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寒地气候与寒地妇科疾病的证治特点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in the Cold Climate of Heilongjiang
摘要: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地区气候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及当地女性寒湿体质对寒湿邪气形成的影响。基于寒邪收引凝滞、伤及肝脾肾、寒凝致瘀等病机,探讨了寒邪及寒凝血瘀所致妇科炎症、痛证、月经失调、不孕症等疾病的发病特点。结合该地区用药经验,提出了针对寒湿证的辨证论治思路,为寒地妇科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Heilongjiang’s climate, geography, diet, and the prevalent cold-damp constitution among women contribute to cold-dampness pathogens. Based on TCM principles of how cold affects the body (including liver, spleen, kidney function, and blood stasi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athogenesis of gynecological inflammation, pain, menstrual issues, and infertility linked to cold and cold-induced blood stasis. Integrating regional medication practices, a treatment strategy for cold-dampness syndrome is proposed, offering guidance for gynecologic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cold regions.
文章引用:成帅杭, 丛慧芳. 黑龙江寒地气候与寒地妇科疾病的证治特点[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5): 1258-1261.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51488

1.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与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遣方用药因地制宜,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黑龙江地处高寒地带,冬季漫长且气候严寒,居民饮食多以肥甘厚腻为主,易形成寒湿体质[1]。饮食失节可导致湿邪内生,若复感外寒,则内外寒湿相合,易发为寒湿证。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易侵及下焦,影响冲任功能,故与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寒湿相结,可导致气机不畅,久则化瘀入络,形成寒湿瘀阻,阻碍胞宫、胞脉气血运行,进而诱发多种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2. 龙江寒湿气候特征及其寒湿之邪的成因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和最东的省级行政区,位于东北部。它与俄罗斯共享北部和东部的边界,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天然界河;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部与吉林省相邻[2]。其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北部为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南部为长白山余脉,整体形成相对低洼的平原地貌。平原地区水体丰富,加之地势平缓,大气湿度较高,湿气不易扩散。受寒温带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黑龙江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湿热,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进一步加剧了湿气的滞留[3],演化出了“全年湿度重,冬季寒湿弥漫”的寒地特色气候。如今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龙江一带冬季气温有所回升,但春季升温缓慢,夏季降雨量增加,湿气进一步加重。由于全年温差显著、冬季冰雪覆盖时间长,寒邪与湿邪常相伴而生,使得寒湿之邪在该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4]

3. 寒湿体质的形成与龙江饮食文化特点

《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一经典论述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生命活动及体质形成的深远影响。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部,其独特的寒湿气候特征对当地居民的体质塑造产生了显著作用,使其逐渐适应环境,形成典型的寒湿体质[5]。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相互作用形成的个体生命特质,体现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状态,并影响个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特定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趋势。然而,这种体质特征并非必然伴随临床症状,仅在机体受到外界邪气侵袭或内外环境失衡时,其潜在的疾病易感性才可能显现为具体的病理状态[6]。为应对严寒湿重的自然环境,黑龙江地区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常年偏好食用温热炙烤类食物以及高热量、肥甘厚味的饮食,以温阳散寒、驱除湿气。例如炖菜、烤肉等温热性食物成为日常饮食的主流,佐餐的配伍常选择辛辣醇厚的白酒等其他酒类,用以增强体内阳气,抵御寒湿侵袭。这些饮食习俗中的温热之品,其性味多属辛温,确实对长期生活在寒湿环境中的东北人群具有温经散寒的辅助作用[7]。然而,若长期过量摄入此类食物,则可能适得其反:辛温之品过度食用易导致湿气郁滞,难以宣散:而肥甘厚味及高热量食物的过量摄入,则进一步助长湿浊内生,加重体内寒湿之邪的积聚。同时,黑龙江地区寒冷潮湿的环境加剧了寒湿邪气对居民的侵袭。由于当地居民多为寒湿体质,内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寒湿相关疾病高发[4]

4. 黑龙江妇科疾病与寒湿致病特点

黑龙江地区的独特气候以及居民的体质特征显著影响了寒湿相关疾病的证候分型,寒湿邪气是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在寒地妇科疾病领域,黑龙江地区多发寒湿之邪,其性缠绵,易损阳气。阳虚则气血不畅,易致寒湿瘀滞。寒、湿、瘀三者相互搏结,进一步阻碍冲任、胞脉及胞言的正常功能,导致精卵结合受阻,进而引发不孕。具体而言,湿性趋下,寒性收引,寒湿之邪流注下焦,可损伤冲、任、带三脉,引发带下异常疾病及月经类疾病等疾患;寒湿之邪侵入胞脉,致血液为寒湿所凝,阻滞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从而诱发妇科炎症及痛证类疾病[8]。因此,寒湿或寒湿瘀结是黑龙江地区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在治疗上,常以温阳化湿、活血通络为主要原则,以恢复气血运行,调理冲任功能[9]

4.1. 妇科炎性、痛症类疾病

寒湿之邪是导致妇科炎性疾病及痛症类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常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或伴阴部寒凉感、坠胀感,下腹冷痛或伴畏寒肢冷;经行腹痛,经色暗淡夹血块,经期延长,或伴下腹部包块、不孕等。古籍有云:寒湿下注,凝滞冲任,易致带下异常;如薛己所述:“寒湿下注,凝滞而成,故令带下。”傅青主亦认为:“白带多由寒湿凝滞”“湿盛而阳衰所致”。寒湿之邪侵袭任带二脉,致带下量多、色质异常;寒湿之邪蕴结于冲任、胞宫、胞脉,阻滞气机,甚则转化为寒凝瘀阻,邪正相争则表现为下腹冷痛、畏寒肢冷;寒湿之邪内伏日久,瘀血与寒湿互结,可导致痕、痛经或不孕;寒湿瘀阻冲任、胞宫,致经血运行不畅,经血不能归经,则见经色暗淡、夹血块、经期延长[10]。妇科炎性疾病临床上多见于带下病、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上,带下病以温阳化湿、健脾止带为法,常用易黄汤加减:干姜、炮附子、杜仲、菟丝子、巴戟天、茯苓、车前子、苍术、白术、川断、桑寄生等;妇科痛症疾病以温阳散寒、化瘀止痛为法,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没药、川芎、赤芍、小茴香、干姜、延胡索、茯苓、苍术、蒲黄、五灵脂、肉桂、炮姜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等以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为法,常用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吴茱萸、当归、赤芍、川芎、牡丹皮、干姜、延胡索、茯苓、炮姜、肉桂、乌药等。

4.2. 月经病指经期、月经周期以及出血量明显异常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黑龙江地区居民常以体内受寒湿之邪为主,因此月经病常以经量过少、经期过短为特征的月经失调类疾病。因寒湿之邪为龙江一带大多致病的病因病机,其不同病因病机之间具有相似性,所以治疗思路方面属于异病同治类疾病[11]。寒湿侵袭机体,损伤冲、任二脉,导致血海功能失调,从而出现月经周期以及经期出现影响的症状[12];寒湿之邪使得肝、脾、肾的功能易受损,导致冲脉和任脉的功能失调,使得胞宫功能失调,失于藏泻[13]。寒湿阻滞冲任胞络,阳气运行受到抑制。寒湿积聚体内,致使阳气无法温化阴液,进而引起冲脉、任脉和血海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经间期出血等症状的出现。若寒湿与瘀血互结,阻滞冲任胞宫,血不归经,则表现为月经过多或崩漏下血[14]。月经类疾病的治疗常以温阳化湿、调经止血为主要原则,方以温经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桂枝、吴茱萸、当归、川芎、赤芍、茯苓、地榆炭、苍术、白术、干姜、炮姜等。

4.3. 寒湿之邪是不孕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5]

寒湿邪气是黑龙江地区主要的致病因素,其特点为病程迁延、病机多变,且易耗伤阳气。阳气亏虚则气血运行无力,从而易形成寒湿瘀滞的病理状态[16]。此类病机多见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所致的输卵管阻塞性不阻滞胞脉,进而导致不孕,此类多见于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不孕[17]。此外,寒湿内阻亦可孕症。寒湿瘀结日久,阻滞气机,血瘀加重,渐生痕,占据胞宫,从而引发不孕。如《万氏妇人科》中所述:“女子无子,多因经候不调……此调经为女子种子紧要损伤肝脾肾功能,导致冲任失调,经行异常(多表现为月经太过类疾病)也”,此类多为排卵障碍所致的不孕。治疗方面,输卵管堵塞所导致的不孕症疾病常以温阳化湿、化瘵通络为法,常用少腹逐瘀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没药、川芎、赤芍、茯苓、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苍术、白术、桂枝。泽兰等;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不孕症常以温经散寒、化瘀散结为法,常用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茯苓、干姜、肉桂、三棱、莪术、延胡索等[18]

5. 结语

黑龙江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饮食结构及人群的体质易感性,导致该地区寒湿症候群多发。该症候群具有病因复杂、病机多变、易于反复、疗程长等特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难度,值得高度重视。如寒湿或寒湿瘀结所致的妇科性疾病、痛症类疾病、月经太过类疾病、不孕症等,大多属于妇科疑难疾病,病情缠绵,治疗难度较大[19]。对此,基于辨病与辨证论治,临床实践应重视黑龙江地区的特殊性,将地域因素纳入辨证体系,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更佳疗效。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衣晓峰. 王有鹏: 寒地儿科疾病辨治要点[N]. 中国中医药报, 2015-08-07(004).
[2] 朱红蕊, 张洪玲, 刘赫男, 等. 黑龙江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 50(1): 28-32+47.
[3] 李焕兴. 内蒙古大兴安岭植被区域自然特征浅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5(3): 38-39.
[4] 吴迪, 程为平. 黑龙江地区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医药通报, 2021, 20(1): 58-60+72.
[5] 张其成. 体质有阴阳, 养生先分清[J]. 江苏卫生保健, 2021(2): 43.
[6] 卢海莎, 何小丽, 田华, 等. 中医体质辨识研究进展[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 31(19): 202-204.
[7] 王义姗, 杨明, 冷炎. “五果为助”食养原则在东北满族饮食文化的体现[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21, 21(4): 69-70.
[8] 徐佳宁, 程志强. 寒入血室理论治疗妇科疾病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6): 3197-3200.
[9] 闵肖岚, 沈捷雯, 孙璟璐. 温阳法妇科疾病治验6则[J]. 江苏中医药, 2011, 43(7): 58-59.
[10] 黄春生. 中医药治疗妇科寒凝血瘀证的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2, 37(5): 21-23.
[11] 魏绍斌, 黄玲, 王烨, 等. 四川湿热气候与妇科疾病证治特色[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4): 1308-1310.
[12] 杜惠兰, 柴丽娜. 冲任阻滞与月经病寒凝血瘀证的关系[J]. 中国医药学报, 1992(1): 16-18+64-65.
[13] 丛春雨. 胞宫虚寒证与胞宫寒凝证的诊治[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2(3): 36-41+71.
[14] 姬建军. 温经祛瘀汤治疗寒凝血阻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J]. 内蒙古中医药, 2022, 41(2): 20-21.
[15] 杨佩诗, 陈飞. 寒湿瘀阻型不孕症临证经验浅析[J]. 光明中医, 2019, 34(17): 2613-2615.
[16] 李思梦. 温经祛瘀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IVF-ET的临床疗效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3.
[17] 陈盛君, 赵薇. 从“郁, 湿, 寒”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思路探析[J]. 环球中医药, 2018, 11(6): 882-884.
[18] 王文娟, 焦守凤, 李静静. 桂枝茯苓丸、臭氧注射联合机械疏通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临床观察[J]. 中国药业, 2022, 31(14): 108-111.
[19] 齐娜. 药灸结合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