太阳、月亮、山脉、河流、森林和包括火在内的其他自然现象。他们居住在山顶森林和梯田之间的82个村落中,这些村庄以传统的茅草“蘑菇房”为特色,墙体采用夯土、土坯砖或土石混合结构,顶部为高耸的四坡稻草屋顶。水稻梯田顽强的土地管理制度在视觉上和生态上展示了人与环境之间非凡的和谐,这种和谐建立在特殊而悠久的社会和宗教结构之上(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
3. 遗产资源特征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代表了农耕稻作文化的重要区域、复杂的水稻梯田灌溉系统、特殊的文化活态传承、独特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等造就了独特的世界奇观。其独特景观离不开土地韧性管理机制及“人神共居”的社会机制。哈尼梯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梯田群,也是世界上梯田文化景观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杰出代表性的活态典范[7],此外,还有地域代表意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遗产区内含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1)。
Table 1. Main heritage resources of Honghe Hani Terraces Cultural Landscape
表1.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主要遗产资源
|
类型 |
资源 |
自然遗产 |
江河 |
红河、藤条江、麻栗寨河、者那河、阿勐控河、金平勐拉河 |
|
山川 |
哀牢山系核心段、观音山、阿波雷山、黄草岭 |
|
地貌 |
哀牢山断块山地地貌、V型峡谷、水利调控微地貌、侵蚀——堆积复合、
古夷平面遗迹、气候响应性地貌等 |
|
自然保护区 |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
|
植物资源 |
高等植物186余科,752余属(7个中国特有属)、1480种以上(82个中国特有种)、其中含稻种126个地方性种、药用植物320余种 |
|
动物资源 |
哺乳动物112种(11种中国特有种),鸟类326种(食虫鸟类18种)、
两栖爬行动物87种、鱼类6种(土著种) |
文化遗产 |
传统村落 |
元阳箐口村(国家级)、阿者科村(国家级) |
|
古沟渠 |
麻栗寨古沟渠(省级) |
|
祀遗址 |
昂玛突祭台、寨神林等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音乐 |
哈尼族声声部民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国家级) |
|
民间舞蹈 |
哈尼族铓鼓舞(国家级) |
|
传统手工艺 |
红米制作技艺(国家级)、木刻分水技术(省级) |
|
民俗 |
哈尼族“昂玛突”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长街宴(国家级)、
哈尼十月年(国家级)、开秧门(省级)、六月年(国家级)等 |
注:数据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https://www.hh.gov.cn综合整理。
4. 与世界农业文化景观对比分析
4.1. 世界农业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概况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并于1976年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其目的是更好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与人类创造的瑰宝,进行监督及援助世界遗产的保护,同时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国际性必不可少的约束和指导。截止2024年7月31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3版)第47条农业文化景观是指:通过传统农业实践形成的、能体现人类与自然长期互动的活态或历史景观,其价值在于展示独特的农业技术、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其中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农业文化景观遗产共有27项(见图2)。
注:数据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
Figure 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he world
图2. 世界农业文化景观地区分布
4.2. 与其他国家农业景观对比分析
由于中西方农村和农业发展阶段不同,中外农业景观研究重点也有差异,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8]。人为干扰、地形地貌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城市化、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及气候环境与耕作技术的变化等原因是导致中国农业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西方农业类文化景观主要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市场结构转变、外部政策干预、抵抗外界能力的丧失、不同类型社区参与决策、农业景观的保护措施与管理方法等都可能影响农业景观的格局发生变化[8]。通过借鉴西方农业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经验,同时注重国情因地制宜,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因此本文从部分世界农业景观遗产中,有选择性地遴选了4项分别是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Rice Terraces of the Philippine Cordilleras)、拉沃葡萄园梯田(Lavaux Vineyard Terraces)、皮克岛葡萄园文化景观(Landscape of the Pico Island Vineyard Culture)、南厄兰岛的农业景观(Agricultural Landscape of Southern Öland)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完整保留了梯田景观体系及其所有核心要素,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网络、村落聚落及梯田农业景观,且保存状况良好。关键物质要素均未受到威胁,传统农耕体系目前运行稳定且受到有效保护。缓冲区不仅保护了流域生态环境和视觉景观完整性,还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但是农林复合系统的整体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否持续为农户提供足够生计保障,以确保他们继续从事传统耕作。从整体来看,传统农耕实践同样面临双重威胁:一方面,农户日益增长的生活预期可能导致人口外流;另一方面,旅游业潜在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尚未建立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管理策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selecte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in the world
表2. 世界部分农业景观遗产对比
名称 |
所在国 |
入选时间 |
遴选标准 |
特征 |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
中国 |
2013 |
(iii) (v) |
地理位置:23˚5'35.8"N,102˚46'47.93"E。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属于稻作活态梯田,是哈尼人民持续耕作1300年,形成了“四素同构”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精心设计的农业、林业和水资源分配系统的杰出体现,并以社会–经济–宗教系统为基础。 |
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 |
菲律宾 |
1995 |
(iii) (iv) (v) |
地理位置:16˚56'2.004"N,121˚8'12.012"E。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属于稻作梯田(部分已退化),遗产地是稻田阶地集群,以典型的传统村落为背景,坐落在圆形剧场般的半圆形阶地中,底部有一个村庄。 |
拉沃葡萄园梯田 |
瑞士 |
2007 |
(iii) (iv) (v) |
地理位置:46˚29'31"N,6˚44'46"E。拉沃葡萄园梯田属于葡萄梯田,葡萄藤梯田可以追溯到11世纪,位于日内瓦湖南北岸延伸约30 km,西起西庸城堡,东至沃州洛桑市东郊,覆盖了沿岸村庄与湖泊之间山脉的较低坡地。 |
皮克岛葡萄园
文化景观 |
葡萄牙 |
2004 |
(iii) (v) |
地理位置:38˚30'48.4"N,28˚32'28.2"W。皮克岛葡萄园
文化景观包括广泛的封闭石墙田野网络、各种建筑物、
小径、水井、港口和无花果树。石墙形成数千个小的、
连续的矩形地块,旨在保护农作物免受风和盐雾的影响。 |
南厄兰岛的
农业景观 |
巴布亚
新几内亚 |
2000 |
(iv) (v) |
地理位置:56˚19'30"N,16˚28' 59.988"E。南厄兰岛的农业景观是农牧混合类型,村庄、耕地、沿海土地和阿尔瓦
平原现在的农业景观和社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铁器时代,就存在于土地利用、土地划分、地名、定居点和生物多样性方面。 |
注:数据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
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列入遗产名录的梯田群迄今仍以传统方式持续耕作和维护,然而周边其他梯田因山地流域气候及降水模式变迁已遭弃耕或暂时荒废。20世纪50年代,基督教传入使部分村落中断了维系人地平衡的关键部落仪轨,不过现今传统部落实践已与基督教信仰形成共存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该梯田景观具有高度脆弱性——延续两千年的梯田社会均衡正遭受技术革新与社会演变的严峻威胁。城乡迁移进程导致梯田维护劳动力短缺,近期气候变化更致使溪流枯竭,加之强震改变水源位置、损毁梯田堰堤并迫使水系重新改道。
拉沃葡萄园梯田是人与环境长达数个世纪互动的杰出范例,其开发旨在优化利用当地资源,以生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品质葡萄酒。其近千年来的演进历程通过保存完好的梯田地貌、建筑遗存,以及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的延续与调适,得到了清晰完整的呈现。该景观生动诠释了这一珍贵葡萄酒产区的保护、管控与发展历史——这些要素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洛桑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在地缘文化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更因其毗邻快速扩张的城市聚居区而面临的脆弱性,激发了民众自发的特殊保护运动。
皮克岛葡萄园文化景观完整保留了19世纪环岛分布的葡萄园景观及传统技艺与管理模式。该遗产地整体保存完好,现代侵入性建筑极少。但是废弃的石墙围合区因长期闲置而出现轻微损毁,部分区域已被入侵植物物种占据。其完整性正面临以下威胁:与遗产地视觉特征不符的新建建筑,以及皮库机场未来扩建可能对其突出普遍价值造成的影响。虽然当地葡萄酒产业因世界遗产地位获得而有所扩张,但由于葡萄种植仍由个体农户采用非机械化的传统方式进行,目前尚未对遗产真实性构成实质威胁。
南厄兰岛的农业景观不仅留存着长期人类聚居历史的大量痕迹,更持续展现着人类在看似不宜居住和开发的自然环境中因地制宜的智慧与创造力。其呈现出若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年代深度:a) 废弃的铁器时代景观遗迹;b) 中世纪形成的深远影响的耕地与牧场分野,其聚落呈现为村庄形态;c) 18至19世纪土地分配改革导致的土地重新划分,以及作为地界标志的石墙建造。厄兰岛南部农业景观各要素间的功能关系极为明确,保存状态异常完好且具有高度真实性。
从表中对比可知,各国的农业景观发展都比较可观,且遗产区内资源丰富,但都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与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同属于农业景观及文化景观遗产且两者稻作相似因此进行详细对比,为哈尼梯田的发展提供经验且更有实践意义。
4.3. 与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详细比较分析
4.3.1. 面临问题
(1) 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
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后随着时间的变迁其面临着诸多挑战,于2001~2012期间由于诸多问题:一是过去两千年来存在于水稻梯田中的社会平衡已经受到技术和进化变化的深刻威胁;二是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限制了维持大面积梯田所需的农业劳动力,气候变化因素影响了该遗产地,导致溪流干涸,而大地震改变了水源的位置,导致梯田水坝移动,配水系统重新布线,最终使得附近的其他梯田已经被废弃或由于梯田山区流域的降雨模式的变化而暂时停止使用;三是由于人们对遗产认知不完善,认识旅游业发展需求较慢[9];四是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非常依赖于当地民族去保持梯田传统管理系统的完整性,确保了原始景观工程和传统湿稻农业的真实性,然而,劳动力的减少和其他社会和环境因素,根据Dizon JT等的调查显示,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愿意从事农业方面或与梯田相关的职业,且学术地位与从事农业意愿成负相关,这意味着在未来高素质高收入的人群选择农业作为事业的可能性较小[10],包括流域森林管理的变化,使这种传统系统以及整体平衡变得非常脆弱,需要持续的管理和保护;五是制度的不协调性,当社区规则与制度不统一时,保护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在众多问题的影响下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经过一系列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及世界各大组织机构大力援助和协助,并于2012年6月将该文化景观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移除。
(2)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与此同时,哈尼梯田也面临着自然因素等问题,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人口流失也同样影响着梯田发展变化[11],包括梯田景观格局的变化,其中有学者指出: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不明确且保护意识的薄弱,造成遗产破坏及资源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虽然我国在社区参与遗产地保护与开发方面有较多的研究,但多在遗产利用方面,尚缺乏社区在决策层面的参与[12];哈尼梯田在各个村落和景区的散点式分布,由于对各个村落的保护和建设程度差异,造成资源在各个村落分布不均衡,不同村民对此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和消极性[13];地域景观结构和人类活动方式及管理办法都会影响哈尼梯田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14];随着水稻梯田及人类活动的不断运作,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对梯田的发展影响也比较严重,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及人类活动等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影响生态良性发展的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过程与现象[15];农业景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沟渠、堤坝、灌溉系统等基础水利设施设备的建设,而旱涝灾害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因此哈尼梯田的发展也将受到水资源的影响[16]。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农旅融合”和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村落居民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流失导致土地管理较为困难,影响梯田的可持续维护;居民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不足,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村落居民在决策层面参与度较低,不能更好提出相应保护决策和建议;梯田本身的分布较散,各村落保护力度不一,导致资源分配失衡;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梯田的发展稳定性。
4.3.2. 保护措施方面
(1) 法律法规方面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从2007年开始设立的红河哈尼梯田管理局配备12名专职人员,为委员会提供日常服务,监督县级层面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与当地利益相关方保持联络协调。依据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受到法律保护,并于2008年被元阳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境内世界遗产地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该遗产地同时受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及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法规保护。该法律文件与保护管理规划、地方性专项法规及村规民约共同构成世界遗产地认定、保护、管理和监测的完整体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已颁布《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村庄与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及《红河哈尼传统民居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技术导则》。这两部法律文件制定了适用于所有村落的建设活动管控技术标准,其保护范围涵盖梯田系统、森林植被、灌溉体系、传统村落民居及地域传统文化,是履行国家世界遗产保护义务的具体实践。在遗产地范围内的新建项目须接受省级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其中《技术导则》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参与编制,特别强调应尊重不同村落区域建筑的特色风貌。对于虽与传统风格存在差异但未严重影响整体景观的建筑,将依据导则要求逐步实施风貌改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地已编制完成专项管理规划,该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作为遗产保护、保存和管理的法律技术文件,纳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规划。对此有了相关长远规划期限为2011至2030年,分成三个阶段实施分布是:近期规划(2011~2012)、中期规划(2013~2020)和远期规划(2021~2030)。
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根据菲律宾总统第260号(1973年)和第1505号(1978年)法令,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被列为国家宝藏。该遗产同时受《第10066号共和国法案(2010年)》保护,该法案旨在对国家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与保存。1994年2月,菲律宾成立了由总统直接授权的伊富高梯田委员会,专职负责梯田保护工作。申遗期间制定了6年总体规划,后扩展为10年期规划。目前,梯田由伊富高省政府与国家文化艺术委员会共同管理,其总体规划全面涵盖管理、保护及社会经济等核心议题。2001年该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时提出的各项威胁与隐患,如今正通过省政府及相关国家机构的系统性工作得到全面应对。这将确保完成整改措施,使遗产地从濒危名录中移除。目前已制定专项计划,通过对损毁区域的测绘与持续修复(包括复兴应对文化衰变的传统实践),实现景观系统的整体恢复与保护。
(2) 管理体制措施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各村寨均受村民委员会行政管理。土司制度作为哀牢山梯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区内仍保留着元阳县两处土司政权遗存。作为哈尼族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村寨都形成了一套管理自然资源、调解村民内部矛盾及村寨间纠纷的习惯法体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委员会负责规划落实工作,该委员会由红河州多部门成员组成。
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长期以来通过伊富高原住民社区传统的祖传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得到保护与管理。每块梯田均属私人所有,其权益通过祖传权利、部落法和传统习俗得以保障。活态梯田的维护体现了整个社区以协作精神为主导的保护模式,这种模式基于以下要素:对伊富高农业生态系统中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深刻认知;遵循月相周期的精细化年度耕作体系;科学的区划与规划;全面的土壤保育措施;以及依托多种草本植物加工技术并辅以宗教仪式的复杂病虫害防治体系。鉴于这片活态文化景观持续面临保护与管理挑战,政府及相关国家机构必须实施长效措施,以保障其长期可持续性与保存状态。其中具体包括:制定国家层级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与法规;采纳保护指南及环境影响评估流程规范;建立重大项目实施的基础保障体系。省市级管理机构需配备充足资源并有效运作,同时与梯田所有者组织建立协同机制。
通过对比研究梯田文化景观格局的保护措施,可以为哈尼梯田的保护策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并促进类似文化景观格局的发展研究。菲律宾科迪勒拉梯田的现状和未来不仅关系到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得与失,更深层地揭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生态与文化协同演化的内在机理,更警示世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无价性[17]。虽然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完备,但在“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上,需要优化升级,同时文化景观不单是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而存在,从生态旅游为认知主体出发可以看到农业景观的不同价值,而这些价值需要我们在保护农业景观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亟需建立基于遗产价值完整性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5.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5.1. 整合旅游管理及生态保护路径
随着梯田旅游的不断兴起,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基于产业耦合、生态旅游开发等背景来探讨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18]。在土地韧性管理及“人神共居”的社会机制基础上,优化配置人文与生态资源,在精神信仰、生态平衡与视觉景观三个维度。此外,通过发展特色农耕产品、生态旅游、奖励种植等方式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另一方面有效程度保护梯田的永续性,避免荒废退化。同时加强对旅游工作者的培训,引导工作人员树立健康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能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定期对相关旅游项目进行评估和检测,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做出调整,以此有效控制旅游活动对梯田水稻景观生态环境的影响[19]。通过遗产资源统筹规划,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深入研究旅游开发对梯田生态系统环境的调控策略,为梯田水稻农业景观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整合不同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通过在管理模式中增加不同梯田片区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当地村民在梯田保护管理中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加设片区管理的生态监督岗位减少劳动力流失的窘境,其次鼓励居民发挥创造能力发展高附加农业产品及手工艺品,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同时下设村民自治组织,促进社区共管模式,让村民积极参与梯田保护决策中,增加他们的归属感;最后进行定期的旅游项目管理评估和相关工作者的培训,使其自觉维护梯田的生态保护。
5.2. 严格管理及约束旅游开发中聚落空间格局演化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持续的农业 + 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其中游客需求与消费不断影响着当地聚落的物质和社会空间重构[20]。在旅游业不断冲击下,当地人们为谋取额外利益,为游客提供各种便捷通道,这种方式不仅破坏哈尼梯田景观格局的变化还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因此规定除民族聚落的传统空间格局外,禁止其余空间形态的重建及加构,特别注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核心保护区。此外,旅游业是建立在遗产地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只有遗产资源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旅游业才能更长续地发展,所以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提是保护优先原则。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严格管理梯田开发及聚落空间的改变,通过坚守核心保护区域,在缓冲区与开发区的规定区域建立旅游设施,设立社区巡查机制;对哈尼梯田村寨的“蘑菇屋”加以保护和修缮保证其传统风貌;保持聚落原有功能,抵制旅游开发对聚落的空间格局改变。
5.3. 加强农业旅游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机制
哈尼梯田的“农旅融合”离不开维护梯田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状态的水资源,为应对遗产区因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而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梯田的适应能力,加强哈尼人民采用的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刻木分水的技艺传承以及完善哈尼人民创造的独特且精细灌溉排水技术体系,是维持水资源的供应必不可少的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通过合理规划梯田内的水资源涵养管理,以确保梯田生态系统能够在雨季最大限度地保留住雨水等资源,利用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期在旱季持续不断地为梯田的运行供应足够的水源,使得梯田能够有效缓解气候灾害,形成对干旱或洪涝灾害等极端气候条件的紧急缓解韧性机制[21]。
通过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构建“生态–社会–管理”的适应性机制,推广气候适应性作物,多样复合种植模式“稻–鱼–鸭”共生;对梯田用水制度——刻木分水的技艺传承给予一定传承补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跨部门协同管理,通过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旅游、农业、气候、水资源管理采取多部门的协同模式。
5.4. “农旅融合”的活态传承
可持续发展策略不仅关注遗产的物质维度,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农作知识、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同时深入农旅融合打造特色地域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范围,其独特品质、特色及声誉主要取决于该地域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并依法以地域名称命名的特色农产品[22]。在2019年起确立的“应保尽保”的原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积极性,确保资源不丧失,并推动有序开发,保证种业自主可以有效地维持哈尼梯田的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多样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依托于农业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经济,通过发展农业产品、文创产品、传统技艺的活态体验及节庆民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采取利益共享机制村民对旅游项目的开展具有是否决议的权利,确保了资源的有序性与活态化。
6. 结论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体现了哈尼族千百年来的生态智慧与文化传承。本文从世界遗产旅游的视角出发,系统整合了该遗产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与菲律宾科尔迪莱拉水稻梯田、拉沃葡萄园梯田、皮克岛葡萄园文化景观、南厄兰岛的农业景观遗产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潜在生态适应性,其中与菲律宾科尔迪莱拉水稻梯田详细比较发现其遗产活态传承、管理机制及旅游发展模式上的共性与差异。基于此,本文针对哈尼梯田当前“农业 + 旅游”发展模式中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一是整合旅游管理及生态保护路径,避免旅游无序开发带来的遗产生态完整性破坏;二严格管理及约束旅游开发中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三是加强农业旅游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机制,避免梯田退化等严重影响;四是“农旅融合”的活态传承,避免旅游同质化,以此构建了一个社会–生态韧性提升框架。其次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平衡遗产保护、农业生计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以实现生态完整性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致 谢
承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对本文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