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朱德熙(1982)将补语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程度补语等不同类型[1]。但是动补式复合词、动补结构、动结式、使成式等之间的概念并不相同,其概念之间彼此牵连、相互交错。在类型学层面,李丽云(2010)认为动补式复合词一般可以分为结果义、趋向义、虚化义和评述义[2]。其中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因其结构复杂性和语义多维性,成为国际中文教学的难点。针对泰国学生汉语习得的研究,周小兵、雷雨(2018)基于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对泰国人多项定语错序情况进行了详尽描写[3]。胡清国(2018)对中高级泰国学习者形容词的误代偏误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语义误代和语法误代上[4]。刘旭(2018)基于泰国大学生汉语作文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了泰国大学生汉语名词习得机制[5]。王丽(2020)对中高级阶段泰国留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偏误分析,发现主要包括句式结构上和语义上的偏误[6]。
分析现有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于动补复合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体研究上。泰国汉语学习者习得偏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多集中于定语、形容词、名词、趋向补语等范畴,但对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习得规律探讨仍有不足。因此,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了详尽的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工作,旨在深入挖掘泰国学生在运用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时所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为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国际中文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2. 泰国学生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偏误分析
2.1. 泰国学生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料统计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是北京语言大学在2001年以HSK汉语水平考试词汇为依据编写的,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成绩测量的重要标准。本文梳理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的34个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发现甲级词汇中一共收录了15个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分别为:出来、出去、过来、过去、回来、回去、进来、进去、离开、起来、上来、上去、通过、下来、下去;乙级词汇中一共收录了9个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分别为:超过、发出、失去、收入、投入、突出、引起、展出、展开;丙级词汇一共收录了3个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分别为:加入、侵入、引进;丁级词汇中一共收录了7个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分别为:敞开、超出、发起、付出、收回、退出、掀起。
其次,通过系统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泰国学生的作文样本,本文收集了包含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原始语料。这一过程确保了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为后续的偏误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仔细阅读和标注每一份作文样本,筛选出了所有包含目标结构的语句,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样本不限制作文题目及作文分数,涵盖了各种水平的泰国学生。这一步骤旨在更全面地了解泰国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对该结构的掌握程度和偏误情况。在剔除重复语料后,最终确定了一批有效的语料样本,其中偏误语料共计20条。
2.2. 偏误类型分析
在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泰国学生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偏误进行搜集整理后,得出泰国学生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出现的偏误主要发生在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经过统计泰国学生习得《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所有的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所出现的偏误,可以归纳出甲级词汇偏误11条,乙级词汇偏误7条,丙级词汇偏误1条,丁级词汇1条,共计20条。具体统计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types of errors of directional verb-complement compounds by Thai students in th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表1.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泰国学生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偏误类型统计表
偏误分类 |
甲级词汇 |
乙级词汇 |
丙级词汇 |
丁级词汇 |
偏误句总计 |
语法偏误 |
5 |
0 |
0 |
0 |
5 |
语义偏误 |
6 |
7 |
1 |
1 |
15 |
词汇不同等级偏误总计 |
11 |
7 |
1 |
1 |
20 |
由表1可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泰国学生趋向义动补复合词语义偏误占比较高,为75%,语法偏误占比较低,只有25%。其次,在词汇不同等级分类中,甲级词汇偏误和乙级词汇偏误相对较高,丙级词汇偏误和丁级词汇偏误相对较低。
2.2.1. 语法偏误
在语法方面,泰国学生经常会出现趋向义动补复合词与其他词汇搭配不当的偏误。具体分析如下:
例1:也很少离出家去交朋友。
“离出家去”这个表达不符合汉语常规的语法结构,也不符合中文的习惯用法,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也很少出去交朋友”。
例2:我买了CD盘回来宿舍。
“回来”常表示从某个地方返回到说话人当前所在的地方,或者返回到某个特定的起点,而“回到”则表示移动到某个特定的终点或目的地。例句中,“回来”与“宿舍”搭配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回到宿舍”,“到”明确指明了目的地。
例3:汉字必须要每个字背起来。
“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或进行,而“下来”则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例句中表达的是学习汉字的结果,所以“背起来”要改为“背下来”。
例4:我跳了来。
“来”通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的,“跳了来”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而“跳了起来”才是正确的“中补搭配”。
例5:要从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生观。
“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从某个状态或者地方开始,常用的表达有“从……中”,“从……开始”等,而例句中显然要表达的是通过教育这一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所以“从”要改为“通过”。
2.2.2. 语义偏误
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义方面是泰国学生出现的最多的偏误,这是由于他们对于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趋向义理解没有到位,并且在对相关词汇的细微差别上没有区分清楚。具体分析如下:
例6:最快乐的就是我能出去外边旅游。
例句中“出去外边”有语义上的重复,“出去”本身就表达了离开当前位置到外部的含义,而“去外边”这样的表达更为准确,表示前往“外边”的这个地方。
例7:可是每件事情并不一定会平安无事地过来。
例8:看来我们的艺术才能八九不离十是母亲传过来的。
“过来”表示的是从远的地方到近的地方,或者指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例7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事情不一定会顺利进行,所以应该用“过去”来表示时间的流逝。而例8中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的艺术才能是从母亲那一代传承到自己这一代的,应该用“传下来”更合适。
例9:过往的日子,赚钱相当容易。
例句表达的意思是在过去,赚钱很简单。“过往”和“过去”在中文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汇,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过往”一般表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而“过去”则表示时间上的流逝,所以“过去的日子”表达更准确。
例10:我理解家长们想让孩子进去分性别的学校。
“进去”通常指进入一个特定的空间,“去”则多用于表示前往某个地方。例句中表达的是孩子的家长们希望孩子到分性别的学校,而不是进入一个特定的空间,所以用“去”更为合适。
例11:通过再三思考。
“通过”和“经过”虽然都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过程的进行,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通过”一般用来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某个目的,而“经过”更多用来表示经历某个过程或者时间上的流逝,所以应该把“通过”改为“经过”。
例12:发出语音,也是我最怕的一个问题。
例句表达的是作者害怕发汉字或词语的音,而“发出语音”指的是气流从肺部呼出,经过咽腔、鼻腔或口腔,振动声带产生声音的行为,所以例句中的“发出语音”应该改为“发音”。
例13:更不会随着社会的浪潮而失去了自己的看法。
“失去”通常指不再拥有某物的使用权和归属权,而“改变”则指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显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不会随着社会浪潮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例句中的“失去”应该改为“改变”。
例14:第一是它们仿美国的流行歌曲,不体现我们国家的突出。
“突出”通常指的是使某事物显得明显或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例句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这首歌没有体现我们国家流行歌曲的特性,所以这句话中的“突出”应该改为“特点”。
例15:但可能通到兴趣。
例16:短期流行歌曲,我已说过这是靠一段时间的注意。
例17: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成绩。
例18:引起了人类身体健康。
“引起”用于表示某事或某物导致某种结果或反应,泰国学生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偏误。例15中的“通到”一般用于表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比如“昆明铁路从长水机场通到呈贡大学城”,但是这句话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某种事物或某些情况能够激发兴趣,所以“通到”要改为“引起”。例16中的“靠”是依赖或依靠某种条件或某个物体的意思,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短期歌曲只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注意才达到某种效果,所以“靠”改为“引起”更加贴合语境。例17中的“引起”和“成绩”不能搭配,例18中的“引起”也不能和“健康”搭配,“影响成绩”、“影响健康”在语义上更符合句意。
例19: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所投入的精神加入在自己的学业或者事业上。
“加入”与“学业”、“事业”不能搭配,“加入”通常指成为某团体或组织的一部分,而“投入”则指将时间、精力、资源等用于某项活动。显然,例句中表达的是要将精神投入到学业或者事业上,所以“加入”应该改为“投入”。
例20:要花很大的努力去学习。
“花”和“努力”不能搭配,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花”一般搭配“时间、金钱”等,而“付出”则和“努力、代价、牺牲”等相搭配。例句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所以这句话中的“花”应该改为“付出”。
3. 泰国学生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偏误原因分析
3.1. 母语负迁移
泰国学生在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时,其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习得偏误的产生。这种由母语带来的负面影响,被称为母语负迁移。由于泰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语义理解和语用习惯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所以泰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其母语思维模式的干扰。
在表达方式上,汉语表达重意合,泰语表达重形合。汉语的表达不太重视形式,而重视语言意义的表达,而泰语则在形式上更为明确和具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泰国学生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法判断,即将泰语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到汉语学习中[7]。例如有的泰国学生把“出去”说成“离出家去”。并且,学生会倾向于使用其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习惯来构造汉语句子,导致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错误。例如,“最快乐的就是我能出去外边旅游”中,泰语表达更习惯于将动词和表示方向的词分开使用,而汉语中“去”已经包含了“离开当前位置前往某地”的意思,因此“出去”在这里是多余的。
同时,学生在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时可能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因而过度依赖母语翻译,就会出现词汇搭配上的偏误。例如,“离出家去”、“发出语音”、“花努力”等词汇的使用。此外,泰语和汉语在语用习惯上也有所差异,泰国学生若未能充分适应汉语的语用环境,就可能在运用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时出现语境使用不当、语用功能混淆等语用偏误。
3.2. 汉语内部规则复杂性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泰国学生在汉语内在规则的复杂性方面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动补复合词种类很多,“中补结构”的本体知识也相对复杂一些。而作为动补复合词中一种特殊的结构,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法规则和语义则更为复杂,这增大了泰国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由于词汇选取不当、语义理解出现偏差等因素,往往会出现很多语内偏误。
对于某一词汇的确切含义或用法,泰国学生未必完全掌握,从而造成选词不当。比如,“可是每件事情并不一定会平安无事地过来”,“过来”和“过去”在汉语中的含义和用法各不相同,前者是指从某处到说话人所处的位置,后者是指流逝的时间。其次,学生对某些词汇搭配理解不准确,也会造成偏误。比如,“引起了人类身体健康”的表述是错误的,“引起”侧重于表达导致某一结果或现象的出现,“影响”通常是指对某一事物起作用或效果,所以“影响”和“健康”搭配更合适。
因此,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义不是动词和趋向动词意义的简单叠加。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说明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内部规则和常见词语的搭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以减少此类偏误的发生;另一方面,学生们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运用中减少偏误[8]。
3.3. 教师和教材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对于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编排也会影响泰国学生的习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和学生语言行为的引导者,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汉语学习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其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会影响泰国学生对于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习得水平。针对此类较难的词汇讲解,有的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味地进行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法讲解,缺乏交际练习,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且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需求可能理解不够充分,会使学生认为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使用并不重要,因而在此方面的学习止步不前。另外,一些教师则可能在语用说明上花较多心思,讲求上下文的运用,而忽视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基本语法、语义的讲解,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忽略语义和语用的准确性。
不同的汉语教材对于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编排情况也存在差异。比如,一些教材将这类词汇当成次要的学习内容,只是简单介绍其语义,缺乏深入的讲解和足够的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只是简单了解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义,而不会与其他词汇搭配使用。又比如,一些教材将趋向义动补复合词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练习,提供多样的例句和语境来让学生练习,那么选择这些教材的汉语学习者则可能对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掌握得比较好。
另一方面,有的教材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一些偏误就往往源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特点、学习策略以及心理机制等。学习动机对学习者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影响显著[9]。如果学习者对汉语及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类词语。相反,如果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者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对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理解和运用出现偏误。同时,学习态度也是影响学习者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重要因素[10]。而很多教材的设计并没有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语言能力发展因素,而是按照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来编排,这样就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影响其学习效率。
4. 泰国学生习得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教学策略
4.1. 注重汉语与泰语的对比分析
在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教学过程中,注重汉语与泰语在此方面的对比分析,对于帮助泰国学生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更好地掌握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具有重要意义。
汉泰两种语言虽然同属汉藏语系,但在语义表达、词义搭配等方面仍有明显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时,不仅要在重难点教学时掌握一定的泰语,还要对汉语和泰语中的相关词汇进行详细对比,并进行一定的机械练习和有意义的练习,进而帮助学生避免混淆。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料实例,以便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这类词语的用法。还应设置丰富的对比练习题,包括替换、选词填空、改错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辅助性学习材料来对比汉语和泰语在趋向义动补复合词方面的不同,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如词汇卡片、学习手册等,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境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减少偏误现象的出现。
4.2. 明确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义特征和用法
动补复合词具有补语多义、语义抽象、语素组合复杂等特性[11]。在国际中文教学中,要明确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义特征和用法。这类词语不仅涉及到动作的趋向,还包含了丰富的语义信息,因此,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输入、强化、操练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12]。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基本概念进行系统的介绍,包括它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的词汇搭配等内容。在讲解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义时,可以按照语素、字、词综合教学的原则进行讲解。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对这类词语做到心中有数,如先说明“过”的语义,再说明“过来”、“过去”的语义等。同时,在讲解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着重强调趋向义动补复合词与其他词汇的搭配,语境的选择等方面,比如“付出”和“努力”可以搭配,但是“花”和“努力”就不可以搭配。
其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用法,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动画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不同词语的辨析和词语之间的搭配问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比如让学生观看《猫和老鼠》中汤姆猫追杰瑞鼠的情节。在影片中,汤姆猫一会从房间跑到客厅,一会又从客厅跑回房间。播放该画面时,可以借此讲解“出去”和“出来”的区别。
4.3. 循序渐进讲解与合理编排教材
循序渐进讲解与合理编排的教材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师的讲解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既不能只强调语法结构而忽视语义和语用的教学,也不能过于强调语义和语用教学而在语法结构讲解上出现混乱。在初级阶段,教师要让泰国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词汇,尤其是甲级词汇和乙级词汇,要深刻明确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语义特征和用法。同时,学生可以采用语素组词法、选词填空、扩展法、造句等练习方法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趋向义动补复合词。在中级和高级阶段,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已经建立得比较完善,可以整理常见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搭配词,扩展词汇量,用学过的词语引出新词,对比讲解,由浅入深[13]。
教材的编写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应按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由具体到抽象地介绍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基本知识和重难点,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为了突显趋向义动补复合词与一般性动词的差别,可以在教材初、中、高各个不同阶段的生词表后,将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类型情况做出重点的安排[14]。在技能训练任务方面,教材要设计一系列层次分明的任务,这些任务应从简单的模仿、重复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分析、综合和创新应用,帮助学习者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学技能。其次,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动机、文化背景等个体因素,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文化背景方面,教材也应尊重并融入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通过跨文化比较、文化解读等方式,增强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5. 结语
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泰国学生在趋向义动补复合词习得中的主要偏误类型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偏误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泰国学生趋向义动补复合词的偏误习得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泰国汉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难点和易错点,进而提升学习者习得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为契合泰国学生需求的汉语教材关于此类词汇的编撰提供一定依据。未来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验等方法,验证以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