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2年4月8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依据新形势下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于英语教育的需求,同时结合英语教育自身的发展走向,对英语课程的性质予以了重新界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1] (p. 1)。”在以上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中,“文化”一词出现了五次,可见文化是如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中的关键词,这足以说明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有着重要作用。
教材作为文化产品,是文化内容和语言内容呈现权威的来源[2]。英语教材通过听、说、读、写各方面内容的呈现,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阅读是素材的来源,而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习得文化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3]。在英语教材中,文化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含大量的文化内容,教材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显性、隐性两种[4]。而教材中阅读材料所呈现的文化知识往往使用的是显性呈现方式,但背后往往还有隐性文化的影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研读教材,深挖教材中显性的文化知识和隐形的文化内涵,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巧妙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将文化知识融入日常教学各环节。然而,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教材文化资源丰富性与教师文化教学碎片化的矛盾;二是文化知识表层化输入与学生文化意识深层化内需的矛盾。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教学设计,推动文化意识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
2. 文化意识概述
2.1. 文化意识的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区分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是对不同文化的各种元素和信息的认知与了解,通过英语教材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与文化知识不同的是,文化意识是动态形成的,它是在学习文化知识时不断形成的,文化意识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感知、鉴赏。李红恩认为,文化意识是指人或事物(某一类人、某一类事物)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髓、气质、风格、特点与特征,它既是对人或对事物的文化属性的规定,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5]。
文化意识作为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新《课标》也对其进行了解释:“文化意识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1] (p. 5)。”
2.2. 文化知识与文化意识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都根据教材从宏观层面分析过其中的文化知识,吴晓威介绍了人教版《英语》(Go for It!)教材中文化内容,并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梳理、比较,得出结论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涵盖广,不仅涉及本土文化,还涉及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化[6]。荆慧丽进一步总结了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中所呈现的节日文化的分布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节日文化教学的六种实践策略[7],荆慧丽学者总结指出,教材里呈现的具体节日文化内容,其对应的语言能力培养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本文将基于具体的反映节日文化的阅读课文进行分析,挖掘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3. 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教师层面而言,部分教师缺乏文化培养意识,常把文化教学单纯视作文化知识的传授;缺失对学生体验和反思多元文化异同的引领,使学生错失了许多文化比较、感知、讨论、评价和体验的机会[8];教师更倾向于语法等重要考点,而忽略对文本中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导致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化认识上;且我国教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实践较少,更加关注于理论层面[9],在教学设计里也缺少对文化因素的关注。
在学生层面,因为环境原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较少,在阅读过程中缺乏相关文化知识储备,难以深入理解文章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影响学生对整个文本的理解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并且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中更加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探索文化的意识薄弱,缺乏自主挖掘文化元素、探索文化内涵的意识;而对于教材和课堂上所呈现的阅读文章,也只是简单浏览,不会深入思考背后的文化意义。
4. 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语篇分析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意义重大,既能助力学生深刻领会英语语篇蕴含的丰富内涵,又可拓宽其跨文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语篇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剖析文本自身所呈现的文化知识,探索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立足学情,明晰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并做好教学反思等诸多环节,更有助于文化意识养成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4.1. 文本分析
该文章围绕“北美洲的感恩节”展开,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不同民族文化习俗”范畴。文章体裁是一篇说明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运用客观、准确的语言,介绍了感恩节的起源、庆祝方式、传统食物等方面,展现了北美洲独特的节日文化风貌,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中的这一重要节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4.2.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经过前面几个单元阅读课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略读、寻读的常用阅读策略比较熟悉。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感兴趣,本课所谈论的是北美洲的感恩节,学生有所耳闻但对其不够了解,需要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4.3. 教学目标
4.3.1. 语言能力
学生能够在谈论北美洲感恩节的语境中,正确理解和掌握与感恩节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如:Thanksgiving,turkey,gravy等;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表述食物制作过程的词汇和句型,如:first,next,then,finally等;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祈使句等语言知识以读、看、说等方式理解和谈论北美洲感恩节的有关知识、风俗习惯和传统食物。
4.3.2. 学习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略读(skimming)策略对文章进行快速浏览,借此抓住关键信息,明晰文章主旨大意。同时,学生还能掌握寻读(scanning)策略,依靠该策略迅速定位相关细节内容,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课堂活动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这类合作学习形式,交流分享自身的理解、观点与疑问,进而提升团队协作及沟通交流能力。
4.3.3. 文化意识
深入了解北美洲感恩节的历史起源,丰富对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通过语篇分析,感受感恩节的显性文化符号,如美食、主要习俗等,同时,感受西方节日独特的庆祝氛围的隐性文化;引导学生对比感恩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在庆祝目的、庆祝方式、传统食物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节日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爱家乡之情,实现文化意识的迁移。
4.3.4. 思维品质
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介绍进行分析梳理,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要素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思考感恩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以及其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如何避免文化冲突、促进文化和谐共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西方节日文化,避免盲目跟从或片面理解;启发学生将感恩的主题从感恩节这一特定节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思考身边值得感恩的人、事、物,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感恩意识的内化,提升情感认知水平。
4.4. 教学重难点
4.4.1.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略读、寻读技巧,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运用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了解说明文结构;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能力;在感恩节文化认知方面,深入了解感恩节,丰富西方节日文化知识,对比其与中国传统节日差异,促进跨文化意识形成,尊重欣赏多元文化。
4.4.2. 教学难点
在语言整合与运用方面,学生能够将感恩节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整合为连贯语言描述;在文化内涵内化与延伸方面,学生可以理解感恩节文化价值观,将感恩概念延伸至生活,强化感恩意识内化,同时在对比中西节日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内化跨文化意识,认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学生可以客观全面看待西方节日文化利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思考文化和谐共处,发表独到见解。
4.5. 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文化内涵,是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的,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富有创意的教学途径,以契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真正让文化知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4.5.1. 读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活学生文化背景知识
读前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开始,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后续阅读做准备[10]。丰富且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能够为学生构建起一座通向文本深层理解的桥梁,极大地提升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感悟力。
以本篇文章为例,教师通过视频为学生介绍感恩节的起源背景知识,通过展示“五月花号”船的图片、早期移民与印第安人交流合作等画面,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了解感恩节这一节日的由来,让学生深入了解感恩节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展学生对感恩节的认知,消除对特定词汇的理解,如“Thanksgiving”一词,更好地把握其含义,为阅读文章做好文化铺垫,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的兴趣。
4.5.2. 读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提升学生文化欣赏
读中环节承载着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以及对文章各段主要内容、信息等进行理解和梳理的任务[10]。文化欣赏不只是认知文化表象,更要从多元视角深度体悟其内涵、精神意义,涵盖历史、发展、社会功能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在阅读时,学生需剖析文章结构与大意,品味细节,深挖内涵以培养文化欣赏能力,实现与多元文化的深度对话,拓宽视野,涵养精神。
以本篇文章为例,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文化欣赏可通过多种任务展开。如设计信息提取任务,制作思维导图或填写习俗表格梳理感恩节元素与习俗;开展文化内涵探究,分析文中感恩文化体现及中西感恩文化差异;组织角色扮演,模拟早期移民与印第安人交流或现代家庭聚会;安排文化价值反思任务,讨论其现代意义与挑战并撰写感恩短文,以此提升学生文化欣赏能力。
4.5.3. 读后:运用交际法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读后阶段,学生的语言输出和反馈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素养包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认知能力、跨文化应对能力、价值判断与尊重及传承创新责任感等多方面。将文化素养的培养融入学生输出反馈中,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使学生将在阅读中所获取的文化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并通过实际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展现出来。
以本篇文章为例,在读后环节组织学生讨论感恩节与中国节日在庆祝目的、庆祝方式、传统食物等方面的异同,加深文化理解与包容,同时能根据学习到的文章思路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以此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全方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4.6. 教学反思
本教材的阅读文章是以显性文化呈现方式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但教师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隐性文化内涵,根据文章本身的特征,结合八年级学生具体的学段情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避免学生仅对文化知识作表面理解。并且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注重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脱离语言的教学,两者相辅相成,深度融合,才能使文化意识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 反思
本研究以《Thanksgiving in North America》文章为例进行语篇分析与教学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进行文化梳理,系统提炼教材中的文化符号,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创设情境等策略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将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将知识的学习转向素养的培养。但本研究仅局限于理论探讨与教学设计,尚未在实际课堂中开展实证研究,因此无法通过量化数据检验所设计的教学策略的实际效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依照此教学设计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通过量化分析来验证文化意识培养在课堂中的有效性,进一步探索文化意识如何深入到初中英语课堂之中。
6. 结语
英语教材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载体,更是多元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教授,而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文化内容,深入挖掘其背后隐性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跨越文化表象,触及文化核心价值观。只有将文化意识深度融入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使文化意识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心中,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