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数字中国的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建国家新的竞争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广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在当前世界电影市场中,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欧美电影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响力、文化、内容及语言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动画作品作为全球观众喜爱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和东方美学风格的使命。对于外国观众而言,影视字幕翻译是帮助他们跨越影视作品中文化障碍的重要桥梁。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情节、价值观、情感及文化背景等信息的传递,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程度。
2. 文献综述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语言学领域掀起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新浪潮。李战子首次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中国,介绍了Kress和Leeuwen构建的“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由此开创了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先河[2]。张德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其框架模式,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该框架包含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并且四个层面是相互关联、互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作为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可为字幕翻译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弥补单维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3]。
在影视作品翻译实践中,多数翻译理论难以完全适用于该领域。影视作品作为由图像、声音、画面色彩等多符号构成的载体,需结合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进行理解与鉴赏,是典型的多模态话语。有学者提出,为在翻译中实现中国故事的“新叙事”,可从单一文本符号转换转向多模态翻译策略,以更直观、具象的方式呈现中国故事,增强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兴趣,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实践与创新路径[4]。
总而言之,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相较于一般的书面翻译,有较大差异。影视作品不是纯粹的文本作品,而是一种融合了视觉、听觉的艺术呈现。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一方面需要综合分析影视作品的画面、音乐以及角色的动作和神态等要素;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字幕的翻译特点及其所受的时间限制和屏幕空间局限性,尽可能将字幕翻译得凝练、简洁,与画面内容契合,才能帮助目标观众更准确地理解影视剧所要传达的内容和信息。
3. 研究方法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对动画片《中国奇谭》开展字幕英译研究。首先,本文以Bilibili官方版双语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收集字幕数据。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一方面,本研究广泛收集国内外翻译领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前沿成果,以此奠定研究基础;另一方面,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字幕翻译实例进行研究。最后,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以及表达层面对字幕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
4.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奇谭》字幕英译研究
《中国奇谭》由哔哩哔哩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陈廖宇担任总导演,速达、朱贝宁监制。动画剧集《中国奇谭》包含八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风格和内容,但都以充满中国特色的“妖怪”故事为主线贯穿,展现出独特的东方奇幻韵味。《中国奇谭》于2023年1月1日在中国首播,截止2025年2月8日,播放次数高达3.3亿次,掀起了现象级的观看热潮。凭借自身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奇谭》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与赞誉,成为了中国动画领域的杰出代表作品,获得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4.1. 文化层面
在动画作品的多模态交际中,张德禄认为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1]。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同时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具体而言,译者应该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方法,考虑到文化现象,从而减少因不同文化背景引起的理解偏差,进而更好地传递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中国奇谭》是一部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电影,字幕中有许多文化负载词和中国故事需要翻译。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体现了多模态方面的考虑。
“妖怪”一词极具中国特色,即便是在同一故事的不同场景,或者在不同的故事中的翻译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奇谭》的字幕翻译中,译者依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对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先看《中国奇谭》的英文剧名译作Yao-China Folktales,即“妖–中国民俗故事”(见图1)。直接点明这是来自中国的妖怪故事。该系列以妖为叙事主线,“Yao”采用音译,既突出系列故事的核心主题,让观众一眼就能捕捉到这部动画的奇幻基调,又以音译保留中国文化元素,传播了中国文化。
第一话《小妖怪的夏天》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小猪妖的故事。影片伊始,乌鸦怪催促小猪妖回洞开会,小猪妖小跑回树上取遗忘的葫芦。此时,《小妖怪的夏天》(Nobody)的标题缓缓淡入于水墨山水之间(见图2)。这一翻译巧妙运用转换法,将中文短语转化成英文的一个简洁词汇,是基于对故事核心内涵的把握,以最凝练的方式重塑标题,为后续剧情展开埋下伏笔。从视觉角度看,画面宛如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水彩画卷,青山绿树晕染出淡雅色调,营造出宁静悠远的环境氛围,光影透过枝叶洒下,小猪妖躺在树荫下小憩,画面质朴平实。与此同时,听觉与视觉模态相呼应,小猪妖平缓呼吸声与舒缓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平和的氛围,为围绕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剧情发展做了铺垫。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有诸多类似小猪妖这般身处平凡、不被瞩目却努力生活的小人物形象,他们是社会底层群体的代表。动画标题译为“Nobody”,意为“无足轻重的人”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小猪妖如同现实生活中无数平凡小人物的缩影,反映出电影文化层面上对平凡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度关注与人文思考,在文化层面实现了与故事内容、视听模态的深度融合。
Figur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Yao-China Folktales
图1. 《中国奇谭》基本信息
Figure 2. Screenshot of the title screen of Nobody
图2. 《小妖怪的夏天》标题画面截图
切换场景,暮色笼罩山林,画面色调阴暗,一位负薪者走向山林的幽深处,狼嚎声划破寂静,音色凄厉悠长,带有恐怖色调的民乐奏响,听觉上营造出极度紧张的整体氛围。画面中,负薪者警惕四顾,突然他眼睛瞪大,脚步顿住,眼前“黑影”陡然长出了脚,乌鸦怪的眼睛射出诡异的白光。画面和声音与角色的肢体语言共同构建诡异恐怖的“感官剧场”,此时负薪者惊恐大叫“妖怪”。此处译者将“妖怪”直译为“Monsters”(见图3)。目的语受众基于恐怖的视听刺激,脑海中极易联想到西方文化中奇异、可怕的怪兽形象,实现跨文化情感共鸣,凸显字幕翻译与多模态融合的作用。
《小妖怪的夏天》以《西游记》为蓝本,在英文语境中,《西游记》大多版本会将妖怪翻译成“demons and monsters”。词典中“monster”释义指向奇异的、可怕的且形体巨大的怪兽。再看在另一情节中,“孙大圣也是妖怪”被译为“Is Sun WuKong also a monster?”(见图4)。画面中小猪妖听闻真相时瞪大双眼、面露惊讶的表情,强化了这一情节的冲击力。听觉与视觉模态协同发力,与台词字幕紧密配合,将小猪妖内心的震动具象化地传递给观众。此处翻译暗藏玄机。它突出“妖怪”身份与英雄形象的矛盾性,小猪妖认为师徒四人都是人,然而说书人的言语打破了他固有的认知,告诉他孙悟空和猪八戒本是妖怪。小猪妖难以想象降妖伏魔的英雄竟可以是妖怪,而这种矛盾性促使小猪妖认知觉醒。英雄身份与妖怪标签的冲突,打破了刻板二元对立,如同草蛇灰线,悄然为后续故事走向埋下伏笔。
Figure 3.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about “Monsters” in Yao-China Folktales
图3. 《中国奇谭》中有关“妖怪”的中英文字幕截图
Figure 4.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about “Monsters” in Nobody
图4. 《小妖怪的夏天》中有关“妖怪”的中英文字幕截图
第六话《飞鸟与鱼》改编自中国故事中的《田螺姑娘》,译者采用了意译将“田螺姑娘是个妖怪”意译为“The Snail Girl is a fairy”,并没有直接对应英文中常规表示“妖怪”含义的词,而是依据中国文化中田螺姑娘含义,选用了“fairy”一词(见图5)。从多模态协同角度分析的视觉呈现上,此时画面上外星女孩为阿光做了一桌海鲜大餐;听觉上,轻快的钢琴旋律如灵动的溪流潺潺流淌,外星姑娘俏皮的语调与阿光的回应交织其中,共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田螺姑娘出自《搜神后记》,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田螺姑娘是善良、勤劳的象征,这句话中“妖怪”仅仅是点明其非人类的身份属性,没有贬义之意。在西方文化中,“fairy”是童话或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类女性灵物或精灵,经常被描述为一种超自然或不可思议的灵物,带有美好、灵动的寓意,与像田螺姑娘一样的外星球女孩完美契合。译者跳出单纯词汇对应的局限,基于角色在传统文化故事中的形象定位意译。综上,《中国奇谭》字幕翻译充分展现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文化层面考量,字幕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符号与视听模态的动态协同。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字幕翻译需与影片的画面、声音、动作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文化内涵的精准传递与情感共鸣的最大化。
4.2. 语境层面
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1]。语言范围指的是整个交际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话语基调是指交际者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以及交际目的;话语方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译者在译制英文字幕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考虑影片中的语境,根据不同的背景音乐、人物表情以及色彩对比等选取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字幕更贴合影片的情节画面。在语境层面上,译者往往采取意译法进行字幕翻译的制作。语境在字幕英译过程中对意义的准确理解和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Figure 5.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about “Monsters” in Yao-China Folktales
图5. 《中国奇谭》中有关“妖怪”的中英文字幕截图
第二话《鹅鹅鹅》以默剧形式借由简短的字幕将观众拉入到志怪小说奇特的幻境之中,字幕作为画外音来衔接情节,怎么翻译格外重要。第二话《鹅鹅鹅》中的字幕翻译充分考量了多模态话语中的语境因素。视觉模态上《鹅鹅鹅》运用了大量空镜头展现鹅山的环境,云雾缭绕的深山里,羊肠小道盘旋其间,山崖下是漆黑的深渊,配乐中呼啸的风声带有危险的气息,营造出鹅山的静谧奇异,令观众产生不安[6]。鉴于故事中“鹅山”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欲望的隐喻,字幕翻译时需保留其象征性。如图6所示,译者将第二话的标题“鹅鹅鹅”意译为“Goose Mountain”,采用保留关键意象的直译法。
Figure 6. Screenshot of the title screen of Goose Mountain
图6. 《鹅鹅鹅》标题画面
如图7所示,译者将“你后悔没听猎人的话,不该来这鹅山。”译为“Now you regretted, should have listened to the hunter. Shouldn’t have cut through the mountains.”,此句翻译采用了直译与增译结合的手法,译者在词汇意义的处理上,基本遵循原文语义,以忠实反映原文内容,增译的“Now”一词,强化了时间感与当下的懊悔情绪,让英语观众更能感同身受主角瞬间涌起的后悔之意;在语言形式上,进行了适当语序调整,使其符合英语的句法规范,把中文的“你后悔……不该……”按照英语习惯表达为“you regretted...Shouldn’t have...”,让译文更通顺自然,区别于逐词翻译的生硬对译,又保障了原文语义的准确传递。同时保留了中文语句中隐含的语言特征,巧妙运用虚拟语气“should have done”结构,将中文里隐含的“本不该”之意在英文字幕中显性化。从画面呈现来看,狐狸书生形象诡异,在狐狸与人之间来回切换形象。音效上,惊悚音效瞬间归于寂静,与此同时,镜头聚焦并放大书生那张诡谲酡红的脸,让恐惧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整体而言,字幕翻译与画面、音效紧密配合,三者协同共同营造出恐怖氛围,展现货郎的后悔,使英语观众能深切共情。
Figure 7.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with “Now you regretted, should have listened to the hunter...” in Goose Mountain
图7. 《鹅鹅鹅》中“你后悔没听猎人的话……”中英字幕截图
译者依据不同角色所处情境与人物个性特征对于“心上人”进行差异化翻译。如图8所示,译者将“他要请出他的心上人为他斟酒。”译为“He wanted to invite out his concubine.”,“concubine”有“妾室”、“情妇”之意,贴合狐狸书生乖张、轻浮的形象且能体现二人身份地位实力差异;当兔妖目睹狐狸书生酒醉躺在一旁时,向货郎做出嘘声示意,随即字幕出现 “她说她也有个心上人”,画面中兔妖继而从口中吐出她的“心上人”,如图9所示,这里译为“She said she also had a beau.”,“beau”更偏向于现代英语里“情郎”、“追求者”的含义,这里兔妖的心上人是男子的形象,所以不能与上面统一译作“concubine”,从画面中兔妖娇羞神态,肢体语言上身体不断向“心上人”靠近,再结合动画的内容来看这猪妖显然就是她的情郎。这种根据不同语境、不同角色的灵活翻译,既便于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捕捉主要信息和故事情节,又避免了文化误解。
Figure 8.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with “He wanted to invite out his concubine” in Goose Mountain
图8. 《鹅鹅鹅》中“他要请出他的心上人为他斟酒”中英字幕截图
Figure 9.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with “He wanted to invite out his concubine” in Goose Mountain
图9. 《鹅鹅鹅》中“她说她也有个心上人”中英字幕截图
4.3. 内容层面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中,内容层面包括了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1]。基于意义层面,译者在制作英文字幕时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出影片的整体意义。基于形式层面,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着眼于影片中的人物表情、动作以及背景音乐等,灵活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便于国际观众理解影片[5]。
从意义层面来看,译者肩负着精准传达影片整体意蕴的重任。以第四话《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为例,如图10所示“公路对面王孩儿还站在那里,一边摇晃着身体一边等车”的英语字幕为“The guy called Wang Hai was standing at the opposite side of that village highway.”。在整体上,英语字幕主体结构采用直译,如“公路对面王孩儿还站在那里”直译为“The guy called Wang Hai was standing at the opposite side of that village highway.”,保留人物、地点与动作的原始信息。从形式层面来看,“was standing”,采用过去进行时,体现了王孩儿彼时摇晃着身体持续等待的状态,贴合影片回忆性叙事风格。结合后续情节,王孩儿每日在公交站台苦盼父母归来,该字幕的呈现为后续揭示其痴傻留守儿童的身份,展现他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埋下伏笔,有助于观众在后续观影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
Figure 10.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in Fool and God
图10. 《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英文字幕截图
再看第七话《小卖部》,其充满北京胡同烟火气的口语化台词翻译尽显巧思。从意义层面出发,译者在处理特色方言词汇时综合兼顾理解与画面适配,精准传递方言词汇蕴含的意义。如“这楼房估计连个腻虫团都看不着啊”,这里杨大爷口中的“腻虫团”是北京方言对蚜虫的俗称,译者意译为“In our new high-rise, you probably won’t see even a single fly...”(见图11)。对于非北京地区、不熟悉蚜虫概念的观众而言,直接意译“腻虫”可能会造成理解困难。杨大爷说这句话时画面是在天空中一群黑色小虫肆意飞舞着,“fly”作为英语文化中也十分常见的小飞虫,虽然与蚜虫并非同一种昆虫,但在数量易聚集、频繁出现的特征上与蚜虫相似,且契合画面视觉信息。另外,用“even a single fly...”这种简洁易懂的表达,能使更多英语观众无障碍理解台词。与此同时,在形式层面上,动画作为多模态融合媒介,台词需与视觉、听觉等模态协同共生。简洁“fly”一词配合天空小虫飞舞画面,文字信息简洁,避免干扰视觉焦点,二者相辅相成,确保跨文化传播连贯性。
Figure 11.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in Old Man Yang
图11. 《小卖部》中英文字幕截图
同样,在意义层面上,对于“哟,哥四个又挨这遛食儿呐”译者采用意译,译为“Yo! You guys just chilling there?”(如图12所示)。“遛食儿”作为北京方言,指饭后散步消食之举。而英文俚语“chilling”有“放松、休闲、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之意,尽管二者具体行为不完全等同,但所传达的那种闲适、惬意的状态是相似的。如此翻译,能够让英语观众配合画面中猫们或趴或卧的姿态更好地捕捉到猫们慵懒、悠然自得的神态。另外动画中的台词多为日常口语交流,需要简洁且生动。“遛食儿”若直译为“taking a walk to digest food”,虽字面忠实于原义,却在形式上稍显冗长,与动画整体口语风格相悖。在形式层面上,“chilling”作为一个简洁又极具口语化的单词让台词听起来自然流畅,适配画面中猫们慵懒动作,提升观众观影沉浸感。
Figure 12.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in Old Man Yang
图12. 《小卖部》中英文字幕截图
4.4. 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即媒体层面,包括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两大类。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很多媒体,如配音、字幕以及人物的肢体动作等。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画面、音效以及人物语调等,进行删减或增补以达最佳效果[7]。
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与伴语言。电影字幕作为纯语言文字形式的呈现,是意义传达的关键载体。如图13所示,第三话《林林》中《胡不归去》的歌词“白山黑水,濯我红心 林下含芝,授汝长生 不见来路,胡不归去”,英译为“White mountain and black Water, washing my innocent heart. Fairy mushroom grows under a tree, giving you eternal life. The way can not be seen, why won’t I go back?”。对于“白山黑水”“林下”等具有明确地理、场景指向的词汇,采用直译,译为“White mountain and black Water”“under a tree”,精准保留原文意象,让目的语观众能直观构建出画面场景,感受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面对“红心”“芝”等内涵丰富的词汇,则运用意译。“红心”译为“innocent heart”,舍弃“红”这一颜色直译,而聚焦于其所代表的赤子之心、纯洁至诚之意,以英语读者熟悉的表达传递核心内涵;这里“芝”所蕴含的祥瑞长生之意,“芝”译为“fairy mushroom”,鉴于灵芝在西方文化中缺乏直接对应词汇,用带有奇幻色彩、寓意美好的“fairy mushroom”替代,既保留其神秘、珍贵特质,又避免因陌生文化意象造成的理解障碍,同时借助画面中静谧幽深、雾气缭绕的山林,让观众沉浸于神秘的东方奇幻氛围。
Figure 13.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in She Wolf
图13. 《林林》中英文字幕截图
第五话《小满》讲述了名为小满的男孩克服儿时恐惧并逐渐成长的故事。视觉上,故事采用定格剪纸动画的形式,人物角色形象取材自年画娃娃,服饰与环境设计源自古典服饰与庭院设计,呈现出极强的古典中式风格。在听觉方面,《小满》的配乐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筚篥、羯鼓、箜篌等一系列古乐器,其演奏音效与视觉风格相互映衬,在异彩纷呈的故事中注入了一股浓厚的东方神韵,表现了主人公小满的成长过程[8]。
《小满》里四个小朋友在一艘大船里嬉闹唱起了歌谣,画面呈现孩子们在井下模拟海战、手舞足蹈的肢体动作,译者将“金瓜铜斧欻欻欻,银叉玉爪唰唰唰,大海浪里哗哗哗,大帆船上哈哈哈”英译为“The golden mace and the copper ax go clang, clang, clang! The silver fork and the jade rake are go swish, swish, swish! The waves of the sea go crash, crash, crash! People on the boat go ha, ha, ha!”(见图14)。对于歌谣中的部分名词,如“铜斧”“银叉”“玉爪”等,采用直译,译为“the silver fork”“the jade rake”,精准保留原文提及的具体事物意象,让目的语观众能直观结合画面中孩子的肢体语言知晓孩子们玩耍时所模仿使用的“道具”。针对“欻欻欻”“唰唰唰”“哗哗哗”“哈哈哈”等拟声词,通过将人物的肢体动作与音效相结合,英译分别采用 “clang, clang, clang”“swish, swish, swish”“crash, crash, crash”“ha, ha, ha”,不仅在发音上努力贴近原音,模仿其韵律感,而且通过重复的形式,与中文拟声词的叠用结构相呼应,让英语观众也能感受到类似的听觉冲击。
Figure 14. Screenshot of Chinese-English subtitles in Ship Down The Well
图14. 《小满》中英文字幕截图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中国奇谭》的中英对照字幕为对象,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内容、语境和表达四个层面展开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本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等,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作为一种新视角来探索影视字幕翻译。其次,传统方法局限于文字话语分析,而多模态话语分析促使跨文化传播研究范畴拓展到多模态领域,如将图像、声音等多感官模态结合的话语素材纳入研究。这一拓展构建出完整且富有内涵的语义表达,在此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字幕翻译及其他诸多领域的应用愈发重要。
就实际意义而言,截至2025年2月8日,《中国奇谭》在哔哩哔哩上的播放量已超过3.3亿次,在豆瓣上的评分超过26万次,相关话题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多次引发热议。它不仅在国内受到认可,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美国的专业动画杂志《Animation Magazine》和英文媒体RA-DII也报道了《中国奇谭》的火爆。可以说,这一巨大成功为国产动画“走出去”提供了绝佳机会。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奇谭》字幕的英译,探讨图像、语言和声音等不同模态在字幕翻译中的相互作用,并得出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增强跨文化交际。这种多模态分析有助于译者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习俗和接受心理,从而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此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能够激励译者改进翻译策略,并为影视制作公司和翻译机构提供参考。通过这种方式,这项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增强中国影视在海外平台上的吸引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
5.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局限。第一,样本选取仅来源于《中国奇谭》一部动画,虽具代表性,却难以涵盖中国动画全貌,不同题材、风格动画在字幕翻译上可能存在特殊需求与策略,有待进一步探索。建议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选择,以验证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不同题材和风格电影字幕英译的适用性。
第二,多模态分析视角虽涉及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大层面,但各层面内部细分因素研究深度不足,如画面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对字幕翻译影响未深入挖掘,音效种类、节奏与字幕配合机制有待细化。
第三,研究方法偏重于定性分析,以案例解读为主,缺乏大规模数据统计、观众反馈调查等定量研究支撑,使得结论客观性、普遍性受到一定影响,后续研究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深化对动画字幕翻译多模态特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研究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并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强化字幕翻译过程中的多模态话语资源整合,注重各模态间互动。其次,努力减少理解过程中因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整合语言与视觉、听觉、版式等符号资源,方能在目标语语境中构建准确意义,这有助于国内外观众深入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推动国产动画的跨文化传播进程。同时,这也启示译者在译制英文字幕时,应综合考量多种模态,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以提升国产电影的国际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