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中段教科书助学系统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of the Textbook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ited by the Ministry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摘要: 部编版语文教材其亮点之一即是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助学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主要系统之一,承载着激励、提示和引领的功能。助学系统的编写内容包含导读与提示、注释与解释、图像与图表、练习与拓展四大类别。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利用助学系统,实现“怎样教”与“怎样学”的有效融合,成为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课前准备阶段,可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设计预习;在课堂教学阶段,可融合建构主义设计学习活动;在课后拓展阶段,可遵循个性化学习原理。
Abstract: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that it has developed a clear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Th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as one of the main systems of Chinese textbooks, carries the functions of motivation, prompt and guidance. The content of th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includes four major categories of guidance and prompts, annotations and explanations, images and charts, and exercises and expans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how to teach” and “how to learn”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or every teacher and educator. During the pre-class preparation stage, previewing can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oad theory. During the learning stage, constructivist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can be integrated. During the after-class expansion stage, the principle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can be followed.
文章引用:李佳. 部编版小学语文中段教科书助学系统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387-39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53

1. 引言

“助学系统”,顾名思义,是一套旨在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工具与资源,主要围绕人文素养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设计,涵盖单元导语、课文教学提示、课后习题等多个方面。助学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主要系统之一,承载着激励、提示和引领的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全面革新,教科书助学系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处于小学中段的学生,其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深入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中段教科书助学系统,并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材化视角下的助学系统研究

教科书是按照不同科目设计、依据学科知识组织,提供教学使用的材料以及教学活动的文本,即“教材”。富兰克林·博比特(F. Bobbitt)在《课程》一书中强调“必须完成和经历一系列事情,以提升能力”[1],将“目的导向”发展至“目标导向”。由此,教育的关注点从“教师怎样教知识”逐渐转向“学生怎样学习”[2]。学材即学习材料,是直接提供给学生学习并要求学生加以掌握的材料[3]。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教材研究中心,主张将教授的教材转变为“学习的教材”[4]。在我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与“学材”理念相契合的是广泛倡导的“用教材教”这一教学原则,强调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作用,更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指出,教科书的功能应从“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变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5],要从“教材”向“学材”转型。这种转型揭示了教材的真正作用。教材只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参照,是“用教材教”的“学材观”的具体体现[6]

进一步地,由“教材”转化为“学材”这一转化趋势在我国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学材”观强调将实践活动中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成长路径,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激发其自主学习动力,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转变[7]。其中助学系统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而设计的。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体制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亮点之一,即是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助学系统,也称提示系统或导学系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顾黄初、顾振彪等认为助学系统是提示学习要求、突出学习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拓展学习资料等的一套体系[8]。李林璇等认为教科书的助学系统是由教材编辑者精心设计,旨在学生学习课文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的一系列元素,包含多个部分,如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注释、课后习题、插图、读写练习和阅读链接等[9]。张中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一书中,对助学系统的内容构成进行了详细阐述。它主要包括五大类:注释类(如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提示类(如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评点类(如旁批、总批、题解等)、目标类(如学习重点、难点等)以及图像类(如插图、图标、多媒体课件等[10]。周剑清等指出助学系统包括提示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附录系统等[11],助学系统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起着激励、引领、提示的功能[12],包括单元导语、课文教学提示、课后习题等。

3. 部编版小学语文助学系统编写内容分析

助学系统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根据其功能特点,助学系统的编写内容可分为以下类别:导读与提示类、注释与解释类、图像与图表类、练习与拓展类。

3.1. 导读与提示类

导读与提示类主要包含单元导语、泡泡提示、旁批、提示条。自三年级起,每个单元前均设有单元导语,旨在明确传达单元的主题与核心语文要素,从而明确学生应当达成的单元学习目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学校生活”,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前一项指向阅读要求,后一项则指向习作要求。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段单元导语中,单元主题主要涉及学校与生活、自然与季节、童话与故事、策略与技能、祖国与文化、童年与成长、品质与价值、想象与创意、专题与文体、名人与伟人。

泡泡提示语是穿插在课文中的简短提示,旨在提供学习建议或思考方向,通常出现在课文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发现课文中的奥秘。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一句“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的泡泡提示,不仅揭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的发现或感悟,更直接指向了该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学习如何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同样,在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泡泡提示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课后的习题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学校生活。而紧随其后的泡泡提示语“上课的时候……”“放学了……”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的不同场景出发,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校园生活的点滴。

旁批主要出现于提问、预测单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多样化的视角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做到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蝙蝠和雷达》出现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等旁批,学生被鼓励去思考并探寻课文中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文本解析能力。提示条则经常出现在口语交际的环节中,以简明扼要的形式提示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达时应当注意的具体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和效果。

3.2. 注释与解释类

注释与解释类主要包含批注、注释、字词表、资料袋等要素。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课文下方的作者介绍、出处说明,还细致地列出了学生需要掌握和识记的生字词,以及针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详尽注释,共同起到解释、标记和补充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第二学段识字写字要求为认识常用汉字2500字,会写1600个字。教科书中识字表等就指明了学生需要会认和会写的字。字词表还特别用蓝色标记了多音字,以便学生识别与记忆。对于教师而言,字词与词汇类助学内容提供了清晰、系统的教学指导。写字表则强调了字的书写规范,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词语表则涵盖了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方便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拓展词汇量。

资料袋扮演着为课文内容提供丰富背景资料或知识补充的关键角色。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为例,该单元不仅深入探讨了纸的起源和发展,还通过资料袋的形式,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关于纸家族的详尽知识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同样,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花的学校》的课后习题部分,资料袋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关于作者泰戈尔的基本信息,还进一步补充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3. 图象插画类

图象类包含教科书的封面、目录、语文园地、习作、口语交际中的图画以及课文中的插图。这些元素起着直观展示、补充拓展知识以及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部编版教材封面设计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为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并且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选取标准则侧重于选择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能吸引孩子们兴趣的题材。在小学语文中段四册教材封面中,以泥塑、端午、脸谱、对联题材为主题,对应四册教材,不仅美观,又与文本内容贴合,有效传达教育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插图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升级,实现了一次“大换血”。在这一版教材中,几乎每一页都精心配备了插图。课文中的插图,一方面对教科书文本进行解释、补充,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视觉艺术效果,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结合[13]。小学语文中段教材中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等多种文学形式插图。同时,插图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水彩画、水墨画、油画、版画、剪纸及摄影等,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视觉效果,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欣赏机会,指向“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渗透,体现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此外,插图的使用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对插图的观察能激发学生的初始兴趣,课中利用插图能辅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后再次回顾插图,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14]。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一文,描绘了作者与阿妈在月光下漫步的温馨画面,文中的插图也生动地呈现了“我”和阿妈身着民族服饰,在月光下漫步的场景。阿妈牵手微笑,而“我”仰头幸福地笑着。

3.4. 练习与拓展类

练习与拓展类主要包含课后习题、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阅读链接等。课后习题旨在通过结合课文内容的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通过填空题引导学生描述爬山虎攀爬的方式。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后还设有选做内容,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紧密围绕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是单元目标在具体课程中的体现。不仅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更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并进行自我检测。自三年级开始,随着学生知识体系的逐渐构建和认知能力的增强,写话逐步转化为单元习作,通常围绕课文主题或相关话题进行。小学中段习作板块主要包含人物描写、日记与观察、想象与创作、场景与景色描写、叙事、看图作文六大类。习作内容设计层层递进彰显了教学的进阶性。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主题《那次玩的真高兴》,写作要求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主题《生活万花筒》中,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则已经要求学生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我学会了_》则要求学生写好半命题作文,记叙好一件事。

口语交际旨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包含个人生活与经历、社交与沟通、观点与决策、故事转述与讲述、新闻与信息分享五大类,均回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关于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板块的乐于交流、能根据不同场合用不同音量与语气沟通等要求。语文园地中也包含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设置了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模版,这些模块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学习体系。阅读链接板块则是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快乐读书吧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板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文学素养。对于教师而言,“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为其提供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书目的内容和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书籍的主题、人物和情节,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部编版教材助学系统应用启示及教学建议

部编版教材以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为教学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助学系统,实现“怎样教”与“怎样学”的有效融合,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大理论支柱,本研究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应用框架,旨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1. 课前准备阶段: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设计预习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是一种关于人类信息加工中认知资源分配的理论,该理论假设人类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记忆容量是无限的,学习过程就是将信息从工作记忆存储到长时记忆中[15]。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特别关注工作记忆的有限性,通过助学系统的结构化设计进行备课和优化学生的认知资源分配。

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助学系统进行备课。在课前准备的关键阶段,教师应敏锐洞察助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导向和辅助功能,巧妙地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预热环节。助学系统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关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明确指引,还能够帮助教师全面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特点。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托助学系统的提示,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并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有机融合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等元素与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构建出高效、富有成效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单元导语来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从而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同时,课后习题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可以转化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导语为“奔跑,飞舞;驻足,凝望。这些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指明了该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动物朋友”,导语页中“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则暗示了语文要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的教学设计时,要以落实语文要素为教学目标。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等,可以将教学目标和重点定为“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感受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另一方面,在课前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助学系统的特性来降低学生认知负荷。例如,设计渐进式任务。教师可以参照课后习题的梯度,设计“识别–理解–应用”的预习任务链。也可以设计基础任务–进阶任务–拓展任务的任务梯度。以《猫》为例,基础任务是圈出描写动物特点的词语,进阶任务是标注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而拓展任务是仿写一个动物描写片段。

4.2. 课堂实施阶段:融合建构主义设计学习活动

在课堂实施阶段,助学系统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重要支持。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助学系统中的各类资源,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互动中主动建构意义。

语文课程是由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换言之,课堂是由一个个语文实践活动构成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依托助学系统的结构化资源,设计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建构性的学习活动。以识字教学为例,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渔”字,可以通过整合生字表中的字源图示(“渔”字的演变过程),创设“汉字探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个体探究–小组协作–社会应用”的完整建构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特征,再合作完成“生字超市”模拟交易,最后参照书写提示开展互评活动。

助学系统不仅助力教师建构学习活动,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习者能动地参与教学即深度学习。而深度阅读其“深度”更多侧重于阅读过程的沉浸完整性、阅读体验的真实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和关联性、阅读方法的自我建构性[16]。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课本中的“泡泡提示语”和注释,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以《观潮》为例,它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想象,从而感受自然之美。这篇课文详细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要求学生不仅读懂文字,更要能在脑海中描绘出那波澜壮阔的画面。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从未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更难以想象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因此课文中巧妙运用了泡泡提示语:“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感受到了潮水汹涌的气势。”引导学生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想象那潮水从远方滚滚而来,声势浩大,仿佛整个大地都在为之震颤。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泡泡提示语和注释支持学生完成三重建构。首先激活先备经验形成个人理解(个人建构),继而通过“潮水来袭”情景剧编排实现社会协商(社会建构),最终借助补充材料拓展认知图式(意义建构)。这一过程印证了深度学习的关键特征——学习者的主体参与、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及认知方法的自我建构。

4.3. 课后拓展阶段:遵循个性化学习原理

在课后,助学系统也持续助力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和差异化教学原则,教师可以依托助学系统的多层次资源,实现从知识巩固到个性化拓展的完整学习闭环。

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习题巩固知识,并拓展学生视野。助学系统中的练习与拓展板块,其课后习题、阅读链接等是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练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锻炼其表达能力等。如《燕子》一课中课后习题就注重识记短语,并仿说拓展说一说相似词语。摘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阅读链接板块则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就设置了阅读链接《北风和太阳》。在教学最后,教师要点明本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则可以将《北风和太阳》作为拓展阅读,让学生对比北风和铁罐的相似之处,进而进一步理解寓言道理。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学生情况推荐资源,促进个性化发展。资料袋或阅读链接是课文后设置的学习内容,是对课文的延伸或拓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考虑到学生学习压力过重或教学功利性过强,而忽视了该板块的使用,没有挖掘其中价值。阅读链接等内容作为拓展材料,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灵活推荐相关资源,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上得到成长与发展,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博比特约翰富兰克林. 课程[M]. 刘幸,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 36.
[2] 王丹艺. 为了学习的教科书: 理论脉络、模型构建与设计编写[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0): 73-79.
[3] 丁念金. 课程内涵之探讨[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 41(5): 8-14+21.
[4] 沈晓敏. 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3): 23-27.
[5]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79-380.
[6] 李志超. 从“教材”到“学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观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8): 25-31.
[7] 李强, 李孟璐. 变“教材”为“学材”的几个基本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29): 15-17.
[8] 顾黄初, 顾振彪.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 北京: 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1: 84.
[9] 李林璇, 古兴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中段教科书助读系统分析及应用启示[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5): 85-86.
[10] 张中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84.
[11] 周剑清, 杨瑶. 从助读系统的演变看当代初中语文教育的走向[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13(5): 36-40.
[12] 范蔚.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及其教育功能负载[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7): 43-47.
[13] 何茜, 卞含嫣, 陈璨.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美育功能探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24, 53(1): 52-61.
[14] 唐萱, 姚永强.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及教学应用[J]. 教学与管理, 2018(14): 54-56.
[15] 奥利弗∙洛维尔. 学习的门道: 探秘认知负荷理论[M]. 李爽, 盛群力,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 3-5.
[16] 梅培军. 深度阅读的实践原则与教学策略——共生理论的视角[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2, 23(6): 71-75.