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占来华生总数的52.44% [1],来华留学生规模快速扩大,生源国别更加丰富,学历层次不断优化,学历生占比持续提升,充分彰显了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发展的成果[2]。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指出:“以中文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中,来华留学生应当能够顺利使用中文完成本学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任务。”[3]在此背景下,如何系统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尤其是如何开展学术语言、逻辑表达与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4]。然而,由于学术汉语在词汇复杂度、修辞逻辑及跨文化表达规范上的特殊性[5],留学生普遍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遭遇显著障碍[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已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来华留学生的学术写作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类:其一,围绕写作特点展开的语言层面分析,如词汇特征[7] [8]、语篇结构[9] [10]与体裁类型[11] [12];其二,聚焦写作能力与支持需求的调查研究,包括写作需求分析[13] [14]、论文指导策略[15]以及课程设置优化[16];其三,从整体质量评价出发,对学位论文撰写现状进行宏观诊断,指出选题聚焦不清、研究方法不当、语言规范欠缺等共性问题[17],并提出相应改进路径[18]。此外,也有学者关注非母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的认知困境与情感态度问题[19]。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留学生写作表现、诊断其写作障碍并探索教学干预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不足:第一,研究对象多以学生成文论文为主,较少关注来自教师或专家的反馈意见,尤其是系统性地分析专家评语内容的研究仍较为稀缺。第二,现有研究方法多采用访谈或问卷,缺乏从写作问题到改进建议之间的具体关联路径的分析。第三,不少关于留学生学术写作的教学建议仍以经验总结为主,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仍显不足。
1.3. 研究问题
专家评审意见是学位论文学术评价的重要来源,其内容往往涵盖论文的选题价值、结构逻辑、研究设计、语言表达及整体完成度等多个维度[20]。相比于学生自我感知或教师指导日志,专家评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集中性和针对性,能精准反映论文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指出提升路径[21] [22]。已有研究通过分析评阅意见来识别论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论文质量的对策[23];以及分析优秀论文[24]与差评论文[25]典型特征,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对评阅数据的分析探究博士学位的创新问题[26]。因此,以专家评语为切入点,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留学生在学术写作中的共性难点,也能为教学建议提供参考[27]。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留学生学位论文在专家评语中反映出哪些问题类型?同时,希望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分析思路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留学生硕士论文的专家评语文本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识别评语中反映的论文写作问题类型。研究按照语料采集、文本整理、开放式编码和主题归类四个环节依次推进,语料选取遵循目的性抽样与理论饱和原则,以确保分析内容的代表性与语义挖掘的深度。
2.2. 语料采集与处理
本研究语料为某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留学生于2023~2024学年度毕业论文评审环节所产生的专家评阅书文本,每位学生通常收到2~3份专家评阅书。评阅书表格往往包括以下内容:论文题目、作者基本信息、学术评语、审核结果及评阅人信息等要素。学术评语(以下简称“评语”)内容涵盖论文的选题意义、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内容深度、语言表达、学术规范等方面。
掌握初始语料后,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语料预处理并据此构建语料库:
1) 匿名处理与伦理合规:所有专家信息与学生身份已做匿名化处理,仅保留评语主体内容,确保研究的伦理规范。
2) 选取完整且有代表性的评语:优先选用内容丰富、建议具体、具有分析价值的评语文本,排除内容极为简略、仅作肯定评价的样本。
3) 聚焦评语部分:剔除评分量化结果与结论性判定,仅对“学术评语”段落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研究针对性。
最终形成60份高密度文本语料,共28,709字,具备一定的内容代表性与问题多样性,适用于小样本质性分析的研究路径。
2.3. 编码与归类
为实现多层次、系统化的文本分析,本文采用“人工主导、工具辅助”的原则,对60份评语进行了开放编码。首先,将评语文本保存为Nvivo 12.0支持的txt格式,并命名为“Nvivo专家评语”,然后导入Nvivo 12.0中。接着,逐句、逐段分析评语内容,并进行二级节点编码。根据二级节点总结出一级节点,形成主要问题类型。最后,将编码结果导出为Excel文件,统计各节点的编码频次,并制作相关表格进行展示。
3. 研究结果
本文对60份评语文本进行开放编码,共编码1024条,通过分析识别了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评语文本分析结果所呈现的留学生写作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术思维的构建不足和形式规范的薄弱两个方面。具体来看,结构安排(277次)、研究方法设计(151次)和理论建构(88次)三类问题共占编码总量的50.39%,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术研究能力上的结构性缺陷。其中,“章节安排松散”(58次)和“研究方法选择不符合研究目标”(34次)的频次表明,学生在规划论文框架时,缺乏对“研究问题–方法适配性”的深度思考,常常把章节安排当作形式上的任务,而忽视了它应当承载的逻辑关系。此外,“理论框架未能贯穿论文全篇”(19次)和“文献综述与研究结果不匹配”(22次)的问题,反映出学生的理论工具应用停留在“表面引用”的阶段,未能在理论假设、数据分析与结论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这种割裂的写作方式,导致论文呈现“局部严谨、整体松散”的特征,暴露出学术写作教学中对“研究思维连贯性”培养的不足。在形式规范方面,“表达规范”这一问题占据了核心地位,共编码282次,不仅显示了语言层面的缺陷,实际上已影响到学术论证的基本逻辑。具体来看,“句式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60次)和“论证不充分”(55次)存在显著的共现关系。当学生因缺乏合适的连接词导致结构混乱时,论证往往只能简化为列举观点,无法通过层层递进的推理展示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比如某份评语指出,“第三章使用‘笔者认为’代替数据支撑”,就是因为语法混乱(主客观表述混淆)造成的论证断裂。
Table 1. Nvivo comment text analysis results
表1. Nvivo评语文本分析结果
一级节点 |
编码次数 |
二级节点 |
编码次数 |
占编码次数百分比(%) |
结构安排 |
277 |
章节安排松散 |
58 |
5.66% |
章节缺乏逻辑性 |
45 |
4.39% |
章节内容重复 |
35 |
3.42% |
研究步骤之间缺乏衔接 |
40 |
3.91% |
研究方法与章节内容不匹配 |
38 |
3.71% |
理论框架没有贯穿始终 |
33 |
3.22% |
不同章节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 |
28 |
2.73% |
研究方法设计 |
151 |
研究方法选择不符合研究目标 |
34 |
3.32% |
数据收集工具不合理 |
25 |
2.44% |
分析方法不明确 |
22 |
2.14% |
数据处理不规范 |
21 |
2.05% |
数据采集流程不清晰 |
26 |
2.54% |
数据与研究假设不匹配 |
23 |
2.24% |
理论建构 |
88 |
理论框架与研究问题脱节 |
27 |
2.64 |
理论框架未能贯穿论文全篇 |
19 |
1.86% |
文献综述部分与研究结果不匹配 |
22 |
2.14% |
文献综述过于浅显,缺乏深度分析 |
20 |
1.95% |
文献引用 |
79 |
引用格式混乱 |
36 |
3.52% |
引用标注不准确 |
25 |
2.44% |
研究数据缺乏相关文献支持 |
18 |
1.76% |
表达规范 |
282 |
语法错误频发 |
72 |
7.03% |
句式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 |
60 |
5.86% |
语言不简练,表述冗长 |
45 |
4.39% |
论证不充分 |
55 |
5.37% |
论证过程缺乏深度和细节 |
50 |
4.88% |
数据分析 |
109 |
数据图表未能清晰展示研究结果 |
33 |
3.22% |
数据展示缺乏解释,分析不充分 |
30 |
2.93% |
统计方法选择不合适,数据支持不足 |
24 |
2.34% |
缺乏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 |
22 |
2.14% |
进一步分析发现,留学生的写作困境呈现出层级化特点:表面问题主要是语法错误、格式混乱等技术性缺陷(如“引用格式混乱”36次),中层问题是研究设计和理论应用能力的缺陷(如“数据与研究假设不匹配”23次),深层问题则是学术思维的系统性薄弱(如“论证过程缺乏深度”50次)。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理论框架的缺失导致了研究方法选择的错误,从而引发数据分析与语言表达的混乱。这种多层次的问题表明,单纯通过语言层面的纠错式教学无法根本改善论文质量,必须在教学中加强结构化训练。
综上,表达规范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语法不规范、句式松散、论证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论文的清晰度和学术性。其次,结构安排问题也较为常见,许多论文存在章节安排松散、缺乏逻辑性等问题,导致论文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研究方法设计上,论文中常见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数据处理不规范的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不足。数据分析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图表未能清晰展示研究结果、数据展示缺乏有效解释等,这影响了论文的深度和说服力。最后,文献引用问题虽较少,但在引用格式和参考文献规范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影响了论文的学术规范性。总体来看,这些问题凸显了留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加强写作技巧、研究方法设计和学术规范方面指导的必要性。分析结果见下表所示。
4.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留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结构安排不清晰、研究方法设计不完整、理论建构不完善、表达规范性不足、学术规范意识薄弱以及数据分析不充分六类问题。其中,前三类涉及学术思维的建构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影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理论建构等方面所暴露的问题,实质上反映出留学生在整体性学术写作能力构建上的不足。尽管部分学生具备完成局部性写作任务(如报告、摘要、文献综述等)的基础能力,但在面对高度结构化、论证链条紧密的学位论文写作任务时,往往难以实现内容一致与逻辑统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将“撰写论文”视为语言产出活动,而非“构建研究论证”的过程。张博在研究中强调了学术写作中“语块教学”的重要性[28],这与Ellis和Meunier关于写作的观点相同[29] [30]。学术写作不仅需要单词和语法的掌握,还涉及大量固定搭配和学术表达的结构性理解,这对于提高写作流畅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表达和规范方面的问题,虽然属于形式层面,不直接影响研究本质,却容易在整体呈现上带来负面影响。此外,部分论文在数据处理上深度不足、图表欠明晰或缺乏解释,也削弱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5. 教学建议
根据前文对留学生学术写作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可供教学实践参考:
1) 引导学生建立论文结构框架意识
在论文撰写伊始制作思维导图。通过这一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搭建论文的整体框架,避免后期出现内容重复或结构松散等问题。
2) 开展案例教学,强化研究设计理解
在教学中,应选取往届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设计片段进行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研究流程,尤其是如何在研究中控制变量、收集数据与明确研究目的之间的内在关系。
3) 强化学术语块教学
学术写作中,规范的学术表达至关重要。建议教师采用经典论文片段来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语块识别,帮助学生掌握高频学术表达,形成更加流畅的学术语篇风格。
4) 设置关键节点的写作反馈机制
在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设立适当的反馈节点,如选题、提纲、初稿等阶段。通过教师点评、小组讨论、同伴互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鼓励学生在反复修改中逐步提高写作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对学术写作过程的整体认知。
5) 建立模块化写作训练体系
将论文写作过程拆分为若干可操作的教学模块,包括选题设计、研究方法构建、文献综述撰写、章节结构安排、数据展示与解读、引用规范与语体表达等关键环节。
6. 结论
本文以某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专家评语为研究语料,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总结了留学生在学术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语言表达不规范、论文结构逻辑不清、研究方法设计不到位以及学术规范掌握不牢等。研究发现,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不仅面临语言方面的挑战,还存在整体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的规划问题。这表明,现有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但在思维结构与写作流程的引导方面仍需加强。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面向教学的改进建议。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评阅书仅来源于某校,且未对不同类型研究的评阅书进行细致分类,因此样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扩展取样范围,结合不同学校、不同研究类型的评阅书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留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性的教学干预措施,从而为学术汉语写作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致 谢
本文受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4YCX195)资助。特别感谢北京语言大学王蕾副教授为本文提出的诸多宝贵意见。
基金项目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成果 + 项目批准号(24YCX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