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代表的“NP1的NP2 + V + 补语”这一句式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最早由吕叔湘(1965)提出,他在比较例(1)与例(2)时敏锐地指出,“他的老师”在(1)与(2)中具有不同的意思。在(1)中,“他的老师”明显是一个领属结构,而在(2)中它不表示领属义却又带点领属义的意味,表示“他当老师”这件事。
(1) 他的老师教得好。
(2) 他的老师当得好。
定中结构“他的老师”中的“的”在此句式中究竟表不表示领属义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以朱德熙[1]、黄国营[2]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句式中的“的”字不表领属义,将其称为准定语或伪定语;张伯江[3]则认为“的”字表领属义,是广义的领属关系,仍属定语范畴。除了概念的界定之外,其生成机制问题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如沈家煊[4];黄正德[5];邓思颖[6]等。本文从构式语法理论的新视角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发现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的特征及表达规律,并对其构件、构式义以及构式的生成动因进行分析,阐述整个构式的语义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本文的语料来源:1) 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2) 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3) 自拟的例句,未进行标注的例句为自拟句。
2. 准定语句的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朱德熙(1982)将结构助词“的”在定中结构中不表领属义却又带点领属义的现象称之为“准定语”[1]。因此,这里将句式“NP1的NP2 + V + 补语”称之为准定语句,此时的“NP1”不是单纯的“领属格”,而是句中“V”的施事。下面将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与其它三类句子进行区分,进一步界定准定语句。
2.1. “他的老师当得好”与“他的鞋做的好”有何区别
“他的鞋做得好”有歧义,能被识解出两种语义(吕叔湘,1965) [7],一种为他拥有的这双鞋做得很精美,对应例(4)中的a义,另一种为他做鞋的技术很好,对应例(4)中的b义。
(3) 他的老师当得好。
(4) 他的鞋做得好。
a. 别人给他做的鞋做得好。(不是他做的)
b. 他自己做鞋做得好。(是他做的)
通过分析,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造成两类句子语义的不同。例(3)的补语“好”指向的是“他的老师”,即“他当老师”这个事件。同理,在例(4)b中,补语“做”指向的是“他做鞋”这个事件,而在例(4)a中补语“好”指向的是“鞋”,表达的是“鞋好”的意义。
可见,在“他的鞋做得好”句式中,补语的语义指向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指向“NP1”,有时指向“NP2”,有时指向“V + NP2”。而在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中,补语始终指向“他当老师”事件,因此准定语句补语的语义指向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2.2. “他的老师当得好”与“他的老师当得累”有何区别
吴怀成(2008)认为,“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的句子具有[+技能]的语义特征,具备[+技能]的语义特征成为该类句子成立的条件,反之,则不能成立[8]。例如:
(5) 他的老师当得好。
(6) 他的字写得好。
(7) 他的老师当得累。
(8) 他的字写得丑。
上述例子中,例(5)的语义被识解为“他当老师当得好”,具备当老师的技能,例(6)的语义被识解为“他写字写得好”,具备书法技能。两个例子中的补语“好”是对当老师的能力和书写技能评价,指当老师的技能和书写技能高超,具有[+技能]的语义特征,可以成立。而例(7)和例(8)不具有[+技能]的语义特征,不能成立,补语“累”和“丑”不能跟技能进行搭配,不能说“当老师的能力累”“书写技能丑”。
2.3. “他的老师当得好”和“他这个班的老师当得好”有何区别
(9) 他的老师当得好。
(10) 他这个班的老师当得好。
(11) 他的戏演得好。
(12) 他这种类型的戏演得好。
可以发现例(10)和例(12)都具有[+临时性]的语义特征,他当这个班的老师当得好,换一个班就不一定当得好,这是一种临时的状况。同理,他这种类型的戏演得好,再换一个类型的戏,他也许演得好,也许演得不好。而例(9)和例(11)具有[+常态性]的语义特征,指不论在哪个班当老师都当得好,不论演哪一种类型的戏都能演得好,是常态化的状况。
通过与“他的鞋做的好”、“他的老师当得累”以及“他这个班的老师当得好”这三类句子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准定语句是对行为主体具有某种技能的评价,具有[+技能]、[+评价]、[+常态性]语义特征。进入准定语句的“NP1 (准定语)”具有[+人]、[+有定]的语义特征,“NP2”具有[+无生命]、[无指]的语义特征,“V”的语义特征与“NP2”保持一致,“补语”的语义指向具有唯一性,仅仅指向“NP1 + V + NP2”。
3. 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的构件义
陆俭明(2016)认为构式必须是一个结构,且本身能表示独特的语法意义,其形式或意义都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构式完全推知[9]。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具有定语隐含动作的特殊现象,导致该构式的语义也具有特殊性,即表达“NP1”具有“V + NP2”技能的评价。但是无法从其组成部分和其他构式对特殊语义进行解释,必须从构式的整体结构对特殊语义进行探析。
3.1. “V”的语义特征分类
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虽然是特殊句式,但是也具备一般主谓补句子的基本特征,即名词后的动词是句子中的主要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V”具备[+技能]的语义特征,可以分为以下4类。
第一,“V”具有[+职业技能],这类动词很少,最典型的是“当”这个动词。例如:
(13) 你的“官”当得好不好,只有群众心里清楚。(《人民日报》1998年)
(14) 你的政委当得蛮好,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嘛。(柳建伟《突出重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生活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官”可以理解为公务员,“政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职务,“官”和“政委”都是职业,跟具有[+职业技能]语义特征的“V”进行搭配。
第二,V具有[+运动技能],如“打”“踢”等。这类动词也不是很多,常表示运动类的名词一起进入该句式。例如:
(15) 她的乒乓球打得也很好,曾获得1955年全国女子单打亚军和1957年男女混合双打全国冠军的称号。(《人民日报》1961年)
(16) 他虽不相信南美人的足球踢得比欧洲人好,但是南美人的技术更出色。(《新华社》2001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运动”一词通常指的是涉及体力和技巧的活动,这类活动往往受到一套规则或习惯的约束,并且通常具有竞争性。上述例子中的“乒乓球”“足球”都是需要体力和技巧的活动,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且具有竞争性,都是运动。因此,“V”需要具有[+运动技能]的语义特征,才能跟运动类的名词进行搭配。
第三,“V”具有[+才艺技能],如“弹”“演”等,这类动词常和才艺类名词一起进入该构式。例如:
(17) 元春认为龄官的戏演得好。(《人民日报》1962年)
(18) 唐小岷的琴弹得最好。(张炜《你在高原》)
在《现代汉语》(第7版)中,“才艺”一词的含义是指艺术才能,具体来说,它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个艺术领域,如音乐、戏剧等方面,具有出色的才能和技艺。“舞”和“戏”都具有[+艺术]的语义特征。因此,具有[+才艺技能]语义特征的“V”跟才艺类名词进行搭配。
第四,V具有[+劳动技能],如“做”“开”等,这类动词常和劳动类名词一起进入该句式。例如:
(19) 上个星期六半夜过去了,一直吃到半夜2点多,马师傅的川菜做得好。(微博)
(20) 跑在最前面的是北京体育出版社的干部尚久莹,她的车开得快而稳。(《人民日报》1957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劳动”的释义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川菜”和“车”具有[+物质财富]的语义特征,跟具有[+劳动技能]的“V”进行搭配。
3.2. “补语”的语义指向
在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中,“补语”的语义无一例外全部指向“NP1的NP2”隐含的事件,这是该构式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21) 谷文德的村干部当得好,受到群众拥护。(《人民日报》2021年)
(22) 别看多吉才让部长是位藏族干部,但是他的普通话说得流利顺畅。(《人民日报》1993年)
例(21)的“补语”为“好”,语义指向“谷文德当干部”这件事,结合[+技能]语义特点来看,表达的是“谷文德当干部的能力好”的意思,例(22)的“补语”是“流利顺畅”,语义指向的是“他说普通话”这件事,结合[+技能]语义特点,表达的是说普通话的能力很强。
通过考察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发现“补语”具有一个共同的[+评价]的语义特征,表达对“NP1的NP2”事件发生结果的一种评价,语义指向为“NP1的NP2”事件。这种评价是有差别的,既有积极的评价也有消极的评价。例如:
(23) 老画家梅纯一的鹰爪画得传神。(《人民日报》1994年)
(24) 他的棋下得很臭,但是爱看人下棋。(汪曾祺《自序》)
上述例子中前一个例子表达的是积极的评价,认为“老画家”的绘画技能很高超,表达了对“老画家”的肯定。后一个例子表达的是消极的评价,认为“他”的棋技不行,含有否定的含义。
从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对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语料166条,统计结果详见表1,可以发现表积极评价义的“补语”占比为92.17%,表消极评价义的“补语”占比为7.83%,远远多于表消极评价义的“补语”,其中表积极评价义的补语“好”使用得最多,占比44.58%,接近半数。由此可得,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中的“补语”表示评价义,其评价义趋向于积极评价。
Table 1. The types of “Complement” in “NP1 de (的) NP2 + V + Complement”
表1. 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的“补语”类型表
评价意义类型 |
主要出现的评价 |
数量 |
占比 |
积极 |
好 |
74 |
44.58% |
棒 |
6 |
3.61% |
不错 |
12 |
7.23% |
其他 |
61 |
36.75% |
消极 |
表否定 |
13 |
7.83% |
总计 |
166 |
100% |
4. 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的构式义
屈宇昕(2021)提到“学界普遍认为准定语构式表主观评价义”[10],但对其如何凸显主观评价义未进行具体分析,这给我们从主观性角度对该构式进行分析提供了可能。沈家煊(2001)认为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主要通过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情感(Affect)和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体现[11]。
4.1. 表明言者的主观视角:对听话人具有某种能力的认知
(25) 饰况锺的周传瑛演得好,但如果导演不为他准备条件,他也就很难施展。(《人民日报》1956年)
(26) 老同志的文章写得尤为情真意切。(《人民日报》1992年)
在上述例子中,当说话人说出“饰况锺的周传瑛演得好”“老同志的文章写得尤为情真意切”时,说话人的视角带有主观性。在对“饰况锺演周传瑛”“老同志写文章”这些行为进行评价的同时,说话人主观上认定“演戏”是“饰况锺”自身的一项技能本领,即说话人主观认同“饰况锺”拥有作为一名好演员的资质或潜力,“写文章”是“老同志”自身的一项技能本领,说话人主观认同老同志的阅历丰富,更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因此,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表达说话人对行为动作主体具有某种能力的主观认知,从说话人的视角强调了说话人的主观认知。
4.2. 表明言者的主观认识:对听话人具有某种能力的肯定
梅广(1978)最早提出“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来自其相应的动词拷贝结构[12],后来很多学者的分析都采用了这一思路,大致都认为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是由动词拷贝句删除第一个动词后插入“的”而生成的。这两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共存,所以它们在表义功能上必定存在分工,否则二者便没有同时存在的必要。下面从表义功能对二者的评价义进行区分,并对主观性程度进行对比。例如:
(27) 嫂嫂的象棋下得好。→嫂嫂下象棋下得好。(巴金《家》)
(28) 你的官当得好。→你当官当得好。(《人民日报》1998年)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两者的表义功能是有差别的,“嫂嫂下象棋”和“你当官”是对一个施事所作出的具体行为的陈述,从客观的上帝视角出发,不能表达说话人的认识。而“嫂嫂的象棋”和“你的官”具有事件隐含,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嫂嫂的象棋”和“你的官”事件隐含的主观态度和认识。用准定语句对行为主体的技能进行评价时,倾向于正向的评价。例(35)准定语句表达的是嫂嫂下象棋下得好,不是别人下象棋下得好,隐含了[+比较]的语义特征,可以拓展为“嫂嫂的象棋下得比别人好”,强调了说话人对“嫂嫂”的肯定。同理,例(36)可以拓展为“你的官当得比其他人好”,强调的是在“当官”这件事上说话人对“你”的肯定,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可以得出动词拷贝结构着眼于一个施事所做的具体行为,是客观的描述。而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则具有静态的属性,强调说话人对“NP1的NP2”事件的主观认识,主观性更强。
4.3. 表明言者的主观情感:对听话人具有某种技能的褒扬
根据上文对准定语句“补语”的考察,进入“补语”的绝大多数都是表积极评价义的词,表达了说话人对行为主体具有某种技能的赞扬。所以,当我们用该构式评价听话人具有的某种技能时,一般隐含说话人的褒义评价。例如:
(29) 人们都称赞老周的故事讲得好。(《人民日报》1975年)
(30) 陈毅同志的诗写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民日报》1980年)
例(29)的语义可被识解为“老周讲故事讲得好”,是对“老周”故事讲得好的认可,隐含对“老周”讲故事能力的赞扬。同样例(30)中,表达的意思为“陈毅”同志的诗写得好,是对“陈毅”写诗技能的赞扬。
5. 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的生成机制
史金生、邝艳(2010)认为准定语句的出现主要是经济性原则作用的结果,经济性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功效语言的经济原则制约着语言的使用[13]。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的生成离不开语言经济性原则的“指挥”,同时也经过了以下三个过程的推导。
5.1. 领属关系定语句的存在
汉语中本就存在具有领属关系的定语句,例如:
(31) 他的妈妈长得漂亮。
(32) 我的书包买得贵。
例(31)中,“他的妈妈”是名词性短语,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其中“妈妈”是核心名词,“他”是对“妈妈”的限制和修饰,强调长的漂亮的是“他”的妈妈,不是其他人的妈妈。例(32)也强调,是“我”的书包买得贵,不是其他人的书包买得贵。“妈妈”和“书包”都是单纯的名词,且在句子中与某人具有领属关系。这里的“NP1的NP2 + V + 补语”是具有领属关系的定语句,句子中的NP2是单纯的名词性短语。
5.2. 名物化短语的进入
名物化短语是谓词性短语,其主要特点是兼具名词性和动词性,既有名词形态分布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又有相关事件语义,可以进入“NP1的NP2”结构。例如:
(33) 赵四跳起来,好似非洲土人的跳舞。(老舍《老张的哲学》)
(34) 《今日说法》尊重专家的意见,所以我们看到了专家的在场。(《文汇报》2001年)
上述例子中的“跳舞”和“在场”是名物化短语,既在句子中作宾语,又有“跳舞”和“在场”的事件义,表明“人跳舞”和“专家在场”的状态。因此,当名物化短语进入到具有领属关系的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中时,该句式会发生如下变化:
(35) 姚燕的唱歌唱得好。
(36) 梅先生的演戏演得好。
这时“NP1的NP2 + V + 补语”中的NP2不是单纯的名词性短语,而是名物化短语,整个句式变为“NP1 + 的 + V + NP2 + V + 补语”句式,具有很强的状态性。上述例子中的“唱歌”“演戏”都不再是行为动作,而是某人处于“唱歌”“演戏”的状态之中或者某人具有“唱歌”“演戏”的属性,这种状态和属性是可持续的。
5.3. 羡余成分“V”的删略
汉语中有大量名词转指活动或事件的情形,例如:
(37) 原来他爱打篮球,这次看球忘记时间了。(《人民日报》1955年)
(38) 我女儿一年级开始学习长笛,很不错。(网络语料)
例(37)的“看球”是“看打篮球”的意思,例(38)的“学习长笛”是“学习吹长笛”的意思,动词“打”“吹”不在句中出现并不会影响到听话人对语句的理解。这里的名词“球”隐含“打球”这一事件,“长笛”隐含“吹长笛”这一事件。
认知图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常规的,或者说是比较恒定的认知经验(卢英顺,2008) [14]。根据认知图景,名词与动词是很常见的搭配,它们能够构成动宾短语。因此当名词出现时,会很快激活动词对其进行处置,例如:
(39) a. 小张的老师→老师→当/叫/请……团长
b. 小王的篮球→篮球→打/玩/买……篮球
c. 小李的钢琴→钢琴→弹/买/做……钢琴
d. 小刘的饭→饭→做/吃/订……饭
观察例(39),可以发现四句中的“NP2”都可以激活一个或多个动词与其进行搭配,即“NP2”中存在隐含的事件陈述表达行动–事物的语义。在a句中,“老师”这个名词激活“当”“叫”“请”等不同的动词进行处置,“老师”类受事宾语表示的是某一职业、角色,所以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具有[+职业技能]语义特征的动词最容易被激活,“当老师”这类事件最容易被凸显。b句的“篮球”激活“踢”“玩”“买”等不同的动词进行处置,“篮球”类宾语多是某一体育活动的受事,具有[+运动技能]语义特征的动词最容易被激活,“打篮球”这类事件最容易被凸显。c句的“钢琴”类受事宾语多是某一文艺活动中的受事,语义联想中最容易被具有[+才艺技能]语义特征的动词激活。d句的“饭”类受事宾语多是某一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类活动中的受事,最容易被具有[+劳动技能]语义特征的动词激活。
因此,“NP2”在语义上可以相当于动宾结构“V + NP2”,名物化短语中的“V”就成为了句中的羡余成分。对羡余成分进行删略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例如:
(40) 老王的当副厂长当得好。→老王的副厂长当得好。
(41) 杨先生的弹琵琶弹得也不错。→杨先生的琵琶弹得也不错。(乔建中《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音乐》)
(42) 内塔的打网球打得相当不错。→内塔的网球打得相当不错。(文美惠《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43) 他们的做饭做得很好。→他们的饭做得很好。(《人民日报》1964年)
综上所述,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近些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要想理清该构式的语义特点和生成机制,首先要对其进行界定,与三类句式进行区分,得出在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中,“V”具有[+技能]的语义特征,具体可以分为4类,包括[+职业技能]、[+运动技能]、[+才艺技能]、和[+劳动技能]。“补语”全部指向“NP1的NP2”隐含的事件,表达行为主体具有某项技能的评价,该评价具有主观性且多趋向于积极的评价。其次,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构件进行分析,得出该构式具有“主观评价义”,能够从说话人的视角得出说话人对“NP1的NP2”事件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强调了说话人对“NP1”的肯定情感。最后,对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解释,由语言经济性原则进行指挥,中间经历名物化短语的进入和羡余动词删略的步骤,从具有领属关系的定语句成为准定语句“NP1的NP2 + V + 补语”构式,其过程可归纳为“NP1的NP2 + V + 补语(领属关系定语句)”→“NP1 + 的 + V + NP2 + V + 补语”→“NP1的NP2 + V + 补语(准定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